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同样是承受巨大伤亡,战争后期苏军老兵是越打越多,而德日老兵是越打越少?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06 17:14:52 32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同样是承受巨大伤亡,战争后期苏军老兵是越打越多,而德日老兵是越打越少?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农夫和谐之旅】的最佳回答:

其实无论战争或做任何事都是一样的,核心都是关乎民心,民心才是战胜一切的力量,因为人民就像是汪洋大海,具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能承载一切也能颠覆一切!因此失去民心就等于失去了源动力——一种源源不断的能量、人民的力量、整体的力量,所以得到民心者就得到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战争中的你争我夺、你来我往,这些表面得失都是暂时的,过程也是变幻莫测的,因此表面和过程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是重要的是发起战争的一方其源起或初心,即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战?为谁而战?

如果只为了一少部分人的利益(多是统治阶级或精英阶层)而战者,最终结果只会是失败者;而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甚至生存而战者,最后就一定会是胜利者。

纵观古往今来的战争数不胜数,但无论是哪一场战争,最后的结果都必然遵守一个原则,即为了广大人民而战的一方最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一战如此,二战如是,即便发生三战也会是一样的结果,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正如现在的这个问题,为什么在二战中,在同样承受巨大伤亡的情况下,战争后期苏军一方的老兵是越打越多,而德日老兵却是越打越少呢?

这是因为,德日一方乃是代表少部分人(代表种族主义者的纳粹)利益的一方;而苏军一方则是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一方。前者是失去了民心的一方,后者则是得到了民心的一方。这个民心指的就是广大的人民、绝大部分人民的民心、民意,也就是那种能承载一切也能埋葬一切统治权力的、如汪洋大海一样的整体力量。所以为什么德日一方的兵员会越打越少,而苏军一方的兵源会越打越多呢!只要明白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道理便不言自明!

同样,当前的俄乌战争到底谁胜谁负,就要看哪一方是得到了民心的。

但可以预测的是,只要战争再持续下去,首先失去民意支持的一主肯定会是乌克兰及其背后的西方势力,因为打得越久,欧洲各国甚至美丽国的资源便会越加的紧缺从而导致物价飞涨,现在已经此起彼伏的民怨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失去民意支持的乌克兰并西方各国政权就会分崩离析,乌方看似铁板一块的阵营也会鸟作兽散!剩下受苦受难的只是下面的老百姓,并留下一片满目疮痍的土地……总之,不是为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而战,失去了民心的支持的战争,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所以任何一场战争,决定最后输赢的主要因素,不是看哪一方的武器是否强大或先进,而是看哪一方是否得到了民意的支持、是否得到了民心、是否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

可谓殷鉴不远也!当初我们就曾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那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军、还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更有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及其联合国军……过去如此,将来如是!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以上问题根源的答案,更是最高明的孙子兵法和战无不胜的法宝!

【2】、来自网友【小约翰】的最佳回答:

老兵又不是孙悟空身上的毫毛,能一个变十个,怎么会越打越多?这个结论是经不起推敲的。

在二战中,无论是苏军、美军、英军,还是德日法西斯轴心国,老兵都是越打越少。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苏联比德国的人口多,能动员人力资源比德国丰富。

苏联虽然在 30 年代初遭遇了大饥荒,人口减少了 700 万,加上其他原因,人口一共减少了 1100 万;但是人口出生率不低,高达 2%。

二战之前的 1939 年,苏联曾经进行过统计人口约 1.6 亿 1939-1940 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比萨拉比亚、卡累利阿、波兰东部以后,人口约 1.8 亿。

跟德国相比,苏联的国内民族成分比较复杂。 

二战时德国的主要民族是德意志民族,统称日耳曼人,他们是由法兰克人、萨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亚人等这些古老的日耳曼部族经过近千年的同生共长而形成的,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国家认知,民族凝聚力很强。

二战前,德国原有人口 66030000,跟奥地利合并之后,人口增加了 680 万;苏台德区有 300 万人口,萨尔区有 70 多万人口,梅梅尔区人口不详,加上在波兰的 200 万日耳曼人,罗马尼亚的 90 万人,意大利的 25 万,阿尔萨斯 150 万。

总人口人口一般认为是 8000 万左右。德国 8000 万居民中只有 720 万人是外籍人,不到十分之一;即平均每 12 个人中就有一个外籍人。

在这 720 万外籍人中,民族成分也不复杂,主要是罗马尼亚、意大利、希腊、波兰国籍,但是他们都是日耳曼人。

相比之下,苏联的民族构成就复杂多了。

根据 1937 年苏联人口普查,俄罗斯族只占全苏人口的 51.8%。

苏联有 15 个加盟共和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 19 个,其中车臣人跟斯大林有血海深仇,部分乌克兰人由于大饥荒也对苏联政府满怀敌意,而刚被吞并不久的波罗的海三国中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人,更是对苏联充满刻骨仇恨。

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少数民族,对苏联的国家认知也不是那么高。

换言之,苏联的民族充分很复杂,内部凝聚力不高,可谓是一盘散沙。

而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苏联缺乏警惕,在德军的闪击战面前惊慌失措吗,苏军溃不成军,屡战屡败,到莫斯科战役爆发前,苏联已经损失了 1467 万军队,其中不可恢复伤员大约为 800 万-900 万;33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 7300 万人口陷入敌手。

由此,苏联人口锐减到 1 亿出头。

这个时期,苏联针对德国的人口优势几乎丧失殆尽。

这时候,苏联虽然比德国人口多了 2000 多万,然而由于民族成分的复杂,一些民不但不能依靠,反而成为为虎作伥。

比如乌克兰人、车臣人,哥萨克人捧着鲜花美酒迎接强盗,先后加入德军反戈一击。

尽管如此,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爆发的各大战役中,尽管每次战役苏军伤亡要远远高于德军,苏军投入的兵力却始终要比德军多很多。

莫斯科战役:苏军投入 260 万,德军 180 万;苏军伤亡 100 万,德军伤亡 50 万。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投入 300 万,德军参战人数 200 万;苏军伤亡 200 万,德军伤亡 150 万。

那么整个苏德战争,德国和苏联一共投入多少军队?

因为战争是动态的,双方投入的兵力是源源不断的,无法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只能是个大概。

苏德战争爆发初期,纳粹德国投入了 900 万兵力,苏联 1700 万。

1942 年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时,苏德双方在苏德战场上的兵力兵器对比是:苏军作战部队总兵力 670 万人,

德军在苏联的总兵力 580 万人。

1945 年初,在苏德战场上,苏联军队(包括约 34 万人的波﹑罗﹑保﹑捷的军队和法国空军团)总兵力 780 万;而同时期的德军,全部兵力只有 350 万。

苏德战争中后期,苏联跟德国控制的人口资源不相上下,为什么德国的兵力给人的感觉总是捉襟见肘,而苏军的兵力总是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很多人纠结这个问题,百思不解。

其实主要原因,是德国的占领区域太大,补给线太长。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铁蹄几乎踏遍整个欧洲,先后占领了西欧、北欧和东欧大部分地区。

先后被德国占领的国家和地区有十多个,他们是:波兰、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法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巴尔干半岛诸国。

因二战到现在巴尔干半岛政治格局变化太大,只说出几个二战时的主要国家。

需要指出的是,德军每占领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在那里部署大量兵力,既要防止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反抗、巩固德军统治,还要在战略要地部署很多兵力。

以法国为例,德国在那里有一支非常庞大的占领军,总兵力达到 200 万人,因为他们不光要防止法国人的反抗,还要防范盟军的登陆。

另外为了维持在北欧的统治特别是维持瑞典的铁矿石,在北欧德国维持了一支总人数在 40 万的精锐部队,来提防英国和美国进攻。

德国对罗马尼亚更不能忽视,因为那里有“战争的血液”——石油,为了保护油田、炼油厂和输油管道,德国在那里部署了 50 多万军队。

不仅如此,随着占线的拉长,后勤补给线也相对延长,补给线经过的地方都要有重兵把守,运输军事物资也需要全程武装保护。

与此同时,德国和意大利为了同英国争夺北非、近东和地中海的控制权,争夺殖民地,在北部非洲部署军队,双方从 1940 年 9 月开始,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较量。

如此一来,所需的兵力,就会越来越多,超乎想象。

比如德国有 1000 万兵力,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投入到苏联战场,那样的话后勤保障会被切断,被占领国的人民会起来反抗,德军就会首尾不能相顾。

可以这么说,如果德国单挑苏联,不仅国力占绝对优势,兵力也绰绰有余;苏联取胜的希望非常渺茫。

单就兵力而言,苏联跟德国相比,还有制度上的优势,即苏联的国家动员体制非常给力。

苏联是个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优势办大事;苏联的思想教育深入人心,人民爱国热情高涨,保家卫国积极性非常大。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经历了内战,列强干涉、苏波战争、苏芬战争;不但军人久经考验,百姓爱国热情也空前高涨,国家的动员体制也已经健全。

苏联解体之前,当局解密的文件显示,整个二战时期,苏军伤亡总数为 2700 万人。

在战斗中被打死、重伤致死和被俘后失踪的军人共 967 万名(基本可以确认都已经死亡),还有 1800 万人受伤或患病。

而苏联在 1939 年统计人口只有 1.6 亿,伤亡率接近五分之一;即卫国战争期间,每家每户都有人死伤。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老年人,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儿童,三分之一人的人口为 17 到 45 岁的青壮年。

而这三分之一的青壮年,还有一半人是女性;换言之,一个国家适合当兵的人口,只有四分之一。

即苏联适合当兵的男子,充其量有 4000 万。

可是苏联一面要打仗,还要有一部分人从事食品加工,粮食生产,军工制造,军事物资运输。

同时,苏联是个具有庞大行政机构的国家,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行政人员都要多,官民比例非常高。

除了在后方工作的工人,再除了各级管理部门的数百万行政人员,苏联能动员的军队 3500 万左右。

换言之,苏联在卫国战争时期已经竭尽全力,18 到 45 岁的青壮年男子,有 3500 万都穿上军装,能上战场的全都上了,一个不留。

不仅如此,苏联在战争期间还征召了 83 万“花木兰”投入战斗。

由此可见,苏联的动员能力多么强大。为了保卫社会主义政权,苏联已经破釜沉舟,拼尽全力。

确切地说,二战苏联动员兵力 4000 万,占总人口四分之一。

那么,纳粹德国动员了多少兵力?

整个战争期间,纳粹德国动员一共动员了 1700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约五分之一。

相比起来,德国就少了一些。

理论上说德国还可以动用 300 万军队,潜力没有用完。

但是德国这些人也没有闲着,他们在制造业和各种工厂上班,为战争搬砖加瓦。

众所周知,德国在战争中是自给自足,没有人援助。

而苏联在战争爆发不久,就跟美英签署了《美英援助苏联莫斯科议定书》,五年期间,总价值 110 亿(放到现在是上千亿)美元的各种军事物资源源不断地从陆路和水路运送到苏联。

1942-1944 年德国铝产量是苏联的 6.72 倍,煤产量是苏联的 5.36 倍,柴油产量是苏联的 2.89 倍,德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是苏联 3.35 倍,TNT 是苏联的 3.25 倍,火药是苏联的 2.9 倍。

这就预示着,德国必须在制造业和能源上投入更多工人。

换言之,苏联在军工生产上,没有必要投入那么多的劳动力。

事实证明,希特勒不是不想投入更多兵力,他发动战争的目的是称霸欧洲,为了这场战争他准备了将近十年,开战之后又怎么能不全力以赴?

他不会不明白,他发动战争之后没有回头路,这是一场豪赌,德国输不起,他个人更输不起。

一旦战败,德国将万劫不复。

但是希特勒有自己的苦衷,他总不能像苏联那样全民动员,德国产业工人如果都上了前线,难道用拳头打仗?

那样德国输得更惨,纳粹死得更快。

希特勒输就输在他贪心不足蛇吞象,过低估计了正义的力量,过高估计了德军战斗力。

综上所述,二战中苏军老兵不是越打越多,而是越打越少,只不过苏联人口基数多,动员能力强。

而德军也不是没有彻底动员,而是他占领区域太广,牵制兵力太多;同时投入到制造业的工人比苏联多。如此一来,投入到苏德战场的兵力自然就非常有限。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