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北宋名相寇凖,下场有多凄惨?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19 23:39:36 24次浏览

关于问题北宋名相寇凖,下场有多凄惨?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灵枫历史阁】的最佳回答:

寇凖 62 岁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朝廷拨款让他归葬故土,走到半路没钱了,棺木就这样停了 10 年。10 年后,宋仁宗想起来,又让人把他挖出来,继续送回家乡。

这就是宋朝大宰相寇凖的结局,穷困潦倒而亡,实在令人唏嘘。

寇凖曾是宋朝的大功臣,也是无数年轻人逐梦的存在。

他历经宋太宗、宋真宗两朝,19 岁中进士,一路高歌猛进,扶摇直上。

然而,他的人生,从 45 岁开始进入分界线。

公元 1006 年,45 岁的寇准被罢免宰相之位。虽然后来,他又重回宰相之位,可却仕途不顺,处处碰壁。

61 岁时,他被二次罢相,这一次,他被一贬再贬,一路从京城被扔到雷州。

雷州,就是现在的广东湛江一代。

如今来看,雷州似乎是个不错的地方,可宋朝时期,这里还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

据说,寇凖被贬并不是皇帝宋真宗的意思,当时宋真宗卧病在床,是丁谓等人瞒着皇帝干的。当时,宋真宗还专门问了寇凖在哪,但大家都不敢说实话。

在有心人刁难之下,抵达雷州的寇凖,日子过得格外艰苦。

他上任时,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好在,当地官员和百姓知道寇凖的为人,主动帮忙搭建房屋。

但要命的是,寇凖的工资隔三岔五被拖欠,日子实在穷得揭不开锅。

仕途失意、水土不服、穷困潦倒,三管齐下,61 岁的寇凖很快就病倒了。在病中,他思绪往日时光,愤懑不平,挥笔写下了一首《病中诗》:

“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曾经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折磨。

作为宋朝功臣的他,曾经去哪里都花团锦簇,可如今,陪伴在身边的只有大夫和僧人。

他没多少时间了,也没有办法再完成自己的理想。

因为这一病,他就再也没好起来。

公元 1023 年 9 月,寇凖去世,享年 62 岁。

因为穷困潦倒,去世时,寇凖连一口棺材都买不起。

他的妻子向朝廷乞求,希望能够让丈夫回归故土,安葬在家乡。

落叶归根,人之常情。

继位后的宋仁宗,同意了这件事,还专门拨款让寇凖回归故土。

但尴尬的是,这笔钱不够。

寇凖的棺木一路从雷州往北运,走到一半就没钱了。他的妻子实在拿不出钱,只能哭着把丈夫就地安葬在洛阳,这一停,就是 10 年。

等到 1033 年,宋仁宗再次想起寇凖,才下令为他挪地方。

于是,被安葬 10 年后,寇凖又被人从土里挖出来,回到了他的家乡华州下邽,也就是现在的陕西渭南。

谁也想不到,北宋年间那个叱咤风云的宰相寇凖,最后居然是这样一个结局。

要知道,当年,寇凖的风光,可是无数北宋读书人的追求。

寇凖出生贵族之家,19 岁被宋太宗看上,成为进士,直接当上了大理寺评事。

别人一辈子的追求,他在 19 岁就完成了。

但这还只是寇凖的开始。

宋太宗给足寇凖自由和面子。

在朝堂上,寇凖可以毫无顾忌地评判其他官员,直接指出别人的错处和痛处。

有一次,他更是毫不客气地怒怼宋太宗。

宋太宗感觉自失了面子,站起来就要走,结果寇凖不依不饶,一把抓住宋太宗的衣角,非要当众说完。

事后,宋太宗连连赞赏寇凖:“我有寇凖,就像是唐太宗有魏征一样。”

对于文人来说,和魏征相提并论,几乎是他们最高的荣誉。

在册立皇太子的事情上,宋太宗也表现出了对寇凖的极其信任。

宋太宗继承的是哥哥赵匡胤的皇位,当时赵匡胤死得非常突然,皇位没给儿子却给了弟弟,民间纷纷传言:“宋太宗杀兄夺位。”

后来,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宋太宗的嫌疑就更大了。

这一次,宋太宗要册立储君,到底是应该避嫌选赵匡胤的后人呢,还是直接按照惯例选自己的儿子呢?

许多谏言的朝臣,都被宋太宗贬到了岭南那种荒芜的地方。

当时,寇凖刚从青州回来,宋太宗直接问寇凖关于立储的意见。

寇凖没有直说要立谁,但也顺水推舟,明确表达了立场:立宋太宗的儿子襄王赵恒。

《宋史》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

寇凖的这一句话,不仅奠定了襄王的太子之位,也让他与下一任皇帝赵恒关系更为密切了。

公元 997 年,宋太宗去世,赵恒继位,也就是宋真宗。

刚即位的宋真宗,迅速拉拢寇凖,让他成为自己的心腹。

没过多久,宋真宗就做了一件他父亲敢想不敢做的事情:

封寇凖为宰相。

这是寇凖第一次当丞相。

宋太宗不立寇凖为丞相,是因为他认为,寇凖太正直,不懂得团结官员,有宰相的能力,却无法胜任宰相的职责。

但刚继位的宋真宗,太需要人才了。

寇凖能力非凡,又在当年力挺自己继位,此时的宋真宗,早就把父亲的话忘在了脑后。

当上宰相不久,寇凖就在在澶渊之盟的事情上,立下了大功。

宋真宗软弱,面对契丹对边境的攻打和骚扰,迟迟不敢行动,朝中有官员更是直接劝宋真宗南撤以自保。但寇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居然让宋真宗御驾亲征了。

到了澶州南城,宋真宗怂了,迟迟不敢过河。

寇凖再一次慷慨陈词:

“过河,士气大振,可赢;后退一步,士气瓦解,功亏一篑,金陵可能都保不住。”

《契丹盟好》:“今寇已迫近,四方危心,陛下惟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望銮舆至,士气当百倍。若回辇数步,则万众瓦解,敌乘其势,金陵亦不可得而至矣。”

宋真宗一听,再一次被赶鸭子上架过河了。

后来,北宋军队大胜,宋真宗满心欢喜,赶紧签订澶渊之盟:

每年给契丹一笔巨款,让他们老老实实在自己的地盘待着。

当赢了仗,还要赔钱?这是哪门子道理?

但宋仁宗美其名曰,一切为了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这当然是借口。

宋真宗惧怕战争,宋朝重文轻武,与明朝“天子守国门”的硬气根本没法比。

但不管怎么说,寇凖都是大功臣,宋真宗对他也是满口夸赞:

“上以澶渊之功,待准甚厚,群臣无以为比。”

至此为止,寇凖应该算是到达了文人当官的巅峰。

只不过,登高容易跌重,寇凖根本也不是个时刻自醒的人,他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深渊。

第一步:得罪一大帮官员。

寇凖为人,不看场合,也不太给人留面子留余地。入朝为官,是人就总有缺点,身为宰相的他重点应该在于团结官员,让合适的人发挥最大的价值。

可寇凖的做法,就是一贯不留余地当面戳别人痛处。

这样的寇凖,很快就得罪了一大帮官员。

公元 1006 年,寇凖被王钦若等一群人攻击,被罢免了宰相之位,去做了河南、陕西等地的地方官。

此时,寇凖如果选择就此消失在都城,安心当个地方官,结局应该也能不错。

但偏偏他还想继续回到中央。

于是,他一改原来耿直的做法,违心地迎合丁谓、王钦若等人的“天书”运动,用封建迷信拍宋真宗的马屁。

《宋史》: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时巡检朱能挟内侍都知周怀政诈为天书,上以问王旦。旦曰:”始不信天书者准也。今天书降,须令准上之。”准从上其书,中外皆以为非。

这一次,在丁谓的帮助下,寇凖回到了中央,再一次当上了宰相。

可是,再度为相的他依然不懂得团结,不懂得先收敛锋芒、拉拢志同道合的官员,反而更加尖锐。

有一次,丁谓在宴会上为寇凖擦拭胡须,寇凖不领情也就算了,还把话说得十分难听,责骂他没有臣子风度。原本,丁谓与寇凖就算是政见相左,也只是政敌。可这一次寇凖的行为,直接让两人变成了私人恩怨。

而类似的事情,寇凖还经常干。

不管他有没有个人针对性,但他却实实在在地得罪了一大帮官员。

第二步:没有分寸,得罪了皇帝和皇后。

封建社会,皇权至上。

如果寇凖只是单纯地得罪官员们,倒也还不至于有那么惨的结局。

你看包拯,为人也非常正直,但他一直有分寸,不会过分影响皇帝的颜面,所以能得善终。

而寇凖,在“分寸”这件事情上,太缺了。

澶渊之盟之后,寇凖就有些自恃功高,开始飘了。

宋真宗要议和,他主战,原本只是意见不同。但他为了达到目的,竟然一手

把持着军队不撒手

从大局上来说,这是寇凖想要用战争维护北宋利益,没有私心。

但从行为上来看,这就是在挑衅皇权。

果然,寇凖被有心人参奏,他被逼无奈才放弃了军队,也放弃了主战的倾向。

但这件事,确实让宋真宗开始疏远他了。

因为在皇帝心中留下了嫌隙,寇凖第一次被罢相时,宋真宗也没有力保他。

再度为相后,寇凖还是没有懂得身居高位的“分寸感”。

宋真宗非常爱刘皇后,有一次,刘皇后的娘家人犯了错,宋真宗考虑到刘皇后的面子,直接赦免。寇凖一点眼力见都没有,直接跳了出来,要求按照国法处置。

他的行为或许并没有错,但实在是太不懂得转圜了。

要知道,此时的宋真宗已经病了,很多朝政大事都是刘皇后在处置。

由宋真宗出面赦免皇后的娘家人,就已经是在按照大宋的律法进行了,因为即便宋真宗不赦免,刘皇后也很难真的处置她的娘家人。

另外,自古以来亲贵犯罪,都有优于平民的赦免途径。

这一次,寇凖不仅得罪了宋真宗,还得罪了决定朝政的刘皇后。

于是,在寇凖第二次被罢相的时候,宋真宗和刘皇后也没有保他。

或许,对于寇凖这样的人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离开京城才是更合适他的为官生活。

只不过,谁也没有想到,寇凖离开京城之后,与他有了私人恩怨的丁谓会对他一贬再贬,最后将他赶到了雷州。

第三步:挥霍无度,不懂得节俭。

造成寇凖悲惨结局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缺钱。

可按照道理来说,出身名门,又当了多年高官的人,怎么也应该有牢固的家底,不可能因为晚年的贬谪就直接穷困潦倒。

这就不得不提到寇凖的一个不良生活习惯了——挥霍无度。

寇凖一直是个贪图享受的人,又非常喜欢饮酒,经常在家里举办宴会,夜夜笙歌。每次宴会,寇凖都会点满普通人家用不起的蜡烛,一到兴起的时候,他就给舞姬们奖赏丝绸。

《宋史·寇凖传》:“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按照这样的生活标准,寇凖兜里的俸禄根本存不下来多少。

后来,他遭到贬谪之后,一开始并不愿意降低生活水平。

由奢入俭难,他依然还在花天酒地。

没过多久,寇凖自然也就兜里空空,穷困潦倒了。

等到他去世的时候,家里连体体面面送葬的钱都没有。她的妻子只能向皇帝乞求,这才得到了一点归葬的钱。

只是,雷州距离陕西实在是太远了,寇凖又实在没留下一星半点的财产,这才导致他的棺材运到河南一带就花光了所有盘缠,不得不就地安葬。

我想,在寇凖晚年穷困的时候,他应该也已经后悔了自己当初的挥霍,否则也不会写下《六悔铭》:

“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

只不过,这世界上向来没有后悔药。

寇凖去世后的第 10 年,宋仁宗出于政治需要,为寇凖洗刷冤屈,帮助他归葬故里。

一代名相,这才得以落叶归根。

只是,回想寇凖的一生,这样的结局,还是让人不由得叹息。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2】、来自网友【平沙趣说历史】的最佳回答:

简单来说,晚年被贬,客死异乡,就连归葬故乡都要等上十年。

寇凖即寇准,字平仲,北宋名相,他的一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直。不论对谁,他都是直来直去的,包括皇帝。

小学课本上有一首寇准写的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一年,寇准只有八岁,但却养成了唯我独尊型人格,并保持了一生。

上面这首诗足以证明寇准的神童特质,再加上他出身书香门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然不会出现伤仲永这样的悲剧,而是一路绿灯,20 岁便考上进士。

寇准考中进士是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 年),这一年的进士非常牛掰,出了很多大人物,被称之为“龙虎榜”。

苏易简榜中有登庸者四人:李沆、向敏中、寇准、王旦,其为参预及两禁以上者又数人,时亦号龙虎榜。——龚鼎臣《东原录》

这些人中,寇准是最为年轻的几个,本来年少有为,算是优势吧?可宋太宗偏偏喜欢年长的,认为他们持重,年轻人则太浮躁,年龄反而成了寇准的劣势。

有人劝寇准虚报年龄,寇准正色表示:“准方进取,可欺君邪”(我刚进门,怎么能欺君呢?)

这番话除了表现寇准的正直以外,其实还有一条,那就是自矜。寇准后来在自己的诗集里面就着重表现了这一点,他 19 岁前的诗作统统都标注了年龄,比如《寓居有怀》这首诗题目下的注是“时年十四岁”,19 岁之后的就没有,简直是在坐等读者夸奖。

这个动作表现出了寇准爆表的自信,他相信以自己的智商,年幼成佳作,弱冠即登科,可以秒掉世上大部分人。他对于此是非常得意的,巴不得让人知道呢,又怎会故意隐瞒。

或许是宋太祖感受到了寇准的自信,选中寇准任大理评事,二十出头的寇准就此踏入仕途。

年轻人朝气蓬勃,自然胸怀大志,加上寇准也确实有才华,他的追求肯定是非常高远的,有多高呢?皇帝做不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当宰相吧。普通宰相又太普通了,那就当个左右皇帝的宰相吧。

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范仲淹

檀渊之役,的确是寇准一生中最为风光的时刻,他让宋真宗往东,宋真宗就得无奈往东,不管哄着骗着乃至要挟着都不是事,只要皇帝听话就好。看着比较反动,结果却是好评(大忠)。

其实别说宋真宗这根软葱,就是他老爹宋太宗,对寇准也是又爱又恨的。

在经过九年打拼后,寇准干了一件载入史册的事——摁皇帝。

一次奏事过程中,寇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了不爽,想走,寇准一看小样儿,踏步上前就抓住宋太宗的衣角,把他拉回来坐下,听自己把话讲完。更重要的是,宋太宗不怒反喜,夸赞寇准是自己的魏征。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寇准传》

夸赞归夸赞,毛了也是会搞人的。寇准很快被升入枢密院,但他跟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以至于当着皇帝的面大吵,宋太宗很生气,两方全部贬斥。

不过没多久宋太宗就觉得灭了寇准感觉不对,又把他叫回来了。在寇准的建议下,宋太宗立赵桓为太子,也就是日后宋真宗。

从立储这点来说,寇准是坚定站在宋真宗这边的,宋真宗继位后,也有心拜寇准为相。谁承想,拜相没多久,寇准就“绑架”了宋真宗到澶州前线。

寇准在檀渊之役的表现可谓挽救北宋社稷于倾覆之中,要是任由宋真宗迁都,宋朝的未来可就是未知数了。哪怕在这个过程中寇准无数次强暴了皇帝的意志,但这个功勋还是永留史册,让他有了大忠之名。

可在大名之后,还有寇准自身的不足,他太过自信,或者说自负了。

通过对皇帝的气场碾压,寇准越发坚信“老子天下第一”,就连皇帝也得听他的,更别说那些大臣了,这也使得他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再加上他心直口快,一张嘴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包括朝臣、后宫乃至皇帝在内,对他都颇为不喜,在这种情况下,寇准被贬,只是时间问题了。

寇准有一个宰相应有的胆识和气魄,却缺少一个宰相应有的气度和雅量,他狭隘而且偏激,讨厌的人他往死里踩,喜欢的人就各种提携。要命的是,寇准看人的眼光非常不准,他所亲善的都属于那种落井下石的小人,其中对寇准打压最狠的,就是丁谓了。

丁谓有才,却缺少一个伯乐,寇准就充当了这个伯乐,一手把丁谓栽培起来,然后被这头千里马给踢死了。

寇准看不准人,有人看得准,那就是被尊称为“圣相”的李沆,他当宰相时,寇准曾向他力荐丁谓。李沆没听寇准的,寇准追问原因,李沆认为丁谓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并笑着对寇准说:“以后后悔的时候,你会想起我的话的。”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宋史·李沆传》

寇准器重丁谓,丁谓开始也很敬重寇准,但他的性格就是善于逢迎。为了迎合宋真宗签订檀渊之盟(宋朝在军事优势下签订城下之盟)的失落感,丁谓和王钦若一起大搞祥瑞,劝宋真宗天书封禅什么的,每一次都是劳民伤财。

生性刚直的寇准对这种行为非常看不惯,还借此调侃丁谓。因为丁谓给宋真宗上报祥瑞的时候特别喜欢用仙鹤,寇准把他当成了一个梗,一次在官衙看到一群乌鸦飞过,寇准大笑道:“幸亏丁谓不在,不然就是一群玄鹤飞过了。”从此,丁谓就多了一个“美称”——鹤相。

丁谓资历浅,他知道在相位上待不久,就以退为进,推荐寇准为相,他当参政。在一次宴会中,寇准的胡子上沾了点饭菜,丁谓见了,连忙上前帮寇准清理,寇准笑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这就是须拍马之溜须。

好心献殷勤却反被呛了一顿,丁副相瞬间黑化,开始为扳倒寇准做不懈的努力。

在政治诬陷这方面,丁谓是远胜寇准的,而且还懂得斩草除根。在把寇准和另一个宰相李迪排挤出朝廷后,丁谓还派使者给两个人各送了一把剑,让两位自行联系历史,效仿伍子胥、白起等先贤(自杀)。

李迪看到剑后,当场就崩溃了,真打算自杀,被儿子和门客们拦了下来。至于寇准,表现完全不同。

“中使承谓指,以锦囊贮剑揭於马前,示将有所诛戮状。至道州,准方与客宴,客多州吏也,起逆中使,中使避不见,问其所以来之故,不答。众惶恐不知所为,准神色自若,使人谓之曰:‘朝廷若赐准死,愿见敕书。’中使不得已,乃受以敕。准即从录事参军借绿衫着之,短才至膝,拜敕於庭,升阶复宴,至暮乃罢。”——《续资治通鉴长编》

寇准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一看没有赐死的圣旨,自然不会自杀,在这个铁骨铮铮的宰相面前,皇帝的暗示全然无用。

寇准被贬的地点是雷州,也就是今天广东湛江的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虽然在今天这里算得上风光怡人,但在宋朝,这里还是开发程度很低的蛮荒之地,寇准到任后连个住房都没有。

苦日子还是有些乐子的,很快寇准在雷州迎来了死对头丁谓,他被贬到了崖州(在今海南),比雷州更南更荒凉,而前往崖州必须经过雷州。寇准没去见丁谓,但给他送了一只蒸羊,丁谓感动不已,请求跟寇准见一面,却被寇准拒绝了。

不仅自己不跟丁谓见面,寇准还不准家仆跟丁谓见面,当时他的家仆商量着把丁谓揍一顿,寇准不许,把大门关了,算是为丁谓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总的来说,寇准晚年的凄惨在于居所简陋、环境恶劣、没什么钱,尤其在跟寇准被贬前的奢华生活相比,落差更大。

寇准出身高门,20 岁就中了进士,大半辈子都在当宰相、枢密使、节度使这种大官,再算上宋朝的超高俸禄,他就没缺过钱,他也非常乐意显摆自己的财力,生活过得非常奢侈,这方面,同时代许多诗人有作品描写,史书也有记载。

结果晚年悲剧了,被贬雷州,俸禄少得可怜,死后连料理后事的钱都不够。寇准于天圣元年 (1023 年)九月病逝后,妻子宋氏带着灵柩返回故里,运到洛阳的时候没钱了,只好就地葬在洛阳。直到十年后的明道二年(1033 年)十一月,宋仁宗下令将寇准灵柩归葬华州下邽(在今陕西)。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