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朱自清晚年到底有多悲惨?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13 00:47:51 31次浏览

关于问题朱自清晚年到底有多悲惨?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文史不假】的最佳回答: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以上文字,出自著名作家和民主斗士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在这篇回忆性的散文中,他通过 1798 个字成功勾勒出了父子之间那种真挚、深沉和复杂的情感,至今都被无数国人奉为无上经典。

通过《背影》,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朱自清与父亲的感情深厚,然而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事实上,他与父亲的感情虽谈不上仇深似海,但也并不是特别的和谐融洽,长期都处于一种即将破裂的边缘。

朱自清的父亲名叫朱鸿钧,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曾在江苏的东海、高邮、扬州和徐州等地做官,直到 1917 年被解职。在《背影》中,他写道“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就是指父亲刚刚被政府开除的那段时间。

朱鸿钧的最后一个公职是徐州榷运局长,这个职位主要负责管理当地的烟、酒、茶、盐等买卖,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肥缺。因此,作为读书人的他也没能抵御住方方面面的侵蚀和诱惑,很快便与官商勾结沆瀣一气,除了吃喝嫖赌外,甚至还偷娶了几房姨太太。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朱鸿钧的丑闻终于传回了扬州老家,正妻倒是没说什么,但姨太太潘氏却不干了。于是,她不仅在朱家大吵大闹,而且还跑到徐州去撒泼打滚,搞得满城风雨并且成为了报纸的头条,终于达到了鱼死网破的效果,丈夫被政府革职了。

听闻这些消息,朱鸿钧的母亲急火攻心,竟然一病不起并且黯然离世了。当时,朱自清正在北大读书,得知父亲的丑闻和祖母的过世,使得本就不甚和睦的父子关系更加紧张。

朱自清是朱鸿钧的长子,自然从小被寄予了无限的厚望。面对清末时期科举初废和新学初兴的局面,深受传统儒学影响的父亲却对儿子继续进行旧学教育,为他日后深厚的古文功底奠定了基础。

在与儿子的相处过程中,朱鸿钧虽然以“严父”的形象居多,但也偶有展现慈爱的一面。据朱自清在散文《冬天》中这样回忆:

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

作为封建家长,朱鸿钧认为儿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在朱自清 14 岁时便订好了娃娃亲武仲谦并于 18 岁时完成大婚。武家虽不是名门望族,但在当地也算是富庶的小门小户。

朱自清和武仲谦之间虽然在婚前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但婚后相处得却很融洽。尤其是,他对于妻子的包容体谅非常感动,在回忆中多次提到过“无论生活多么糟糕,她都能笑得出来,就像一缕阳光能够扫除内心的雾霾”。

在父亲丢掉工作后,在朱家经济状况日益窘迫后,作为儿媳的武仲谦依然保持了乐观向上的心态,继续面带笑容去照顾全家老小。不过,朱鸿钧却认为这个儿媳没心没肺,还经常借故斥责她,即便诞下几个孙子后依然如此。

在北大读书期间,朱自清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萌生出了强烈的独立思想和进步意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提前一年就修完学业从大学毕业,担任了扬州省立第八中学的教务主任,开始将每月一半的薪水都交给父亲养老,而自己只留一半用于养家糊口。

朱鸿钧对于这种分配方式并不满意,竟然在小妾的怂恿下直接从学校支取了儿子的全部薪水,这更加激化了父子关系。朱自清愤然离职,带着妻儿离开扬州,辗转于宁波和温州等地执教,父子间的裂痕越来越深。

不过,随着年龄渐大,朱鸿钧开始思念自己的子孙,还以关心孙子为借口给儿子写信缓和关系,其中提到“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见信后,朱自清不禁百感交集,故而回忆起八年前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这才写下了那篇《背影》。

在与朱自清的十多年婚姻生活中,武仲谦过得并不算幸福,除了长年四处奔波以外,还得处理和协调家庭矛盾,终于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结核。在 1929 年时,她终因肺病不治而过世,留下了五个儿女分别是长子朱迈先、长女朱采芷、次女朱逖先、次子朱闰生和小女朱效武。

武仲谦过世后,朱自清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走出丧妻之痛,不断回忆曾经的点点滴滴,当真属于“失去才懂得珍惜”。而且,由于几个孩子尚小,他根本无法一边教书,一边带娃,日子过得颇为狼狈。

朱自清身边的朋友们实在看不下去了,纷纷劝他尽快续弦,但接连都被拒绝。1931 年 4 月的某一天,他被拉到北平的大陆春饭店参加聚会,实则却是溥侗和叶公超有意安排的一场相亲,而对方就是被誉为“京城才女”的陈竹隐。

陈竹隐比朱自清要年轻 7 岁,是毕业于北平艺术学校的知识青年,还是齐白石的得意弟子,个性外向而又活泼可爱,与武钟谦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这次见面后,他显然动心了,但她却有些犹豫,甚至还觉得这位清华教授有些“土气”。而且,作为一个只有 20 岁出头的女孩子,一下子成为 5 个孩子的继母,的确需要慎重考虑。

为了追求幸福,朱自清索性豁出去了,不断对陈竹隐展开爱情攻势,电影院、公园、餐厅和图书馆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为了展现自己的才华,他一封接一封发出情书,终于将她“轰炸”得晕头转向,两个人成功走到了一起。

在与陈竹隐正式结婚前后,朱自清写下了这首《给亡妇》去怀念亡妻武仲谦,也算是对上一段感情的告别。其中,饱含了自己的真情实意:

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已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

1932 年 8 月 4 日,朱自清和陈竹隐在上海杏花村酒楼举行了婚礼,从而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婚后,他很快就发现陈竹隐完全不同于武仲谦,而且还是截然不同。客观说,她也爱这个家,也爱朱自清,也爱孩子们,但却坚持自由和自我,不会为了别人而委曲求全,更不会逆来顺受。

面对新儿媳的新派作风,朱鸿钧首先爆发了,他像教训武仲谦那样教训陈竹隐,竟然遭到了对方的回怼。不仅如此,她还要求朱自清站出来“伸张正义”,否则就拒绝再次返回扬州老家,甚至还要离婚。

1937 年 7 月,随着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北平沦陷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的许多师生都准备迁往大后方,朱自清却开始为难了。他渴望南下为全民抗日尽一份力,但又放心不下陈竹隐和五个孩子,是在妻子的极力劝说下才下定决心南下,从此一家人被迫分隔两地。

1937 年 11 月 1 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连遭日机的轰炸,最终只能西迁到云南的昆明。1938 年 4 月,经民国教育部批准后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西南联大。

接到朱自清的来信后,陈竹隐带着几个孩子千里迢迢才抵达了云南,从此开始夫妻团聚。不过,由于日寇侵略使得物价飞涨,他一个人的工资已经无法负担全家人的生活,她只能带着孩子们去成都投奔亲戚朋友,还找到了兼职的工作去赚取微薄的收入。

抗战胜利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 1946 年 5 月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回原址后,从此改称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由于朱自清坚决反对内战,终于成为了国民党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刚刚迁回北京不久便遭遇了种种危机。

1946 年 12 月 24 日夜,驻华的美军士兵纷纷涌上街头庆祝圣诞前夜,其中有两名海军陆战队员竟然在街头强奸了一名北京大学的女学生。受害者名叫沈崇,是一个只有 19 岁的女孩,被捕的美国大兵名叫威廉斯·皮尔逊,逃跑的那个名叫普利查德,二人气焰嚣张且毫无悔意。

这起案件发生后,国民党当局不去捉拿凶手并且公正审判,反而采取严厉手段向新闻媒体施压封锁消息,终于引起了全社会的抵触。沈崇所在的北京大学率先上街游行,声浪很快就席卷到了全国,连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各大城市也纷纷响应,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美游行。

面对这铺天盖地的反美声浪,南京国民政府只得紧急召见了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商讨如何解决这起事件。为了尽快获得美援贷款以购置武器继续内战,蒋某竟然决定模糊处理“沈崇案”,甚至污蔑她并非良家女子,暗示其勾引美军士兵在先。

最终,这起“美国大兵强奸北大女学生案”竟然不了了之,真凶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惩处。为此,朱自清倡导签署了著名的《十三教授宣言》并且见报,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1947 年 1 月,陈竹隐的好友在燕京大学见到了一份国民党特务的暗杀名单,其中就有朱自清的名字。当她得知此事后,赶紧告诉因患胃病已经异常清瘦的丈夫,还用近乎哀求的语气劝他“少说话、少发言”。

事实上,陈竹隐的担心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已经有太多的民主人士遭到了特务暗杀,比如闻一多和李公仆等人。可是,当朱自清听到自己进入黑名单后,只是淡淡地表示“

不用怕

”。

跟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后,朱自清对于国民党政权的痛恨已经不加掩饰,多次发文进行控诉。就以粮食价格为例,作为一名收入颇丰的大学教授,他自己都觉得粮价贵,更别提普通的老百姓了,多次感慨“就连北京都这么萧瑟了”!

1947 年春,朱自清拖着病体继续工作,还毅然决然地开始整理闻一多的遗作。对此,作为妻子的陈竹隐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希望丈夫尽量别继续触怒国民政府。可是,他却语气坚决地表示:

这件事我必须做,这是对他最好的祭奠,也是同反对派进行斗争的有力举措,我要下大力气推进!

闻一多先生的手稿极多,整理过程自然也非常的辛苦。当第一批稿子从云南昆明运到北京时,发现箱子里已经进了水,甚至还有的发了霉,以朱自清为首的编委会赶紧进行补救措施。

在整理闻一多遗作期间,朱自清每日都是废寝忘食,但精神状态却是越来越好。做完这些工作后,他还发表了一篇名为《论吃饭》的文章,再次肯定了“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还强调了“吃饭第一”这个颠簸不破的真理。

1947 年 7 月以后,朱自清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经常都会出现胃痛和呕吐的症状。眼见丈夫病情如此,陈竹隐不断劝他“休息”和“闭嘴”,他却从来都没有听进去,继续着清华大学的各种工作。

1948 年 5 月,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朱自清不得不进入医院接受治疗。不过,当得知高昂的手术费用时,他却执意要求出院进行保守治疗。

通过多个渠道,朱自清终于得知了解放战争的准确消息,得知了人民军队已经开始进行大反攻,心情变得非常愉悦。据陈竹隐回忆,他经常会喃喃地自言自语“

一个崭新的国家即将诞生

”,甚至还在身体状况好的时候去参加青年人的活动。

1948 年 6 月 18 日,好友吴晗送来了一份联名宣言,题目叫作《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宣言》。当时,朱自清全家都已经饥一顿饱一顿,他在明知自己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依然提笔签字,还让孩子将国民政府发放的面粉配给证也退了回去。

到了 8 月份,朱自清不得不再次住院治疗,除了肚子严重膨胀外,肾脏已经完全失去了功能,还伴随着尿毒的症状。从昏迷中苏醒后,他用颤抖的手抓着病床前的陈竹隐,还微弱但却坚定地表示:

有件事必须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也不要配给的美国面粉。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在妻子陈竹隐的陪伴下病逝,清华大学为他举行了庄严肃穆的追悼会。听闻他过世的消息后,师生好友和身前友人都纷纷前来送行,吴晗先生这样评价:

他走在时代的前面,和青年人肩并肩,走得并不慢。他是独立的、自由的、进步的作家和学者、教授以及人民的友人。

朱自清去世后,他的妻子陈竹隐一边在清华大学工作,一边抚养几个儿女,同时还积极参与《朱自清全集》的编撰工作。1990 年 6 月 29 日,她在北京平静地过世,与丈夫合葬于万安公墓。

【2】、来自网友【三少 yun】的最佳回答:

每次剥桔子,我总会想起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然后,我就会忍不住想起我的父亲。

朱自清,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卓越的爱国志士。朱自清是近代文学史上最具有成就的散文家之一,也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两篇美文《背影》和《荷塘月色》收录在中学教科书。

包办的婚姻也幸福

出生贫困的朱自清, 年少读书很刻苦。1916 年,朱自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那年冬天,朱自清与扬州名医武威三的独生女武仲谦结婚。在这段父母包办的婚姻中,二人感情很好。婚后第二年,儿子朱迈先出世。

北大毕业后,朱自清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等等。

1925 年,朱自清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

1928 年,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第二年冬天,心中永远装着丈夫和孩子的武仲谦,抛下了几个孩子和丈夫,在扬州因病辞世。

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痛不欲生。妻子离世三年后,朱自清在《给亡妇》里静静地用笔尖,回忆爱妻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浓浓的爱与思念跃然纸上!

1931 年 8 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第二年 7 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

1932 年 8 月底,朱自清再次赴欧洲游学。并出版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从欧洲回来后,朱自清与交往了两年的陈竹隐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婚后一家人住在清华。

抗战爆发后,朱自清到达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杯水车薪,艰难度日

当一家人熬过了艰难的抗战时期,朱自清的健康状况却亮起了红灯。多年辗转流离,箪食瓢饮的生活中,朱自清饥一餐,饱一顿!有时他吃一块又黑又粗的面包,蘸点盐就是一顿,因此落下了严重的胃病。

好友吴祖缃这样描叙 47 岁的朱自清:憔悴和萎弱,皮肤苍白松弛,眼镜也失去了光彩,穿着白色的西裤和衬衫,格外显出瘦削劳倦之态。……他的眼睛可怜地眨动着,黑珠作晦暗色,白珠黄黝黝的,眼角的红肉球凸露出来。

可见,他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了什么程度!

抗战结束之后,内战蓄势待发,国内的物价飞涨。朱自清夫妇多病,子女又多,贫寒之家,负担格外重。本来就很清贫的朱自清,生活更加的穷困潦倒。

虽然他是清华的教授,但是这点工资远远不够家庭的开销,写的稿赚不了多少钱。在艰难的无法揭开锅的日子里,妻子陈竹青甚至还偷偷地卖过血。

1946 年 7 月 15 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作为他们好友的朱自清无比悲愤,他在追悼大会上激动地说: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一家人生活困苦,却拒绝领“救济粮”

然而,和平并没有因为抗战结束而到来。

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而且,每时每刻,国民党政府的法币都在贬值,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很多人根本就活不下去了。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政治、教育危机日益严重!

1947 年 5 月 17 日,清华大学罢课 3 天,并发表《反饥饿反内战罢课宣言》,得到很多学校的响应。同时在北平、天津举行反饥饿、反内战万人大游行,并引发了震惊全国的五二零血案。

血案激起了学生更多的愤怒,从 5 月下旬到 6 月中旬,”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声,响遍国民党统治区 60 多个大、中城市,全国各阶层人民也纷纷起来声援。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还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发了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 廉价收买人心。

终于,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义愤。

在这场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身患重病的朱自清,积极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

他在日记中写道:

“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此虽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

其实,当时朱自清一家已经陷入严重的生活困境,尤其是营养不良使得他的病情日逐恶化。他每月的教授薪水仅够买 3 袋面粉,全家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的朱自清家特别特别需要这种“救济粮”!

后来,朱自清夫人陈竹隐在《追忆朱自清》一文中回忆道:

“我们家人口多,尤其困难。为了生活,佩弦(朱自清)不得不带着一身重病,拼命多写文章,经常写到深夜,甚至到天明。那时家里一天两顿粗粮,有时为照顾他有胃病,给他做一点细粮,他都从不一个人吃,总要分给孩子们吃。”

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在北京离世

一生清廉的朱自清,终究没能看见新中国的太阳。

1948 年 8 月 10 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妻子陈竹隐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

8 月 12 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离开了深爱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享年 50 岁。

朱自清的悲惨遭遇,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清华大学邓以蛰教授发出抗议:

举目伤心,此去焉知非幸事。

一寒澈骨,再来不作教书人

今年 2 月 24 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53 岁的博士生导师袁本涛教授因病逝世。李道新老师在悼念文章《伤逝》中是这样结尾的:

当我们审视中国当代知识版图的时候,请一定记得,曾经有一代农裔高知,在难以想像的贫困与不可逾越的艰难之中,至死都在顽强地求生并坚守着底线,为他们心中的学术信念,也为他们自己的生命尊严。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