关于问题古代晚上为什么要打更?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故人史】的最佳回答:
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出现这样一幕:夜深人静,深夜空荡荡的街巷里,更夫过街走巷,一手执锣,一手执竹制的梆子,一遍遍重复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然后引出“月黑风高”下的故事。
而在真实的古代,晚上确实有“更夫深夜打更”这件事,打更真的很重要吗?接下来,我和大家聊一聊打更,这一特殊行业存在的必要性。
什么是打更?
打更是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打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周朝,《周记》里面记载了一个叫“鸡人”的工作,“鸡人”负责报时,就像公鸡清晨打鸣一样。
在古代,人们没有精确的计时方法,也没有闹钟,白天还好说,可以通过太阳来判断时间,晚上就没有办法了,如果想在晚上知道时间,就只能听打更了,负责打更的人叫做更夫。
“星斗无光月弗明,衣寒似水欲成冰,人人尽说困便困个冬至夜,偏是我手不停敲到五更”。这里的“手不停敲”,说的就是古代更夫寒冬值夜敲梆子的事情。
更夫也被称为打更巡夜员,一般是官府雇佣和管理的一种职业,主要负责在夜间的街市上打着竹梆小锣报时、负责在夜晚巡逻等。
自汉代直到宋元时期,更夫一般都是政府来雇佣管理,而到了明代,更夫们大多是一些老弱病残的穷人来充任。
明清以后,打更人大多是一些孤苦老人担任,他们上了年纪失去了劳动力,只能用打更的微博收入,惨淡度日。
晚上打更的时候,为了掌握准确的时间,他们不敢睡觉,而要时刻守着滴漏,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们每天晚上都要为居民巡行守夜,责任艰巨,回报寒酸。
好一点的更夫,有月薪可以拿,惨的是没有月薪的更夫,逢年过节的时间才能得到一些钱或米粮的打赏,不够吃的话,只能像乞丐一样乞讨了。
虽然更夫们的处境很低微,但是他们每天晚上辛勤的付出,使得古人能够按部就班的生活。
由于没有时钟,人们一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以便更好地安排自己的作息。
打更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有很多讲究,打落更(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打二更(晚上九点)时,打一下又打一下,连打多次……以此类推。
由于每一更打出的响声都不相同,人们只要一听到声音就知道是几点了,当然,更夫并不只是敲几下锣,说几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有的时候还会顺带着吆喝几句:“寒潮来临,关灯关门”等,还会对时令节气有所提醒。
打更的时候,一般两个人一班,打更是分地区进行,按照一定路线进行,哪一片归你管,你就在哪个地方巡逻。
不同的更夫负责不同的路段、范围,更夫们一声声打更的口号,充满了暖暖的情意,使得古代的人们安然度过了一个个漆黑的夜晚。
古代打更的作用
打更这一职业发展了上千年,肯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作用:
第一,报时
打更这一职业,最主要的是为了报时而产生的。
我国古代计时是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按照十二支的顺序,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代没有钟表,时间观念一般和太阳有关,白天以日晷利用太阳光移动来设定时辰,到了晚上,就只能另外想办法,于是古代发明了晚上用铜壶滴漏来做计时器,以细沙或者漏下水的深浅度来定时间。
但是日晷和铜壶滴漏等计时器物十分不方便,不是家家户户能够设置的,在民间很难普及。
为此,古人就在城市的各个城镇的高楼设置漏壶,由专人观察,按时敲鼓向全城报告。
古代,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到第二天五点,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更次,每到一更,官府所派的打更人,就会敲一次顾,这被人们称为“打更”。
一更对应的是戌时,叫黄昏,二更对应的是亥时,叫人定,三更是子时,叫做夜半,四更属于丑时,叫鸡鸣,最后是寅时的五更,也就是清晨。
更夫每天的工作职责就是,每天晚上从晚上七点到第二天凌晨五点,每更敲一次,穿街走巷,一边走一边敲锣,口中还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不论寒暑,每夜不能间断。
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时间,按照惯例应该做什么,“才打二更”,“打三更才回家”,“都打五更了”,是人们描述时间的常用语。
“深山五鼓鸡吹角,落月一窗鹅打更”。伴随古人夜晚的打更,离我们已经很遥远,如今,人们对时间的要求远非打更可以满足,打更这一现象的消亡,也是它难以避免的宿命。
第二,防火防盗、维护治安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在电视上,我们就经常看到打更的人这样说着。
其实,古代的更夫除了打更以外,还兼着一份“提醒防火”的工作,类似于传统的消防人员。
古代消防救火的手段比较落后,很多消防设施也只是对初期的火灾能起到作用,如果火势太大,会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失。
这种情况下,打更人的作用就很明显了,更夫在夜晚巡逻时期,如果发现火灾,要及时通报官府,并且负责求助受害的人,帮助灭火等。
不仅如此,更夫们每晚提着灯笼,敲着梆子,一面提醒人们防火、防盗,另外还有街头巡逻的任务。
古代的晚上,没有灯光,每天晚上都是月黑风高的场景,虽然当时有宵禁政策,但是也不排除会有些胆大妄为的盗贼或者劫匪们出没。
官府的士兵们每天巡逻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每天晚上走街串巷的更夫们自然就承担了街头巡逻的任务。
更夫负责在夜晚巡逻,遇到盗贼,通报官府抓捕盗贼,有时候出了案子,如果发生在夜里,更夫是“第一目击者”,官府首先要问的就是更夫,问问他们在夜里有没有看到什么境况,如此一来,更夫们也为古代夜晚的治安做出了一份贡献。
总得来说,古代晚上打更,不仅有报时作用,还有防火防盗维护治安等作用,曾经为古人的生活做出了贡献,不过,清代以后,随着时钟等的引进,打更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总结
在古代,人们是没有钟表的,要想知道时间,是件困难的事情,好在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发明了打更这一方法来把握时间。
打更,是古代人发明的一种很有人情味的计时方法,使得人们过上了一种按部就班的安静生活。
如今我们身处高科技的社会中,早已听不到打更的声音,打更这一现象也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但是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不忘初心的“打更人”,加入到服务安全的队伍中来,一方守护,一方平安。
【2】、来自网友【斌格谦】的最佳回答:
打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
打更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
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解放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对时间的要求远非打更可以满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这门古老职业也就逐渐消失了。
别看小小的打更,那可还有许多讲究。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
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当然,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古代没有钟表,无法精确掌握时间。在白天的时候,还能通过观察太阳高低,确认大致的时间。但到了夜里,这个事儿就很头疼了。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倒无所谓,反正天黑就关门上床玩老婆,天亮就起床下地干活。但对于另一些需要夜间工作的人,比如读书人,官员或者手工业者,掌握时间就比较重要了。
当然,古人已经发明出了一些计时工具,比如用点香计时,比如沙漏,或者夜观星象等。但这些要么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要么设备安排和维护比较麻烦,不可能人人用得起。
因此,采用打更这种模式,每隔一定的时间,通过更夫敲锣和喊话,让还没睡觉的人知道现在大致几点了。
至于打更的人怎么掌握时间,那就好办了。就是咱们前面说的这些计时工具,比如更香,点燃一支是一个时辰或半个时辰,时辰到了再点一支,很容易掌握现在多少时间。负责定时的人观测到时刻变化,告诉更夫,再由更夫敲锣告诉所有人。这样,一个地区只需要维护一套计时设备,通过打更实现时间共享,这也算古代科技不发达时候的一种信息广播平台。
综合一下,古时更夫晚上打更的主要作用是:报时!
兼具防火防盗防老王!
所以在古代,打更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