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5-1-21 12:10:11 41次浏览

关于问题“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澳古说历史】的最佳回答:

秦、楚、燕、韩、赵、魏、齐等七雄,除楚国独霸南方外,其余六国皆雄居北方,因此其都城,

除楚国在南方外,其余秦楚燕等六国皆在北方

秦国

秦国对于都城的选择,曾经历过“九都八迁”,其最初的都城在

秦邑(今甘肃天水市故秦城)

,周孝王时期,孝王封秦国祖先非子于秦邑,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而后,周王室东迁之后,秦国日趋强大,逐步东进,其都城也就开始了东徙之路,第一都就是

西犬丘(今甘肃天水礼县大堡子山附近)

,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等皆以西犬丘为都,居西垂宫。第二都就是

汧(今陕西省陇县东南汧河南岸的边家庄一带)

,《帝王世纪》载:“秦襄公二年,徙都汧”,汧作为秦都的时间很短,仅十二年,前 766 年秦襄公死后,秦文公离开“汧”返回西垂,重新以西犬丘为都。

第三都就是

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市魏家崖)

,据《史记•秦本纪》所载,前 762 年,秦文公率兵七百东猎,从“陈仓渭水道”东进,前 761 年,“至汧渭之会……即营邑之” ,新都于“汧渭之会”。第四都就是

平阳(今陕西宝鸡市眉县)

,《史记•秦本纪》载:“宁公二年(前 701 年),公徙居平阳”。平阳为秦都的时间也很短,仅为 36 年,因平阳地处渭河盆地,地势低洼,且还被夹在渭河、秦岭和凤翔原之间,因此对于秦而言,以此为都,无论是东进还是西守,或向南北发展,其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在秦德公元年(前 677 年),秦国都城就迁出了平阳。

第五都就是

雍城(今陕西风翔县)

,《史记•秦本纪》载:“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自秦德公元年(前 677 年),秦国于此建都,直到秦献公二年(前 383 年)才迁出,其建都长达 294 年,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有 19 位秦君在此居住,包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等。第六都就是

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前 424~前 415 年,秦灵公为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曾在此短暂建都。第七都就是

栎阳(今陕西临潼县武家屯东北)

,秦献公二年(前 383 年),为重夺河西之地,献公、孝工皆以此为都,前后共 34 年。第八都就是

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前 350 年,秦孝公为与六国争夺天下,同时防御六国的侵略,遂迁都于此,随后经战国、秦朝两个时代,共 144 年。

楚国

终楚国八百余年,楚共有七都,其最初的都城在

丹阳(今河南淅川境)

,周成王时期,熊绎被封以子爵,居丹阳,建立楚国。第二都在

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

,楚文王时期迁都于此,至前 506 年,历经 400 余年,是楚国处于最鼎盛时期的都城。第三都在

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

,前 506 年,因和吴王夫差的战争,楚昭王自郢迁于鄀都。第四都在

鄢都(今湖北省宜城)

,楚惠王时期曾短暂迁都于此。

第五都在

陈都(今河南淮阳)

,前 278 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都。第六都在

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

,因秦军继续攻进楚境内,为安全起见,楚考烈王迁都于巨阳。第七都在

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前 241 年,为躲避秦国的兵锋,楚考烈王再迁都于寿春。

燕国

燕国的都城较之其余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燕国曾先后有五都,但自燕昭王后,燕国实行“三都”制,即同时存在着三个都城,分别是蓟城、中都和下都武阳城。前 1044 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

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董家林古城)

,燕地即燕都。约前 697 年,燕桓侯即位,因北方游牧民族越发强大,时常袭扰燕国,恒侯被迫迁都于

临易(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乡)

,直到战国初期燕成公时期,临易依然为燕都,持续了两百余年的时间。

当然,在这段时间中,曾经有一段时间,燕都迁移到了

上都蓟(今北京)

,前 664 年,因威胁燕国的北方少数民族山戎被齐恒公打败,燕国遂开始着手营建蓟,并逐渐将都城移至蓟,至燕襄公时,蓟完全取代临易成为燕国新都。但到了春秋晚期,随着北方山戎再次变得强大,燕国遂又将都城迁往临易。

前 314 年,子之之乱后,燕昭王在易水高筑

武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北部的易县南 3 公里的高陌乡)

,是燕下都。自燕昭王后,燕国形成三都,即上都蓟,是为燕国宗庙所在;

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

,是为燕国军事重地;下都武阳城,是为燕国行政中心。

韩国

因韩国地处中原,被魏、齐、楚、秦等强国包围, 终其一百七十余年,韩国都未能向周边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所以相比于齐楚秦等国,韩国的国都迁移的并不频繁,先后只迁移过两次都城。前 403 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诸侯,自此韩国建立,建都于

阳翟(今河南禹州)

。前 375 年,韩哀侯灭郑,为加强旧郑土地的统治,韩国迁都于

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国

前 403 年,赵烈侯建立赵国,都

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赵敬侯即位后,为便于赵国争霸天下,实施北进的国家战略,赵都由晋阳迁往

邯郸(今河北邯郸)

。前 355 年,赵成侯二十年,赵国确立双都制,以邯郸为都城,

信都(今邢台)

为陪都,《赵记》云:“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

魏国

前 403 年,魏文侯建立魏国,都

安邑(今山西夏县)

。前 364 年,为谋得更好的扩张之路,魏惠王从安邑迁都

大梁(今开封西北)

,自此百年都未有变化,《读史方舆纪要》载:“战国时为魏都魏惠王自安邑徙都大梁”。

齐国

自前 1044 年,周文王封姜尚为齐侯,建齐国,直至田代姜,除齐胡公时曾短暂迁都至

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

,齐国的都城一直都在

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八百余年都未有变化。

【2】、来自网友【谈秦说汉】的最佳回答:

谈秦说汉(383)

战国七雄之秦、齐、燕、楚、魏、赵、韩国,我们按被灭亡由近而远的顺序,分别来了解下战国七雄之建都(被承认为诸侯之后)的地址、时间、及迁都的原因。

  • 韩国(公元前 403 年-公元前 230 年)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灭亡的诸侯国。韩国人的先祖被赐封于韩原(主流的说法是今陕西韩城西南),后来韩宣子迁到州邑,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三家分晋”之后,韩氏被承认为诸侯,先后建立了阳翟、新郑两个都城。

第一个都是阳翟(今河南禹州)。据《史记•韩世家》记载,公元前 403 年,韩景侯被承认为诸侯之后,建都于阳翟。

第二个都是新郑(今河南新郑)。据《史记•韩世家》记载,公元前 375 年,韩哀侯灭了郑国,于是把都城迁到了新郑。

韩国最初被晋君附庸的形式赐封于韩原,在晋国的六卿乱政中,土地不断地扩张,韩宣子迁到州邑,韩贞子迁于平阳,可能再迁到了宜阳(有故城遗迹无史书记载),但只是封地迁徙,不能建都城。“三家分晋”之后,韩国被承认为诸侯,故韩国的都城只能算阳翟、新郑两处。

  • 赵国(公元前 403 年-公元前 222 年)

赵人的先祖被赐封在赵城(山西省洪洞县),“三家分晋”之后,赵氏才被承认为诸侯,先后有四个都城。先是在晋阳,再是在中牟,还有个陪都信都,最后是在邯郸,严格来讲,最后一任赵王嘉在代地称王,但还没有来得及修建都城就被秦军给灭亡了。

第一都是晋阳(今山西太原)。据《左传》记载,公元前 497 年建城,作为赵氏宗族祭祀地。“三家分晋”之后,赵国以晋阳作为都城。考古发现晋阳古城遗址在晋源区太原东西两山之间的广大地区,由城池遗址、古墓葬遗址、宗教祭祀遗址组成。

第二都是中牟(今河南鹤壁)。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 423 年,因继位之争,赵献侯(赵献子)将都城从晋阳迁到了中牟。

第三都是邯郸(今河北邯郸)。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 386 年因赵武公的儿子赵朝作乱,赵敬侯将都城迁到邯郸。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赵王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和测绘,确定赵王城就是战国之都城遗址。

第四都是信都(今河北邢台)。也称之为赵国的别都。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 355 年,赵孝成王在信都建立别都。

赵国的先祖造父因替周穆王驾马车赶回京城平定徐偃王叛乱有功,被赐封于赵城。其后代赵夙为晋献公驾车,被赐封耿地,成为晋国的附庸。因此也只有封地,不能建都城。“三家分晋”后,赵国被承认为诸侯,赵国建都于晋阳、中牟、邯郸,信都只是作为陪都而存在。

  • 魏国(公元前 403 年-公元前 225 年)

魏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三个被灭亡的诸侯国,魏国人的先祖毕万被周武王赐封于魏城,后来魏悼子迁徙到霍邑。“三家分晋”后,魏国被承认为诸侯,在安邑建立都城,后又迁都于大梁。

第一都是安邑(今山西运城)。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公元前 385 年,魏武侯建都于安邑。考古发现安邑故城位于盐湖区安邑街道办事处西街西 200 米。

第四都是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公元前 339 年,为避秦军,魏惠王迁都于大梁,后来就没有再迁徙,一直到被秦军水淹都城,魏国灭亡。

魏国的先祖毕公祖被周武王赐封到毕地, 后代中有个叫毕万的,为晋献公战车上的右护卫,被赐封于魏地,后来又迁到了霍邑,但封地也是以晋君附庸的形式存在,不能建都城。“三家分晋”之后,魏国才被承认为诸侯,魏国的都城只能算安邑、大梁两处。

  • 楚国(公元前 1021 年之前-公元前 223 年)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第四个被灭亡的国家,终楚国八百余年,共有七都城,这个不尊中原之号令的蛮夷,其迁都之频繁,与秦国有得一拼了。

第一都丹阳(今河南淅川境)。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周成王时期,熊绎被封以子爵,以丹阳为都城,建立楚国。在挖掘丹江水库时发现了楚国的青铜神兽、云纹铜禁、王子午鼎等,证明楚国的都城存在。

第二都在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 690 年,楚文王从丹阳迁都于此。楚国郢都故址在湖北省荆州古城北约 5 公里处的纪山之南,汉以后史称纪南城。

第三都在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据《左传•定公六年》记载,公元前 506 年,吴师入侵,楚昭王自郢迁于鄀都。

第四都在鄢都(今湖北省宜城)。公元前 489 年,楚惠王时期曾短暂迁都于此。鄢都是郢城的陪都。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 279 年,秦将白起水淹毁鄢都。

第五都在陈都(今河南淮阳),也称为郢陈。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 278 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鄢郢之后,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都。

第六都在钜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公元前 253 年,因秦军继续攻进楚境内,为安全起见,楚考烈王迁都于钜阳。考古发现,殿顶子遗址位于太和县宫集镇,当地人称为“楚王城”。

第七都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 241 年,在秦军的一路追击下,楚考烈王再迁都于寿春。1957 年,人们曾在寿春古城遗址的范围内发现了“鄂君启节”,考古认为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的符节。

周王成王要举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后代,于是把熊绎封到楚蛮,因此,楚国的先祖就是诸侯。楚国的都城有丹阳、郢都、鄀都、鄢都、陈都、钜阳、寿春七处,其中丹阳、郢都两处建都时间最长,鄀都、鄢都、陈都、钜阳、寿春五都基本上是被秦军撵着跑了。

  • 燕国(公元前 1044 年-公元前 222 年)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五个被灭亡的诸侯国,自召公奭封到北燕后,建立了两个都城,燕城与蓟城。后来燕国被秦国打败,燕王喜迁徙到了辽东,但还未来得及建都就被灭亡了。

第一都是燕城(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董家林古城)。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公元前 1044 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上世纪 40 年代考古发现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西周时期城市遗址就是燕国的初都燕城。

第二都是蓟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莲花池一带)。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公元前 697 年,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迁都于蓟。

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以后,把召公奭封在北燕,因此,燕国的先祖就是诸侯。燕城、蓟城两次迁都的位置都不是很远,当时的燕国还属于边陲之边,常有戎人袭扰,如今成为了国家最繁华经济与政治中心。

  • 齐国(公元前 1044 年—前 221 年)

齐国是战国七雄中第六个被灭亡的诸侯国,自周文王封吕尚为齐侯开始,到齐王建降秦,历经了约 800 年,其国运比周王朝还要久。齐国共建立了两个都城,营丘与薄姑。

第一都是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公元前 1044 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后,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都营丘。

第二都是薄姑(今临淄西北五十里博兴县境内)。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传至六世胡公静时,为避东方莱夷侵扰,齐国被迫迁都薄姑。

第三都是淄博(其实就是营丘旧址翻修了一下)。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公元前 859 年,七世献公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返都营丘,因临淄水,故更名临淄。齐国的国都返回到临淄后,一直到被灭亡,没有再迁徙过。

齐国东临大海,晒盐与捕捞业发达,是个比较富庶的地方。齐国始建都于营丘,后迁都薄姑,没多久又迁回营丘,改名为淄博。

  • 秦国(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207 年)

秦国是战国七雄里最晚被灭亡的国家,秦人的先祖非子在犬丘(陕西兴平)养马有功,被周孝王赐封到秦邑(今甘肃张家川),秦庄公被封为西陲大夫后,又迁到了西犬丘(甘肃礼县)。镐京之乱后,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正式被赐封为诸侯,又先后历经了九都八迁,一直到大秦王朝的建立。

第一都是西犬丘(甘肃礼县大堡子山)。按《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 821 年,秦庄公被封为西陲大夫,生下秦襄公。公元 771 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以西犬丘为都城。考古发现在天水本市以及下属的清水县、张家川、武山县等地,有或大或小的早期秦人遗址。

第二都是汧邑(今陕西省陇县东南汧河南岸的边家庄一带)。据《帝王世纪》记载,公元前 776 年,秦襄公占领了岐山以西大片土地后,秦襄公将都城向东迁到了汧邑。

第三都是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市魏家崖)。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 762 年,秦文公率兵七百东猎,看到汧水与渭水之间,有一大片水草丰茂的土地,很适合牧马,就将都城迁到了汧渭之交。

第四都是平阳(今陕西宝鸡市眉县)。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 701 年,为了便于打击西戎的分支毫戎(也叫荡社),秦宪公决定迁都平阳。

第五都是雍城(今陕西凤翔县)。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 677 年,秦德公在雍城筑城并建立大郑宫,雍城靠近黄河,便于据险而守。现发掘出来的秦雍城遗址由雍城城区、秦公陵园区和国人墓葬区三部分组成,东西长 1 万米,南北宽 5 千米,出土文物 3000 余件。

第六都是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 419 年,秦灵公居住在泾阳。但《史记•秦本纪》中并无秦迁都于泾阳的记载,可能泾阳是作为与魏国作战的一个临时性都城。

第七都是栎阳(今

西安市阎良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 383 年,魏国趁秦国内乱秦国的河西之地,而秦国都城在关中的西部,对魏作战不便,而栎阳交通便利,是商贾云集之地,秦献公迁都于栎阳,并开启“初行为市”。

第八都是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 350 年,秦孝公迁都于咸阳,并制定了秦军东出之策。咸阳地处关中,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据险而守,外敌难以入侵,是个理想的国都所在。此后,秦国就没有再次迁都。考古人员在咸阳市渭城区窑店街道办为中心与渭河两岸发现了秦咸阳城遗址。

秦国的先祖非子被住在犬丘,因养马有功被封在秦邑,成用周孝王的附庸,因此也只有封地,不能建都城。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后,被赐封为诸侯,建都于西犬丘(西犬丘与犬丘不是一个地方)、汧邑、汧渭之会、平阳、泾阳、栎阳、雍城、咸阳,一路东迁。

  • 写在最后

经过梳理,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灭亡的韩国建都两处,阳翟、新郑;第二个被灭亡的赵国建都四处,晋阳、中牟、邯郸,信都;第三个被灭亡的魏国建都两处,安邑、大梁;第四个被灭亡的楚国建都七处,丹阳、郢都、鄀都、鄢都、陈都、钜阳、寿春。第五个被灭亡的燕国建都两处,燕城、蓟城;第六个被灭亡的齐国建都两处,薄姑、淄博;最后灭亡的秦国建都八处,西犬丘、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

2021/1/21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