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李叔同为何要出家做和尚?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13 12:34:49 32次浏览

关于问题李叔同为何要出家做和尚?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问禅缘】的最佳回答:

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

李叔同

这位中国近代历史上,才情卓越的大师,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公认的奇才。但是他却在人生成就的巅峰之时,毅然抛妻弃子,遁入空门,从此苦修半生,留给世人的诸多猜测。于是中国佛教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大师“

弘一法师

”,“弘一”是李叔同出家后的法号。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

这首《送别》创作于一九一四年,是李叔同好友许幻园家道中落,来和他告别,目送好友离别的背影,在感叹人情冷暖之际,一挥而就。

弘一大师出家后,与妻子见最后一面的桥段,被很多人传颂,这又是一个“不如如来不负卿”的两难选择,他的妻子知道已挽不回丈夫的心,便要与他见最后一面。

清晨,杭州的西湖,茫茫的薄雾,李叔同与他的日本妻子(叶子),相对而立:

妻子: “叔同……”,

李叔同:“请叫我弘一”。

妻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李叔同:“

爱,就是慈悲。

为何他要如此决绝?为何要遁入空门?要了解李叔同为何出家,是一定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的,下面《问佛缘》简单整理了一下,有些细节在网上不是很多见,码字不易,请多关注。

一、家族身世

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的名门望族,父亲李世珍,字筱楼,清进士,笃信佛教,广行布施,人称李善人,与合肥李鸿章为会试同年,曾任吏部主事,垄断天津盐业,俗话说:“盐商家财,富可敌国。”,晚年兴办钱庄“桐达银号”,为天津早期的银行家。

李筱楼有一妻三妾,原配姜氏,早亡,大姨太郭氏,二姨太张氏。六十七岁时,又将丫鬟王凤玲收为三姨太,这位王氏,年十八,为当地有名的美女。青丝白发、老夫少妻。嫁给李筱楼当然不是王氏本人的意愿,但是封建社会,婚姻这件事由不得自己做主,而这位王氏就是李叔同的生母。

公元 1880 年 10 月 23 日,李家大院里降生了一个婴儿,李筱楼闻讯赶回家,接生婆满面堆笑:“李爷,三奶奶给您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这个孩子就是

李叔同

李叔同的母亲王氏,从小就信佛,嫁给李筱楼以后,更是常常到后街地藏庵拜菩萨。想是李叔同在娘胎里就不知道听了多少遍“阿弥陀佛”和佛菩萨名号了,佛性的种子可能在那个时候就深植于心了。

据说,李叔同满月的时候,王氏在窗前梳头,见对面房檐上有一只麻雀,口里衔着松枝,准备进窝,突然一只鹞子在空中盘旋,麻雀仓皇间飞走了,松枝就掉落在了屋檐上。这件事因为发生在李叔同满月的日子里,被王氏看做是佛赐“善根”。李筱楼也信奉佛教,知道此事后,命管家为地藏庵敬匾额,为菩萨镀金身。

当时,李鸿章已经做了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也是洋务派的首领。也在李叔同满月的时候,亲自上门道喜,父亲李筱楼受宠若惊:“总督日理万机,对犬子满月之喜还劳心挂齿,实不敢当。”

二、年少有为

李叔同从小就聪慧过人,几乎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小叔同首次学佛,是受王孝廉的指点,王孝廉曾经是李叔同父亲的学生,入了佛门。据传第一次见到王孝廉的时候,听他诵了一遍大悲咒,即能背诵下来,王孝廉目瞪口呆,惊呼:“阿弥陀佛,这必是佛门弟子!”。

李叔同的家族史,被自家人称为一部红楼梦,而李叔同就被比拟为贾宝玉,其兴衰演变倒是颇多相似之处的。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李叔同,从小就在文化的熏染之下,对中国文化颇为通晓,再加上与同时代的文化大家的接触甚多,所以年纪轻轻的小叔同,就已经从文化到艺术,几乎无所不通了。

少年的李叔同,因为对康有为的敬佩,也是对救国救民的热衷,正期盼着变法维新能救民于水火的时候,传来的却是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六君子被杀的消息。在慈禧重新听政的同时,他也被视为康梁余党而被迫南下,和母亲妻子一起迁往上海,自此兄弟分离。

三、二十文章惊海内

彼时的上海,火树银花、纸醉金迷,却也是江南文化的摇篮。因感到自己离开了天津大有可为,如鱼入海,故改名李漱筒。不久就因一篇文章震惊了当时的新学界领袖人物、“沪学会”会长许幻园,随后成了沪学会的主要成员。这里的成员非富即贵,用现在的话说,既是富二代,又都博学多才,但同时也有着富家子弟的风流习气。

同时,李叔同也参加了“城南文社”,因他以弱冠之年,所作诗文接连夺冠,书法篆刻又无不精通,所以,不久就成了上海滩的名人了。当时报纸以醒目的标题写着:《

二十文章惊海内,古今奇才李漱筒

》。从此,江南文艺界的一颗新星又冉冉升起。

1899 年,光绪二十五年,二十岁的李叔同迁居好友许幻园家的“城南草堂”,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义结金兰,称“天涯五友”。

但同时也让李叔同耳濡目染了这些文人烟花柳巷、倜傥风流的作风。也就是是在这期间与当年被他从戏班子里救出来的小翠芳重逢,此时她已经改名谢秋云。小翠芳还即兴吟唱了一曲江南评弹:

美酒佳肴伴香莲,有一北国美少年。

系马金洞垂柳旁,岂知相逢在江南。

……

一曲终了,小翠芳满面泪痕,茫然的凝视着李叔同。这评弹的词句水平虽然不高,却是句句道出真情实感,让往事历历在目。“龙洋”是清末的一种银币,当年小翠芳因为弄丢了一块龙洋,被师傅毒打,幸亏李叔同偷偷塞了一块龙洋给她用来顶替,才免受大难,小翠芳当时心存感激。后来戏班老板认为小翠芳的嗓音倒仓,没有发展前途,要将她卖往妓院。小翠芳知道了,就偷偷跑出来,被老板追赶,途中和李叔同相遇,李叔同就把当时身上的钱都给了小翠芳,让管家送小翠芳逃往上海避难求生。多年以后,眼前这位美艳而不俗、聪慧而有灵气的美女让他悲喜交加,惆怅有余。世事弄人,当年他那么辛苦帮她逃脱被卖到妓院的命运,现如今还是没有逃出命运的魔爪,成为上海的青楼艺伎,这一切都让李叔同辗转反思。

四、科举和求学之路

接下来的命运让李叔同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回老家天津请老师重新复读了一年的课程,岂料在考试之前,却因为八国联军入侵而无法参加科举考试。这让一个有志于救国救民的青年觉得前路渺茫,生无可恋。母亲几番劝解也拿他没有办法。一个被夺去梦想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如何去生活了。就是在这段时间,他忘情的沉沦于声色,试图排解心中的苦闷。

由于感觉到封建统治阶级的落后与腐朽,李叔同决定去日本留学,一去就是五年。在此期间学习了绘画、音乐,还在日本演出新剧《茶花女》,并一炮而红。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结识了他日本的妻子叶子。

五、梦里家国

回国后不久,受聘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南京师范学校》,后改名《南京师范大学》,书画大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都是李叔同的学生。感觉到可以用艺术唤醒人民的心灵,所以最后想以一己之力在杭州办个专门的艺术师范学校,在万事俱备的时候,却传来家族破产的消息,办学兴国的梦想又一次破灭。

这个时候,他想起了谢秋云,就是当年的小翠芳,那个那从天津戏班子就出来的女孩,一路逃往上海,却还是被骗而落入青楼艺伎。最后还是因为思想和身体上不想同流合污而被破害,流落街头,最终被送入疯人院。让他感到人为的努力总是拗不过命运的安排。

那个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中长大的立志报国的李叔同,回顾过去的一个个理想,支持维新变法以兴国、在上海以文艺唤醒大众、出国留学带回新文化的种子让民众觉醒、兴办学校以培养人才。这个忧国忧民的青年,他的一个个梦想被现实一次次的击得粉碎,也让他不断的反思。

六、问佛缘

静谧的夜里,李叔同静静的发呆,南屏晚钟“当、当、当”的响起,仿佛是佛祖的召唤。当下提笔写就了《晚钟》:

…..

众生病苦谁扶持?尘网颠倒泥涂污。

惟神悯恤敷大德,拯吾罪过成正觉。

誓心稽首永皈依,瞑瞑入定陈虔祈。

倏忽光明烛太虚,云端仿佛天门破。

庄严七宝迷氤氲,瑶华翠羽垂缤纷。

……

从此以后,对佛学似乎的感觉似乎有些变化,书桌上多了一副佛画像,手上多了一串念珠。“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地藏菩萨的大愿,似乎是让李叔同走入佛门的缘起。好友夏丏[miǎn]尊曾经苦苦劝解没能改变他遁入空门的念头。这段时间,夏丏尊给他看了一本书《佛食法》,是讲如何洗尘养身、赎罪忏悔之法,重要的是里面讲了“断食法”,于是李叔同跑到了定慧寺,修习断食法二十多天。断食结束后,回到第一师范,李叔同身心轻快,欣喜之余,写了两个大字形容这个感觉:“

灵化

”。至此,李叔同的佛学之路就越走越远了。他跑到定慧寺,找到方丈了悟和尚拜师,成为佛门居士。因为还要在学校任教,资助学生刘质平留学日本,出家之事也一再耽搁。

怀着“出家者大丈夫之所为,非王侯将相之所能为”的气魄,他决定和他日本的妻子叶子告别,在他心里,这是最难割舍的情感。但是他抱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心去出家,所以这个人的情爱难舍也要舍。温柔贤惠的叶子,没有答应他,只是让他再思考一下,但他了解李叔同,知道这件事已经无法挽回了。

了悟和尚:“请问李居士,素茹习经,心诚否?”

李叔同:“弟子入佛门,一心演经习佛,弘扬佛法。”

了悟和尚:“好,你就叫演音,法名弘一吧”。

一九一八年八月,李叔同皈依三宝,法名

演音

,号

弘一

。此时,弘一法师,三十七岁。同年阴历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生日这天,了悟和尚领弘一法师来到灵隐寺,举行了出家仪式,正式遁入空门。九月在灵隐寺受比丘戒。

上图为 1918 年,李叔同出家时与门生刘质平、丰子恺合影

时运不济、政治动乱、人心不古、梦想又一次次的破灭,在命运面前,所有的个人努力都显得那么卑微无力。所以只有放下,才是新的开始,才是人生另一个不同的道路。

十月里,叶子到了杭州,等着见弘一法师的最后一面,期待他能回心转意,就是本文开头说的那个桥段。

叶子: “叔同……”,

弘一法师:“请叫我弘一”。

叶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弘一法师:“

爱,就是慈悲。

李叔同就是这样毅然决然的舍弃了俗世情缘,转身成为弘一大师。

七、佛门大师

弘一大师入了佛门之后,遍阅佛门三藏十二部经典。一个俗家的艺术大师,虽然做了和尚,在佛学思想方面,自然也可做出非同一般的成就。而对于一位心系家国的大师来说,入了佛门,也不是简单的逃避现实,反而是积极弘法利生,劝人向善。

弘一大师因反思年轻是的过失,觉得严于律己非常重要,所以着意研究中国佛教律学,译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摹诃借祗律》、《五分律》。同时,弘一大师专研《四分律》,耗时四年著就《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晚年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为近代佛法的两大名著。因为其对南山律宗的发掘和发扬,被后世称为“

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

李叔同为何要出家?《问佛缘》上面整理了大师一生的经历,虽然内容不够全面,但可大致看出来大师人生的脉络了。一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的才子,在音乐、美术、戏剧种种方面都有着开创性贡献的艺术家,才情和报国之志比天高,却奈何不了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理想一次次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几番振奋、几番受挫、几番沉沦,最终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遁入空门,但却不忘为众生祈福。大师的寮房的墙壁上写着:“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可见一代大师念兹在兹的仍是忧国忧民之心。而其后对佛学文化的发扬、传播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九四二年,弘一大师(李叔同)六十三岁,以吉祥卧安然圆寂,弥留之际,眼角流下了晶莹的泪珠,并留下四个字:“

悲欣交集

”。

赵朴初先生用一首诗概括了弘一大师的一生: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问佛缘》整理,请多关注!

【2】、来自网友【带上历史的心行走】的最佳回答: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李叔同,是李叔同与好友许幻园分别所作。

许幻园近代诗人,民国时局动荡,家中破产,在上海与李叔同告别,李叔同有感而发。

李叔同,1880 年出生于天津,可能有人没听过他的名字,但是《送别》能唱得出来。他的人生阶段非常分明:26 岁之前震惊海内的才子;26 岁到 39 岁求学教书;39 岁之后出家,成为一代高僧。

父亲李筱楼进士出身,后辞官经商,也是天津的巨富,去世时,由李鸿章主持发丧,可见交情不一般。李叔同出身的时候,父亲已经 69 岁,母亲是妾室,才二十多岁。

5 岁那年父亲去世,不过李叔同依然过着富裕的生活,接受着名师的教育。天津名士赵幼梅教他诗词,唐静岩先生教他书法。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是李叔同 15 岁时所写,从小就天资过人,18 岁时买了一架钢琴,没多久就学会作曲,19 岁时因发表支持戊戌变法的言论,跑到上海暂避。

家境殷实、才华横溢,长得还英俊潇洒,他的学生丰子恺曾描述道: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李叔同的帅气形象跃然纸上。

在上海,李叔同参加了“沪学会”,他的文章经常获得第一,名声也越来越大。听从母亲的建议,1901 年,李叔同入上海南洋公学读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师从蔡元培,之前接受的是传统国学,这时期接受新式教育。

后来的李叔同回忆,这五六年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1905 年,26 岁这年,母亲去世,对他打击很大,成了李叔同人生的一大转折,他放弃翩翩公子的生活,东渡日本求学。

他为母亲操办的葬礼,也是与众不同的,他不收来宾的钱,只收花圈和挽联,自己也不穿孝服,而是致哀悼词。《大公报》对此还作了报道,称之为“文明葬礼”。

在日本,他学习绘画、音乐、戏剧,现存的李叔同画作不多,却已价值连城。留日时间,他与房东的女儿诚子相爱了。李叔同在中国是有妻儿的,这是母亲包办的,但是诚子还是义无反顾地和李叔同在一起。

目前还没发现有资料详细记录李叔同中国妻子和孩子的状况。

《音乐小杂志》,为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也是李叔同所创。1911 年,他从东京美术学院毕业,带着日本籍妻子回到中国,安顿在上海,自己则在全国各地任教以及主持报纸杂志等。

图/丰子恺

李叔同的课非常受学生喜爱,学生们发现这位老师国文比国文老师好,英文比英文老师好,精通美术音乐。上课前,李叔同会先给学生们鞠躬,再开始讲课,这在当时也是与众不同的。

事业顺风顺水,家庭美满,却突然传出李叔同出家的消息,一时震惊众人,没人能理解,他也没受什么刺激。

1918 年,农历七月十三,李叔同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所有人都不理解,正值盛年,事业顺遂,但是李叔同去意已决,他把所藏赠送出去,自己只留一身衣裳。

关于我决定出家之事……上回与你谈过,想必你已了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问题罢了……你是否能理解我的决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这么做,请来信告诉我,你的决定于我十分重要……,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了。我们那个家里的一切,全数由你支配,并作为纪念。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这是李叔同给住在上海的日本妻子的分别信,他希望妻子能理解他的决定。他要后半生专研佛法,走向那艰难的佛道历程。

据说诚子带着孩子到杭州,要见李叔同,她要问个明白,为什么出家?什么是爱?弘一法师答:爱是慈悲。

“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诚子没有问到答案,黯然踏上回日本的路程。他的学生也跑到虎跑寺询问老师出家为何?他们只得到“阿弥陀佛”四个字。

从给妻子的信中,可以看出,李叔同对出家一事,是深思熟虑过的,不是受了刺激,看破红尘。年轻时的李叔同博学,与佛法也是有所接触。

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事业文章俱草草,神仙富贵两茫茫……

这里“富贵终如草上霜”后面的诗句更能体现李叔同对佛法的喜爱,字里行间颇有禅意,前文说过,这首诗是他十几岁时所写,少年时心境已不一般。

正式出家之前,李叔同还进行过“断食”,开始吃素,读佛经,种种迹象说明,李叔同出家也是有一个过程。

我的出家,大半由于这位夏居士的助缘,此恩永不能忘!

这里的夏居士,就是李叔同的同事兼好友夏丐尊。“断食”的文章就是夏丐尊推荐给李叔同的。李叔同出家,夏丐尊为此还自责一段时间,认为是自己的过错。

图/夏丐尊

李叔同,弘一法师,修行的是律宗,律宗以着重研习和传持戒律而得名。修持极苦,一般人坚持不了,几近失传。过午不食,每日只食二次,第一次大约在上午 6 时;第二次是上午 11 时。他的衲衣补丁有 240 处。

弘一法师,遍考典籍,终成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学生丰子恺认为李叔同出家是必然的选择,他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抗战期间,弘一法师不惧日本人的威胁,坚决拒绝去日本弘法。战火未息,弘一法师却来到了生命的尽头。

“悲欣交集”,“见关经”,这是他人生最后的遗墨。1942 年 10 月,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图/青年丰子恺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