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古代表兄妹可以结婚,但是堂兄妹不行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5-1-01 16:53:20 31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古代表兄妹可以结婚,但是堂兄妹不行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因为在古代,同姓结婚是有违伦理的。

所谓堂兄妹,是指拥有共同的祖父、祖母,但却不是亲兄妹的兄妹,说得简单一点,即伯伯或者叔叔家的女儿。

另外,拥有共同的曾祖父、曾祖母,也就是自己的祖父与对方的祖父属于亲兄弟关系,这样按辈分排出来的兄妹,也可以称作是堂兄妹。

只要是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堂兄妹,必然是同姓,即拥有同一个姓氏。

而在古代,拥有同一个姓氏的男女,是不能够结为夫妻的。

为什么会如此呢?很简单,因为这不符合礼法。

早在几千年前,儒家经典《礼记》中十分明确地说到,男子如果要娶妻子,是不可以娶同姓女子的。

并且,书中还特意交代,如果碰上买来的小妾,却不知道其姓名的话,那么就得必须找人占卜一下,看看有没有可能是同姓。

“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礼记》

并且,针对这件事情,书里还特意举了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例子,以劝导人们不要娶同姓之妻。

谁的例子呢?例子的主人公,正是鲁国的第 25 任国君鲁昭公姬裯。

当初,在鲁昭公的父亲鲁襄公去世之后,原本继承鲁襄公王位的是太子姬子野,也就是鲁昭公的哥哥,但可惜的是,姬子野登基仅三个月便去世。

这样一来,鲁国就必须得再立一个国君,最开始,朝中的大臣是极其不情愿立姬裯为新王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他虽说已经十九岁,但还是孩子心性,说白了就是做事没分寸。

甚至,在史料的记载中,他在居丧期间,不仅毫无悲痛之意,反而面露喜色。

由此可见,这个姬裯着实是个不着调的人,但最终,在另一波大臣的支持下,姬裯最终登基,是为鲁昭公。

而在他登基之后,果然办事更加不着调,且完全听不得劝,娶妻一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在当时看中了吴国的一个女子,但这个女子却和他同姓,也就是都姓“姬”,朝臣们认为十分不妥,因此就劝阻他不要娶这个女子。

但结果,鲁昭公置若罔闻,最终还是娶了这名“姬”姓女子为夫人。

这种情况,在当时的鲁国人心里,觉得十分丢人,认为自己的国君都不尊重礼法,因此,鲁国的史官在撰写《鲁春秋》的时候,为了给自己国君脸上贴金,就只能将鲁昭公的这位夫人姓名隐去,只说她是来自吴国。

甚至在记载到这位夫人去世的时候,史官们也不得不这样做,仅在史书里留下了“孟子卒”三个字,完全没有提及这位夫人的名和姓。

当然,也正是因为鲁昭公的做事不靠谱,因此他最终也是在流亡途中病逝。

鲁昭公的这个例子,被后人专门放进了《礼记》之中以提醒后人,由此可见,不娶同姓之妻的习俗,是自古有之的。

另外,在另一本典籍《左传》中,同样也提到了不可娶同姓之妻的类似劝导。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

这句话的时代背景,同样也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导致晋公子重耳不得不流亡出逃。

而在他流亡至郑国的时候,郑国的国君郑文公满心看不起重耳,因此就不按照应有的礼法接待他,反而对他极其冷淡。

这个时候,郑国的大夫叔詹就引经据典来劝导郑文公,希望郑文公对重耳以礼相待,而在他劝导郑文公的话里,就有了这句“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且不说郑文公有没有听从大夫叔詹的劝告,但叔詹能说出这样的话,就足以说明,娶妻不娶同姓,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还有,在《左传》的姊妹篇的著作《晋语》里面,也有类似的话语。

“是故娶妻避同姓,畏乱灾也”—《晋语》

不仅仅是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连到了离我们现代较近的明清时期,也认为娶妻不娶同姓是必须要遵守的礼法。

“是知礼不娶同姓者,非但防嫌,亦以戒独也。”—清代文史大家顾炎武

所以你看,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这妻子不能娶同姓是自古就有之的规矩,也是古人一直在强调和遵守的礼法。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古人要一直强调娶妻不娶同姓的呢?这里面是有什么忌讳吗?

大致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同姓属于近亲,而近亲结婚,就会造成下一代有健康隐患。

前文讲过,如果一对男女,拥有共同的曾祖父和曾祖母,那么两人即便不是亲兄妹,那也属于是堂兄妹,这种亲属关系,就称之为“近亲”。

近亲之间通婚的话,所形成的潜在隐患,早在《晋语》中就已经提及。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这句话的意思十分直白,就是说,如果属于近亲的同姓结婚,那么极容易造成新生儿的先天不足,甚至也会出现不能生育的情况。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近亲结婚的夫妇,由于二人体内拥有从祖先那里得来的相同基因过多,因此就很容易让对生殖不利的隐性有害基因在后代身上相遇。

而一旦隐性的有害基因相遇,那么,生出素质低劣,甚至早夭的孩子的概率就会无形中增大。

并且,近亲结婚后所生育的后代,各种遗传疾病的发病率也很高,而这一点,古代人也是通过一次又一次实践而得出来的结果。

所以,为了避免后代出现这种情况,也为了有了健康的儿女,那就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不和堂兄妹之类的同姓近亲结婚。

而这还只是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家族以及部族能更好地发展。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由于没有现代便捷的交通,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人的活动范围就很小。

而活动范围小就形成了一种情况,那就是日常打交道的人,大多都是自己的同宗同族。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族中的男子,一直和自己族内的同姓女子结为夫妻的话,那么时间长了,这个宗族内部的关系就会愈加紧密,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关系始终局限在内部中。

而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宗族固步自封,无法发展壮大,久而久之,该宗族的势力就越来越小,继而最终会被其他宗族吞并。

因此,古人们为了更好地壮大宗族,就禁止同姓结婚,而是转而去迎娶异姓的女子,也就是别的宗族的女子。

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利用婚姻让两个不同姓氏的宗族联系到了一起,这不管是对巩固氏族,还是联盟部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与异姓的联姻,可以扩大和加强与其他势力的政治合作,以及军事上的联盟,如此一来,只要与异姓宗族的联姻多了,那么可借助和可利用的力量也就自然增多,所以,同姓不婚也是古人在政治上的一种考量。

而第三个原因,则是防止内部出现争斗。

这自打有人类存在的那一天起,因为女子而导致的争风吃醋,甚至大打出手的事情数不胜数,而在古代历史上,因为女子所产生的战争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所以,为了自己宗族内部不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必然得把该问题的根源杜绝,那就只能禁止同姓通婚,从而把矛盾从内部引至外部。

正是因为上述几个原因,古人在很早之前就不但强调同姓不婚这个理念,并且为了禁止这种行为,直接把同姓通婚定性为”有违伦理“的做法。

所以,在不断地倡导之下,古人对于同姓不婚的这个理念,可谓是根深蒂固。

这便是为何在古代同姓的堂兄妹不能结婚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因为避免后代有健康问题,同时也出于发展宗族和部落的目的,另外就是杜绝内部争斗的情况发生,因此就直接从根源上进行了禁止。

说完堂兄妹不能结婚的原因后,我们再来说说表兄妹为何可以结婚。

古代表兄妹结婚的例子有很多,甚至用数不胜数来形容都不为过,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表兄妹之间的婚姻比比皆是。

比如著名的大诗人陆游,他就娶了自己的表妹唐婉。

之所以会有这种表兄妹之间可以结婚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在古人的眼里,嫁出去的女儿,犹如泼出去的水,因此,嫁出去的女儿所生的子女,与自己只能算是普通的亲戚关系。

并且,古代一般女子在出嫁之后,还会被冠以夫家姓氏,比如某李姓女子嫁给了张三,那么这个女子今后的称谓就成了“张李氏”。

这样一来,在娘家人的眼里,这个女子就成为了外姓人,最主要的是,她所生的儿女,自然是跟随夫姓,这就更是外姓人了。

既然是外姓人,那么成婚也就没有什么避讳了。

况且,与表兄表妹结婚,还可以让原有的亲戚关系更进一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上加亲”,这在古代是很受推崇的方式,因此,古人们才会十分热衷去和表兄表妹结婚。

综上所述,古代表兄妹之所以能够结婚,是因为在古人眼里,表兄妹不是同姓人,这就避开了同姓不婚的习俗,同时还可以亲上加亲,而堂兄妹由于拥有共同的祖先,比如祖父或者曾祖父等,因此就属于同姓之人,而同姓之人结婚的话,不仅不利于后代的健康,还会局限宗族的发展与开枝散叶,因此在很早就禁止了这种情况。

【2】、来自网友【有书共读】的最佳回答:

有书君先说明,无论表兄妹还是堂兄妹,都属于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结婚的近亲范畴,不能结成夫妻。

但在古代,表兄妹可以结婚,比如《钗头凤》的主角陆游和唐婉、“金屋藏娇”的汉武帝和陈阿娇、汉景帝和他的皇后小薄氏……历史上,表兄妹结婚的事例特别多,但堂兄妹结婚的却几乎没有,为何?

01 血缘远近观念影响

在中国古代,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是男方家里的人,还会被冠以男方的姓氏。

所以,人们认为女儿生出的孩子也是男方家里的人,跟原本的自家虽是亲戚关系,但依旧是外姓人。他们自然而然觉得表兄妹的血缘关系较远。

但儿子就不同了。儿子的孩子是自己宗族的人,与宗族同姓,堂兄妹身上都流着一个爷爷身上的血,是很近的血缘关系,相当于亲兄妹。

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加上古人对家族的看重,主张亲上加亲,表兄妹结婚也就备受推崇,以此弥补所谓的血缘关系较远产生的距离感。

而堂兄妹同宗同族,若是结婚,就相当于兄妹乱伦。古人十分在意名望声誉,断不可能允许这样的事发生。故而古代堂兄妹不能结婚。

02 同姓不婚理念的影响

《左传》曾提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论述,意思是同姓结婚,则子孙后代凋零,这句话对后世影响极大。

《礼记》说:“取妻不取同姓。”《国语·晋语》也曾提到:“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古人相信“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这样的说法,这与他们传宗接代的希望相去甚远。

所以,他们奉行着同姓不婚的原则,一直持续了几千年。

唐代时,同姓结婚要蹲两年大牢,还会被世人耻笑。

明清时,如果同姓结婚,会被当权者强制要求离婚并遭受处罚。

堂兄妹同姓,就算排除血缘关系,也违背了同姓不婚的原则,所以,他们不能结婚。

无论表兄妹结婚,还是堂兄妹不能结婚,这都是古代封建思想下的产物,是历史在特定时代的一种表现。

其实,情深似海,没有血缘关系也能成为亲人;同姓结婚,只要不是近亲,照样子孙满堂。

有书君以为,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我们要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为爱而结婚,这才是最理想的婚姻。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