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在古代,当臣子高举免死金牌时,皇帝是如何处理的?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07 21:24:13 29次浏览

关于问题在古代,当臣子高举免死金牌时,皇帝是如何处理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那就要看皇帝的心情了,是免死还是催命,全凭皇帝一念之间。

需要纠正的是,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免死金牌”这个东西,它的官方名字,最早时叫做“丹书铁券”,后来则叫“金书铁券”。

并且,在丹书铁券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其本身是不具备免罪和免死等特权的。

那么,丹书铁券最早是谁发明的呢?它又是如何在历史的发展中,具备了免死这个特权的呢?这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说说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

没错,汉高祖刘邦,正是丹书铁券的第一个发明者。

汉朝建立后,为了笼络和封赏那些帮助他打天下的功臣们,同时也为了稳定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刘邦就下令,制作“丹书铁券”,以便用来褒奖那些功勋们。

而之所以叫做“丹书铁券”,说白了就是在制作时,用红色的丹砂,把需要写的文字内容写在一块类似于瓦片大小的铁板上,故而叫做“丹书铁券”。

那么,这丹书铁券上都写的什么内容呢?

按照史料记载,当时刘邦所制作的丹书铁券,上面一般写的是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的信誓,其中包括赏赐该铁券的日期、赏赐对象的名字,以及被赏赐者所立下的功勋等。

当然,也包括了皇帝授予被赏赐者的一些特权,比如免赋税之类的等等。

说得简单点,那个时候的丹书铁券,更像是一种荣誉证书,用这个来证明此人曾经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大功臣。

并且,为了以示庄重,同时也为了防止假冒伪劣,刘邦还下令,所有铁券在制作完毕后,会一分为二,功臣持一半,皇室留一半。

功臣持有的这一半,自然是功臣自行保管,而皇室留存的另一半,则会被专人装在一个金匮中,并被收藏于一座用石建成的宗庙内。

“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刘邦时期丹书铁券颁布的大致流程

了解完最早版本的丹书铁券以及其颁布的流程,我们再来说说这丹书铁券的功能,正如前文所言,刘邦虽说创造了丹书铁券这个东西,但当时的版本,并没有免死和免罪这个特权。

也就是说,即使某个大臣是开国功臣或者元勋,并且也拥有了这种丹书铁券,但如果他犯了罪,那不好意思,律法怎么要求,那就怎么处理。

是杀是流放,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淮阴侯韩信,韩信可谓是汉朝开国的顶级功臣之一,他也被刘邦赐予了丹书铁券,但就在赐予他铁券的五年后,因罪被杀,并且还被夷了三族。

另外还有彭越,其情况与韩信类似,也是大汉功臣之一,同样也持有丹书铁券,但最终,封国被废,宗族被诛,本人也被剁成了肉酱。

而根据相关的史料统计,整个汉朝初期(刘邦至刘恒),差不多有将近一百个人被赏赐过丹书铁券,但这近百人到了最后,只有五个人是得以善终,其余的,均是因为犯了各种各样的罪,要么被杀,要么死在了流放途中。

从这个数据其实也能看出,纵然某个功臣曾经立下的功劳再大,一旦犯了皇帝的忌讳,那么办你是没商量的。

那么,丹书铁券什么时候有了免死或者免罪的特权呢?准确地说,是在南北朝时期。

最开始,是北魏的孝文帝,没事就给身旁的近臣或者宗亲颁发铁券,以示鼓励恩宠的意思,而被颁发的人有了这个就觉得脸上有光,四处跟人嘚瑟炫耀。

而那些没有铁券的人,看到之后就觉得酸溜溜的,这种心理,就好比我们小时候,邻居家的孩子期末考试得了一张奖状,自己却没有一样。

于是,那些没有的人,就变着法的求求皇上,给自己也来一块。

而对于这种情况,皇帝自然很高兴,毕竟一个铁片子也不值啥钱,用它能换来臣子的拥戴,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种风气的带领下,南北朝的皇帝颁发丹书铁券就流行起来,那个时候,一个臣子家里要是没个铁券,都不好意思出门。

而到了北周时期,北周的太祖宇文泰,某次出征打仗,在战场上遭遇险情,被敌军团团围住,就在他几乎被擒的时候,一个叫做李穆的部下救了他一命。

事后,宇文泰十分感激,便赐给李穆一张铁券,并且,为了表示对李穆的感激之情,宇文泰还特意命人在这个铁券上加上了一行字:凭此券可免十次死罪。

“赐以铁券,恕其十死。”—《隋书》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李穆也是帮助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的大功臣,并且在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为以示恩宠,同样赐予了李穆一个丹书铁券。

“赐丹书铁券,可赞拜不名、无反不死。”—隋文帝赐予李穆的丹书铁券中的特权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丹书铁券真正开始有了能够免死的特权,并且,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已经较之前先进了很多,因此,铁券上所刻的字,也由丹砂改为镶金,因此,当时的丹书铁券,也就改名为金书铁券。

有免死的特权,加上用镶金刻写的文字,所以传到老百姓口中,就成了“免死金牌”。

这便是丹书铁券的来历以及其发展的大致历程,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也就是在古代,有了这玩意儿,真的可以免死吗?

答案是不一定,并且根据已有的例子,证明在大多数的时候,这东西真的不管用。

先说隋朝之后的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他就十分爱发免死金牌,曾给功臣以及李氏宗亲们发放了不少,基本上当时李氏宗亲是人手一块。

然而,等到李世民去世,李治登基后,他干脆来了个不承认,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承认老爹发放的免死金牌是合法的。

这样一来,即便是曾被李世民赐予过免死金牌的功臣,只要犯了罪,同样也是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比如长孙无忌,他可是玄武门之变的大功臣,同时也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李治的亲舅父,并且他也持有所谓的免死金牌,但那又如何,到最后还不是照样被李治勒令流放,凄凄惨惨的自缢在流放路上。

所以,通过李治对待这种免死金牌的例子就能充分说明一句话,那就是铁券管不管用,全凭皇帝说了算。

换句更简单通俗的话就是,金书铁券的最终解释权,归皇帝所有。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例子,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李存勖,他曾经给一个臣子颁发过金书铁券,并在上面标注可以免死九次,但到了后来,他想杀了这个臣子,但又不想违背自己说过的话。

那怎么办呢?最后,李存勖想到了一个主意,就是给这个臣子安了一个“十恶不赦”的罪名。

这意思就是说,我曾经免你九次死罪不假,但是你犯了十恶不赦的罪名,因此冲抵九次后还多出来一次,那么不好意思,只能说你“罪大恶极”,必须得杀。

所以你看,如果皇帝真的想杀某个人,总会想到办法的,到那个时候,金书铁券根本不管用。

而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同样也颁发了不少金书铁券,并且为了强调自己的统治正统性,在制作金书铁券时,完全仿照了唐朝的样式。

不过,虽说样式仿照唐朝,但内容上朱元璋却做了一些改动。

比如,特意说明,犯谋反罪是不可以免死的,另外,对于免死的次数,也从唐朝一贯采用的九次,改为了三次。

当然,如果按照普通人的思维来看,三次虽说少了点,只要不谋反,这铁券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但实际的情况是,凡是拿了朱元璋的“免死金牌”之人,不仅没能免死,反而加速了死亡。

比如李善长、冯胜、邓愈、周德兴等,他们都是大明开国三十四功臣中的一员,但最终他们的结局,基本上都被朱元璋以各种罪名处死。

而根据统计,大明三十四位开国功臣中,除一小部分战死之外,光是被朱元璋处死的,就足足有十九位之多。

剩余没被处死的,大部分也是被削除爵位,或是余生在大牢中度过,而能得善终的屈指可数。

要知道,他们基本上人手一个金书铁券,上面清清楚楚写着除谋反外可免死,但最终这金书铁券却没有起丝毫作用,照样被杀和接受各种刑罚。

所以你要问在古代臣子高举免死金牌时,皇帝会如何处理,那么答案就是看皇帝心情,皇帝若是想杀某个臣子,别说是金书铁券,就是用钻石做的券,照样不管用。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人凭借金书铁券成功免死的呢?这个还真有,并且也是发生在明朝的朱元璋时期。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在一次听取汇报时,得知建昌府(今江西)知府钱用勤在任上出现税粮短缺等现象,一向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的朱元璋当即勃然大怒。

大怒之后,老朱下令严查,而最终查出的结果,是钱用勤的罪证确凿。

接下来的事情,那自然就是按照《大明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并且,由于当时老朱对于贪污受贿的严厉打击,因此钱用勤最终被判了个秋后问斩。

按说事情到了这里,基本上就可以宣告结束了,顶多就是在史书上留下一句,某年某月某日,谁因何罪被斩。

但就在钱用勤基本就要宣告死亡的前几天,朱元璋却突然改变了主意,赦免了钱用勤的死罪。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得说钱用勤的儿子钱俚了,他在听说父亲已经被判秋后问斩后,焦急地如热锅上的蚂蚁,同时开始想办法怎么能保住父亲的命。

但父亲是被皇帝亲自定的罪,寻常手段根本行不通,而就在钱俚感到绝望之际,他突然想起,家里珍藏许久的一个宝贝。

这个宝贝,就是一份丹书铁券。

当然,钱俚家的这份丹书铁券,可不是朱元璋颁布的,其历史,还得追溯到唐朝末期,也就是唐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唐昭宗在位期间。

乾宁二年(公元 895 年),时任威胜军节度使兼陇西郡王的董唱,在越州自立为帝,建立大越罗平国,公然与大唐对抗。

而在他称帝时,曾致信原本是同僚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钱镠(当时钱镠占据杭州),要他与自己一起对抗大唐。

但最终,钱镠在劝说董昌不可意气行事无果后,以“不忍百姓遭受战火涂炭”为由,拒绝了董昌,并表示,自己坚决不与大唐为敌。

钱镠的忠诚,令唐昭宗很受感动,他加封钱镠为浙江东道招讨使兼彭城郡王,并命其率兵讨伐董昌。

而讨伐的结果,是董昌大败被俘,钱镠也成了最大的功臣。

既然是功臣,唐昭宗自然不吝赏赐,在战后,唐昭宗不仅任命钱镠为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又加其为检校太尉、中书令。

更重要的是,唐昭宗又赏赐给钱镠了一份丹书铁券,上面特意注明“恕其九死”。

“拜镠镇海、镇东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中书令,赐铁券,恕九死”。—《新五代史.吴越世家》

当然,我们都知道唐朝最终是亡于朱温之手,但钱镠却因为占据了杭州等多个地区,让包括朱温在内的多个五代政权都不敢小觑。

加上钱镠历来是关起门闷头发展,对于中原抱着不参与斗争,同时花钱买平安的态度,因此,钱镠在唐朝灭亡后,不仅建立了吴越国,并且还顺顺利利的活到了五代中期方才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而钱镠虽说去世,他所建立的吴越国却一直存在,一直到宋朝建立后,钱镠的后人钱俶结合当时形势,果断选择了“纳土归宋,舍别归总”的方针,最终吴越国并入大宋之中。

但也正是因为吴越钱氏的明智选择,不仅其疆土之内的百姓免遭了不少战火,同时吴越钱氏的族人大多也得以保全,而其家中的很多珍宝,也因此保存了下来。

而那块由唐昭宗颁发的丹书铁券,自然也完好无损地流传了数代人,史料记载,在宋仁宗时期,仁宗皇帝出于好奇,还特意命吴越钱氏的人带着这个铁券到宫里观赏。

当然,观赏之后又完好地还给了钱家。

而前文提到的钱用勤和钱俚,他们父子俩其实正是吴越钱氏的后人,而那份流传了数百年的丹书铁券,也正是他们的传家之宝。

所以,在眼看父亲钱用勤即将被处死的紧急情况下,钱俚自然就想到了这份丹书铁券,他也知道这是几百年前的东西,能不能管用都是未知数,但病急乱投医,钱俚只能去试一试了。

但让钱俚没想到的是,原本不抱什么希望的事情,居然成了。

朱元璋在收到钱俚送上来的丹书铁券后,找人鉴定了一下真伪,发现确实是唐昭宗赏赐的东西,最终,一向严苛的他下令,赦免了钱用勤。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朱元璋会认可这份几百年前的丹书铁券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来,钱用勤虽说有罪不假,但数额较小,不算太严重,如果放在其他朝代,根本就不叫事,因此,朱元璋完全有理由赦免他。

二来,朱元璋一直以中华正统为标榜,在大明立国之初,他就提出“上承唐宋”这个理念,如今见到大唐天子所赐,且经过宋朝皇帝认证的丹书铁券,朱元璋自然也会认可。

因此,老朱在一番斟酌之后,才会赦免了钱俚之父钱用勤。

而这份丹书铁券,钱家的后人一直在保存着,到了近代,钱家后人主动将其上交,目前它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于国家博物馆。

所以,通过钱用勤的例子,以及前文所提到的几个例子,就可以充分说明,古代所谓的免死金牌也好,丹书铁券也罢,其能不能真正免死,还是得看皇帝的心情,也就是说最终的解释权在于皇帝,如果皇帝愿意,几百年前的铁券依旧管用,如果皇帝不乐意,那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2】、来自网友【猫叔爱学习】的最佳回答:

皇帝要你死,作为臣子不得不死,免死金牌在我看来只不过延缓了你死亡的时间,皇帝想要你死,再换个理由就行,免死金牌毕竟也不是全能的、不可以每次使用的,皇帝再发这个的时候肯定把各方面条件限制好了,才发给你的!

最出名的案例:明朝李善长,连免死金牌都救不了的存在,可以了解一下~

以下是史料时间:

李善长,明朝时期朱元璋身边的一大谋士,被其称之为“明朝的萧何”,据悉,朱元璋开国明朝之后分封有功的诸臣,李善长高居百官之首,成为明朝的丞相。朱元璋甚至赐给其免死铁卷并许免二死,子免一死,只可惜,李善长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公元 1390 年,因胡惟庸一案,拥有免死金牌的李善长被朱元璋赐死。

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李善长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何免死金牌也救不了李善长?

李善长(1314—1390)明朝开国丞相。字百室,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元末迎谒朱元璋,从下滁州,为掌书记。拜右相国。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四年致仕。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二十三年,以胡惟庸党追问,一门七十余人被杀。

从这段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两个情况,一是李善长为朱元璋开国立下过汗马功劳,取得过卓越功绩;二是李善长后来因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处罚,不得善终。

李善长,安徽定远人,和后来也做过丞相的胡惟庸是小同乡,和朱元璋是大同乡。按照《明史》记载,他“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且“法家言”。这种介绍是为了说明李善长既受过一些儒家的基本教育,却又属于那种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受命于天的使命感之人,换句话说,这类人热衷于仕宦和富贵,并且为达目的常常不择手段。从史实看,李善长的确就是乱世中一个很世俗的人物,他有计谋和手腕,希望以此换得功名利禄,并荫及子孙。

李善长投奔朱元璋之后,因善于调护诸将,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故一直得到朱元璋重用。朱元璋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以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从克集庆(今江苏南京)。朱元璋任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其为参议,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他裁决。后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善长兼领大都督府司马,升任行省参知政事。二十七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他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吴元年(1367),论功被封为宣国公。吴改官制,尚左,故李善长由右相国改称左相国,居百官之首。曾与刘基等裁定律令。作为“大总管”李善长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可以说,他为明朝的建立、朱元璋的登基,功不可没。

此时此刻,李善长的身份极其尊贵:既是朱元璋登基典礼的“总导演”,还是是朱元璋的亲家翁。特别是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说李善长虽然没有在战场上的军功,但“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除了这些,朱元璋更赐给李善长丹书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即李善长本人凭此铁券,可以赦免两次死罪,其子可以赦免一次。当时封公的六个人中,李善长名列第一,朱元璋颁发的“嘉奖令”上,李善长被比作汉代的萧何,其风光在洪武功臣中独一无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再安全不过的功臣,拥有三重保护(位极人臣、皇亲国戚、免死金牌)的李善长,在不久后发生的胡惟庸案里,因一句话—-胡惟庸在朝时,曾想拉李善长下水,先是托人说服,善长不从;再自己亲自说服,善长依旧不允;胡又拉李善长的弟弟来劝说善长,善长无奈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句话后来被李善长的下人说了出来,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明史》上的相关记载,就在李善长刚刚被定罪的时候,星相学家“言星变”,卜了一卦,说上天示意要“移大臣”。须知,因天象的异变杀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唐末时,一个依附军头的权相,就是以这种理由来清除他不喜欢的 20 多位同僚的,结果“朝班为之一空”。现在李丞相既然也到了天厌之的份儿上,还有何说?皇帝当年亲赐的那个可以免二死的铁券,也成了一张废纸、一块废铁……

由此看来,只要存在真实的或可能的、哪怕是臆想的,会威胁到皇帝地位稳固,挑战到帝王绝对权威的人和事,哪怕拥有再厚的功劳薄、再多的免死牌,都是无济于事的。李善长之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朱元璋肃清逆党,词语相连,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