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假如曾国藩听取弟弟曾国荃建议,起兵推翻大清王朝,会是怎样?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07 12:17:33 30次浏览

关于问题假如曾国藩听取弟弟曾国荃建议,起兵推翻大清王朝,会是怎样?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老威观史】的最佳回答:

如果曾国藩当时听从了曾国荃的建议,起兵推翻清朝,大概率的情况下他是能成功的。

1864 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下南京后,他的弟弟曾国荃劝曾国藩拥兵自立,这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事的。其实不止是曾国荃,曾国藩手下的一大批将领也有这样的想法。如湘军水军统帅彭玉麟就曾经问过曾国藩“江南半壁无主,老师有意乎?”还有曾国藩的手下李元度,甚至与人合谋,在一天晚上将湘军高级将领 30 余人聚在一起,打算重演一出“宋太祖黄袍加身”的历史剧。

▲攻下南京的时候,曾国藩手上的湘军是当时实力最强的军事力量

后来我想了下,其实他的部下劝他自立是出于这几点:一是贪心不足,大部分人在当了清廷的大功臣之后还想再进一步,当开国元勋;二是对清廷不满,认为也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拥护曾国藩能开创一个新的美好时代;三是出于民族主义,毕竟清朝是满人的朝廷,不是汉人的朝廷。总之基本是出于这几点,他的部下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但是曾国藩对于部下的劝进,他最终都拒绝了,那么曾国藩有过自立的想法吗?我认识其实是有的,而且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才下了决心。

▲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确实有拉拢李秀成的想法

比如当他听说李秀成被俘后,便命人对李秀成以礼相待,并亲自审问了李秀成。当时的李秀成也表示如果曾国藩愿意自立,他可以召集太平天国几十万的余部投靠曾国藩,助曾国藩一臂之力。可以说李秀成这番话是让曾国藩心动了,虽然当时他并没有做出表态。又如在部下劝进的时候,他表现得很慌张,要部下不要声张,但他也没有对劝进的部下做出任何处罚。这些都说明当时的曾国藩其实是在犹豫的,只是没有下决心。

那么曾国藩自立的话胜算有多大呢?其实胜算非常大,他是有几个硬性优势,其中最大的优势就在军事上。他手下的 15 万湘军是当时整个清朝实力最强的一支部队,不但战斗力强悍,而且手下精兵良将众多。反观清朝,最后一支能打的部队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部队,也已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损失殆尽,当时的清廷已经拿不出一支部队来抗衡曾国藩了。

▲当时的湘军可以说是兵强马壮,一时间天下也没有那支部队是湘军的对手

其次在于曾国藩的部队几乎控制了长江中下游所有的战略要地,只要他在南京自立,那么就可以立即控制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而几乎控制整个江南,拥有战略上的优势。这是什么概念呢?我认为如果曾国藩这样做的话,那么局势就会发生一个穿越,直接穿越到 1856 年太平天国全盛时期的形势,只不过对抗清廷的主角换成了曾国藩而已。

在 1856 年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占领了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的大片区域,在长江中游地区攻下了武昌,并攻入了湖南境内。在东边打破了江南大营,巩固了南京,同时清廷一时间拿不出一支像样的军队来抗衡太平天国。如果当时的太平天国正常发展的话,推翻清朝是非常有可能的,只可惜太平天国自己闹了内讧,把大好的局面拱手相让。

而曾国藩自立之后,基本能继承太平天国全盛时期的地盘,并且由于湖南是他的老家,拿下湖南地区也不会遇到当年太平天国攻打湖南时期的阻力,估计会比较轻松地拿下。这样一来曾国藩的势力就非常恐怖了,相当于全盛时期的太平天国+湘军,这样的组合清廷是对付不了的。

▲如果曾国藩自立,对于清廷来说就等于要重新打一次全盛时期的太平天国,估计慈禧要欲哭无泪了

第三在于王朝周期律和民族主义。其实当时的很多人都相信清朝的统治已经到了末期了,也到了一个改朝换代的时候了。这也是缘于我们的历史周期律,一般 300 年一个王朝,在曾国藩时代,清朝也基本到了一个王朝的末期,在当时发生改朝换代的事情是人们能普遍接受的。清廷腐败的统治也丧失了民心,在鸦片战争中丢了首都,可以说是威信扫地。而以汉人为主的地区对于满人的统治多少还是有些抵触的。这也给了曾国藩造反的名正言顺的旗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只要曾国藩能打出这样的旗号,再加上他的影响力,响应的人也会络绎不绝。

那么曾国藩不利的地方在哪里呢?其实三个不稳定因素。第一个不稳定因素是左宗棠,第二个不稳定因素是李鸿章,第三个不稳定因素是李秀成。

▲清廷那边最难对付的应该是左宗棠

先说下左宗棠和李鸿章,当时的左宗棠有楚军,且是清末第一名将。李鸿章有淮军,虽然军事能力不强,但却是清末第一政治家。这两人一个精于军事,一个精于政治,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真打起来,曾国藩的手下没有人干的过左宗棠,而左宗棠应该不会跟着曾国藩造反,因为左宗棠压根就看不起曾国藩(他觉得曾国藩太笨了),如果曾国藩自立左宗棠应该会成为曾国藩的敌人。而李鸿章则会看情况,一方面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由曾国藩一手提拔。另一方面李鸿章当时在清廷也混的很好,没有太大的动机反对清廷。这两个人李鸿章可以争取,左宗棠肯定会与他为敌。

第三个不稳定因素是李秀成,虽然表面上答应投靠曾国藩,那也是形势所迫,李秀成最大的动机是在招募到太平天国的旧部后恢复太平天国。

这三个不稳定因素曾国藩肯定都考虑过,所以按照题目的假设,如果曾国藩反叛清廷,那么他一定会实施以下战略:

首先是劝降李鸿章,当然在一开始的时候李鸿章肯定会对此不置可否,但只要能稳住李鸿章,不让他出来与自己为敌就行了。当时的李鸿章控制了苏州,手上有一定的实力,站在李鸿章的角度来说,即不跟曾国藩的湘军打(确实也打不过),也不表示脱离清廷是最好的选择(曾国藩有可能会失败),应该会静观其变,如果曾国藩占了优势,就去投靠曾国藩,想必两人之间的师徒关系到时候也是好说话的。如果清廷占了优势,他就可以直接从苏州出兵进攻南京,如果能攻下南京那么李鸿章的功劳可就大了,平步青云不在话下,因此李鸿章会成为一个独立势力,暂时不加入任何一方。

▲如果曾国藩自立,李中堂的命运就会发生重大改变了

其次是左宗棠,他的军事能力极强,当时占据了杭州,手下也有不少的兵马,应该会与曾国藩为敌。对于这样的对手,曾国藩会让李秀成先召集旧部,然后让李秀成去对付左宗棠,李秀成不一定能扛得住左宗棠,但只要能抗住一两年的时间,等到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左宗棠也很难对他构成重大威胁了。而且毕竟李秀成并不会死心塌地地效忠曾国藩,用李秀成和太平天国的余部去消耗左宗棠是最佳的选择。

那么李秀成能扛得住左宗棠吗?应该是能抗住的,至少能抗住一段时间。如果他出来召集太平天国旧部,至少他的堂弟李世贤等人会归入他的麾下,这些人在太平天国后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同时还有汪海洋、陆顺德等人。杭州也曾是李秀成的地盘,让李秀成去夺回杭州李秀成也不会有什么意见。拥有一定规模的部队再加上李秀成这样的名将和手下几个确实能打的将领,这些都会给左宗棠制造不小的麻烦。

▲曾国藩一旦自立,大概率能迅速占据太平天国全盛时期的地盘

第三点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迅速夺取长江中下游沿岸所有的战略要地。当时曾国藩手上不但有当时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湘军,而且还是清廷的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可以说江南几乎所有的地方官都要受曾国藩的节制。曾国藩在起兵后整个长江中下游沿岸的战略要地,如安庆、武昌、九江等地会迅速落入曾国藩的手中(这些地方实际上基本为湘军所控制),很多地方在遇到湘军的时候会不战而降,如果曾国藩行动迅速的话,完全可以在李秀成被左宗棠击败之前占据整个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迅速恢复太平天国全盛时期的地盘规模,这样一来清廷一时间就拿曾国藩没办法了。

在这三个战略步骤实施以后,顺利的话,李鸿章会迫于形势加入曾国藩的阵营,左宗棠可能能勉强击败李秀成,但这个时候曾国藩的势力已成,左宗棠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了。到了这一步,曾国藩就既可以北伐进取中原,也可以南下拿下整个东南八省,在稳固了南方之后再行北伐。我认为按照曾国藩谨慎的性格,他会选择先拿下南方。那么在他的主力部队拿下南方的时候,清廷会从北方进攻吗?其实也应该不会,因为当时的北方还有捻军存在,当时清廷最难打的僧格林沁最终也是死在了捻军的手上,可以说北方的捻军也够清廷喝一壶的了,按照历史事实来说捻军直到公元 1868 年也就是在南京陷落后 4 年才最终失败,因此捻军对抗清廷可以对抗至少 4 年左右的时间,而在这 4 年的时间里,曾国藩是可以从容拿下南方八省的。

等到曾国藩拿下了南方八省: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后,就完全拥有了推翻清廷的实力,到时候发动北伐进取中原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我认为如果曾国藩当时拥兵自立的话,是可以大概率推翻清廷的。

【2】、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传闻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荃、彭玉麟、赵烈文等人曾竭力劝曾国藩起兵造反。

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

当年咸丰帝临死之际,留有遗言,说“克复金陵者王”。

但现如今,金陵克复了,朝廷却食言。

既没封曾国藩为王,仅以一个侯爵打发。而且还多次下诏,要求湘军各级将领从速办理军费报销。

此举,明显就是过河折桥。

认为太平天国没了,湘军也无用了,该兔死狐悲,拿湘军开刀了。

因而在曾国荃等人看来。既然朝廷不给自己活路,总归是一死,那不如反了拉倒。

搏一把,说不定单车就变摩托。

然而,面对曾国荃等人的劝进。曾国藩表现的很冷静。他一口回绝。

对此,曾国荃等人感到很不解。他们对曾国藩说道:两江是你的,闽浙是左宗棠的,四川是罗炳常的,江苏是李鸿章的。现在我们有三个现任总督,五个现任巡抚。东南半壁江山介由湘淮两系操控。精兵不下二十万。

如果有需要,还可再遣李秀成振臂一呼,收纳十余万太平军。到时候就是三十万大军。

现在只要大帅你振臂一呼,即可破京师,恢复汉家江山。大帅,舍你其谁,不要犹豫!

曾国藩对此,仍然是断然拒绝。

他推心置腹的说:人呐,共患难的时候才是朋友。同富贵的时候,就成了敌人。左宗棠也是一代枭雄,做师爷时便不甘居人下。如今他同我平起平坐,能俯首称臣?

我敢断言,如若我们起事,第一个起兵来讨伐我们的人,就是左宗棠!

李鸿章也一样。我若一帆风顺,他永远是我的学生。但我如若不顺呢?

还有外面那些打着湘军旗号的人,一旦我们不顺,他们必然翻脸不认。

现如今,湘军早已呈疲态之像,远远谈不上是什么精锐。我们哪还有三十万精兵?

况且,当兵吃粮,升官发财。三湘子弟能为我们所用,只不过是我们扔了一块骨头。如果朝廷扔一块更大的骨头,他们估计就该为朝廷卖命了。

我们和朝廷比,孰强孰弱?我们又有多少骨头可扔呢?

曾国藩的这一番话,说得曾国荃等人是哑口无言。因而起兵一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这个故事,不知道是否为文人杜撰。可能确有其事,也有可能是杜撰的。

不过,就算故事为虚构。这个故事里面曾国藩所说之担忧,是有道理的。

历史上,湘军克南京,朝野表面上庆贺,曾国藩获得巨大威望。但私底下,众人却都在给他下绊子。

朝廷就不用多说了,对曾早有防备。僧格林沁一直是虎视眈眈,防备着湘军。

为了打掉潜在威胁,慈禧还借言官之手,提前拿下了恭亲王奕訢。

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也不必多讲。都在刻意与曾国藩保持着距离。

他们也不傻,不管曾国藩有没有反意。与曾国藩保持一定距离,总归不会错。毕竟,如果让朝廷感觉到他们在暗中抱团,那他们怕是也该完犊子了。

至于湘军本身,本身也确实是狼行千里吃肉的产物。战斗力全靠喂肉、喂骨肉保持。自打攻克南京后,这群饿狼吃撑了,再也没动力随征战四方了。

当时,曾国藩别说是造反了,他怕是连维系湘军不哗变,都很困难。

当然,在当时那个时代。曾国藩想造反,他还可以借助洋人的力量。

但问题是,咸丰临死前,已经把能出卖的利益全出卖了。曾国藩还能卖什么?

他卖无可卖。洋人必然不会支持他。

所以说,曾国藩拒绝起兵,急流勇退,主动请八旗兵到南京驻防,主动裁撤湘军,其实都是明智之举。

反叛?怎么反?曾国荃明显太冒失了。若是曾国藩不冷静,扯旗造反。怕是死的惨。

另外,曾国藩之所以不反。还有两个因素一直被人所忽视。

第一,曾国藩用兵,以战术死板,屡败屡战出名。在太平军将领中,不能把曾国藩打得要投水,都不好意思自称是名将。

曾国藩以前给朝廷打工,无论败多少次,都有朝廷背书,他都能卷土重来。

而造反,是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的。输赢就是一锤子买卖。只有一次机会。

曾国藩对自己的水平,心里有数。他如果有刘秀、李自成、朱元璋的水平,根本用不着曾国荃劝进。他自己打着打着,也知道自己就算不当皇帝,也能割据一方!

朝廷算什么玩意?我就反了,谁能奈我?

用当年刘秀的话说:“假使成帝复生,天下也不可得”。

这个皇帝,我当定了。谁敢有意见!

然而,曾国藩终究没有光武、唐宗的水准。

打九江,他耗时 16 个月。

打安庆,他耗时 15 个月。

打南京,他耗时 26 个月。

他打仗的进度堪比蜗牛。打着打着,估计他也知道自己不是造反当皇帝的料了。

汉末三国时,有个憨憨叫袁术。明明自己只是诸侯水平,却要当皇帝。结果兵败,临死之前渴的连口蜂蜜水都喝不到。

曾国藩,进士出身。他肯定知道袁术。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肯定也知道。

第二,曾国藩当年组建湘军打太平军时,用力过猛,把话说的太满。

在昔汉、唐、元、明之末,群盗如毛,皆由主昏政乱,莫能削平。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以列圣深厚之仁,讨暴虐无赖之贼,无论迟速,终归灭亡,不待智者而明矣。若尔被胁之人,甘心从逆,抗拒天诛,大兵一压,玉石俱焚,亦不能更为分别也。——《曾国藩讨太平天国檄文》

有清一朝,汉人起兵造反,政治口号无非是两种。一是驱逐鞑虏,恢复汉人江山;二是强调满清皇帝无道,号召大家推翻昏君。

太平军起义时,洪秀全以第二点招兵买马。

太平军攻克南京时,洪秀全又以第一条招揽民心。他谒明孝陵,张口就是“不肖子孙”。

应该说,这些口号在当时是有影响力的。

然而,曾国藩当初为了平太平军,自己把路堵死了。

他说“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以列圣深厚之仁”。

把满清皇帝夸得像朵花似的,把清政府的合法统治说的不可动摇。

他当初把话说满了。如果他造反,再说“驱逐鞑虏,归政汉家”,再骂满清皇帝无道,老百姓会怎么看他?

老百姓一定会觉得,他就是吴三桂第二。对他极度嫌弃加厌恶。

而如果曾国藩不这么说,他又能说什么呢?

他连个像样的起兵的都没有。还怎么起兵?

所以说,曾国藩如果听了曾国荃的话,起兵造反,他可能会死的很惨!

他坐断东南,看似权高位重,其实很多人跟他根本不是一条心。

他拥兵几十万,看似兵强马壮,其实很多兵马并不归他节制。他的老底子湘军,自打灭了太平天国后,军心之颓丧,令人堪忧。

他灭了太平天国,看似能争善战,其实他的军事才华有限,并不是什么名将。离真正的战神差的很远。

他拯救了儒家,捍卫了孔夫子的地位,看似深得民心,其实湘军在东南烧杀劫掠,曾国藩在老百姓的眼中,形象并不好。

他有这么多不利于起兵反清的因素,他如果敢起兵造反,其结果,可不就是死的惨了。

而相比于造反,曾国藩坐吃等死,安安心心当督抚,他可能什么事都没有。

因为如果曾国藩强势,大家必然都会因为害怕引火烧身,而对他敬而远之。

然而,一旦他处于弱势,大家又会有一种同病相怜的心态。必然会支持他。

如果曾国藩倒了,下一个倒的会是谁?绝对不能让曾国藩被朝廷打趴下!他好,大家才能同好。——这便是当时汉人军头的心态。

慈禧也知道军头们的心思,所以她对湘军的打压,一直在可控范围内。以慢慢削,逐步瓦解湘军为宗旨。

不过尽管如此,1871 年,慈禧还是阴沟里翻了船。那一年,负责替慈禧打击湘军的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

案件矛头指向了湘军。慈禧感觉自己捅了马蜂窝,只好认怂,不敢深究,调曾国藩回两江处理“刺马案”。

事后,曾国藩草草结案。到底是谁暗中杀了马新贻,他不想说,慈禧也不想问。大家保持了一种默契。

这种默契就是清朝在摇摇欲坠的情况下,还能硬撑五十年的基石。

固然,汉人军头没有勇气造反,可他们的低姿态,也使得朝廷不敢动他半分。汉人军头与朝廷,保持了一种均势。谁先打破这种均势,谁必然就会遭受打击。皇权也不例外。

清末宣统年,载沣等少壮派不懂规矩,打破了原有的均势,导致汉人立宪派倒戈,助革命党颠覆清政府。这就是随便动蛋糕下场。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