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亮剑中政委赵刚 150 米连开三枪击毙三名日军机枪手。很困难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我就是个码字的】的最佳回答:
很难,难到有神剧的嫌疑。
有不少人称李幼斌何政军版《亮剑》为“神剧鼻祖”,理由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赵刚的狙击水平太过于神奇。
客观来讲,赵刚在《亮剑》中的三次狙击如果是真的,那确实称得上狙击手界的天花板,因为其难度不是一般大。
赵刚在剧中三次展示神枪手本事,其中两次是在李家坡之战,一百五十米距离连开两枪连续击毙两个日军机枪手,另一次是在辛庄阵地上,五百米距离击毙一名日军迫击炮手。
这三枪到底神奇在哪儿,本文就聊一聊。
一、狙击成功的要素
一般我们都将狙击成功的最大要素首先归结于狙击手个人能力,这当然没有太大问题,但也不能排除外界因素的重要作用。
影响狙击成功率的外界要素有且不仅包括:
装备水平:精度越高的枪狙击成功率越高,在二战中,鬼子的三八大盖就是比中正式和汉阳造更适合狙击。
目标距离:当然目标距离越远越难被击中。
目标防护:趴在战壕里的敌人当然比站在战壕外的敌人更难命中。
战场环境:狙击手所在的区域越安静,射界越大,视线越好,命中率自然越高。
射击姿势:相对来说,卧姿的稳定性要超过跪姿和站姿。
如果这五个外界因素全都良好,再加上狙击手本身的能力,狙击成功率那是相当高,在狙击手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外界因素越复杂,狙击命中率越低。
二、李家坡之战
赵刚在李家坡之战中两次狙击成功,发生在独立团扔完三千六百颗手榴弹,全体上刺刀冲锋刚开始阶段,这个时候,残余日军的重机枪响了,对集体冲锋的独立团造成了极大威胁。
在不考虑赵政委个人狙击素质是否有变化的情况下,我们看看当时的狙击要素是否良好。
赵刚手上的枪是普通汉阳造步枪,这种枪比较老,稳定性差,出厂日期估计也很早,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拿来当狙击步枪用的。
鬼子机枪手在一百五十米开外(李云龙说的),这个距离对于汉阳造来说不算近,但也并不算太远,起码在有效射程之内,命中概率有一定保证。
日军机枪手使用的是九二式重机枪,这种枪从正面看就跟一块铁疙瘩一样,是一个天然的盾牌,再加上鬼子机枪手躲在机枪阵地战壕里,留给赵刚瞄准的有效部位只有头部。
赵刚开枪时的战场态势并不利于他,战场环境较乱,身边的独立团战士在冲锋,对面鬼子机枪手在扫射,赵刚还处于佯攻状态,非常不利于瞄准射击。
由于地形和时间限制,赵刚采用的是临时跪姿射击,虽然动作很标准,但论稳定性肯定不如卧姿。
这么一看,除了赵刚个人能力不变外,五个影响狙击命中率的外界因素,至少有四个不利于赵刚,在这种情况下,赵刚能连发两枪连续击中两名机枪手,这水平肯定能超过我军著名狙神张桃芳。
要知道,张桃芳在上甘岭使用的是准头很足的莫辛纳甘步枪,大部分时候采取的是卧姿,在己方阵地上也比较安静,相对安全,他打了 436 发子弹,击毙 214 名敌人,平均两枪一个。
换言之,如果把张桃芳放在《亮剑》李家坡之战中,在那种环境下他也很难做到两枪击毙两个机枪手,难度太大。如果把赵刚派到抗美援朝战场,他有可能创造比张桃芳更好的狙击成绩。
你说,赵刚这个战绩神不神?李云龙之所以为之感到惊讶,一方面是因为赵刚这两枪打得太过于传奇,连见多识广的老李都为之叫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赵刚的深藏不露。
要知道,当年张桃芳一开始的战绩连打了半辈子仗的军长都不信,何况比张桃芳还神奇的赵刚呢。
三、辛庄之战
李云龙和赵刚率领独立团一部在辛庄被包围,赵刚远远看见日军正在架设迫击炮阵地,于是他和李云龙打赌,要一枪击中那个架炮的士兵。
李云龙用跳眼法测了一下距离,大概在五百米左右。
这里有一个小疑问,为什么日军会把一个迫击炮阵地架设在独立团步枪射程里,这也太业余了。
我们只能解释为,日军应该知道村子前头有李云龙部,但不知道村子后头还有赵刚部,所以大意了。
赵刚随便从旁边战士手里要来一杆枪,瞄准就打,一枪命中日军迫击炮手头部。
这里也有两个小细节需要说一下,一个是赵刚瞄准前特意调了那杆枪的标尺,看位置应该调在了五六百米左右,估计赵刚可能不太会用跳眼法,所以他让李云龙测距离,然后根据李云龙测算的五百米设定标尺。
这个设定标尺的细节非常讲究,原因李云龙也说了,距离五百米远,子弹打过去是一条弧线,没法直接瞄准。但是,步枪上都有标尺,这玩意的作用就是调整瞄准基线用的,不用标尺直接打五百米外的目标也不是不可以,但那都是子弹喂出来的神枪手,像赵刚这样的新手走的是专业路线,依靠标尺瞄准,非常规范。
而且,很难得的是,你看赵刚的眼睛,他确实在看标尺,证明何政军是懂枪械的,不像很多电视剧居然用闭着的眼睛瞄准。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日军士兵中弹,明显子弹是打在了日军钢盔上,有些观众不懂,以为子弹打在钢盔上正好被挡住,实际上,钢盔主要是用来防弹片和碎石子的,偶尔防一下流弹,防不了直接射来的子弹。
不过,虽然细节到位,但赵刚的这次狙击也是很神奇的。
赵刚用的是不太稳定的站姿,而且依然采用了普通汉阳造步枪,这种步枪虽然标尺设定能打 1800 米,实际上的战斗射程也只有 400-600 米,真正有效的射程在 200 米以内,而且这还是新枪的数据。
五百米的距离,对于一把老汉阳造步枪来说有些过远,子弹打过去已经没多少杀伤力,能不能打透钢盔也是个疑问。
如果赵刚使用的是三八大盖,那五百米就是小意思了,三八大盖在庐山上曾经创造了八百米开外一枪命中日军指挥官心脏的光辉战绩。
赵刚这次的狙击更像是真正的狙击,只不过由于手里的家伙是汉阳造,显得这五百米的狙击有些太过于神奇。
实际上,日军迫击炮阵地是四门炮,赵刚最应该采用的不是步枪狙击,而是应该用身边那挺捷克 ZB26 机枪进行远程狙击,ZB26 的有效射程能达到 800-1000 米,打五百米外的迫击炮阵地也就是几个点射的事儿,又快又准,可惜了。
综上,赵刚在《亮剑》里这三枪虽然看起来很过瘾,把老兵油子李云龙都给镇住了。但在现实中这三枪发生的可能性极小,毕竟难度太大,说白了,这不过是《亮剑》为了塑造人物帮赵刚打了神准的三枪。
【2】、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看对什么人来说。
如果赵刚只是普通士兵,150 米 3 发 3 中,又是在激战中,是非常牛逼的。
但如果赵刚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神枪手,150 米 3 发 3 中还是完全可能的。。
很多人电影看多了,认为二战期间的交火,就是一发子弹击毙一个敌人,无论距离远近。
很多人不知道,解放军长期将射击距离定为 100 米。
为啥?
采用机械瞄准具,在 200 米距离上准星已经比标准的半身靶要大了,射击基本就是依靠感觉了。
况且,就算你瞄准的很厉害,只要手稍微一抖,就不可能击中 200 米距离的靶子。
即便是今天要求最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要求 450 多米精确射击考核,但自动步枪是要配备瞄准镜的,不然也不可能有效击中。
大家算一算,赵刚打的是 150 米的敌人机枪组,肯定是趴着甚至蹲着的。
也就是说,敌人其实比靶子还小,射击难度更大。
其实,如果说赵刚是比较优秀的射手,采用精度较高的步枪,仔细瞄准以后一枪击毙一个敌人,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你要说连续三枪打倒三个敌人,难度就很大,可能性是比较低的。
更别说,赵刚是随手拿了一支枪,三枪都击中敌人的脑袋,更重要的是敌人还在移动,实战中这根本就不可能。
电视剧而已,有些夸大很正常。
其实,赵刚还有更牛的:他说能在 500 米的距离上将敌人暴头,李云龙听了半信半疑。赵刚用一支三八式步枪稍加瞄准,就准确的命中了 500 米外的敌军炮手,李云龙看得目瞪口呆,从此对赵政委是心服口服。
三八式步枪的精度射程为 400 多米,再远的话子弹就有明显偏差。
原则上来说,500 米距离不用光学瞄准具,一枪击毙敌人的可能性极低,甚至有瞎猫碰到死耗子的感觉。
即便是视力极好的人,500 米距离看敌人就非常小了,用机械瞄准具进行瞄准难度非常大。
二战中,狙击手的作用并不大,充其量只是特种作战,骚扰敌人,瓦解士气而已。
我们以柳德米拉为例,这个苏联女狙击手宣称狙杀 309 名德军,但德军仍然她最多击毙了几十人。
且不谈战绩真假,就算真的击毙 309 人也不算什么,对德军来说一顿炮击也能造成这种伤亡,斯大林格勒的苏军任何一次冲锋,都会损失这么多人。
而且,这些苏军狙击手均是使用专业狙击步枪。
大家注意,电影《兵临城下》的瓦西里第一次用的是没有瞄准镜的步枪,他只能保证在 100 米内射中敌人头部。
很多人不知道,志愿军狙击手张桃芳,最初战绩非常不好。因为他的步枪就没有瞄准镜,远距离射击瞄准困难,还要计算提前量。
实际上,张桃芳的狙击同二战期间是不同的。二战期间狙击手往往相距四五百米以上,远距离狙击。
而官方记录:张桃芳的射击距离多在 400 米以下,100、200 米的不少。较远距离如 800 米的仅有寥寥数次,且成功次数不多。他所在的位置是上甘岭 597.9 高地(即美军的三角高地)上宽度约 30 多米的班阵地,共有五处射击位置。他回忆的四次狙击经验,四天各打死(中)一名、三名、两名、一名。每次目标的警觉性都不低,或不定向不定时地观测,或有惑敌闪躲的动作,更布置有假人。他都需耐心等待。 他遇见至少一名狙击手(虽不清楚有无使用瞄准镜)尝试反制他。
可见,张桃芳大部分狙击就是一二百米。
而即便是张桃芳如此优秀的射手,在 32 天内射击 442 发毙敌 214 名,也就是一天平均射击 13.8 发毙敌 6.68 名,命中率 48.4%。
试问,狙击高手张桃芳尚且只有 48%的命中率,赵刚是什么来头?
后羿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