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明宣宗朱瞻基贵为一代明君,为何不顾名声执意暴力杀死亲叔叔?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若愚史话】的最佳回答:
1426 年,46 岁的汉王朱高煦(xù),被大侄子朱瞻基活活烤成了肉干,9 个儿子也全被斩杀。
朱高煦一门被灭。
朱高煦,虽然死得极惨,却生得极好。
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明仁宗朱高炽的亲弟弟、明仁宗朱瞻基的亲叔叔。
他勇武过人,在靖难之役中,屡建奇功,颇受朱棣的赏识;朱高炽对这位一母同胞的弟弟,更是极尽爱护之能事,即便他聚众谋反,朱高炽也只是一笑了之、用加官进爵予以安抚。
临终前,朱高炽还授意太子朱瞻基“要好生看顾叔叔”,可仅仅过了一年,即位的朱瞻基就把叔叔做成了“烤肉”,灭了叔叔一家。
一代明君朱瞻基,为什么会如此对待亲叔叔?汉王朱高煦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这一切,还得从一次造反开始。
朱高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398 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高煦和哥哥朱高炽一同前往南京奔丧。
魏国公徐辉祖乘机向建文帝进言:“我这三个外甥,就数老二朱高煦最为勇猛无赖,他既不忠君,也不顺父,陛下不如扣下他做人质,如若放他回燕地,早晚必成心腹大患。“
就在建文帝犹豫不决时,朱高煦偷了大舅徐辉祖的宝马,连夜逃回了北京。
朱高煦的命运,就此发生了变化。
此时,年仅 18 岁的朱高煦,因“言动轻佻”,“不肯向学”等问题,不受祖父朱元璋的待见,所以,仅仅受封为高阳郡王。
朱高煦常常为此感到不平:明明我也是嫡子,为什么哥哥朱高炽可以当世子、继承父亲的王位,我却不可以?难道就因为自己晚生了两年?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除非大哥死了,否则,朱高煦永无出头之日。
可直到有一天,朱高煦看到了转机!
1、靖难之役、屡建奇功
1399 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造了侄子的反。
世子朱高炽因为体胖跛脚、行动不便,被留守北京,次子朱高煦则随军出征。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组绝妙的组合。
朱高炽利用北京城内的一万老弱病残,与敌军斗智斗勇,终于不辱使命,守住了北京城;而朱高煦在战场上,也是兵锋所指、所向披靡,充分展现了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
1400 年,白沟河之战,朱棣陷入重围、被敌军左右夹击。危难之际,朱高煦率兵赶至,不仅救出了朱棣,还斩杀了敌将瞿能父子;
1401 年,东昌之战,朱棣遭遇埋伏,身边将士皆被射杀,连大将张玉也惨死沙场。性命攸关之时,又是朱高煦奋力杀敌,带着兵马及时赶到,才得以救出朱棣;
1402 年,浦子口之战,朱棣又占下风,精疲力竭之时,朱棣拍着朱高煦的后背,意味深长地说了句:“好好干,世子身体不好!”
这话中的深意,相信是个人都能听明白了。
朱高煦大为振奋,于是拼命厮杀,这才打退了敌军。
自此,燕军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1402 年 7 月,朱棣顺利入主南京,登基称帝。
可以说,朱棣能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朱高煦绝对功不可没。
正在朱高煦做着“王位变皇位,次子变太子”的美梦时,现实很快给了他响亮的一巴掌。
一天,朱棣向大学士解缙问了一个困扰许久的问题:“爱卿,皇子中谁堪为太子啊?”
解缙大吃一惊,皇储问题向来是个马蜂窝,不回答不行,回答错了当然也不行。
自靖难之后,满朝皆知,朱棣更倾心于孔武有力的次子朱高煦,而瞧不上温厚仁弱的长子朱高炽。
但朱高煦这人,一贯嚣张跋扈,对不依附自己的官员,经常非打即骂,所以大家对他评价很差。
解缙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人当太子,认真思索片刻,解缙终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好圣孙”。
好圣孙,指的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据多部史书记载,1399 年 3 月 16 日,朱棣突然梦见朱元璋将一个象征皇权的大圭交给他,并交代说:“ 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棣猛然惊醒,这才发现,自己的长孙出生了!
对这个“自带天命”的孙子,朱棣自然是高看一眼,再加上,朱瞻基长得浓眉大眼,很有王者风范,所以,朱棣不管是上朝理政,还是出战迎敌,都会带上朱瞻基,他要亲自培养这位继承人!
解缙的话,彻底点醒了朱棣:只有传位给朱高炽,好圣孙朱瞻基才有可能继承大统啊!
1404 年,朱棣正式下令,立皇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就藩云南。
对这个结果,朱高煦非常不满,自己劳苦功高,难道还比不过一个生性懦弱、笨拙跛脚的胖子吗?
2、野心勃勃、拒不就藩
眼看大势已定,可朱高煦偏偏不信邪,铁了心要跟哥哥争夺太子之位。
朱棣多次催促朱高煦前往外地就藩,可他以“云南偏远”为由,就是死赖着不肯走,也许是对这个儿子心有亏欠,朱棣默许了朱高煦的行为。
一棵祸根就此种下。
不久,朱高煦又请求增加两个护卫,还常常对左右说:“我这么英明神武,难道还不能做秦王李世民吗?”
朱元璋大封藩王时 ,曾设置亲王护卫指挥使司,给每个藩王设置了三护卫,一户卫人数在 3000——20000 人不等,渐渐地,这些护卫就成了藩王的私人武装,其中实力最强的,当属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后来,这支武装又成了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的主力。
由此可见,此时的朱高煦,完全有吹牛的资本,后面有老子撑腰,手里又有大把的武装,所以,他时常挑拨是非,根本不把太子放在眼里。
但执念太深,终成魔障。
朱高煦只记得秦王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却忘了,李世民还干了一件事:逼迫父亲李渊禅位,自己做了皇帝。
朱高煦想做李世民,朱棣却不想做李渊。
1415 年,朱棣对这个儿子忍无可忍,将他改封到了山东青州。谁知,朱高煦以“青州地贫”为由,还是不肯就藩。
朝中议论纷纷,朱高煦的夺嫡之心,已人尽皆知。
太子侍讲杨士奇,不忍见朝堂形势恶化,对朱棣直言不讳:
“汉王一开始被封到云南,不愿意去,改封到青州,又不愿意去,他的心思一看就知道,不用臣说破,希望陛下早做准备,妥善处理,这样还能保全父子之间的恩情。”
朱棣痛下决心,勒令朱高煦必须离京就藩。
朱高煦不甘心地走了。
临走前,他私募了 3000 精兵,用御用车马装点了二十多车行礼,一路上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连前去劝阻的北京兵马指挥使徐野驴也给杀了。
1416 年 10 月,得到消息的朱棣,大为震怒,当即下令锦衣卫,将汉王押解回京,并褫夺了他的封号、官服,准备将其废为庶人。
朱高煦惶恐不安,就在这时,太子朱高炽痛哭流涕,极力为弟弟开脱,并将罪责揽在了自己身上,朱棣心有不忍,只得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最后,朱高煦只被削去两护卫,改封到乐安。
按说,朱高煦刚吃了教训,该消停了吧。
不,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朱高煦的一生就是用来诠释这句话的。
3、新帝登基、起兵造反
1424 年 7 月,朱棣在北伐途中驾崩,47 岁的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
与此同时,远在乐安的朱高煦,一面派心腹火速入京打探消息,一面积极准备谋反。
朱高炽对此好像并不奇怪,毕竟弟弟这些年,一直有个皇帝梦。
有句话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可朱高炽这位皇帝,出人意料地上演了一出温情的戏码。
朱高煦被召回京城,不仅受到了盛情款待,每年俸禄还增加了二万石,赏赐的金银珠宝更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就连家里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也个个得到了“郡王”的爵位。
一个造反失败的人,竟能得到如此礼遇,古今中外,大概也就朱高煦一人有这福气了!
“高煦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仁宗知之,顾益厚遇。遗书召至,增岁禄,赐赉万计,仍命归藩。”——《明史》
朱高炽对这个不老实的二弟,可以说是以德报怨、仁至义尽了,可朱高煦充分发扬了“不到黄河不死心、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死磕精神:我就不信这辈子我当不了皇帝!
1425 年,登基仅 10 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突然病逝,朱高煦欣喜若狂:终于等到机会了!
正在南京忙迁都的太子朱瞻基,紧急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在山东境内埋伏了大量兵力,准备半路截杀朱瞻基。
20 天后,朱高煦没有等来侄子,却等来了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消息:皇太子朱瞻基已顺利抵京,登基称帝了!
这,就是明宣宗。
朱瞻基继承了父亲的“怀柔”政策,对叔叔们大加赏赐,对朱高煦更是另眼相待。
凡是朱高煦上的条陈奏折,朱瞻基一律准奏,还专门回信答谢二叔的谏言。
为此,朝中大臣非常不解,朱瞻基解释说:
“皇祖父曾告谕先帝,说二叔有异心,要防患于未然。可先帝还是厚待二叔,现在二叔能对朝政提出建议,可见他已痛改前非、不似从前一样行事了。”
可朱瞻基看到的,只是朱高煦刻意展现出的一面。
“高煦日有请,并陈利国安民四事。帝命有司施行,仍复书谢之。凡有求请,皆曲徇其意。高煦益自肆。”——《明史》
1426 年 7 月,不甘寂寞的朱高煦又反了。
朱瞻基秉着“和平解决”的原则,派中官侯泰前去当说客,希望二叔能看在侄子的面子上,迷途知返、悬崖勒马。
朱高煦笑了:父亲当年就是赶跑侄子,才当上了皇帝,这一优秀的“家族传统”,到他这,可不能断了。
想到这,朱高煦当着侯泰的面,检阅了自己的兵马,还居高自傲地说:
“你看看我的士兵,兵强马壮,想横行天下一点也不难!当年,成祖听信谗言,削去我的护卫,把我封到乐安。仁宗也用金帛糊弄我,我怎么可能长居于此地?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归报尔主),把那些煽动他的奸臣抓来送给我,然后,我再和他接着谈(徐议我所欲)。”
朱瞻基和谈的愿望落空了。
不久,朱高煦以“靖难”为名,准备举兵。
一样的身份、一样的借口,只是结局完全不同了。
朱高煦没有朱棣的雄才大略,朱瞻基也不似建文帝那样昏庸懦弱。
他,是朱棣钦点的继承人, 12 岁被立为皇太孙, 26 岁即位称帝 ,是大明朝甚至是历史上少有的全能皇帝,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面对叔叔的执意叛乱,在老臣杨荣的建议下,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
10 天后,朱瞻基亲率 5 万大军,驻扎在乐安城外。
在围攻前,朱瞻基又好意给二叔送了一封信:
“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今朝廷大军压境,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不然的话,一旦开战,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当成奇货,绑了献于朕,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一直到这时,朱瞻基还给二叔留了面子,认为他只是受人蛊惑,才会选择造反。
“朕惟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今六师压境,王即出倡谋者,朕与王除过,恩礼如初。不然,一战成擒,或以王为奇货,缚来献,悔无及矣。”——《明史》
朱高煦动摇了,从这一点来说,他和父亲朱棣还差得很远,他有的只是野心,丝毫没有配套的决心。
部将王斌见状,立即对汉王大喊道:“宁可战死,绝不做俘虏!”
“宁一战死,毋为人所擒。”——《明史》
朱高煦大为所动,当即表示血战到底,人在城在!
可一转身,朱高煦就踏上了一条小路,溜出城,向皇帝投降去了。
叔侄二人正式会面,朱瞻基沉默不语,只是给叔叔拿出了成沓的弹劾奏折,里面清一色全是“请诛汉王”之语, 朱高煦面如死灰,一再叩首道:“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朱瞻基和他父亲一样,也是个厚道人,事情闹到这份上,他也只是诛杀了二叔的 700 多名同党,将朱高煦废为庶人,圈禁在北京西安门内。
接下来,庶人朱高煦因为一个举动,又让历史记住了他的名字。
4、困兽犹斗、自寻死路
1426 年 10 月 6 日,朱瞻基来到西安门内,探望二叔朱高煦。
眼看大侄子就要来到跟前,朱高煦故意伸出一只脚,将朱瞻基绊倒在地。
堂堂一国之君被如此戏弄,朱高煦很得意,但,朱瞻基很生气。
多年的恩宠,让朱高煦误以为自己无论怎么胡闹,也死不了,可这次,他想错了。
盛怒的朱瞻基,立即命人用一口 300 斤的大铜缸把朱高煦罩住,可朱高煦这厮,竟当场秀起了肌肉,把铜缸顶了起来。
朱瞻基的耐心彻底到头了,他再不愿与这位叔叔斗智斗勇了,于是,他发出了最后的指令:缸上覆满炭火,烧死朱高煦,诸子皆处死。
帝一日欲往视高煦,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高煦出不意,伸一足,勾帝仆地。左右亟扶起,乃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高煦项负之,辄动。帝命积炭缸上燃之,逾时火炽,铜镕,高煦死,诸子并死。——《明史纪事本末》
朱高煦,就这么彻底败在了侄子手里。
一代明君朱瞻基,为什么要暴力杀死亲叔叔?
由上可知,明宣宗朱瞻基并不是一个残暴的皇帝,他为什么要活活烤死亲叔叔,并灭了叔叔一门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明宣宗朱瞻基与亲叔叔朱高煦的恩怨由来已久。
明成祖时,朱高煦和哥哥朱高炽奉命前去拜谒孝陵。
朱高炽是个体重 200 多斤的大胖子,而且有点跛脚,所以走路时,需要两个人搀扶,饶是如此,朱高炽还差点跌倒。
紧跟其后的朱高煦,非但不上前搀扶,还冷嘲热讽道:“前人跌倒,后人知警。”
其意不言自明:他朱高煦可随时取而代之!
关键时刻,随行的朱瞻基应声说道:“更有后人知警也!”
三人斗法,谁知竟一语成谶。
“尝以成祖命同仁宗谒孝陵。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高煦从后言曰:前人蹉跌,后人知警。皇太孙应声曰:更有后人知警也。”——《明史》
朱瞻基对二叔朱高煦的诸多行为和想法,早已了如指掌,他本不想对二叔赶尽杀绝,奈何朱高煦没有当皇帝的命,偏要做当皇帝的梦。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朱高煦死后,朱瞻基曾昭告天下,称:“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
靖难之后,整整 25 年,朱高煦不是在造反,就是在造反的路上,朱高煦一门被灭,完全是他咎由自取、自食恶果。
第二,杀一儆百,为了更一步削藩。
朱棣之所以“起兵靖难”,就是因为,藩王实力太强,建文帝逼不得已,只能削藩。
而朱棣即位后,仍允许藩王保留护卫,这对皇帝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朱瞻基之所以拿最嚣张的汉王开刀,就是为了震慑其他藩王,继续削藩。
宣德元年,朱高煦被灭门后,晋王朱济熿因勾结朱高煦,被废为庶人;
宣德二年,赵王朱高燧因参与过朱高煦谋反之事,整日战战兢兢,于是,主动辞去“中护卫和千户所官军”;
宣德四年,秦王朱志主动辞去三护卫;
宣德五年,楚王朱孟烷主动辞去两护卫;
宣德六年,蜀王朱友堉主动辞去两护卫;
宣德七年,肃王朱赡焰主动辞去两护卫。
除此之外,朱瞻基还更改了朱元璋留下的一条祖制:不许宗室成员在朝中做官。
”当时大臣倡为疏忌宗室之说,遂废出仕之令”。——《明史》
从此,大明藩王再也无法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朱瞻基的削藩,相较于前人来说,无疑是最彻底的。
总结:
人一旦成为欲望的奴隶,就永久也摆脱不了了。
朱高煦,用一生说明了这一真理。
他身有军功,父亲亏欠于他,兄长厚待于他,只要自己做的不过火,守着一方土地,做个富贵王爷,那是绰绰有余的,可他偏偏放着眼前的安稳不要,竟去学父亲,搞谋反篡位!
可惜,他只学到了父亲的勇武,却无半点父亲的谋略。
当能力撑不起野心,注定是个悲剧。
朱高煦给我们上了多么生动的一课啊!
【2】、来自网友【橙皮卷】的最佳回答:
明宣宗怒喝:“烧死他!”士兵在一个倒扣着的大铜缸周围点燃木炭。缸中发出阵阵惨叫和砰砰的敲击声。明宣宗的叔叔朱高煦就这样被活活烧死了。
作为侄子,宣宗一直想给朱高煦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可是,朱高煦这个阶下囚竟然如此胆大包天。刚刚趁着宣宗来看他的机会,竟然伸腿将宣宗绊了个跟头。
宣宗摔了一跤,颜面不存。愤怒之下,命人用一个 300 斤的铜缸扣住了朱高熙。如果朱高煦开口求饶,宣宗或许还能饶他一命。
没想到朱高煦竟然力大如牛,将铜缸举了起来,面露不服之色。这下子可惹恼了宣宗,直接将朱高煦烤熟了。
宣宗依旧不解气,大声喝令道:“斩草除根,把他的儿子全杀掉!”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弟。明宣宗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长子。朱高煦和明宣宗朱瞻基是嫡亲的叔侄关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侄子下狠心如此残忍地处置了叔叔呢?这一切都缘于朱高煦的执念。
一、父亲开了个不好的头
朱高煦的父亲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被朱元璋封为燕王,封地在今河北和辽宁的部分地区。
1376 年,朱棣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氏成婚。随后前往封地,在北平做燕王。
朱棣从小受到极好的教育,文武全才。他出征漠北,大败元军,招降了元朝太尉乃儿不花。
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此后,朱棣威名大振,很得朱元璋看重,屡次被委以重任。
早在朱元璋登基的那一年(1368 年),他就将自己的嫡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
燕王朱棣正是朱元璋悉心培养,以后辅佐朱标,共同守卫大明江山的重要力量。
可是让所有人意外的是,1392 年,太子朱标突然生病死去。朱元璋痛哭不已,不知道他是怎么考虑的,后来并没有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是将孙子,也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有 26 个儿子,当朱允炆 21 岁即位时,十几个皇叔都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们驻守藩地,割据一方,让朱允炆非常忌惮。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朱允炆开始进行削藩。目的是要削弱皇叔们的势力,可是他的手段太过急躁暴力,五位藩王遭遇了重大打击。
- 周王朱橚被贬为庶人,流放云南;
- 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 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
- 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 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当目光集中到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身上时,朱棣只好假装得了疯病,争取时间,为战争做准备。
1399 年,朱棣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史上称为“靖难之役”。三年后,朱棣攻下帝都南京,江山易主。朱棣登基,即明成祖。
虽然朱棣起兵造反迫于无奈,于情感上可以理解。可是从正统思想来说,在讲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朱棣是造反谋逆,抢夺了侄子的皇位,这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
尽管朱棣励精图治,将明朝带入了一个盛世。却也总被天下读书人鄙视,他不得不令人编写《永乐大典》来缓和民众对自己的看法。
不过,朱棣奋起反击,抢得皇位的这种做法,让儿子朱高熙佩服得五体投地。父亲简直成了他的人生榜样,学习的目标。
在他心目中,皇位是属于强者的。而他心目中的强者,就是自己。
可是,别人并不这么想。在朱棣还是燕王时,祖父朱元璋就非常不喜欢皇孙朱高煦,说他狡黠妄为,行为没有章法。
朱高煦做事非常任性,经常违法乱纪。从一个小例子,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地随心所欲。
朱元璋去世时,朱高煦作为皇孙要进京参加丧礼。舅舅徐辉祖看他品行不端,就在私下告诫他要注意礼仪。没想到朱高煦不但不听,还偷走徐辉祖的爱马,径直返回燕地,丧礼也不参加了。一路上随意杀害百姓和地方官,影响极坏。
这样的事情不一而足,群臣们对朱高熙也颇多指责。
可是,朱高煦却也有别人比不了的才能,他作战骁勇,在军事上颇有才干。
燕王起兵靖难时,命令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熙随军出征,屡立战功。
朱棣在山东聊城兵败被困,朱高煦率军赶至,击退敌军,将朱棣救出。朱棣在浦子口战败的时候,也是朱高煦及时赶到,救朱棣于生死边缘。
因此朱棣对朱高煦说:“我儿应当奋勇再战,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言下之意是,世子朱高炽如果因病逝去,会将世子之位传给朱高煦。
朱高煦自然也是这样想的,打起仗来更为卖力。
可是,朱高煦战功越高,他就越加恃功骄纵,不守法纪的事也越做越多。
直至朱棣登上帝位,虽然朱高熙功劳很大,有些朝臣因此请求立他为太子。却也因为他的胡作非为实在太多,更多的朝臣提出反对意见。
最后,朱棣犹豫再三,还是认为世子朱高炽仁慈贤德,再加上朱高炽是太祖朱元璋选中的世子,因此将朱高炽立为太子。
朱高煦被封为汉王,藩国在云南。他十分不满,气愤道:“我有什么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
他坚决不肯前往云南,一定要跟着朱棣在南京,朱棣无奈只好同意。
朱高煦依旧行事放纵,常常在仪式和服装上与太子较劲,多次擅越,挑战天子威仪。同时,他还在朱棣面前数次挑拨太子的是非,陷害太子身边的近臣。
朱棣看儿子不喜欢云南,又把他的封地改到青州(今山东青州)。可是朱高煦依旧不肯前去,他说:“我有什么罪?给我这么贫瘠的地方?”
朱棣这下看出他的不对了,怀疑他想谋夺太子之位,又得知他做了数十起违法事件,非常生气,准备对他严惩一番。
没想到屡受朱高煦排挤的朱高炽反而替他求情。于是朱棣就又给朱高煦改了一块封地,让他去了乐安州(今山东惠民)。
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怨念,一直在寻找机会,策划谋反。
二、哥哥和侄子太好了,不作不行
机会这就来了,1424 年,朱棣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
仁宗将朱高煦召回京城,赏赐大笔宝物,又增加了他的俸禄。还将他的儿子加封为世子和郡王。
对这个弟弟,仁宗可谓是仁至义尽。他不仅不追究以往朱高煦在父亲面前对他的造谣污蔑,也不惩罚他的狼子野心。反而用更多的权势、金钱来安抚朱高煦。
没想到朱高煦非但不感恩,反而觉得哥哥仁宗软弱可欺,更加坚定了要取而代之的决心。
还没等朱高煦有所行动,仁宗就突然猝死了。从继位到驾崩只有九个月,从犯病到死亡只有两天,仁宗的死因一直未明,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明史》中记载了明仁宗弥留之际的话:“我监国 20 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
可见,仁宗的死,与常常忧虑谗言,殚精竭虑不无关系。朱高煦也是促使仁宗猝死的因素之一。
1425 年,仁宗驾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在半路设伏,准备截杀朱瞻基。可是时间仓促,未能成功。
宣宗朱瞻基继位后,最初和他的父亲一样厚道。重赏朱高煦,并对朱高煦提出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一一照办。
这又让朱高煦产生了错觉,原来侄子和哥哥是一样的软弱可欺啊!
1426 年,朱高煦起兵造反。宣宗得知消息后,竟然不肯用兵,而是写信给朱高煦,对他循循善诱。
朱高煦根本不理这一套,部署重兵,与宣宗叫阵。宣宗这才决定要迎战朱高煦,这次他下了狠心,御驾亲征。
朱高煦听说宣宗亲自率军讨伐,心里不由得有些害怕。
此时,宣宗竟然还对朱高煦手下留情,他写了一封信给朱高煦:“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不然,一开战你必被擒,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宣宗兵围城下后,又多次将劝降书信射入城内。无奈朱高煦执迷不悟。
就在此时,朱高煦突然意识到军队内部出了问题,他的队伍中竟然有不少人想抓住他献给宣宗。这个消息让朱高煦大惊,终于明白败势已定,只好从小路偷偷出城投降。
朱高煦犯了谋逆大罪,在历朝历代都是重罪,诛九族也不为过。
群臣纷纷上奏,要求严惩朱高煦。
宣宗却依然手下留情,将朱高煦父子贬为庶人,关押在皇城内。
这是朱高煦最后的生存机会,如果他从此安分守己,还能过着吃穿不愁的生活。可是他怎能改掉”作“的本性呢?心中执念太深,不死不休。
趁着宣宗来看他的机会,朱高煦伸出腿,狠狠地将宣宗绊了个跟头。
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宣宗再也无法忍受,多年的压抑一起爆发了出来。他将最暴力的惩罚加诸于朱高煦身上。
于是,朱高煦终于把自己“作”成了一缸烤肉。
四、放不下的执念,平静不了的心
作为皇子,朱高煦本可过着衣食无忧,权势滔天的日子。可是那个掌握生杀大权的位置实在太有吸引力,在朱高煦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父亲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上行下效,让这种夺权的奢望有先例可循。于是,执念在心中发了芽。
哥哥和侄子对朱高煦的仁厚,又让这颗发芽的种子蓬勃生长,执念在心中长成了参天大树。
朱高煦无法遏制内心的欲望,要么成功登上皇位,要么不死不休。
他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是“执迷不悟”这个成语最好的注释。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放下执念,才可寻找到平安喜乐。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