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七品知县坐镇一方,实力和权力非常大,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举人?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蓝风破晓】的最佳回答:
但凡知县脑袋正常,都不会轻易得罪举人,因为举人的前途不可限量,甚至会影响知县的未来,如此,七品知县怎会轻易得罪呢?
下面,我们就聊聊举人这个神奇的“身份”,到底有何不同。
1、举人“炼成不易”,前景无限
(1)举人是这样炼成的
很多人都拿现在的大学生和举人作对比,实话实说,从难度来说,没有可比性,因为举人数量很少。(下面,我们主要以明清为主进行讨论)
如果你是在古代,天资聪颖,加上家里有条件供你上学,那么,你就可以参加县试,这是有县里的知县主持的考试,这是科举的第一轮刷人。经过这一轮,很多人就被淘汰了。
通过县试,接下来可以参加府试,有知府来主持考试。这一关,又淘汰了很多人。
然后,你可以得到参加“院试”的机会了,在省里考试。这一关,还是要刷掉不少人。
经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三道关,你可以获得一个称号,叫秀才。
别说举人了,成为秀才都是难上加难,这会被社会公认你是读书人,是有功名的人。
成了秀才,赋税免掉,差役免掉,见了知县可以不跪,犯了法,不能随便用刑。第一等的秀才,甚至公家发粮食,相当于发工资,但数量不大。
秀才有了功名,成了受人尊重的读书人,在乡镇一级绝对是精英级别的存在。
但凡中了秀才,谁都不会轻易放弃,大多会去参加“乡试”,这在省里举行,非常难!
通过乡试,就成了举人了。一旦考中了举人,从此你就不是一般人了,因为你有了做官的资格了。
中了举人,除了享受秀才的种种好处,还有工资发放,数量还不小。所以,我们常常能听到“穷秀才”三个字,听不到“穷举人”三个字。
我们熟知的故事“范进中举”,老范中了举人后,直接高兴晕了。可想而知,举人的身份多重要。
成了举人,那就是县里的名人,可以和县官称兄道弟,如果未成家,大户人家哭着喊着要嫁给女儿。
(2)举人前景无限
举人考中之后,会迎来三年一次的“会试”,这就太牛了,是要到京城考试的,考中了就是进士,考不中仍然是举人。
通过了会试,完了就是殿试,这是有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凡是参加了殿试的,都叫天子门生。
所以,举人这个身份是有可能考取进士的。
一旦举人考中了进士,那么,大多的职位都要比知县高,如果在京城工作,晋升通道还比较宽阔。
这样说吧,举人参加会试,只要榜上有名,基本上就是知县仰望的存在,如果成了知县的上司,那么就可能决定知县的未来。
既然如此,知县就不敢轻易得罪举人了,谁得罪谁傻。
2、举人就算考不上进士,也可以被“大挑”
不是每一个举人都能考上进士的,赫赫有名的左宗棠,就没考上进士。袁世凯努力了又努力,还是没考上进士。
进士大多很好分配工作,最末等的进士,没关系的进士,可能会当个知县。大多数的进士是不会担任知县的。
如此,全国的知县位置就会有空缺,当然,也会出现更高等级的某些官员位置的空缺。
因此,朝廷有个制度叫“大挑”。
啥叫“大挑”?
这是在乾隆年间以后实行的一种制度,每六年举行一次,是在未考中进士的举人中挑选一批人补充官员。
这个“大挑”不看文化课,只注重面试,问一些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举人就算没考上进士,也有不小概率当知县一级的官员,甚至担任更高级别的官员。
如此来说,知县怎敢轻易得罪举人?搞不好,大家都是平级的同事,甚至人家是上司。如果早早撕破脸了,以后人家“大挑”成功了,如何相处呢?
3、举人也可以担任各级官员的幕僚
举人绝对不可小觑,如果没考中进士,没有大挑成功,人家还有另外的门路:当幕僚。
千万别小看了“幕僚”这两个字,但凡能当幕僚的举人,最低档次也就是给县长当幕僚,再往上可以给知府当幕僚,也可以给巡抚当幕僚。
大名鼎鼎的左宗棠,给湖南巡抚张亮基做过两年幕僚,1854 年起,给骆秉章当了六年的幕僚。
这样的幕僚,谁敢小觑?
1856 年,左宗棠成了兵部郎中,1858 年,骆秉章举荐左宗棠做了四品官员,1861 年,左宗棠在曾国藩的举荐下,直接做了浙江巡抚。
你说这样的举人,哪个县长敢轻视?
就算举人再落魄,当个县长幕僚,也是县令的左膀右臂,轻易得罪这样的人好吗?
如果举人不再当官,在家隐居,县长也不敢小看,万一人家同学有当大官的呢?或者,人家老婆后面有大后台呢?
所以说,七品县令虽然主政一方,但对于举人这个身份的人,千万不能轻易得罪,谁能保证以后人家有什么前途呢?万一当了大官呢,或者当了大官的幕僚呢?到时,知县也许会有穿不完的小鞋。
【2】、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因为古代功名的“含金量”很足,举人和知县的地位差距也就隔一层窗户纸而已。
明、清两代科举取仕,哪怕只是最低一级的秀才,在乡下老家那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古人常以“穷秀才”、“酸秀才”形容秀才,这只是一种调侃而已,不要当真。
因为在古代有功名的人中,普通老百姓只能接触到秀才这一级。功名高于秀才的人,普通老百姓根本接触不到。这就跟咱们现在瞧不起暴发户,但很少有瞧不起富豪榜上的大富豪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大家接触不到大富豪,便只能讥讽层次相对较低的暴发户。
但是瞧不起暴发户的人,95%都不如暴发户过得好。这是事实。
所以不要被“穷秀才”三个字误导了。事实上古代的秀才比 95%的人日子过得都滋润。至少在明清两朝,只要考上秀才,就已经是国家认可的统治阶级的一员了。拥有免税、免徭役、见官不跪、过堂免刑等特权了。并且每次府里考核最高一级的廪膳生员,还可以享受到国家补助。
这还只是秀才,举人更厉害。
明、清两代的举人除了享受秀才可以享受的一切待遇外,还可以当官!
就拿明朝举例说,立国 276 年,一共才录取 11 万名举人,约合每年还不到 400 人,数量极其稀少。而当时全国的县、州、厅约 1600 多个。这就相当于说,
有的县三年出不了一个举人。甚至于更严重的,有的县十几年都出不了一个举人
。
在当时,举人要补一个副县级官员还是十分轻松的。不少能力突出,成绩靠前,关系过硬的举人,可以直接获得县级官职。就算运气极差的,也能获得教渝一职,日后升任知县也是没有问题。
很多搞不清楚情况的人经常以讹传讹,说明清两朝的进士不一定能当官,要等缺额。事实上这种情况只在明朝初年才有,明朝中后期和整个清代,都没有这种情况。
就拿明朝山东济南府举例来说,
除了历城和章丘这两个在当时是经济强县的知县是进士比举人多之外,其余诸县担任知县的人,都是举人比进士多
。
清代的济南府也一样,举人任知县的比例要高于进士。(并且举人和进士任知县,待遇也是一样的,都是实授。而监生、贡生等功名出身的人则是试授,也就是先试用)
(清代统计)
所以实际上,在当时,只要考中了进士,保底就是县令。所谓进士下县,属于是基层历练性质,很快就会再升上去。而
当时担任县令的主力军——实际上是举人
。
因此从以上列举的数据可以看出,
明清两朝举人担任知县,并不稀奇
。
试想,县令如果只是举人功名,那么他跟同为举人功名的人在一起时,他有什么必要当举人的面摆谱呢?
即便说,县令是进士功名,那进士县令也没必要跟举人摆谱。因为
举人有资格再考
,谁知道举人日后再进考场,会不会高中一甲或者二甲前几名,完成人生逆袭,成为县令的上司呢?
所以总的来说,在明清两代,县令遇见举人老爷,真没必要摆谱。
一来,当时的举人很稀罕,每个举人都有当官的希望。即便当不了县令,也可以当一个县教谕。既然大家同朝为官,都是同僚,又何必要摆谱呢?
二来,当时进士担任知县,比较稀少,并不是常态。担任知县的主力是举人、监生、附生之类的人。今天你补缺,担任县令,明天我也补缺,担任县令,其实大家的身份都是一样的。
三来,举人都是未来的进士,谁知道眼前的举人日后会不会成大器?狗眼看人低,这是官场大忌讳。
另外,举人就算不出仕,也能享受朝廷发送的津贴,还可以荫庇他人免税免徭役,雍正改革前,举人大概可以免两百亩的地税,十几户人家的徭役,就算举人老爷待在在家什么也不干,把免税、免徭役的名额租赁出去,那也是个大财主。像这种身份的人,知县老爷巴结还来不及,怎么可能还主动得罪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