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樊於期为何反秦王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历史紫陌阁】的最佳回答:
樊於期原本只是战国末期秦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后因自刎帮助荆轲刺杀秦王而闻名。那么樊於期本为秦国将领,为何后来却去了燕国?又为什么宁愿自杀也要帮助荆轲刺杀秦王嬴政呢?
虽然《史记》中对秦将樊於期的记载并不多,但根据分析论证,樊於期很大可能是因为参与叛乱失败后逃离秦国。之后秦王嬴政便下令将樊於期的父母亲人、族人处死,并用黄金千斤和万户封邑来悬赏樊於期首级。
樊於期因此仇恨秦王嬴政,但仅凭他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报复贵为一国之君的秦王嬴政,而荆轲刺杀秦王的计划打动了他,于是樊於期自刎,用自己的首级帮助荆轲完成刺杀秦王的计划。
樊於期为什么要参与谋反呢?
《史记》对樊於期的记载较少,对樊於期为何谋反也并未记载,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史料来进行分析论证。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根据史料记载,樊於期是因为得罪了秦王嬴政才被迫逃离秦国。后来逃亡到了燕国,被燕国太子收留,那么樊於期究竟是因为什么得罪了秦王嬴政呢?
《史记》记载:“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虽然史料并未记载,但樊於期逃离秦国后,秦王嬴政曾下令将樊於期的父母亲人处死,族人也沦为奴仆,并“赏赐千金,封万户侯”来悬赏樊於期的首级,以此可见嬴政对樊於期是相当痛恨。
除樊於期之外,能让秦王嬴政如此痛恨,不惜用重金悬赏者只有长信侯嫪毐获得过这种待遇,而嫪毐是因为发动叛乱,意欲谋逆篡位。以嫪毐作为参照,樊於期很大可能就是参与过叛乱,而且不仅仅是参与叛乱那么简单,不然也不会让秦王嬴政如此痛恨。
跟随嫪毐参与谋反的门客,罪重者也不过处死本人,并未牵连家族,而罪轻者只是被处以流放、服劳役,只有发动叛乱的主谋嫪毐被处以车裂之刑,并诛灭三族。而秦王嬴政对待樊於期的方式和处理嫪毐的方式基本差不多,说明嬴政是真的很痛恨樊於期。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
估计也只有叛乱一事才会让嬴政对樊於期如此大动干戈,而樊於期在逃离秦国之前,只有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在屯留(现今山西省长治市)发动过叛乱,最后以失败告终。樊於期很可能参与过这次叛乱,并且还是叛乱的主谋或是主要参与者,樊於期因此得罪了秦王,在叛乱失败后逃离秦国。
- 那么樊於期为什么要参与叛乱,而且还是叛乱的主谋或是主要参与者?
樊於期很可能是长安君成蟜的部下,在参与叛乱之前属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将领。而秦始皇刚即位时有老将蒙骜、王齮、麃公、张唐,新晋将领也有王翦、桓齮、杨端和、内史腾、羌瘣、辛胜、王贲、蒙武、李信、蒙恬等人,可以说并无根基的樊於期基本上是没有出头之日。
樊於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又或许是他不想让嬴政当秦王,便劝说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起兵叛乱,只要谋反成功,樊於期便可以作为有功之臣,迅速获得权势地位。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吕不韦为相,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因为正史中对樊於期叛乱一事没有记载,我们也只能进行分析推测。在公元前 247 年,秦庄襄王盛年去世,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位秦王,由于嬴政年幼,秦国朝政皆由相邦吕不韦主持。在嬴政继位八年时(公元前 239 年),吕不韦命秦王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带兵去攻打赵国。
此时成蟜只有十几岁,之前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因此身边必然有善战的将领辅佐,樊於期可能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樊於期在此前并无史料记载,因此成为大军主将的可能较小,吕不韦也不会让樊於期来担当大军主将。
《史记》记载:“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尸。”
而嬴政继位后,能征善战的老将只有蒙骜、王齮、麃公等寥寥数人,不过王龁(公元前 244 年)和蒙骜(公元前 240 年)已经先后去世,能堪大任者只剩下麃公,虽然当时并没有记载,但长安君叛乱失败后,有一名叫“壁”的将军战死,可能麃公就是将军壁。
当长安君拥有兵权后,樊於期便劝说他一起发动叛乱,于是樊於期成为长安君的亲信部下,也是这次的叛乱的主谋之一,因此被嬴政痛恨,在平定叛乱后,下令处死樊於期父母亲人,并用重金和封邑悬赏樊於期首级,《东周列国志》中也表明是樊於期劝说长安君发动叛乱。
原因是樊於期认为嬴政不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子嗣,而是相邦吕不韦和赵姬所生。樊於期不想让吕不韦行盗国之事,在秦庄襄王之子长安君掌握兵权后,便将此事告知了长安君,想拥立长安君为秦王,之后樊於期将吕不韦进妾之事起草成一篇檄文,四下传布,嬴政见此檄文大怒,当即便发兵征讨弟弟长安君。
秦王嬴政对主谋樊於期是深恶痛绝,为此下令要活捉樊於期,可能也是想要将其处以同嫪毐的一样的车裂之刑才方能解恨。不过樊於期也因此逃过一劫,因为秦王有令,秦军不敢放冷箭,樊於期杀出一条血路,之后几经辗转去了燕国,后来樊於期为了帮助荆轲刺杀秦王甘愿自杀相帮。
樊於期为何宁愿自杀,也要帮助荆轲刺杀秦王呢?
荆轲刺杀秦王完全是因为燕国太子丹的报复,原因是燕王喜曾于公元前 232 年派遣太子丹去秦国做人质,而秦王嬴政却对太子丹这位少年时期的好友不太友好,于是太子丹想办法逃回燕国,并开始想办法报复秦王嬴政,之后便有了荆轲刺秦王的典故。
根据史料记载,樊於期是在太子丹回国后不久逃至燕国,被太子丹收留。那么太子丹为何要收留这个被秦国用重金悬赏的逃犯呢,难道不怕因此得罪秦王嬴政,从而派兵攻打燕国呢?而樊於期为何在太子丹逃回燕国后投奔他呢?
此时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两人共同的想法:“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太子丹因为秦王对他不友好想报复嬴政,而樊於期因为嬴政牵连了他的父母亲人,为此也想找秦王报仇,但仅凭樊於期一人又如何能完成复仇呢!他连接近秦王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也不能这么绝对,秦王嬴政还是乐于看见樊於期的首级,而这也是荆轲想到唯一能接近秦王的办法。
《史记》记载:“荆轲曰:“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荆轲答应太子丹帮助刺杀秦王后,但一直并未行动,原因是无法接近秦王,只有用秦王想要得到的东西才能近距离接近秦王,从而完成刺杀。之后荆轲听闻秦王悬赏千金、封万户邑抓捕樊於期,便想用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的督亢地图(燕国境内最为肥沃富饶的土地)作诱饵,以此接近秦王。
《史记》记载:“樊於期偏袒搤捥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
虽然太子丹不忍杀死樊於期,但荆轲还是找上了樊於期,并对他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樊於期听闻荆轲的计划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因为自秦王杀害他的父母亲人后,樊於期做梦都想找秦王嬴政复仇,但他连秦国都进不去,也想不出报仇的办法。
荆轲的计划却可以让他报仇雪恨,于是樊於期自刎而亡,用生命帮助荆轲刺杀秦王。之后荆轲和副手秦舞阳便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地图前往秦国,伺机刺杀秦王嬴政,不过最终荆轲刺杀秦王失败,樊於期也白白牺牲了性命。
结语:
虽然《东周列国志》中记载樊於期是为了防止相邦吕不韦窃国才劝说长安君发动叛乱,但笔者个人认为樊於期更多是为了个人名利才撺掇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谋反。如果秦始皇真的不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儿子,秦庄襄王完全可以将王位传给嬴成蟜,而且秦国的宗室大臣也不会看着一个外人成为秦王。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2】、来自网友【图文绘历史】的最佳回答:
阅读本文前,先提一嘴,樊於期不是桓齮,这是两个不同的人,所有认为樊於期兵败叛逃燕国的,比如《战国史》,又或者把两人事迹身份混用的,比如《秦史稿》桓齮奔燕,都是取自野史或错误的典籍,不可信。
樊於期在正史上的记载极少,仅有《史记·刺客列传》讲荆轲时说到他,原话为“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意思是,秦国将领樊於期因为得罪了秦王,逃到了燕国,被燕太子丹收留,这里的秦王就是还没统一全国的嬴政。
我们熟悉樊於期,是从荆轲刺秦王来的,荆轲为了有机会见到秦王,以人头作礼物,人头就是秦王痛恨之人樊於期,樊於期为助荆轲刺杀秦王,自杀献头,图为汉代石画《荆轲刺秦王》。
林剑鸣老先生著的《秦史稿》,第一段也说过,先是写桓齮奔燕,老先生还加了自注,说始皇本纪与赵世家都可查证,实际上所有秦汉典籍均无桓齮奔燕的记载,纳闷的是到了后面又写了樊於期奔燕,原话为,樊於期原为秦国将军,因得罪于秦,逃亡至燕,这段倒是与《史记》相符。
图为秦始皇画像。
所以,以正史《史记》为准,樊於期是得罪了秦王赢政才叛逃到燕国的。有人问,不是说他打了败仗,怕被降罪才逃到燕国的吗,是,确实,秦军律里杀敌有奖,败仗有罚,但再怎么败也没必要孤身一人逃往他国,留下父母妻儿一大家子包括整个宗族被秦王屠尽吧,再者,翻看秦战史,秦国败仗可打了不少,罚的也有,但没有因败仗被杀头的降领,反而有很多因败仗带罪受重用的,比如秦穆公时期的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与晋军打仗大败,全军覆没,还靠一女子用美色去救,丢人丢到家了,后来不也没事,回国受重用,不久大败晋军。
图为易县镇灵塔,相传为纪念樊於期而建,在它不远处有荆轲塔。
和樊於期同一时期的将领蒙骜,被五国联军打败,蒙骜不也好好的,一直任大将军,同时期的还有李信,打楚国时也兵败,赢政也没责怪他,让他继续为将打齐国、燕国等,所以就算樊於期是兵败了,也不至于丢下整个家族不要了,只身一人逃命,从《史记·刺客列传》可以得到信息,樊於期逃跑后,赢政杀了他全家,还发布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买樊於期的脑袋。
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樊於期管不上家人,只能一人出逃,樊於期与秦王赢政肯定是死对头,因为当荆轲要用樊於期的人头当礼物接近秦王企图行刺时,樊於期毫不犹豫自刎,贡献了自己的脑袋,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正史上无任何记载,永远只有那句“樊於期得罪于秦王”,没有明确答案。
如果非要找点线索,除了正史外,野史小说也行,还真能找点有味道的影子出来,明末冯梦龙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第 103 章李国舅争权除黄歇樊於期传檄讨秦王,原来是樊於期造反了,难怪,可惜这是小说,一千多年的后人写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