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听说人类触碰过鸟窝后,鸟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是真的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5-1-20 14:18:01 41次浏览

关于问题听说人类触碰过鸟窝后,鸟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是真的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猎奇动物社】的最佳回答:

农村长大的男孩子掏鸟窝几乎成了儿时的常规操作,小时候的我也不例外,以前我掏过很多鸟窝,有的里面啥也没有,有的里面有鸟卵,有的里面有雏鸟,而且如果遇到有鸟蛋的,我会拿回家一两个自己孵化(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遇到雏鸟的会拿几只回家养(大多数都夭折了)。

记得有一次,奶奶说:不要去掏鸟窝,因为掏了的鸟窝大鸟就不会再回来了,里面的蛋和雏鸟就只能等死了。为了弄清楚这个说法,我去找了许多鸟实验了一下,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察和实验。

首先就是燕子了,我的老家门楼里每年都会有三窝燕子筑巢繁殖,于是它成为了我的第一个实验对象,第一次实验是在燕子产卵后,我让妈妈搬来了一个木梯子,爬上去,发现一只燕子在孵卵,燕子看到我后马上就飞走了,我数了一下燕子窝里一共有 5 颗卵,我轻轻的了摸了摸,然后就下去了。

之后我拿了一个小板凳在下面等着,过了大约有二十分钟,燕子就回来了,正常的孵卵,过了半个月雏燕就孵出来了,然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上去摸了几下雏燕,结果也是一样的,成燕依然会不断的飞进飞出给雏燕喂食,可见,人碰过的燕子窝,甚至是卵和雏鸟,都会燕子没有什么影响。

有了燕子的经验,我用同样的方式也去触摸了屋檐瓦片下的麻雀巢,同样也没有出现鸟不再回来的现象。当然一些人会说燕子和麻雀本身就亲近人,不能作为参考,其实小时候的我也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把“魔爪”伸向了白杨树顶端的喜鹊巢中。

虽然我从四五岁开始就苦练爬树本领(事实上这是儿时的娱乐项目之一),但是面对离地至少 10 米以上的喜鹊巢我也有点打怵,为了安全起见,我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夏日午后,结果就在我腿都被树皮磨红了,眼看要摸到喜鹊窝时,竟然遭到了一只喜鹊的攻击,最终我全身而退。

不过,这次没摸到喜鹊窝也是对的,因为喜鹊通常从 3-4 月份开始繁殖,我当时爬上去的时候已经是七月份了,巢内大概率是啥也没有的。

第二年的 5 月份,我又爬了一次,不过这次我比较谨慎,一直在远处观察着,直到喜鹊飞走,我才赶紧爬了上去,这次运气不错,窝里面静静的躺着 6 颗卵,而且喜鹊也没有发现我,我还是用手将卵拿起来,然后放回去。

然后我迅速的下树,回家拿了一个馒头、切了一块咸菜就在树下等,等到喜鹊回来,我发现喜鹊并没有察觉到异样,依然好好的孵化卵,过了半个多月,我又找了个机会上去看了一下,雏鸟都孵化出来了。由此可见,喜鹊窝人去碰了,也是不影响它们的孵化和繁殖的。

当然,这几种鸟不受影响并不代表所有的鸟都不受影响,但是奈何我当时能够接触的鸟就这么多,野外的一些鸟由于不了解繁殖习性,很少能发现它们的卵和雏鸟,通常只是发现一些空巢,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一直也没有找到。

不过,前段时间,笔者看到了白鹳的相关研究论文,从它的身上,我或许找到了答案,因为人们之所以说“人类触碰的鸟窝,鸟就不会回来了”是对鸟嗅觉的肯定,而我看的恰好是关于白鹳嗅觉的研究。

其实关于鸟类的嗅觉研究,早在 19 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的美国鸟类学家 John James Audubon 用一些腐烂的肉藏在灌木丛里,然后测试一些食腐的鸟类能不能发现腐肉,显然如果发现就证明它们的嗅觉相当的灵敏。

但是,实验的结果让 John James Audubon 很失望,没有鸟能发现这些藏起来的腐肉,因此,John James Audubon 认为鸟类是没有嗅觉的或者说鸟类的嗅觉非常的差,而这也成为了人们对鸟类的固有认知。

直到 2008 年,美国的生物学家 Christopher Balakrishnan 以及其研究团队对鸟类的基因进行检测时,发现了实验中的 9 种鸟体内都有嗅觉受体,这代表鸟是有嗅觉的。

之后,德国马普学会鸟类研究所生态学家 Martin Wikelski 发现在欧洲,一旦到了除草的季节,收割机大量的割草后,必然会有成群的白鹳前来觅食,这是因为割掉的草会将生存在里面的大量的昆虫暴露出来,白鹳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但是,白鹳是如何知道割草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Martin 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因为白鹳可能是从空中看到的(视觉),也可能是被收割机的咆哮声吸引来的(听觉),所以先要排除这两项。

通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白鹳的听觉仅限于 600 米范围内发出的声音,所以 Martin 就驾驶直升机在平均离地面 1000 米的高度观察白鹳,结果发现,它们依然会准确的找到割草的地点。

而且 Martin 还发现,即使在白鹳的盲区(被树木遮挡的林区),一旦有地方的草被大面积的割掉,它们也会出现,所以 Martin 怀疑是它们的嗅觉带领它们找到了食物的“根据地”。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测,Martin 团队用三种挥发性的化合物模拟了割草时发出的气味喷洒在没有被割的草地上,结果也吸引来了一大批白鹳。

也就是说,白鹳的嗅觉可以灵敏到在千米高空闻到被割的青草味,当然千米并不是白鹳嗅觉的极限,通过 Martin 的实验表面,喷洒了“割草味”的草地最远能够吸引 25 公里外的白鹳群前来觅食,而作为哺乳动物嗅觉“担当”的狗最远才能闻到 20 公里外的气味。

比狗鼻子都灵敏的白鹳,如果我们碰了它的鸟巢,它们必然会闻出来,如果鸟类真的有被人类碰了鸟巢就离开的习性的话,那么白鹳必然是最典型的代表物种。

但事实上,人碰了白鹳的巢也是没事的,这一点通过人造白鹳巢的应用就可以看出来了,由于白鹳喜欢在高大乔木上筑巢,但是曾经的树木砍伐使得白鹳越来越倾向于在高压线塔上筑巢,为了减少安全隐患以及保护白鹳这种珍稀的鸟类,电力工作者早就想到了用人工鸟巢的方式给它们一个家,而白鹳面对这种上面沾满了人类气息的鸟巢接纳度是非常高的。

写在最后

人碰了鸟窝后,鸟就再也不回来了,这个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这一点通过猎奇君的观察以及白鹳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了。不过,我猜测以前的人这么讲目的其实是为了保护鸟类,毕竟自古以来就有“不打春日三月鸟”的说法,而掏鸟窝其实与打三月鸟的危害是一样的。

最后,掏鸟窝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而且在如今大多数鸟类都是保护动物的前提下,掏鸟窝是可能会违法的,所以“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2】、来自网友【乐天派美食家】的最佳回答:

说实话,鸟窝我也碰过,但是,我发现,碰了鸟窝以后,鸟还会回来,特别是鸟窝里面有小鸟的时候,小编我就亲自试过,爬到树上去,看鸟窝里面的小鸟,一天天的看着小鸟长大,经常看到大鸟给小鸟喂食,每天不亦乐乎的观看着小鸟的生活习惯。

可是,小编我从来就没有发现鸟不回来过,只要你不去抓走小鸟,大鸟就会一直回来,除非是你抓走了小鸟,大鸟才有可能不会回来,鸟也会分人,分好人坏人,只要你不去吓鸟,鸟一般也会回来的,只要你不去伤害小鸟,大鸟也是通人性的,也知道你是好人,也是不轻易搬走的。

而我们接触鸟的最好时机,也就是在鸟窝里面有小鸟的时候,最好接触,鸟也不会轻易搬走,因为鸟窝里面还有小鸟,大鸟会牵挂小鸟,所以,鸟才不会轻易搬走,可是,如果鸟窝里面还没有小鸟,你再去碰鸟窝,鸟就可能真的不会回来了,但是,也不是绝对的,也要分鸟类,有的鸟类警觉性很高,你去碰过鸟窝以后,鸟就可能不会再回来了,可是,警觉性很低的鸟,你去碰过鸟窝以后,鸟也有可能会继续回来。

所以,人类触碰过鸟窝以后,鸟会不会回来,关键看的是鸟的警觉性高不高,警觉性高的鸟类,可能真的就不会回来了,警觉性低的鸟类,你触碰过鸟窝,鸟也有可能会回来,所以,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关键是要看鸟的品种,警觉性高低。

除了鸟以外,小编我还亲自碰过燕子窝,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南方,每年越到秋天,燕子就会从北方飞回来,小编我家也是有燕子窝,而小编我有一次,也触碰燕子窝,触碰燕子窝的原因,既然是燕子窝快了倒了,逼不得己,小编我出于好心,担心燕子窝里面的小燕子掉下来,才去把燕子窝放平。

没想到的是,自从小编我触碰燕子窝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燕子就不回来了,也不再回来继续喂小燕子的食物了,于是没有办法,小编我只能亲自喂小燕子的食物了,喂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把小燕子喂长大,非常的遗憾,没想到燕子的警觉性这么高。

喂燕子的食物也很丰富,米饭和蚯蚓,小编我都搞来喂过小燕子,还有山上的野泡,小编我也搞来喂过小燕,喂养了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是把小编我喂累了,可惜最终,都没有把那几个小燕子喂养长大,因此,在此提醒大家一句,千万不要出于好心,看到燕子窝歪了,去把燕子窝搬正,不然燕子就可能不再回来了,燕子的警觉性很高,而且还非常的聪明伶俐。

温馨提示:以上事情,完全是真人真事,并非改编,适量饮食,拒绝浪费,记不住,点关注,如果大家喜欢,记得点赞转发留言讨论,谢谢观看。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