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胤禵手握重兵为何康熙驾崩后不兵变夺位?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姐姐的故事会】的最佳回答:
1722 年,一天晚上,皇城内外兵马集结。康熙的小舅子隆科多带着 20000 八旗兵,将紫禁城围得如铁桶一般。康熙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决定:“传位于皇四子”。
听说自己的亲儿子雍亲王胤禛将要成为皇帝时,德妃乌雅氏竟哭着请求道:“让我殉葬吧!”
她是真的是宁可死,也不愿做这个太后,因为在她的心里,记挂着的自己的另一位儿子,远在青海手握十万兵权的皇十四子胤禵。
在她的心里,康熙是中意十四的,一定是老四用了什么不可告人的手段,才让皇位传到了他的手上。
都说:雍正能上位,多亏他养母;十四爷能保命,全靠他亲妈!
这两位一母同胞的大爷,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中,一起站到了最后,只是,他们哥俩并不是手拉手,而是背靠背!
在康熙晚年,因为太子被废,让他的众儿子们开始蠢蠢欲动,大家自动战队,开始一轮又一轮地较量。
简单回顾一下九子夺嫡这段历史:
康熙的太子是嫡子胤礽,母亲是康熙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
胤礽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去世,加上之前还有一个嫡子出生早殇,康熙决定让胤礽顶替上皇二子的位子,并在他满周岁,就立即将他册立为了太子。
太子胤礽能文能武,地位也很稳固,一直到 28 岁。
因为康熙处死了胤礽舅公索额图,父子开始心生嫌隙。几年后,康熙废掉太子,并圈禁思过。
后数年,皇太子以狂疾废,上宣谕罪状,谓:“索额图助允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允礽欲为索额图报仇,令朕戒慎不宁。”《清史稿·列传七》
太子被废后,康熙爷的各位才能出众的儿子们开始活动自己的小心思了。
首先是举报太子的大阿哥,作为长子,太子倒下,没有嫡子,那么他就成为了第一顺序继承人。
于是,他准备给太子再补上一刀,说愿意帮康熙处理掉废太子。
但弄巧成拙,康熙表示,虎毒不食子,老大,起开!
老大看自己没希望,就想让自己母亲的养子,好人缘的老八上位。
于是,告诉康熙,相士老张说:老八气质不凡,是当储君的料。
皇太子允礽既废,允禔奏曰:“允礽所行卑污,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清史稿.列传七》
作为千古一帝的康熙一听,纳尼,我家皇位给谁,还要听你一算命的?
于是,连带着老大老八,都被训斥了一顿。
老八这边被骂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能心里大骂:大哥,你真是猪一样的队友啊!
虽然张相士这件事情和老八没多大关系,但是,对于争夺储君的位置,他确实也是卯足了劲。
在康熙准备民主选举太子的时候,朝堂上出现了百官举荐八阿哥的壮观局面。
所以,在康熙看来,这老八,人不大,却是动了大心思,在此之后,康熙便开始疏远老八。
另一边,看到太子被老大拉下马,老三也开始心动了。
这老二倒了,要是把老大也扳倒,那自己不就是排第一的继承人了吗?
于是老三也给老大补了一刀,告诉老爹:太子是被老大用邪术蛊惑,才言行失常的。
加上老大自己也做了前面说的那些没脑子的事,他也就成为了九子夺嫡中,第一个被淘汰出局的人。
而老三也因为老大和老二(太子)的出局,变成了皇位顺序继承上的第一人选。
但老三没想到,康熙感觉自己冤枉了太子,又将他复立。
与此同时,老三因为帮助太子澄清事实,老四因为在百官保举老八时建议复立太子,均被加封为亲王,这也算事老三的意外之喜吧。
然而,这帝王家的事就是风云莫测,在太子复立仅仅 3 年后,康熙又将他废掉了。
这一次,大家又从新站队了。
- 老三,看似醉心文学,无心政治,却在暗中收买地方官员。
他希望通过投老爹喜欢文学这个爱好,来打动亲爹,争夺继承人的位置。
- 老四,号称“天下第一闲人”,而实际上一点也不闲。
不管是在兄弟间还是朝臣中,都埋伏着自己的势力。
- 老八这边,眼看自己没有机会了,转而将资源投入给了曾经为自己挡过枪的老十四,希望他能够在夺嫡的路上最终胜出,带着自己一同奔向富贵之路。
以上差不多这就是九子夺嫡最后的一个局面。
在经过两次废太子事件后,在康熙表示不再里太子的背景下,接班人基本锁定在了老三、老四和老十四之间。
十四不敢造反的原因
背景介绍完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康熙驾崩后传位给雍正,而十四爷佣兵十万却不兵变夺位呢?
首先,在整个夺嫡之争中,十四爷基本上都是依附在老八身边的,他自身的实力,很有限。
就是在康熙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去西北平定蒙古叛乱的时候,他的爵位也还仅仅是个贝子。
虽然康熙为了给他装点脸面,允许他用天子亲证的仪仗,但是,和两位亲王哥哥相比,还是相差两个等级。
五十七年,命为抚远大将军,讨策妄阿喇布坦。十二月,师行,上御太和殿授印,命用正黄旗纛。《清史稿.列传七》
而在 1718 年,康熙病重卧床的时候,老十四曾经短暂地回道京城,可没几个月,又被康熙派出去了。
十月,召来京,面授方略。六十一年三月,还军。《清史稿.列传七》
谁都知道,在老皇帝咽气前,谁在身边谁获利,从秦时都公子扶苏,到明朝都朱高炽、朱瞻基,即使身为太子,但凡老皇帝驾崩时,自己不在身边,都会感觉如临大敌。
所以,这次的外派,基本上就把老十四排除在了皇位继承人之外。
客观地来说,远在青海的老十四甚至没有在京城的老三胜算大。
其次,康熙派了十万大军给老十四统领,但这十万人却不好带。
1、这十万人组成复杂,除了有皇帝直属的三旗兵,还有蒙古兵和绿营兵。
这些人平时都是有编制的,都是职业选手,升迁全靠平时的领导,所以,十四爷这个大将军说的话,对他们来说,基本上没啥用。
2、在当这个大将军王之前,十四只是个贝子,即使康熙给他装点门面,用上御驾亲征的仪仗,也还不忘顺手给蒙古兵去一封信,让他们听话点。
可以说,单凭十四爷自己,对这些老兵条子可谓是毫无招架之力。
当年,朱棣 800 府兵起家能迅速拿下北平十万军队的前提是,这些兵都是朱棣以前的旧部下,他们听朱棣的命令。
而老十四的手底下的兵,根本就不听他的。
比如,在康熙五十九年,噶尔弼、岳钟琪率军进藏,当清军抵达喇哩时,胤禵以青海、蒙古兵不能如期聚集为由,令噶尔弼、岳钟琪就地屯兵,不要轻动。
而岳钟琪就驳了这个指令,和噶尔弼进继续进军,平定了西藏。
所以,十四手底下的将领并不是他指哪打哪的人,面对他错误的军事决定尚且和他较劲,逼得十四爷妥协,要是带这些人造反,呵呵,他是不想活着回京城了!
最后,康熙和雍正都给他下了死套,他根本就没有蹦跶造反的机会。
当时,虽然兵在十四手上,但是这十万人的吃喝却被管在雍正的大舅哥年羹尧手上。
年羹尧是雍正的大舅哥兼心腹,没有他的及时供应,十四手下的兵别说是回京造反了,连西北都走不出去。
所以,这一项就把十四手上的兵权给废掉了。
并且,在十四的身边,还有老七的儿子弘曙。从雍正后来对老七的封赏,以及让庶出的弘曙做世子继承老七的爵位来看,雍正对弘曙的表现是非常满意的。
如果老十四有什么动作,等不到他起兵,雍正便会把他绑成大闸蟹给押回来。
加上京城里,乾隆在生命的最后,将辅佐新帝登基的重任交到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兄弟隆科多手上。
而孝懿仁皇后没有嫡子,老四是他的养子,也就是说,手握康熙遗诏的是四爷的“亲舅舅”。
从这方面,雍正能够顺利即位,就更有保障了。
而京城安定,四方想要浑水摸鱼的武装力量就不敢贸然行动。
十四即使有相反的心,也没有反的条件和实力。
后记
综上所诉,在康熙驾崩后,虽然十四爷手握重兵,但实际上对这些兵的控制权非常有限。
仅仅凭借这些人,完全支撑不起造反的宏图伟业。
即使冒险造反,胜出的概率也太太太过渺茫。
出于对自己生命的负责,十四爷选择了听从哥哥的调配,回家给老爹守陵。
而十四爷有一点胜过哥哥的,那便是他成为参与九子夺嫡的诸位皇子中,寿命最长的一位阿哥。
当然,这其中少不亲妈的抗争。
为了能够让雍正善待小儿子,老妈不惜以不称皇太后来对抗四爷对兄弟的无情。
但不管怎样,一个人,只有自己愿意活下去,别人才能帮你续命。
或许在政治的舞台上,十四输给了哥哥,但是在生命的延续上,他却胜过哥哥一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十四有自己独立的性格,他放弃本可以依附在哥哥身边,做个衣食无忧的亲王,选择了一条满是荆棘的路。
虽然最后的结果并不理想,但是,有勇气尝试,同时能够审时度势,明智地止损,也不失为一种成功。
作为少数几位经历了康熙到乾隆三朝的王爷,十四爷的经历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造反,但不管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他都是最亮的那个仔!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
【2】、来自网友【红枫文史娱】的最佳回答:
历史已经成为过往,胤禵手握重兵为什么康熙驾崩后不发动兵变夺位,其实只是后人一种假想,也许当时胤禵压根就没想过要这么做。
如果非要问出为什么,我认为原因不外有二:
一是康熙并没有传位胤禵之意,更没有传位胤禵的诏书,在胤禛已经即位的情况下,胤禵带兵夺权其实就是谋反,纵观大清一朝,还没有哪个皇室近支敢于这样做过。
二是胤禵虽名为“抚远大将军王”,表面上看手握重兵,但其实他真正能调动的兵力有限,而且掣肘较多,根本就难以统兵杀回京城。
先说第一条。
众所周知,康熙晚年饱受废立太子折磨之苦,直到临终,也没留下书面立储的哪怕一星半点资料,至于故宫博物馆里保存的康熙传位雍正的遗诏,其实是伪造的,为什么这么说不在本文探讨之列,这里重点要说的是康熙到底有没有传位胤禵之意。
虽未立传位遗诏,但康熙晚年对谁继位还是心有所属的,他曾对诸王大臣说:“朕万年之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做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至累尔诸臣也。”这个人到底是谁,史书和档案都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当时情况分析,无外乎胤禛、胤禵兄弟二人其中之一,胤禛不做分析,只分析到底有没有可能是胤禵。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并“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领兵三十万前往西部征讨策妄阿拉布坦。康熙这一重大举措成了一些史家认为有意传位胤禵的佐证,其实当时胤禵的爵位是固山贝子,地位较低,授予“抚远大将军”不过是为了抬高他的地位,便于统兵,但最终也没授予其王爵甚至贝勒,不过是“照依王纛式样”。之所以选派胤禵,固然与胤禵领兵打仗的才能有关,但另一方面除了胤禵,康熙也确实无子所派,从这一点上看,并不能说明康熙有意立胤禵为储,现在还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康熙立储的一个迷雾,不无道理。
那么这个大将军王到底有多大权力呢?康熙曾有特旨:“此次大兵在外,如遇章京并护军校、骁骑校缺出,令大将军即行授补”,战争情况下,大将军即行授补的不过是章京、军校之类的低级军官,可见这个权力并不特殊,而且即便康熙还赋予胤禵“掌生杀重任”,但与当年的皇太子胤礽相比,其受信任的程度和权利仍不可同日而语。要知道,当年康熙离京,胤礽是代行皇帝的大部分职责,掌握着中央政权机构,而胤禵不过是提拔几个低级军官、阵前有生杀之权而已。
康熙六十年十月,允禵提出“轻装进京,恭请训旨”,康熙虽然答应了,但也提出“此际若策妄阿拉布坦属下,有自相离溃率众来归者”,则停止来京,也就是说,胤禵这次进京,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并非诏回,而且如有特殊情况,康熙还令他不必回来。胤禵回京后,康熙帝对西北用兵的方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简而言之,一方面仍然积极做着打的准备,另一方面议和活动也已开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康熙六十一年四月,胤禵又“复往军前”,其意义和当初已有显著不同,初次出征是为了打,而这次是为了守,是以皇子身份对敌人进行威慑。另外,康熙此时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自己都说“近日多病,神情恍惚,身体虚惫,既神不守舍,心失怡养,目不辨远近,耳不分是非,食少事多,岂能久存”,这种情况下,康熙如有意立胤禵为储,怎能让他远去?
再说第二条。
胤禵虽任抚远大将军,但他能行使的权力有限,这一点前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不仅如此,军队的实际指挥权其实也并未全部在其手中,而是由富宁安、祁里德、付尔丹、噶尔弼、延信等人分掌,这些人直接向康熙请示汇报,接受皇帝的直接指挥。
康熙五十九年,噶尔弼、岳钟琪率军进藏,当清军抵达喇哩这个地方时,胤禵以青海、蒙古兵不能如期聚集为由,令噶尔弼、岳钟琪就在所到的地方屯兵,不要轻动。名将岳钟琪对这个指令进行了抵制,劝说噶尔弼及时进兵平定了西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胤禵的军事指挥才能并非特别突出,如果按照他说的办,犹疑不决,当时能否迅速平定西藏还真就难说,同时也说明,胤禵做出的不正确决定是会受到抵制的,设若他想统兵打回北京,焉知会不会有人非但不听从军令,还会将他拿下送京受审。
此外,胤禛即位后,立即任命年羹尧接替胤禵掌握西线实际军权,兵权被夺,胤禵即使想谋反也回天无力了,何况,如前所述,即使还有兵权,那些将军们能不能都听他的,还是另一回事。
一己之见,敬请指正、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