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有人说威海卫战争不是李鸿章带兵打仗,所以输了不怪他,我该怎么反驳?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12 06:35:20 29次浏览

关于问题有人说威海卫战争不是李鸿章带兵打仗,所以输了不怪他,我该怎么反驳?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不沉的经远】的最佳回答:

首先要说一下,威海卫是属于北洋大臣职权范围之内,因此威海之败李鸿章肯定有一定的责任。不过从责任的程度上来说,李鸿章的责任是在其次。

在甲午战争时,威海卫之战可以算是比较特殊的一场战斗。威海卫位于山东,属于山东巡抚管理地界。不过在晚清时,直隶总督李鸿章兼任北洋大臣,负责直隶、辽宁、山东一带的海防。而威海卫又是北洋水师的重要基地,因此威海的防务实际上是由李鸿章负责。此战无论胜败,李鸿章都脱不了关系。

然而威海既然在山东,那威海保卫战就不可能只是李鸿章一人的事情。

在甲午战争前,威海的守军包括绥军、巩军、护军等部。绥军、巩军是吴大澂早年筹办吉林边防时组建的练军,后来才归属李鸿章麾下,由道员戴宗骞统辖。而护军前身是李鸿章的亲兵护卫营,是他嫡系亲信部队,主将是李鸿章的外甥张文宣。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后,绥军、巩军、护军都进行了扩编,到威海卫保卫战前,三军共有 15 营,大约 7000 多人。而山东清军各部共有 57 营,大约 3 万多人。

很明显,山东清军远多于威海守军,如果没有山东清军的支援,光靠淮军不可能守住威海。由于山东巡抚李秉衡和李鸿章一直政见不和,在保卫威海一事上,他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加以应对。

早在日军登陆前,李秉衡就把山东清军主力部署在在威海以西、烟台附近,与其说和李鸿章的淮军共同守卫威海,不如说是想保卫烟台。

日军在荣成登陆以后,李秉衡又抛出了一个和威海守军共同出击,全力防堵日军的方案,并允诺派出 7 营士兵加强威海防务。尽管这个方案遭到了李鸿章和丁汝昌的质疑,不过戴宗骞听信了李秉衡的话,还是坚持抽调了一半守军主动出击。

然而李秉衡实际只派出了嵩武军孙万龄部和河防营 5 营配合戴宗骞出击而已,山东清军主力按兵不动,没有迎击日军,也没有去增援威海。这么一来堵截日军的战斗自然是以失败告终。

在堵截日军失败以后,李秉衡就命山东各部撤到威海以西,坐视日军攻击威海。而戴宗骞部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各炮台兵力不足,结果威海的南北帮炮台在短时间内失守。绥军、巩军、护军残余部队只能退守刘公岛。

在此后的刘公岛保卫战期间,李秉衡还是拒绝派出援兵。最终岛上守军因为弹尽援绝,向日军投降。

所以就微海保卫战来说,清政府始终没有明确李鸿章、李秉衡两人的职责,导致战斗时两人彼此间缺乏配合,甚至是互相拆台,其责任是最大的。

相比之下,李鸿章虽然是理论上的威海防务直接主管,但是在实战中并不能真正按照自己设想调动部队,也只是名义上的指挥而已,其责任居于次要地位。

【2】、来自网友【老伊先生谈史】的最佳回答:

作者:得儿驾威海卫战争的确不是李鸿章带兵打仗,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李鸿章想要保存自己的势力,所以确立了以防守为主的战略方针,避战求和,没有给前线将领足够的自主权。

当时北洋水师和淮军内部是有矛盾的,丁汝昌并不能完全掌控北洋水师,淮军内部也有争端,也正是因为李鸿章过于在乎政治目的(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在打击李鸿章,李鸿章想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忽略了军事(内部有派别,指挥不统一),北洋水师和淮军内部指挥出现了问题(

平壤之战

本来清军占有优势,如果有适当指挥,打赢几率很高),一旦军队指挥出了问题会有什么后果,看看现代史就知道了。所以不管这仗失败有多少前置条件,李鸿章一个指挥不当和识人不明的锅肯定要背上,他肯定有责任。

但是所有锅都让李鸿章背了又过于冤枉他了,毕竟日方出动了大部分军力,你清朝仅仅让李鸿章势力顶上也说不过去吧,不管是人数还是军备,北洋水师和淮军都弱于日军,不但要进攻,还要防守海岸线,内部还有矛盾,如果这能赢,只能说李鸿章是真的位面之子。甲午战争,帝党顺利达到了让李鸿章权势尽失,声名狼藉的目的。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