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王朔和冯小刚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06 03:37:54 24次浏览

关于问题王朔和冯小刚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万小刀】的最佳回答:

1997 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上映后, 他拿着 5 万块钱的稿费去找王朔,结果王朔想都没想就把钱从窗户扔了出去。

从这个时候开始,王朔和冯小刚之间有了一条难以抹平的沟壑。

王朔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甲方乙方》的剧本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但在上映时, 冯小刚在原著那一栏,删掉了王朔的名字(现在的名字是后来补上的)。

但其实冯小刚删掉王朔名字这事儿,王朔是知道的,甚至可以说,是王朔让他删的。

但为什么王朔还因为这件事儿跟冯小刚翻脸了呢?

这事儿得从他俩认识开始说起。

1984 年,冯小刚从部队转业,通过郑晓龙认识了王朔。

冯小刚在自传里这么形容遇见王朔:

抬头遇见北斗星。

王朔是冯小刚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贵人。可以说,没有王朔,就没有今天的冯小刚。

一开始,冯小刚只是郑晓龙剧组里的一个美工。后来,王朔和郑晓龙筹备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因为冯小刚帮王朔重写了一遍剧本(原剧本丢了,后来又找到了),王朔就坚持要在《编辑部的故事》编剧栏里,加上冯小刚的名字,否则自己就不干了。

这是冯小刚上位的第一步。

后来,冯小刚跟着郑晓龙去美国拍摄《北京人在纽约》,如法炮制,又把自己的名字填到了导演这一栏。

这是冯小刚上位的第二步。

从美国回来之后,王朔和冯小刚开了一家电影公司,叫好梦。

从这个时候开始,冯小刚才真正成为了导演。

一开始,两人配合十分默契。王朔手里有很多本子,再加上他大院子弟的身份,能拉到很多的投资。

但这个情况在 1993 年发生了变化。

1993 年,《上海文学》发表了一篇题为《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的文章,掀起了批判王朔的浪潮。

王朔只好去美国避避风头,在走之前他对冯小刚说:

带我名就麻烦,要不就把我名去了。

后来,冯小刚在北影厂厂长的支持下,改变风格开始拍贺岁片。第一部就是《甲方乙方》。

至于王朔为何生气,这就得说一下《甲方乙方》具体改动了什么。

王朔在小说《橡皮人》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时开始。

虽然不都是这样的开头,但王朔的语言风格可见一斑。

在《甲方乙方》里,这种王朔风格式的台词,几乎很少有幸存下来的。

你用我的故事,但改我的台词,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点像洗稿。任何一个作家,对于洗稿这事儿都是深恶痛绝的。

除此之外,王朔等大院子弟身上都有一股傲气。以姜文为代表,都想“站着,就把钱挣了”。

但冯小刚并不是。他能说会道,懂人情世故。他这种小市民的嘴脸,让很多大院子弟都很反感,尤其是王朔的发小叶京。

后来叶京拍了一部记录大院子弟生活的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还特意写了一个叫“冯裤子”的角色。这个角色不仅故事背景与冯小刚神似,就连演员佟磊也和冯小刚长得很像。这也就是“冯裤子”的由来。

所以,当后来冯小刚为了上位,向权力、资本低头,尤其是胡乱改自己的剧本时,王朔就不那么待见冯小刚,连送上门的稿费都从窗户里扔出去。

至于王朔和冯小刚,其实并没有什么恩怨。只是两个不同背景的人,难以在一个碗里吃饭而已。

【2】、来自网友【刘宅宅】的最佳回答:

「王朔晚年落魄,前哥们冯小刚只给 5 万打发?11 年后的回应意味深长」

1988 年,据说是载入“京圈”史册的一年。那一年,“京圈”的核心人物王朔,同时有 4 部小说改编成电影,人称“王朔电影年”。一时间,王朔这个名字红遍大江南北。

据说,那年冬天,王朔喝完酒,去找穿开裆裤时代就混在一块的叶京玩。晚上,下雪天中,叶京开着车,拉着铁哥们从西直门开往电影院时,王朔显然得意忘形了,不仅一路狂啸不已,还飙了句流传甚广的狂话,“中国电影,哥们儿现在平蹚”。那种“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豪迈,让车内几个人一下镇住了。

被“镇住”的人里,就有冯小刚。那时的冯小刚,刚满 30 岁,队上转业还没几年,经同事介绍与护士张娣结婚还没满 3 年,孩子即将出生。可他,要背景没背景、要学历没学历、要样貌没样貌,正在片场给人打下手,做点美工的杂活。无非挣点辛苦小钱,以此养家糊口。

而此时的王朔,事业、收入、名声,都正如日中天,是文化界与新兴娱乐圈的双栖大明星,正炙手可热着呢!两个人虽然同岁,论起来冯小刚还要大上 3 个月,但一无所有的必定伏低做小,这是免不了的常态。于是,潜龙在渊时代的冯小刚,对着王朔郑晓龙叶京等,大哥来大哥去的叫得不亦乐乎,鞍前马后不可开交。

据说,当年冯小刚,“王老师”叫得太热乎太甜腻,屡屡让王朔脸红。前些年,叶京接受采访时公开说,“那个时候那些人像苍蝇一样每天跟着他,王朔放个屁,那帮人都围上来了”。许多人就认为这是内涵冯小刚。


现在翻阅“京圈史”,事实是很清楚得了:冯小刚投入电影,之所以能很快发迹,除了他自己的勤奋与才华外,显然和三位“贵人”最相关。

一位,是日后拍出《甄嬛传》的导演郑晓龙。1984 年,在西直门粮食仓库,认识了当文宣干事的冯小刚,看他嘴甜又美工不错,把他介绍进了北视中心;另一位,则是华谊兄弟的王中军王中磊哥俩,曾经沦落到美国送外卖的他们,挣到第一桶金后,看好冯小刚电影的赚头,在 2000 年前后运筹帷幄,一番资本运作操盘,让“电影导演”冯小刚一举成为“新晋富豪”冯小刚。

王朔幼时一家

而夹在这中间,另外最关键的一位人物,当然就是王朔。郑晓龙将冯小刚带进了影视圈,华谊兄弟让冯小刚挣点盆满钵满,但让冯小刚得以挤进这个京圈核心的,是“带头大哥”之一王朔。王朔是他的“带路人”,也是其“人生导师”,这是他自己在都曾承认的。

这里面的关系脉络,此藏彼伏着的,大体就是“京圈”版图的形成史:马未都挖掘出了王朔,王朔提携出了冯小刚,冯小刚又一举捧红了葛优张国立等大腕…..再后来,华谊兄弟正式与冯联手,徐静蕾、白百何、王子文、关晓彤等等小花纷纷爆红,风头之劲谁与争锋!

随着冯小刚+华谊兄弟+葛优铁三角的形成,当代内地娱乐圈的基本生态,也从此正式定鼎下来了。


冯小刚为什么需要王朔等人帮扶?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冯小刚出身不太好,属于平民子弟阶层。而且,青少年时代的冯小刚,确实过得很辛苦恣睢,很坎坷多舛。

冯小刚出身普通工人家庭,是北京胡同长大的平民子弟,生命前 20 年活动区域不过就是车公庄一带。而且,他是单亲孩子,很小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只是跟着母亲艰难生活。其母一直独自抚养冯小刚,母子俩是吃过苦顽强熬过来的。只是,好人没好报,冯母 45 岁就得了癌症,47 岁时又平添脑血栓,并从此瘫痪在床,儿子大富大贵也没享福到,这是后话。

因为家庭贫困,冯小刚勉强上到高中,就随即入伍。锻炼几年后出来,靠着一身才华,他得以经常参与一些文艺汇演的筹备工作。他日后得以导演,正是那些年积累下的经验。只是,偶然认识郑晓龙后,他就一直在艺术圈的边缘转悠,苦于找不到门路。直到 1986 年,得以认识“人生导师”王朔,人生才开始重开曙光。

强调这段往事,一大用意再说,确实没有谁能轻轻松松成功,现在很多人爱酸冯小刚侥幸,这也是不公平的。冯小刚是苦孩子出身磨砺出来的人才,前些时日王宝强接受许知远《十三邀》访谈,说“一点都不感谢命运,因为我也是打拼出来的”,这点心境应该是很类似的。

日后的冯小刚,虽跻身“京圈”,可一点都不痞、不贫,似乎也格外务实爱财,一切都有童年刺激在吧。他们的共同好友马未都,前些年开腔说,“王朔看似顽主,可内心很柔软,一旦面临困境就一定退缩,并不坚强;相反,你看冯小刚,动不动就哭,可他内心特别坚强”,这是身边人的靠谱观察。

而王朔呢,家庭出身是很优越的。他的父亲王天羽,解放战争时入伍,很年轻就当了参谋,母亲则在抗美援朝时做军医院护士,日后也正式成为军医,妥妥根正苗红的大院子弟。所以,王朔打小玩在一块的都是大院小弟。

如果没有意外,冯小刚这样的胡同子弟,跑腿做做“冯裤子”也许有机会,但真的称兄道弟平起平坐显然还不大可能。


“京圈”中,王朔最早出名,也最先意识到,影视剧市场在不远的将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很快拉上这帮哥们,成立创作中心,专门搞影视化。

约在 1988 年底,日后火遍大江南北的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开拍,王朔有意拉上“小弟”冯小刚,帮助他打开局面。至少在 1986—1997 这 11 年间,冯小刚确实是充分利用了王朔的资源:一方面,是王朔拉他进了京圈核心;另一方面,借助王朔,他“斩获”马未都、葛优、叶京及赵宝刚等等一大票京圈人脉。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早期冯小刚之所以能崭露头角并慢慢确立地位,基本都是靠王朔编剧或至少有王朔参与策划。是王朔,让他从“美工”,转身为“编剧”,进而顺势成为“导演”,10 年间从一无所有完成“冯氏成功三部曲”。以至于到了 2015 年,冯导演《老炮儿》,两人那时分道扬镳都多少年了,还有人揣测王朔是此片“幕后军师”。而这也恰说明,冯靠学习、模仿王朔起家,此后作品始终尾大不掉的,也是王朔的影子。后来,他竭尽起用“御用编剧”刘震云,但刘毕竟河南人,那种京腔痞调是很隔膜的。

现在有人议论,认为王朔在京圈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帮不了冯小刚那么多,影响力也没那么大,这显然不是事实。一个很有意思的例证:1993 年 8 月 23 日,王朔拿出剧本给姜文开拍反映大院子弟青春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正式开机之日,据说姜文现场拉出一条横幅,上书“阳光永远灿烂,朔爷永远牛逼!”,王老师的江湖地位可想可知。绑上王朔,对于早期冯小刚来说,就等于进入了成功的快速通道。

有人说这是冯小刚“会做人”,极尽逢迎;也有人说冯小刚利用了王朔,导致王朔开创了几乎所有最终享受成果的却都是别人。还是马未都通透,也说了实诚话。据他的看法,“两人这算是互相利用”:风生水起的王老师,身边需要这么一个人,还烘云托月显示地位;

而冯小刚,需要他的奥援与人脉,从此改变命运。马爷当然口风是很紧的,说完这些,他也意味深长一笑,有意强调,“这个利用,是中性词”。


中国确立自身的影视圈大佬地位之后,很快进入了实操阶段,如日中天时分甚至妄想将所有中国文学经典都改编成影视剧。

但是,被誉为“中国的特吕弗跟戈达尔”的王朔,毕竟不是生意人,很快折戟沉沙。1993 年,电视剧《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开拍第 10 天,无奈停工。王朔灰心丧气,加上前些年挣了点钱,马上去了美国,既是有意挽回婚姻,也是陪女儿去了。

王朔女儿嫁人

尽管,叶京另有说话,说这是冯小刚太投机,“把王朔使得太狠”,“利用得最狠”,“把王朔伤到了”。二人或许真的过节太深,叶京始终对冯小刚成见很深,“他光明磊落,干脆就是我是一不要脸的”,摆明攻击人家是真小人。不管是非如何,事实终究是不可逆的了:从此,王朔逐渐淡出了大众视线,直到 4 年后为了推广自己的书籍,开骂金庸,最后博得了一些眼球。

这里面最大的触因,除了王朔“死脑筋”,毕竟一书生,跟不上时代之外,也跟他个人遭际最息息相关:2001 年前后,他的妻子与他离婚;他的父亲、他唯一的哥哥、以及他最要好的朋友梁左接连去世,数年之间接踵而来的这种痛不欲生的打击,让王朔绝望到了顶点,甚至需要借助药物催眠。对于写作、对于影视剧、对于挣钱,他早已淡然,毫无心思。最后两次出版大营销,各种炒作,目的都是为了挣钱。而且钱不是为他自己挣的,一为女儿,另一为帮助落难的朋友。

而恰恰形成绝大对比的是,脱离王朔后的冯小刚,步步高升如鱼得水,慢慢地从“小弟”摇身一变成为“娱乐圈大腕”+“资本大亨”。1997 年,冯小刚执导《甲方乙方》上线,这部被称为“冯小刚前半生混京圈儿捞得的人脉集大成者”的低成本电影,一举斩获票房 3300 万,获得轰动效应,地位也无可撼动,成为与张艺谋、陈凯歌并列的“三驾马车”。

时变人变,王朔与冯小刚这对昔日好兄弟,从此渐行渐远。到了冯小刚某部电影发行,实际是两人合作的剧本,冯小刚竟然只属自己名字时,二人关系也到了冰点,几乎再无任何接触。于是,有了那段著名的“朋友爆料”:“制片主任陆国强告诉我,那回冯小刚派他去给王朔送 5 万块钱的稿费,没料想给王朔扔了出去,并没有接受,他不是嫌钱少,而是厌倦了冯小刚的行事方式……”那时,正是王朔最缺钱、最“落魄”的时分,但他对这份“接济”性质的回报,依然弃若敝履。

但是,即便如此,迄今为止在任何场合,王朔也没有说过冯小刚一个字不是——2007 年出版《致女儿书》等作品时,也似乎有意避谈这位前好友;同时,冯小刚也未公开口出恶言,两位“大佬”的恩怨史,似乎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悄然拉下了帷幕。

两人的晚景,显然是两重天的:冯小刚,至今活跃在名利场上,衣着光鲜,家里客厅随便挂的装饰画都市值 2072 万的,对着后辈也是耳提面命,俨然大师之状;而王朔呢,从 2007 年开始,随着唯一的爱女嫁人,似乎彻底从公众的视野中隐去,几乎不参与任何活动,偶尔操刀编剧,“也只是给朋友帮忙”。面对外界“落魄”的嘲笑,他回应媒体说,“没有像鹰一样翱翔天空,像猪一样简单生活,也是自在人生”,倒一派《天道》里丁元英式的潇洒。

据说,如今 64 岁的他,独身一人在北京老房子生活。陪伴他在家孤独写作的,只是两只美短折耳猫。一只叫多多,母猫,一只叫八步,是公猫。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