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俗话说:“人住麻雀屋,辈辈出栋梁”,“麻雀屋”指的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5-1-22 07:48:23 40次浏览

关于问题俗话说:“人住麻雀屋,辈辈出栋梁”,“麻雀屋”指的是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关山听风】的最佳回答:

“人住麻雀屋,辈辈出栋梁”,是一句在过去农村流传的俗语。从字面上看,这句俗语并不难理解。

然而,如果不结合旧时社会背景中的民俗风俗,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就容易出现误解。

有一句常用的成语:“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然比较小,但是,其所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麻雀屋”指的就是体积非常小的房屋,屋内的生活设置一应俱全。

在过去农村,人们喜欢把房屋的形状和大小,用各种非常形象的名称来比喻。比如,泪滴屋、停尸屋、割脚屋、披头屋、簸箕屋、推车屋等等。“麻雀屋”的说法也是如此,比喻小巧玲珑的普通民居。

1、“麻雀屋”一定是贫穷人家的房屋吗?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麻雀屋”,就认为是旧时贫困农家之屋。其理由是家里很贫穷,建不起大房屋,只能建非常小的房屋。

住在“麻雀屋”的子弟通过励志苦读后,“寒门出贵子,逆境出人才”,终于成为栋梁之才。这种解释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也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这种说法表面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这种解读并不是“人住麻雀屋,辈辈出栋梁”的本意。旧时农村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更不符合俗语之中的农村传统习俗。

有一些家里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愁下顿,鼎罐吊起来当钟敲的贫穷人家,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家住在青瓦房,有的还住三合院或四合院。

农村有一句老话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有一些人家的祖上曾经风光无限,在经济富裕的情况下,建起了相对宽敞的青砖瓦房,或者相对宽敞三合院、三合院。

然后,由于家道败落,后代落到了贫穷的境地,田地和山林卖光了,只留下祖屋用来藏身。

人们把这种人家说成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指的是这些人家居住的房屋,比其他贫穷人家的要好多了,家虽败落,祖屋的架子还在,可以印证祖上曾经的辉煌。

我们再来看看“人住麻雀屋,辈辈出栋梁”这句俗语的内在逻辑关系,就可看出这种解读的破绽。

如果旧时贫寒家的孩子,住的是又破又小的房屋内,经过自己努力,终于考取功名,成为“贵子”,改变命运。在旧时农村,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能考取功名做官就是国家的栋梁。

从此,他的命运改变了,他的家境也随之改变,古人称之为“光耀门楣”。他的成功,至少不用家里人再住又破又小的房屋和挨饿了,更不用“辈辈”居“麻雀屋”了。

俗语中的“辈辈”,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意思。

如果功成名就了,虽然每个人都做不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家境肯定有所变化,如果家里人还一代又一代住破烂小屋,还受冻挨饿,这又是哪门子的励志故事呢?

宋代赵恒的《劝学诗》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稻梁谋”,这就是典型的读书考取功名后,彻底改变命运的说法。

如果读书不能改变命运和家境,人们十年寒窗苦读的动力又在哪里呢?

事实上,俗语中所说的,是家人住在“麻雀屋”之内,孙子后代辈辈出栋梁,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人都住在“麻雀屋”,家里子孙才能代代出人才。

封建社会文人传统,“学而优则仕”,学习成绩优秀的人通过科举考试搏取功名后,就能够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

考取功名后,居住的是“黄金屋”,娶得妻“颜如玉”,所得到的俸禄是“千钟粟”。因此,古人认为读书是人生最佳的出路(“稻梁谋”)。

由此可见,旧时所谓的“麻雀屋”,不一定是穷苦人家又破又小的房屋,富贵之家也有“麻雀屋”。

如果将“麻雀屋”仅仅理解为穷苦人家的小房子,显然不符合这句俗语的内在逻辑,也不是这句俗语所要表达的本意。

2、“麻雀屋”是旧时农村建房的一种普遍习俗

在农村,旧时流传一条俗语说:“富不住大屋,穷不行远路”。

“富不住大屋”的意思是说,家里富裕了,也不能盖太大的房屋,也不能住空间太大的房屋,要量体裁衣,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在一些现在保存完好的传统古村落,我们可以看到,旧时的一些大户人家,其房屋虽然清一色的青砖瓦房,但是修建的房屋并不高大,反而比较窄小,甚至比一些普通人家的房屋还要小一些。

我所在的村就入选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录,村里现在还有一座保持完整的“三善堂”,清代曾连续三代出过两名知县一位举人。

些房人家的院子虽然称为四合院,但是一个假四合院,整个院子只有两栋房屋,即正屋和倒座房(当地称对面仓楼),正屋和倒座房两边山墙砌筑了围墙,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青砖瓦小院子。

正屋和倒座房之间的距离只有 2.5 米,不足一丈宽,在我们村里一百多栋明清古民居院子中,是最小的一个天井。

房屋的高度与相邻的民居一样高,这是古建筑遵循的规矩。但是,房屋明显比相邻的普通民居要小一些。

在其他一些传统村落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些被称为大户人家的住宅,房屋院落并不很大,只是建筑所用的材料比较讲究,院落房屋的格局比较紧凑,院内的陈设比较讲究。

农村通常把这种比较小的房屋称为“麻雀屋”,也称为“燕子屋”。其比喻意思是,像麻雀和燕子窝一样玲珑小巧。麻雀和燕子繁殖能力强,寓意家里人丁兴旺。家里有了人,才会出人才。

那么为什么旧时之人,家里富贵了后,不去盖高楼大厦,反而盖窄小的房屋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受传统风水观念的影响

旧时,农村民众普遍笃信风水,主要体现在建房和葬坟两个方面。

在风水典籍《黄帝宅经》中,住宅有“五虚五实”的说法,原文如下:

“宅有五虚,令人贫耗;五实,令人富贵。宅大人少,一虚;宅门大内小,二虚;墙院不完,三虚;井灶不处,四虚;宅地多屋少庭院广,五虚。宅小人多,一实;宅大门小,二实;墙院完全,三实;宅小六畜多,四实;宅水沟东南流,五实。”

这段话中,建房不宜房屋太大,如果房屋大,没有几个人住,就是“一虚”的表现。古人认为,住宅“虚”就会导致“风水不聚”,影响人的身体和运势。

相反,如果房屋小,住的人多,就显得非常热闹,住宅的人气也很旺,就会得到有利的“风水”。家里也就会兴旺发达,变得富贵。

古代以考取功名之身为“贵”,也就是说,“宅小人多”有利于家里出“贵人”。

也就是因为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旧时农村,人们在建房时,即使家里有钱,多数人认为房屋还是建小一点好。

如此,在农村也就普遍形成了建“麻雀屋”的习俗。

二是古代民居等级制度影响

我国民居建筑等级制度,从新石器时期就开始出现,到夏、商、周时开始形成制度,但到周代末期“礼崩乐坏”,曾一度有人不遵守。

春秋时期鲁国孔子任大司寇兼摄相事,派子路“堕三都”,此事件就是因为鲁国三家贵族不遵守周礼,城墙不得超十八尺,孔子要推掉三家多出十八尺的“违建”部分。

秦汉时期,特别是儒家思想为为封建社会主流识意形态后,这种制度得以恢复。

到了唐宋元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等级制度更加具体和严苛。

比如,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朝廷对各级官员宅第有详细规定:

一二品官员厅堂为五间九架,三到五品官员厅堂为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员为三间五架。

对于“庶民庐舍”,也就是布衣百姓的住宅,规定就更加苛刻了。明洪武二十六年,朝廷出台规定,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

熟悉传统民居结构的人都知道,三间五架的房屋(正房)不可能建得很宽大,都比较窄小。这种房屋在一些级别比较高的人眼里,显得非常窄小,就像麻雀的窝一样,所以庶民庐舍房屋就叫“麻雀屋”。

对于朝廷的这些规定,总有一些人脑子一热,讲场面,要显摆,会作出违制和僭越的事来。违制和僭越之人,大多为商人、仕人,他们要么位高权重,要么有经济实力,也有资格和兴趣。

但是,朝廷对违制和僭越的人处罚非常严厉,轻则勒令拆除,重则抄家坐牢,最后落得家道败落,甚至家败人亡。

因此,从官员到普通百姓,在修建房屋的时候,谨小慎微,都不敢违制,宁可把房屋建成“麻雀屋”,也不能太张扬,低调行事不会出错,也不会给家里带来灾祸。

旧时农村,“麻雀屋”住得让人稳心,即使家里有人在朝廷做官,对于“耕读之家”来说,也不怕被人举报家里住宅“违制”,受到牵连被免职丢官。后代也没有受到祖上“污点”影响,可通过科举考试,谋得前程,成为国家栋梁。

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在农村也就形成了民居建筑普遍建“麻雀屋”的风俗。

总而言之,现在我们对“人住麻雀屋,辈辈出栋梁”这句俗语的理解,不能只看字面的意思,要充分结合古代社会背景和农村风俗,才能正确理解其真实含义。

【2】、来自网友【读书文史】的最佳回答:

麻雀,一种和人类伴生的鸟类,一般栖息在有人居住的地方。比如在乡间地头的庄稼田地里,经常能看到这类鸟的出现。

麻雀是虫害的天敌,特别是鳞翅目害虫的天敌。关于麻雀,有人喜爱它,也有人讨厌它,因为麻雀除了吃虫子,也喜欢吃粮食,还很聒噪,叽叽喳喳叫个没完。

比如鲁迅先生就曾在《从百草园到乏味书屋》中对它的“偷吃”行为有过比较细致的描写:

“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由此可见,麻雀是比较贪食好吃的。”

01 “麻雀屋”指的是什么?

说到麻雀屋,可能很多人会联想到燕子,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歌咏燕子,如白居易那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行走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好多年。

和燕子一样,麻雀也喜欢在人类居住的地方筑巢栖息,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那些用土坯建的房子,是许多麻雀喜欢筑巢的地方。

因为这些土坯房子,通常都有小孔小洞,尤其是年代比较久远的老房子,还伴有各种裂缝,这些都有利于麻雀的筑巢定居(麻雀体积较小)。

而这些被麻雀选定筑巢的房屋,就是所谓的麻雀屋。

说到这里,就得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生活在麻雀屋里的人,通常都是一些比较贫穷的人,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差,这些家庭里的孩子也都是一些穷孩子。

02 那么,“人住麻雀屋,辈辈出栋梁”,这句俗语有没有道理呢?

首先,先说一点的是,如今麻雀被人们视为一种害鸟,不过,在古代麻雀却被视为是一个吉祥鸟。在明代,“雀”与“爵”同音,为此人们将其与“爵位”同等。“雀”有加官、晋爵,爵禄丰厚、升官发财的吉祥寓意。而且,在古代,古人还喜欢用麻雀搭配花竹树木等,有富贵美好、典雅精致的审美价值。

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住麻雀屋,辈辈出栋梁”的说法。

然而,这句俗语真的有道理吗?

关于这句俗语,我们可以将其大体意思“转译”过来,大概说的就是:穷人家庭,都出栋梁之才吗?

看到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心中已经有了自我答案。

这些年,我们经常探讨的一个问题,也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经常说的一个话题就是“寒门难出贵子”。

为何说寒门难出贵子呢?因为寒门学子都处在社会的底层,要想往上流动,这就需要打破社会分层,打破阶层壁垒,实现阶层跃迁。

然而,从实际上看,寒门拥有的不管是教育、财力以及人脉资源,基本上都远不及精英、上流阶层的人。

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轻轻松松参加各种培训班,请家庭教师。而穷人家的孩子,因为家庭经济贫穷,能被送去上学,可能都已经拼尽了全力。寒门要想打破阶层束缚,阶层壁垒并不容易。

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靠父辈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并能够用上一辈人为他们铺好的路,作为一个起跳点、腾飞点。而寒门子弟并不能从原生家庭中获得有利的助力推动,他们甚至还要背负起照顾年老、病重的双亲的责任艰难前行。

所以,要问“人住麻雀屋,辈辈出栋梁”这个说法,有无道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不过,穷人也并非是说没有出头之日,因为“万事皆可为”。任何时候,只要努力,都还是有翻盘的机会!

03 俗语背后折射出的那些道理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定胜天”,一个人若是默然接受了命运,那么人生可能就此沉沦了。但是,若是不服输,那么一切都还有改写的可能。

比如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她就是一个典型的“寒门子弟”。

年轻时的米歇尔,右一

米歇尔的父母处于社会的中下层,作为黑奴后裔,米歇尔从一出生开始,就受到了白人的歧视。不过,她从未抱怨过自己的身世,并且也从不为此而自甘认命,相反,而是极其自律。

根据她的哥哥回忆,她每天除了看书就是学习,从不看电视,平时即便是挤公交车,也要争分夺秒地看书。寒暑假的时候,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还勤工俭学,给人当保姆等。最后,凭借着刻苦努力,终于考上了美国著名的高校——普林斯顿大学。而在当时,许多条件比她好的同学,都没有她考得好。

而考上名校,可以说是她往上走,改变阶层的开始。毕业后,米歇尔同样以优秀的成绩和能力打败了诸多的竞争者,进入了律师事务所上班,领着比其父母要高许多的丰厚薪水。到了这里,她其实已经靠教育实现了阶层的跨越,成为了精英阶层。

所以,回过头来看老祖宗的这句“人住麻雀屋,辈辈出栋梁”的俗语,其实也多少提到了这点意思,那就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更能吃苦耐劳。

当然,老祖宗的这句俗语,也同时说明了一些道理,并非是言之无用的迷信话。

在过去,相对来说,教育资源还比较受限,穷人和富人家拼爹的差距还没有那么大。那些的穷人家孩子,家穷却不缺鸿鹄之志,为了考取功名,穷孩子可以做到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去读书,这些都是寒门学子优良传统精神的表现。

总的来说,与其问“人住麻雀屋,辈辈出栋梁”这句话有无道理,不如说这句俗语其实是老祖宗对穷苦家庭孩子的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的赞誉。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是一种美德,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