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中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读书悟道】的最佳回答:
从春秋时代过渡到战国时代,有没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呢?有,还不止一件,而是两件,其中就有三家分晋,另一件就是田氏代齐。
在这两起历史性的事件中,其实质往小了说,都是卿大夫夺权斗争的结果;而如果往大了说,则是分封制走向崩溃瓦解的标志性事件。
周朝统治有八百年的历史,实际自打周平王迁都后,周室的权威就逐渐被各诸侯国踩在脚下了,各诸侯国相互争斗,最后搞出了春秋五霸。各位霸主们手底下有一批能人志士,他们虽是打工仔的身份,但都是实干家,久而久之,随着实力的增强,犯上作乱就成了家常便饭,直至将国君架空,甚至篡权夺位,比如田氏代齐,或合力分裂老诸侯国,比如三家分晋。
所以,三家分晋就是晋国各路卿大夫们经过长时间的争斗,将晋国一分为三的故事。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田齐代替姜齐用了 286 年,韩、赵、魏三路小诸侯分裂晋国也花费了两百多年的时间。
话说晋国也曾是春秋时代的一代霸主,怎么就突然衰落了呢?实际上并不是“突然”衰落的,权力的扩张都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当晋国在军事大国的道路上狂奔时,作为军人的卿大夫也就开始了他们专权的过程。
从公元前 661 年晋献公的“作二军”,到公元前 453 年的三家分晋,历时两百多年,晋国国君权力的下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众卿专权到六卿专政
从晋献公到晋文公的几十年里,晋国的军事实力大幅增长,这都是军事改革带来的结果。在此之前的数百年间,晋国长期只有一军,直到晋献公十六年(前 661 年),他将一军分成上下两军,他统率上军,其子申生统率下军。
二十八年后,到晋文公四年(前 633 年)时,晋国已有三军,即上军、中军和下军,三军分设正、副卿,均由非公族大夫掌权,是谓“六卿”。
原本“六卿”只在军事领域活动,但后来随着权力的扩张,他们的势力逐渐延申到政治与民政领域,成为晋国政坛上颇为有影响力的家族势力,形成“六卿专权”的局面。
那么晋国难道没有公族吗?怎么轮得上卿大夫专权呢?原本也有,但是由于晋国公族连年内斗,与君主相互钳制,到了晋献公时就不再设公子、公孙为贵族了。所以,公子、公孙只好离开晋国而仕于他国,由此造成了“晋无公族”的局面。
“晋无公族”虽然促进晋国政局的稳定,但也为晋国被瓜分埋下隐患。有血缘关系的公族被驱离后,远支公族和异姓卿大夫代替了公族参与到晋国的政权中来。
那么晋献公之后,在晋国主要有哪些卿大夫崛起呢?
晋国的军事改革使它成为当时的超级军事强国。在此过程中,晋国也不断对外征战。在晋献公时先后灭了耿、霍、魏三国,其中功劳最大的有两位:赵夙和毕万,他们都因此而得到了封地。赵夙拥有了耿地,魏地则封给了毕万。
赵夙原本的封地在赵城,先秦时代以邑为氏,故称赵氏;毕万有了魏地,也以以邑为氏,故称魏氏;而在早些时候,与周同姓的姬姓一族被封于韩原,故称韩氏。这就是后来分晋的原始三大势力:韩、赵、魏。
除了韩、赵、魏三股卿大夫势力之外,还有源自晋献公之子重耳麾下的“五贤士”。重耳流亡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由于受到骊姬之乱的迫害,他被迫离开晋国,辗转 8 个诸侯国,在外颠沛流离了 19 年,直至 62 岁才归国当上晋国国君。
在重耳流亡期间,与他相随的有所谓的“五贤士”,即:赵衰(赵夙的儿子)、狐偃咎犯(晋文公的舅父)、贾佗、先轸和魏武子(毕万的孙子)。在外流亡时重耳靠得就是这五位贤士,之后在他归国当政后,这五位贤士自然就成了大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于是,赵氏、狐氏、魏氏、胥氏、先氏等族因此而崛起。
另外还有一些在军中世代掌权的大族,如“郤”氏等。
在上述这些卿大夫中,赵衰颇有头脑。在晋文公即位之初,他就为晋国的发展添砖加瓦。他认为“尊周”是晋国的资本,这个主张被晋文公采纳。晋国因尊周而获赐晋河内阳樊之地,赵衰也因此被命为卿,从而有了更大的权力。
晋国自从建立三军后,中军被视为正卿,谁掌握了中军,谁就是掌权人。原先中军在国君手里,到后来各路卿大夫为了掌权,先后争抢统师中军,导致中军成为卿大夫们手中的玩物。
到公元前 621 年时,赵盾(赵衰之子,赵夙之孙)统师中军之后,他搞起了一家专政的局面,驱逐了狐氏,还把晋灵公也杀了,扶持晋成公上位。晋成公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路异姓大夫代为公族,这样一来,晋公室的力量衰微,而异姓大夫势力膨胀起来。
赵盾专权的时间长达将近二十年之久,之后又有荀氏、范氏、栾氏、韩氏、知氏、魏氏先后掌权,而先氏、郤氏、栾氏在斗争中又被灭了。
赵氏也曾一度陷入衰落,但后来又居上了,就是通过经典的“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再度崛起的,这个故事在《史记·赵世家》有着详细的记载。通过这个故事,从中也可看到晋国君权的极度下滑,以及各路卿大夫之间斗争的残酷血腥。
到了公元前 514 年,六卿合力又诛灭了祁氏、羊舌氏,并将其封邑划分为十县。这样经过一番争斗之后,形成了韩、赵、魏、范、中行、知氏六卿暂掌权力的格局。那么,接下来,这六卿又如何争斗呢?
从四卿并立到三卿分治
君权下移,六卿势力上升,晋国公室的土地逐渐被六卿瓜分,而六卿之间的领地转让、交换和抢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六卿为了争夺土地,还开启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田制改革。原先晋国以百步为亩,卿大夫们为笼络民众更改了旧规。如赵氏以两百四十步为亩,韩氏、魏氏参两百步为亩,范氏、中行氏以一百六十步为亩。其中以赵氏的让利最大,土地面积增加了,但并没有增加赋税,对此深得民众的拥护。
六卿分守晋国之地,各有武装,为争取更大的利益,互相攻打不休。晋定公十五年(前 497 年),赵鞅当政时,赵、韩、魏、知四氏与中行氏、范氏发生争斗,最终将中行氏、范氏赶出了晋国。于是,晋国政坛又开始了“四卿并列”的时代。
晋定公死后,其子晋出公即位。他对四卿专权极为不满。按照常规,中行氏、范氏被驱逐后,其封邑应该充公,也就是归到晋国国君的名下。但是四卿没有那么做,而是将中行氏、范氏两家的土地私分了。
晋出公对此事极为愤怒,于是他准备向鲁、齐两国求援,以对四卿施压。但四卿先下手为强,公元前 456 年,四卿合力攻打晋出公,最后堂堂一个国君被迫逃亡,结果死于途中。
晋出公死后,晋哀公被扶上君位,但实际当政的则是知氏。知伯当选为晋国的正卿,之后晋国在知氏的治理下,实力大增,比如征讨齐国夺回失去的土地,再如攻打郑国,连下九城而还。这些都增强了晋国的国际声誉,引来诸多小诸侯国的归附。
知伯掌权长达二十多年,在增强晋国实力的过程中,知氏也逐渐成为晋国四卿之首,在周王朝的所有卿大夫当中,也是能排上号的。
知氏一家独大,晋国的事儿基本他说了算,谁要是不听话,他就打谁,但有时候人也不能太自信,否则迟早吃亏,知氏的出局就是这样。
公元前 455 年,知伯打着“强公室”的旗号,自己先主动献出万户封邑,然后也要求韩、赵、魏同样也要各献万户封邑。韩、魏势力较弱,迫于知氏的压力,尽管不愿意,但最终还是献了地,但赵氏实力不弱,始终不肯献地。
知伯大怒,于是公元前 454 年,知氏便胁迫韩、魏两家联合起来攻打赵氏。此时赵氏为赵襄子当权,赵襄子见形势不妙,于是就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附近)。晋阳是赵氏家族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城池坚固,物资充足,更重要的是还备受当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为了灭掉强硬的对手赵氏,知伯率韩、魏两家出兵围攻晋阳,这一围就是两年,但仍未能攻克晋阳。知伯眼看战事无果,十分着急,最后想到了用水攻的办法,他决定引晋水(汾水)以灌晋阳城,也就是水漫晋阳。
不久之后,晋阳便被水所困,其状惨不忍睹。据《战国策》记载: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但奇怪的是,民无叛意,依然在坚守城池。
当然赵襄子也没有闲着,他也在想着反败为胜的策略,最后还真想到了。赵氏暗中与韩、魏取得联系,三家很快结成了盟友,反手就给了知氏一记重拳。赵氏夜袭知氏守堤之吏,开决汾水河堤,使河水反灌知氏营寨。
知氏军队很快被水淹没,全军乱作一团。韩、魏又乘机反攻,最后,知伯兵败被杀,知氏全族被赵氏诛灭。晋阳之战最终以赵、魏、韩三家胜利而告终。
就这样,三家联手里应外合攻灭了知氏,四卿专政又变成了三家分治。
三家分晋
晋阳之战最终确立了韩、赵、魏三家在晋国的地位。公元前 438 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晋幽公即位。此时,晋国公室已一点威严也没有了,能够控制的地盘也只有绛(山西运城新绛)与曲沃(山西曲沃)两地,其余的土地已全被三家瓜分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晋幽公不但没有半点号令权,还得自己去朝见三家之君,这个“国君”当得太悲惨。从此,韩、赵、魏合称为“三晋”。
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周天子将三晋封为诸侯,这样韩、赵、魏三家得到了周天子的认证,正式步入诸侯国的队伍,取得了与其它老诸侯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与名分。
三个诸侯国的开国国君分别是魏文候、赵烈候和韩景候。公元前 376 年,韩、赵、魏共同废掉了晋国傀儡国君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的土地瓜分殆尽。
曾经风光无限的一代春秋霸主–晋国,就这样被自己豢养的卿大夫们瓜分了。
【2】、来自网友【蚁史为谏】的最佳回答:
所谓三家分晋说的是春秋末期晋国士大夫瓜分晋国,周天同意分封他们为新诸侯;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到来。
我们常说的三家分晋其实是由于春秋末期晋国式微,本家士大夫家族又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掌握大权导致外姓士大夫掌权。春秋后期通过不断的战争吞并,只剩下韩,魏,智,赵,范,中行六家卿大夫掌控晋国。在这种竞争激烈的外部情况下,六家都有自己的管理体系;为了生存与发展六大家族开始了改革之路。
其中范、中行改革不够彻底,在竞争中没有适应变化没有掌握时代浪潮,所以被灭了。之后晋国就剩下韩、魏、赵、智四家;其中智是四家中最强大的(晋国的朝政基本有智说了算)。吞并与被吞并是这个时代的主体。所以智氏为了吞并其他三国,借用了晋王命令另外三家割让土地和奴隶;魏、韩都答应了,只有赵不同意。
所以智氏联合魏、韩攻打赵氏。赵氏抵挡不住只能躲到自己经营多年的大本营里(晋阳城兵多粮食多)。双方对峙了三年之后智伯要用水淹晋阳,赵氏这是紧张了就派人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了魏、韩。
于是赵魏韩三家将水改道淹没了智氏,三家乘机要了智氏的命;瓜分了他的土地和人民。分完土地和人民,从实际超控来说已经完成了三家分晋。可是三家分晋有如此大的意义不完全是他们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而在于周天子承认了他们的地位。
春秋末期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诸侯却不敢明目张胆废弃周礼;三家分晋周威烈王承认三家诸侯,自己放弃了仅有的一点尊严。从此天下人不再遵从周礼(这才是三家分晋的历史意义)。
三家分晋是新势力取代旧势力的象征,也是周天下自毁武功的最后一步。所以人们说 公元前 403 年分晋完成战国开始。
小蚂蚁欢迎点赞关注,共同探讨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