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战斗机总是被追着打,为什么不发明后射武器?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2-18 20:02:12 33次浏览

关于问题战斗机总是被追着打,为什么不发明后射武器?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王司徒吃瓜】的最佳回答:

战机后射武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东西往后打,而是如何发现后面有东西并准确地将之锁定。

美国与前苏联过去都研究过向后发射的导弹,但最后都终止了这项研究。

俄罗斯向后发射导弹实验,导弹被放到了机背上

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不靠谱。

本来嘛!战机的设计就是朝前锁定的,向后也不符合人类的感官习惯。硬要往后探测,就得增加相关的感知元件,如后视雷达、后视光学仪器。

还有导弹的功率问题,飞机本来就在高速飞行,你往后打导弹,这涉及到力学互抵问题。

前向发射的导弹,会将飞机的速度与推进剂产生的速度相加。后方发射的武器,则必须克服飞机的前进速度,才能在相反的方向上加速。

此外,向后射击会因为短暂的“互抵”问题,产生短时的 0 速度,这样很容易让导弹失控,还会让空速系统无法应对和计算反转的气流,造成尴尬的失灵。

总之这事儿不是说不行,而是会极大浪费导弹的效率和燃料,降低射程和性能。所以人们最终走向了“让导弹空中自己转个身攻击目标”的路子。

再者,战机空战主要依靠雷达进行索敌和锁定,这些雷达需要探测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以外,并保持可靠的分辨率以及测距、测角精度。

完全可以这样说——越是现代化的战机,对雷达性能要求就越高,甚至雷达电子性能就是当今 5 代机“4S”标准的组成部分。

八爷早期造型

正因为先进性能的机载雷达完全可以主导一场空战的胜负,所以早期喷气战机的设计也逐渐朝着携带大功率雷达靠拢。

八爷整形造型

比如机头进气和两侧进气之争,机头进气更符合物理原则,但两侧进气却符合雷达携带需求;机头位置被让给了越来越庞大的雷达,进气口只得转向腹部或两侧。

那么问题来了:

1.如果要赋予战机一个高效能的后视雷达,那么战机的外形是不是又要动大刀子呢?

2.多携带了一部雷达的战机,重量、功耗是不是会对战机的整体性能造成拖累呢?

3.雷达扫描角度有限,在激烈的空战中,后视雷达是否真的能起到效用呢?

战机是个需要综合设计的东西,不能把“有总比没有强”这句话挂在嘴上,一般情况下,追求最通用性能的强悍即可。

在空战中,后方之敌虽然很难缠,但并不是无法可解。通过编队飞行、长-僚机搭配、空战战术,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现代还有拖曳诱饵弹或自动诱饵弹,它们能伪造成目标,帮助战机逃过一劫或欺骗敌人,跟剑圣的疾风步差不多。

而且战机挂载位置有限,这后射武器是要弄个专用发射器呢?还是把几枚导弹反着挂呢?

无论怎么整,对飞机的影响肯定都是巨大的,而且辣眼睛。

与其耗这个功夫,不如把战机的性能提升上去,避免狗斗时被人咬尾。

而且战机在天空的危险并非只有狗斗,实际上随着空战装备技术的进步,咬尾攻击的场面已逐渐减少。

例如超视距攻击,人们比的是战机雷达以及导弹的性能,对攻中起码一半的战机会死在超视距导弹手中。

著名的 2015 年中泰“鹰击 2015”空中联合对抗训练中,中方的歼 11A(其实就是沈飞早期组装的苏-27SK)与泰国的瑞典 JAS-39“鹰狮”战机对抗,泰方在 50 公里以上,30-50 公里,30 公里内,分别打出了 24%,64%,12%的成功率。中方则为 0,14%,85%。

这场战斗现实了老式 SU-27 战机与新锐鹰狮战机的性能差异和战术侧重点,苏式战机电子系统落后,强调机动性搏斗。瑞典战机则拥有先进的北约标准系统和武器,极为擅长超视距攻击。

如今这种超视距攻击越来越普遍,咬尾狗斗的情形越来越少,像 F-22、F-35 等战机都早已把超视距攻击当成了吃饭的活计,再配合电子战机的电磁压制和欺骗,甚至无人僚机,未来空战会打得越来越残酷而直白。

即便发生了近距离战斗,在对向而来的冲击中,格斗弹可以在更大的扇区内发动进攻,还具备热寻地主动攻击能力,不一定要咬尾巴,咬头,咬侧面,咬肚子都可以。如今的格斗弹非常聪明,有的都懂得自动规划飞行路径了。

既然后射武器在当今用处是真不大,还会影响飞机的设计,何必画蛇添足呢?

说起来,战机最馋的其实还是前视雷达的扫描范围,除了拥有更远更精确的探测能力外,战机雷达的“广域”能力一样很重要。

就如同人眼的“视角”一样,雷达也有“视角”,超出扫描圆周的物体等于逃出雷达的侦搜。

这就是为什么空战时许多飞机需要作出各种诡异的高 G 机动的原因。飞机在避免被锁定,在竭力逃出雷达的扇区,即便被锁定也要想尽办法逃脱锁定区域,为生存创造机会。

所以,如今的新型机载雷达一直在不断增加扫描灵活性和扫描的广域度,以确保拥有更多的战斗视觉,也能在更多的角度锁定敌人并放出格斗导弹。

例如俄罗斯的 SU-57 战机,它独辟蹊径拥有 5 台雷达,不但机头安装了雷达,还在主雷达两侧和机翼前缘都安装了雷达,极大增加了 SU-57 的扫描范围(SU-57 的问题也显示出俄系电子水平薄弱)。

随着电子系统的进步,如今也不是没有“导弹向后打”的改革,比比皆是。

如以色列的“怪蛇 5”空空导弹,它采用了双波段焦平面阵列导引头,被称为“具有全向攻击能力”的导弹。

这种导弹自带导引系统,能在约 9 千米的距离上自动索敌,导弹后如果捕获到目标,它会放出代表锁定的蜂鸣音,表示已经找到目标。这时候飞行员可以放出导弹,它通过 180 度的“离轴角”飞行能力,会迅速调转方向自动攻击目标。

可以预见,未来“怪蛇”这样的导弹会越来越多,向后发射最终也会成为普遍现象。

根据俄新社的报道,俄罗斯的图-160M 超音速轰炸机也具备探测其后半球敌机和导弹,并使用机载导弹反向攻击的能力。

按“消息人士”的说法,这种新型轰炸机安装了后视雷达站,“在重型轰炸机上使用后视雷达更为合适,因为这些单位机动性低,根本没有时间将机头转向敌人。”

苏-27 上 R-73 的离轴角攻击

据称俄罗斯专门开发了一种特殊版本的 R-73 导弹,配合后视雷达站为大型运输机、轰炸机提供保护。当攻击后半球的目标时,根据尾部雷达目标指定,导弹将在飞行中旋转 180 度。

法国也做过一模一样的测试,他们用阵风战斗机对后方目标发射了一枚马特拉“云母”导弹并成功击中目标。

不过法国人采用的既不是以色列那样的导弹主动导引,也不是俄罗斯那样的后置雷达站,而是“数据链协同传递”——利用另一架战机去扫描获得目标,然后同步给前一架战机的火控系统并发射。“云母”同样在发射后完成 180 度的“离轴角”飞行并冲向目标。

美国人做得更绝,除了 180 度离轴角的导弹以外,他们还在实验能攻击尾部的激光炮,让高能激光武器来烧灼并拦截后方来袭的导弹。F-35 也“说明”过一种电子战功能,能对后方逼近的导弹进行主动的干扰攻击,使其偏移目标。

也许不久之后,战斗机身边还会贴上护卫的无人僚机,到时候都不用向后发射,无人机会根据 AI 指令自动堵截身后目标。

好像我们国家还走到了前面,这不央视已经爆出画面了?这造型,谁敢追着 20 打?追打别人还差不多。

【2】、来自网友【狼烟火燎】的最佳回答:

这是个探讨已久的问题,即战斗机为什么不能加装后射空空导弹?

其实俄罗斯已经进行过向后发射导弹试验,并准备将其付诸实施。上世纪 90 年代的时候,俄罗斯就曾用苏 34 原型机(好像是这款,不太确认了),利用苏 34 尾部的一个大的整流罩,安装了一个向后跟踪或截获目标的雷达,并向后发射了一枚 R73 空空导弹攻击目标。对于这个试验公开资料很少,也没有实物展出,只是通过一些零碎资料被外界流传开了,至于实战效果如何并不得而知。

而后来这项技术被应用到了 S-37 金雕验证机上,我们可以看到 S-37 尾部发动机两侧长短不一的突出物,其中左边是一个向后雷达,就是专门用来对付那些咬住尾巴的战机的;而右边的则是降落时的减速伞包!这款战机当年在中国拥有相当的人气,而且差一点被俄罗斯空军定位下一代战机而正式命名为苏 47,只是后来经过评估,俄罗斯还是觉得 F22 更适合未来空战而被放弃了!当然同时被放弃的还有后视雷达了!

据说俄罗斯当年试验向后发射空空导弹,采用的是一种旋转挂架,这种挂架虽然解决了导弹向后发射问题,旋转挂架不仅需要额外的构建组成,还会占用宝贵的翼下空间,以 R-73 的长度来算的话,苏-27 加装旋转挂架之后翼下基本上要清空,保证旋转挂架上的导弹自由转动,于是只能保留翼尖、机腹和进气道下的挂点,挂载能力将大打折扣,实在是得不偿失。而目前发展的第 4 代格斗导弹也都强调离轴反射,也就是所谓的“越肩攻击”,飞行员通过头盔瞄准器瞄准身后敌机,指挥导弹发射后完成 180 度掉头,然后由导弹自身 红外引导头锁定目标后,直奔身后目标而去!

当然越肩攻击同样要解决后视目标才行,只有发现了目标才能发动攻击,而俄罗斯的苏 57 不再采用后视雷达,而是采用机头相控阵雷达+2 个机头侧面相控阵雷达+2 个机翼前缘 L 波段相控阵雷达以达到 360 度的探视范围,再加上 IRST 红外系统的辅助,以此来解决越肩攻击的后视问题!

当然不管是旋转挂架向后发射导弹、还是转 180°离轴的越肩攻击方式,他们都将面临一大难题:由于战斗机是向前飞的,向后发射需要额外的动力将导弹速度减少至零然后再推进到一个不错的初速度,能力损耗很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证导弹的姿态不受影响?而越肩攻击虽然速度和转弯都是连续的,不过同样面临极大的能量损耗,两种方式对导弹的射程和后续机动性影响都相当的大。

而且追尾的战斗机的机头雷达功率远大于后视雷达,发现距离也远大于后视雷达,因此后视雷达也许更多看到的是屁股后面追来的空空导弹,而非战斗机本身,要想率先发动机攻击基本不可能。那么这时候进行大机动飞行+撒点红外诱饵或箔条是不是更靠谱一点呢?

目前来看导弹向后发射基本是一个累赘,至于越肩攻击还得经过实战的检验才知道有没有用,不过个人觉得多半没有卵用,你们认为呢?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