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北京比较出名的小吃有哪些?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商丘人漂在郑州】的最佳回答:
说到老北京的小吃和美食真的是特别的多,作为我国的首都虽然说汇聚着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但是老北京人儿也有自己爱吃的特色菜,像老北京炸酱面就是当地人最爱吃的一道面,而且这道面也是有着年头了,也是一个比较地道的北京美食。
来到北京又怎能不尝尝北京的地道烤鸭呢,说到北京烤鸭还是全聚德做的最正宗,像国宴的烤鸭就是全聚德提供的,烤的金灿灿的肥的流油的烤鸭,然后把它们片下来蘸着甜面酱,吃起来别提多香了,绝对算得上北京的招牌菜了。
还有北京的卤煮、火烧、利群烤鸭、护国寺小吃、大懒龙、陈亨卤煮小肠、赵记炒肝、老瓷器口豆汁店、门框胡同褡裢火烧、黑窑厂街糖油饼、宝瑞门钉肉饼店、炒疙瘩、鸿宾楼的宫爆虾肉、红烧牛尾、萃华楼饭庄的干炸丸子、白魁老号饭庄的它似蜜、炒疙瘩等。
【2】、来自网友【媒体老梁】的最佳回答:
北京最具特色的名小吃,国庆长假可以体验!
媒体老梁
| 文稿
北京小吃不仅没有老矣,而且正以其崭新的经营方式,独特的美食味道,新颖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饕餮食客。
如果从位于房山琉璃河的燕国遗址算起,北京已经有了 3000 年的建城史;若从辽代建都算起,北京已经有了 800 多年的建都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京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人民,也引来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这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文化,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饮食文化,其中最不可忽视的,当属北京小吃。
1、艾窝窝
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爱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 《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 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可见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就成了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 食品。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爱窝窝呢?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頤》一书中找到了说明。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爱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爱窝窝”。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明代《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爱窝窝。
艾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挫。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还注说:“爱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2、驴打滚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
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 100 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3、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
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维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中医认为山药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肺、肾经,有补中益气、补脾胃、长肌肉、止泻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枣更是中医和民间常用的滋补品,每 100 克干品含糖量 63-76.3 克,并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其中维生素 C 含量居各种鲜果之首,每 100 克鲜枣肉中含量达 300-600 毫克,人体利用率平均为 86.3%。中医认为枣肉味甘性温,有补脾和胃、养气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卫不和、贫血心悸、烦躁多梦等症。卷果主料为山药、大枣,是一道名副其实的药膳。
制作方法:将山药 1500 克去皮剁碎,大枣 500 克去核,果料切碎,两料拌匀后稍加水和面粉,搅拌均匀,用油皮将拌匀的料裹包好,上笼蒸 5 分钟;准备消毒过的干净豆包布一块,将蒸得的原料趁热置于布上,捏成三角状长条,凉后切成小手指厚般的块,入七成热的油锅,炸成焦黄色时捞出;另用锅加油、水、桂花、白糖,小火熬成糖稀,将炸得的卷果倒人,裹上糖汁,撒上白芝麻和白糖,软绵香甜,十分可口。因其有滋补作用,去南来顺饭庄用餐的食客每每点要,成为饭店的名牌小吃之一。
4、姜汁排叉
姜丝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鲜姜去皮跺成细末,面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矾末,一起放入盆中,用凉水和成面团。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到轧面机上轧五六次,直轧到薄片均匀光滑,然后在薄片上撒上细淀粉面,叠起合成长条后,用刀切成宽为 2 厘米、长 5 厘米的排叉条,将两小片叠到一起,中间顺切三刀,散开成单片套翻在一起,用温油炸。将炸好的排叉过蜜,过蜜的方法是用鲜姜去皮切成细丝,用水把姜丝熬开后捞出姜丝,放入白糖,开锅后放饴糖、桂花,继续熬开后移小火上,将炸得的排叉入姜丝熬出的桂花饴糖中过蜜。
过蜜后的排叉成浅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南城“南来顺”的姜丝排叉 1997 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还有一种带咸味的排叉,原料为面面粉、苏打和盐,也用油炸,做法与姜丝排叉一样,不同的是它不过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点,爱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当下酒菜用。
据《天桥小吃》作者张次溪先生说:“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纸包装,加上红商标,时过年送礼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对这种小炸食前人还有诗称赞说:“全凭手艺制将来,具体面微哄小孩。锦匣蒲包装饰好,玲珑巧小见奇才。”过去天桥卖这类小炸食的还要吆喝:“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腊来,腊秦椒。大爷吃了会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样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听到了,多喜欢去买。
5、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
它用上好面粉为原料,先烧适量开水,水开后,改用小火,将面粉倒人锅内,迅速搅拌直到面团由自变成灰白色,不粘手时,取出稍晾成烫面。白糖用水化开,香草粉用水化开,适量鸡蛋液在碗内搅匀,分几次加入烫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匀。
锅内倒花生油或生菜油,也可用牛油。但不宜用豆油或芝麻油,因为后两种油容易抵消奶油味,旺火烧至冒烟后,改用小火,此时将揉匀搅拌好的面团,500 克分成 40 个均匀小球,人油锅前用手摁成圆饼,逐个下人油中,待饼膨起如球状,并呈金黄色时捞出,滚上白糖即成。
奶油炸糕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除奶油炸糕外,还有黄米面炸糕和江米面炸糕(用水磨米,质量最好),面均要加水和好后发酵,面和得不要太硬,要适当揉进一点碱。制作时抓一块面约 50-60 克,用手指在中间按一个坑儿,包进豆沙馅,将口封严,随包随入温油炸至金黄色。此种炸糕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很受欢迎。
还有一种烫面炸糕,先把水烧开后,倒人面粉搅拌均匀,面烫好后出锅分成大块,摊开晾凉,对上发面和适量碱面,揉匀揪成小剂,摁扁,包上用红糖、桂花、面干拌匀制成的馅儿,用温油炸。此种炸糕外焦酥,里软嫩,易消化。
6、蜜麻花
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
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稀也。”
前人已将蜜麻花的原料讲得很清楚了。不过它用的面要用和好的发酵面对上碱,另用一块面和上红糖,做时将发酵面分两块,一块擀开后,将红糖和的面铺是上,再擀另一块发酵面,铺在红糖面上面,这样成了二层酵面,一层糖面。用刀切下 5 厘米左右的长条,将长条一边摁薄,成坡形,把薄边和厚边合到一起,再切成重 40 克左右的小块。自小块中间开一刀口,然后打开,将薄的一面往里翻过去,厚的一边一折,就成了耳朵形的坯子了。花生油烧五成热,分批将坯子入油里炸过,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尽油,趁热放入温热的饴糖中泡一分钟,称过蜜,浸透后,捞在盘里晾凉就成了。要注意必须炸透,否则就会因炸不透,蜜也浸不透的质量不佳现象。
蜜麻花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南城的南来顺饭庄的蜜麻花由于常年制作。质量稳定,主要是放碱合适,没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匀,达到了松软绵润的质量要求,1997 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与蜜麻花相似的还有蜜篦子,原料配制与蜜麻花完全一样,唯形状不同,它是三层擀平,中间竖划几刀,油炸后过蜜而成。此外还有干糖麻花、芙蓉干糖。干糖麻花不过蜜,芙蓉干糖也不过蜜,而是滚上一层用熟面和 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的特点。
7、油面茶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
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
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卖。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 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为什么要用这种吃法呢?这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
8、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
在事先将矾、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挫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 40 克一个的小剂。
将麻仁用开水拌起来,将小剂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 10 厘米长的小条码在盘中,码 3 至 4 层再饧着。饧好后,拿起两小条用手挫成均匀的长绳条 2 根,对头折两个来回成 8 根,两头捏在一起,成两头尖、当中大的枣核形或扇形状,用油炸熟即成。炸时锅内花生油五成热,拿着馓子麻花的捏头处,将坯子下入油锅来回摆动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后,整个入油中炸,炸成棕黄色即成。馓子麻花颜色棕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9、满族小吃萨琪玛
萨琪玛,传说源于清朝在广州任职的一位姓萨,爱骑马的满族将军。每次打猎前爱吃点心。有一天,萨出猎,对厨师说:“今天点心一定要搞个新鲜玩艺,别天天照着模子印沙糕。要不然,就准备回家吧!”负责点心的厨子一听,一个失神的将沾上蛋液的点心炸碎了!偏偏这时将军又催要点心,厨师只好把炸碎的面皮拌上白糖,揉合在一起,压扁切成方块。他心里想,此点失饪,饭碗难保,即口说出:“杀那个骑马的!”(也就是后来误写成的“沙琪玛”)
谁知萨吃了后绝口称赞,问他此点何名?厨师惊魂未定,脱口应道:“杀骑马”!幸好萨听为“萨骑马”,与自己姓萨爱骑马吻含,连声叫好。就这样,“萨骑马”在流传中叫成了“萨琪玛”。
萨琪玛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点之一。过去在北京亦曾写作“沙其马”、“赛利马”等等。萨琪玛具有色泽米黄,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浓郁的特色。
《燕京岁时记》中写道:“萨琪玛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
萨琪玛是当时重要的小吃。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道光二十八年的《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也写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当年北新桥的泰华斋饽饽铺的萨琪玛奶油味最重,它北邻皇家寺庙雍和宫,那里的喇嘛僧众是泰华斋的第一主顾,作为佛前之供,用量很大。
10、手镯样儿的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
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种古老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故有一段时间常断档。说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个“焦圈俊王”,原是“南来顺”职工,已故去。他的技艺一般人不能与之相比,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般,特别是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放在桌上,稍碰即碎,决无硬艮的感觉。
焦圈的制作,需用温水化开盐、碱、少许矾,加水拌和面粉成面团后,用手反复压揉面团,揉匀后放案板饧 3 个小时,然后把面团压扁,用刀切成 5 厘米宽的条,取成条面坯置案板,用一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的另一端,捋成长扁片,厚约 6 厘米,用刀把面片切成 4 厘米宽的剂(一般 50 克面切 14 小剂),每两个剂叠在一起,用小炸刀中间切一刀,两边不能切通,稍连一点,油烧至五成热时,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头下油锅,随即用筷子从中间撑开,使之成手镯形,定型后翻过来,炸至枣红色出锅控油,即成香酥脆的焦圈了。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相传是中国第一首产品广告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也有记载:“人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
11、豆馅烧饼
豆馅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12、豌豆黄
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
北京的豌豆黄分宫廷和民间两种。豌豆以张家口出产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同芸豆卷一起传入清宫。豌豆黄原是民间大众化食品,传入宫廷后经改进不用枣。制作方法也比较麻烦。“细豌豆黄儿”乃是清宫御膳房根据民间的小枣糙豌豆黄儿改进而成。其制法较精,是将豌豆煮烂过筛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后切成两寸见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块,上面放几片蜜糕,色味俱佳,质地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属上品。宫里吃的时候通常装在精致的盒子里,还点缀以金糕。红黄相间。据说慈禧喜食。而沿街叫卖的通常加小枣,整块出售。吆喝“豌豆黄儿哎–大块的!”
豌豆黄以前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原来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用砂锅将白豌豆熬烂,加适量去核的红枣、白砂糖搅拌,等水分渐干,即可成块出锅。晾凉后切成三角形即可。此食品的颜色橙黄,满嵌红枣,好看亦好吃。
砂锅豌豆黄味道甜美,清凉爽口,许多人都喜欢吃。有诗称赞豌豆黄:“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着名。红枣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块买黄琼。”明代小说中已见豌豆黄的记载,清朝乾隆初年,豌豆黄已成为宫廷甜食之一。
至于有人问豌豆的颜色不是黄的,为啥是黄色的豌豆黄呢?
通俗的说吧,是颜色稀释的结果。豌豆经过兑水、兑料、熬熟、打浆后,颜色被淡化了成黄中带有微绿或是暗黄的了。
打个比方说,芹菜是绿的,打成汁兑水稀释后就是黄的了。反之,大海是蓝色的,但成在盆里就看不出是蓝色的。
要是您来北京玩,一定记得要个冰镇的豌豆黄尝尝,那滋味,细细的沙沙的,绵软甜凉。还透着豌豆的清香,一点都不比高级冰激凌差呢!
13、扒糕
扒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其实北方好多地方都有这东西在卖。扒糕与凉粉一般同时出售。过去在出售时,摊贩不时的吆喝:“扒糕筋道……酸辣凉粉儿哟……”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称:“色恶于今属扒糕,拖泥带水一团糟。嗜痂有癖浑难解,醋蒜熏人辣欲号。”还说扒糕的颜色灰黑,“见之欲呕”。扒糕的颜色虽不好看,但很多老北京人仍钟情于扒糕。主要是因为扒糕的原料“荞麦”有很大的营养价值。据《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丹食毒,甚良”。
现在经科学验证,认为荞麦是含有磷、钙、铁及氨基酸、脂肪酸、亚油酸多种维生素的营养食品,对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有食疗的作用,是这些患者的首选食品之一。但荞麦属寒性食物,而且不宜消化,所以不可多吃。
我的年龄还够不上对它有特别的印象,扒糕应该是四十多岁的人小的时候吃的东西,最初听说扒糕这东西还是听我大爷说的,那东西好吃,就是不可以多吃,荞麦面不好消化,吃多了胀肚。因为荞麦是低产的作物,农民不爱种植,最近几年都知道了杂粮的好处后,荞麦的经济价值体现出来了,开始有大面积种植了。不过,我还是劝您尝尝。
原料:扒糕
调料:麻酱,香油,酱油,醋,腌制好的咸胡萝布丝,蒜泥,香菜。
做法:扒糕坨切片,把所以调料拌匀即可。
14、白水羊头
是北京小吃中的精品,它是羊头用白水煮熟切片,撒上椒盐的一种吃食。色白洁净,肉片薄而大,脆嫩清鲜,醇香不腻,佐餐下酒皆宜。北京过去卖白水羊头肉的很多,但最出名的是宣武区前门外廊房二条推车摆摊的马玉昆,家传 6 代,他制作的白水羊头,清脆利口,讲究夏天用冰镇,冬天带冰凌,越凉越好吃,羊头肉分为羊脸子、羊眼睛、羊耳朵、羊舌、羊脑、天梯(上颚软骨)等 6 个部位,任客选要,随要随切,撒上的椒盐也很考究。
15、百果年糕
是北京春节的传统小吃,早在辽代,据说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习俗。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并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其实追溯年糕的历史,早在中国的周朝就有记载。《国礼·礼记》中“羞边之食,糗饵粉餐”的“粉餐”就是米粉蒸成的糕食。北京小吃中的年糕,用黄米或江米面加各种辅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种多,有枣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细的年糕有白果、什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点。
16、地道京味 爆肚
作为北京最具代表特色的小吃,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时期,而其鼎盛的时候是在清末及民国初期,多为回族经营。听老人讲,当年在东安市场一溜能有 7、8 个摊子在卖爆肚。而当时比较有名的爆肚包括:东安市场的爆肚冯、爆肚王,天桥的爆肚石,门框胡同的爆肚杨,东四牌楼的爆肚满,还有东直门一带的金生隆等。
爆肚上我们常吃的基本上属于“水爆”,而这水爆肚是具有独特风味的北京地方性小吃,下酒极佳。可是以独酌、小饮为宜,不适宜醵饮大嚼,所以大小饭馆都不备此味。唯有小酒馆、小吃摊,才有水爆肚出售。水爆肚只适用羊肚,牛肚除百叶以外,不宜水爆。因为质厚易韧,氽的时间稍久就不能吃了。只有羊肚组织细软,可以水爆着吃,而且洗净后洁白,不象牛肚黑灰暗淡不耐看。
爆肚是把鲜牛肚(指牛百叶和肚领)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
17、街头巷尾的小吃 冰糖葫芦儿
冰糖葫芦,酸甜适口,老少皆宜,它不仅好吃,而且还十分好看,红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只只糖葫芦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像一颗结满硕果的小树,煞是诱人。提起冰糖葫芦的来历,还得说说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宋光宗,名赵停(公元 1147-1200 年),是宋孝宗赵慎的第三个儿子。那是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了怪病,她突然变得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都不见效。赵停见爱妃日益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会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的口味。黄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
后来,这酸脆香甜的山楂传到民间后,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原来,山植的药用功效很多,它能够消食积、散淤血,驱绦虫,止痢疾,特别是助消化,自古为消食积之要药,尤长于消肉积。也许是黄贵妃所食山珍海味积住了食,做下的病,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曾经说过:“煮老鸡硬肉,入山植数颗即易烂,则其消向积之功,盖可推矣。”
今人研究证明,山植还有降血脂、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因此而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山植食品也花样翻新,品种繁多。
酸甜香脆的冰糖葫芦直至今日仍是受人们喜爱的
吃食。
18、物如其名的小吃 薄脆
北京传统风味小吃。薄脆,故名思义,即薄又脆,但薄而不碎,脆而不艮,香酥可口。薄脆其实也是一种油饼,不过这种油饼特别薄,甚至可到“透明”的程度,吃起来特别脆,故名“薄脆”。薄脆现在是小吃,以前曾是清宫中的御膳食品。清康熙年间,西直门外一里许广通寺南,大道旁有一茶馆亿禄居,当时即售制“大薄脆”。亿禄居的大薄脆与众不同,是用香油所炸,分咸甜两种,火候适度,既香又脆,驰名于京城内外。这个小茶馆遂被人们称为“大薄脆”,而不称其正名。当时有一谚语:“西直门外有三贵:火绒、金糕、大薄脆”。其它两项已无可考,惟亿禄居的大薄脆,据记载驰名将近二百余年。《北京琐闻录》中记载,康熙曾微服游圆明圆,路过此地吃了一顿大为赞赏,以后,他传旨按期进奉,成了清宫御膳房的一种野味食品,从此,这家“大薄脆”更加驰名远近。 薄脆酥脆焦香,可以现制现吃,也可以捏碎与菜馅拌和当素馅的原料,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小吃。但由于费工费时,市场虽有供应,但不能经常保证,常有断档现象。
19、炒肝
是北京早点的名小吃。每日清晨,卖炒肝的店摊众多,爱喝这一口的人也很多。炒肝那醇厚的美味,真是一大享受。然而炒肝是怎样兴起的,连,些老北京人也都不一定知道。
1900 年,当时《北京新报》的主持人杨曼青去前门外“会仙居”吃饭。这家饭馆当时卖白水杂碎,杨曼青见桌上、地下扔了不少猪心、肺等下货,就给掌柜的出招儿说:“你们干脆把白水杂碎中的猪心、肺去掉,只留肝、肠,再加上酱色,然后勾芡,起名叫炒肝。这些日子我在报上为你们宣传一下。”掌柜一听连声叫好。于是按杨先生的办法做,又加上大料、生蒜、黄酱等佐料,最后用口蘑汤勾芡。用这种原料和调料做出的炒肝,香气扑鼻,浓郁可口,大受顾客的欢迎。“会仙居”和炒肝就出了名,红火了几十年。1956 年公私合营“会仙居”并入“天兴居”。炒肝成了北京小吃中的精品。
20、炒红果
“炒红果”与老北京的“炒肝”虽名曰“炒”却同理都是煮出来的,但是,红果却不可与铁锅同煮,可选用砂锅或不锈钢锅等。、“红果”又称“山楂”、“山里红”等,它富含山楂酸、柠檬酸、维生素 C 等成分,具有强心、降血压、降脂、抗氧化、利尿、防癌和软化血管的作用,对治疗肥胖症、腹胀腹痛,内积不消,小儿脾虚久泻均有一定的疗效,不过,胃酸过多或消化道溃疡病者则不宜选用。
21、传统小吃 褡裢火烧
提起褡裢火烧,“老北京”没有不知道的。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味独特,因而一直是人们爱吃的小吃之一,也常被人们作为早点。褡裢火烧因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油煎食品,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 “门框胡同瑞宾楼,褡裢火烧是珍馐。外焦里嫩色味美,京都风味誉九州。”这是一位家住北京郊区的老翁得知瑞宾楼恢复这一北京名食供应后,特让儿孙陪同专程到店品尝时,欣然提笔写下的诗句。 此食品宜趁热食用。吃褡裢火烧时配用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鲜香酸辣,余味无穷。现在北京的“瑞宾楼”饭庄专供褡裢火烧。制作也愈加精细。
22、传统小吃 豆汁
豆汁是北京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食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另一头摆着焦圈、麻花、辣咸菜。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豆汁是什么?
实际上是制作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它用绿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 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 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再用小火保温,随吃随盛。不要看其貌不扬,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爱,原因在于它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糖,并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豆汁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就是民间大众化食品。干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
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
制作方法:
将绿豆用凉水浸泡十几小时,加水磨成稀糊,在稀糊内加入浆水,并逐次加入不少于八倍于浆水的凉水过滤把过滤出的粉浆倒入缸内,经一夜沉淀,最上一层灰绿色、质地较浓的即是生豆汁撇去它上面一层的浮沫和浆水,把生豆汁舀出沉淀沙锅内放入凉水,用旺火烧沸后倒入生豆汁,待豆汁被煮涨得溢出锅外时,改用微火保温即可食用。
23、开口笑
开口笑是北京小吃中的油炸小吃品种。因其经油炸后上端裂开而得名。开口笑用面粉、饴糖、白糖、鸡蛋、麻仁及油等为原料,每斤面耗油 200 克。制法是鸡蛋磕碎去皮倒入盆内,稍加上一点苏打粉,下入适量的白糖、饴糖,再用白面加水和油一起搅拌,均匀地倒入盆内,搅拌均匀并揉和成面团,揪成小剂,麻仁用水拌匀,把小剂放在麻仁内滚一滚,不要按揉。油锅烧油,将粘芝麻的剂入油锅中炸至开口即成。开口笑香甜暄酥,十分可口。
24、卤煮小肠(卤煮火烧)
卤煮小肠是北京风味小吃,过去北京到处都有店家或沿街摊贩出售,但最有名的数宣武区南横街内的燕新饭馆。制作卤煮小肠的师傅陈玉田,外号“小肠陈”,已几代相传。他制作的卤煮小肠辣中有酸,肠肥而不腻,肉烂而不糟,火烧煮得透儿不粘,选料考究,味道鲜美,一直保持传统风味,因而慕名前往的客人众多。
25、跟灌汤包媲美的门钉肉饼
卤煮小肠是北京风味小吃,过去北京到处都有店家或沿街摊贩出售,但最有名的数宣武区南横街内的燕新饭馆。制作卤煮小肠的师傅陈玉田,外号“小肠陈”,已几代相传。他制作的卤煮小肠辣中有酸,肠肥而不腻,肉烂而不糟,火烧煮得透儿不粘,选料考究,味道鲜美,一直保持传统风味,因而慕名前往的客人众多。
26、与豆汁齐名的麻豆腐
炒麻豆腐和豆汁一样,也是老北京人十分喜爱的北京小吃。相传早在明代初期就已成为民间食品。炒麻豆腐是北京的特产,他处皆无。此物出自旧京的粉房。粉房原来是出产粉皮淀粉的地方,把豆子放在石磨上一碾,随碾随加水,同时这豆子就分成了三种东西。顶细的成了豆浆,是正品,用来做淀粉;顶稀的成了汁儿,即是豆汁;发酵后的豆汁用旺火烧,使之水份挥发掉,存下的渣儿就是麻豆腐。麻豆腐呈灰白色,微微有些发绿。
麻豆腐是粉房的副产品,或曰下脚料,所以价格特别便宜,两个大子儿就可以买一大碗。旧社会的贫困人家买回来,用羊尾巴油来炒着吃,里面加些咸雪菜和青豆一起炒,冷热吃均可。它炒的要素是炼去麻豆腐内的水份,使其粘糯才好吃。所以北京人留下“炒麻豆腐,大咕嘟”的口头语。
炒麻豆腐是贫民食品,但有钱的人也爱吃,甚至还吃上瘾。梨园界的名角及老北京人都爱吃,马连良的夫人陈慧琏做的麻豆腐在梨园就非常有名。现在北京的不少餐馆多有供应,但够质量标准的不多,原因是他们不懂得炒麻豆腐的来历和烹制方法,以为麻豆腐买回来,炒一下就成了,因此颜色品味都变了样。
炒麻豆腐是旧京百姓地道的家常菜,别看此物甚廉,但要炒好亦非易事,首先在原料上就要有所选择,得用东直门四眼井粉房里做的麻豆腐才算正宗。配料讲究用纯正的羊尾巴油和“野鸡脖儿”嫩韭菜,方能显出炒麻豆腐的“英雄本色”。
炒麻豆腐的“套路”大致如下,将羊肉丁炒焦起锅,下黄酱煽炒葱姜末出香味儿,加入麻豆腐翻炒。随后,让大青豆、红辣椒、嫩豆芽、雪里蕻未依次投人到炒麻豆腐的事业中来,辅之以大火,使锅里的尤物们变得“轰轰烈烈”,再不断地加油、添水,用一点儿老黑酱油,将麻豆腐及其伙伴作“翻天覆地”状,直至麻豆腐表面气泡涌动、蜂窝毕现、香气翁动,方算“胜利会师”。
此时在起锅前放人切碎的“野鸡脖儿”嫩韭菜梗儿,洒上炒焦的羊肉丁出锅,再淋上一勺红亮亮的辣油,便是一味亦饭亦菜不可多得的美食。
炒麻豆腐原来用羊尾巴油炒,因其凉了以后有膻味,一般人不能接受,现改用植物油和羊腰窝肉切末,配青豆和雪菜,先用黄酱与麻豆腐一起炒,然后要用小火(火靠)至粘糯后,要用红辣椒与切好的豆瓣葱,用热油炸出葱辣香味,浇在刚出锅的麻豆腐上,炒麻豆腐成菜之后,灰白红绿相间,口感香醇味厚,别有风味。
27、春夏清凉小吃–凉粉
凉粉是清朝咸丰年间一个叫做“大只威”的人发明的,”“大只威”在西关开凉茶铺,也常卖一种叫凉粉草的药,并教人用凉粉草煲粉葛,医治咽干咽痛、暑天烦渴。后来又因为小孩都不太喜欢喝药,于是他就用凉粉草合葛粉调煮,再冷冻成糕,吃时再拌上糖胶,取其名曰“凉粉糕”。果然,小孩都十分喜欢吃此凉粉糕,这样既可治病保健,又可作甜品食用,真是两全其美。从此凉粉就开始登上了小吃的台面。
凉粉也是北京小吃中时令食品。根据不同的形状叫漏鱼或刮条。凉粉色泽洁白,晶莹剔透,嫩滑爽口。有诗称赞:“冰镇刮条漏鱼穿,晶莹沁齿有余寒。味调浓淡随君意,只管凉来不管酸。”但因凉粉全是淀粉,不易消化,老北京流传这样一首歌谣:“粉有拨鱼与刮条,洁明历历水中漂。让君选择让君饱,只管酸辣不管消。”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互联网或引用于其它平台,我们对文章观点保持中立,请读者和作者自行理解。我们旨在弘扬文化和科普行业知识,无任何商业行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凡是未注明禁止转载或公共百科类知识如被我方引用或转载的,请作者直接联系头条号“媒体老梁”或直接微信:cctvaohan,我会第一时间内删除。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北京比较出名的小吃有哪些?】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