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超级土拨鼠 1】的最佳回答:
小麦并不是我国驯化的作物,它的故乡在遥远的西亚,那里也是人类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大约一万年前,那里的人们在平地上种植小麦和大麦,在山坡上放牧山羊和绵羊。此后,小麦的种子开始从西亚向四周蔓延。
小麦到达中国的具体时间不详,不过我国最早的小麦遗物,是在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墓地发现的,一个草编的篓子里装着小麦作为陪葬品,距今已经 3800 年历史,当地遗址中还发现了大型的磨麦器,这说明小麦很可能是从西亚经过新疆传入我国北方的。
在商周时期,小麦的地位是不如粟的,在宗庙祭祀的时候,以粟为尊贵之物。当时小麦的种植受制于气候的制约,小麦的老家西亚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阴冷湿润,降雨主要在冬季和春季;而黄河流域则是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降水集中在夏季,而春季普遍缺少雨水,因此也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而小麦是冬播夏收,春季是生长时期,最需要水。所以,要想大规模种植小麦,必须先解决灌溉问题,灌溉系统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大规模地种植小麦。
自秦国开始,小麦在关中平原能够稳定高产,还得益于郑国渠的贡献;而郑国渠的修建,本来是韩国策划一场搞笑的阴谋……
战国七雄之中,韩国实力最弱,却紧挨着秦国,随时有被秦国吞并的危险。打,肯定是打不过秦国,只能智取,于是韩国想出了一条妙计……派遣本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前往秦国,想办法说服秦王嬴政在渭河流域开凿一条水渠,用来灌溉关中平原的广袤田地。兴修水利可是特大工程,此计如果成功,秦国短时间内就没有财力、物力来进攻韩国了。
而秦国虽强,水利人才却很匮乏,郑国的到来,把秦王给高兴坏了,立即让他主持修建这项特大工程。秦国的资源和人力被这项大工程吸了进去,确实没有能力对韩国开战了。没想到 5 年后,韩国阴谋暴露,秦王大怒,要杀了郑国。
郑国在生死关头对秦王说:我确实是间谍,但是如果水渠建好了,对秦国极为有利!我只不过让韩国多苟了几年,但是却会让秦国万年受益。
秦王一听,耶喝?说的好像有道理……于是继续让郑国主持修建水渠。十几年后,水渠建成,名为郑国渠。郑国这位大卧底不但没被治罪,还能名垂千古,完全是因为秦王广阔的胸襟和远见。
而郑国渠除了灌溉关中平原,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用水冲掉田地里积攒的盐卤。前面说过黄河流域的农业区都是季风性气候,每当季风来的时候就雨量充足,而季风不来的时候却很干旱,土壤水分蒸发很快,把盐卤留在土壤里,年复一年,农田就会出现盐碱化,肥力大大降低,最后无法耕种,只能采取休耕。古代中国人选择了种植小麦,就得与盐卤长期抗争。而有了郑国渠这样的水利工程,盐碱化的趋势会被大幅度延缓。
秦国位于西方,接近西域,所以接触小麦这种作物的时间必定很早,又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关中平原,再加上大规模兴修水利,这些条件让秦国得以大范围种植小麦,经济实力迅速跃居天下第一。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国后期秦军能够连年征战,关中平原出产的小麦功不可没,所以秦国最后能够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是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的。
这事儿,司马迁可以作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秦国所在的关中地区,土地不过天下的 1/3,人口也差不多这个比例,但是其富庶程度,却达到了天下的 60%!
所以到了汉朝,管理层非常重视关中平原和小麦种植,西汉多位农学家兼官员都曾力挺在关中平原上加大推广小麦种植。
【2】、来自网友【梦话春秋】的最佳回答: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小麦是当今世界播种面积最大、分布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中国则是生产小麦最多的国家,2020 年中国的小麦产量高达 13168 万吨,种植面积 3.31 亿亩,其中有亩产轻松过千斤。小麦已经成为中国餐桌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的作物。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小麦其起源地竟然会在万里之外的中东“肥沃新月”地带。这个地带大体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东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因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沿岸形成适合于农耕的肥沃土壤。这块土地正好《圣经》中描述的“流淌着奶和蜜”一般,见证了人类最初农业诞生。
假如我们真的有穿越功能,回到 3000 多年的中国大地,你会发现饮食如此的简单,家常的西红柿炒鸡蛋都没有,因为番茄到明朝后才传到中国,那就吃简单的,下个面条吧,你太奢侈了,面条到了魏晋时,贵族才吃到的东西。那时候殷商人的主食是小米。
小麦何时被培育出来的。
在土耳其的东部卡拉卡山区,科学家考证至今当地还有 68 种野生植物与小麦有关,大约新石器时代,小麦大卡拉止山区培育出来,时间距今 10500 年之前。也就是说,小麦的培育史上万年。自从小麦在“肥沃新月”地区被人类培育出来后,小麦不断向周边邻近地区传播。在西方的地中第,公元前 200 年,小麦已经成为亚平宁半岛的重要粮食。公元前 2 世纪罗马人已经把小麦写入文献。伊朗等地小麦的栽培史有 9000 多年,欧洲的希腊和西班牙也有 7000 年的历史。距今 7000 年的中亚地区,小麦已经成主要农作物,在靠近中国的哈萨克斯坦境内东部遗址,出土的小麦,距今有 4600 年。由此看来,小麦的传播历史西向东在缓慢的在欧亚大陆传播。
那小麦何时传入中国的。
一,考古发现。
在新疆南部的小河墓地和古墓沟墓地均发现小麦的遗存,探测年代为距今 3800 年——3600 年。小麦到达新疆后,大概出现两条传播路线,一是通过阿尔泰、天山地区到达蒙古高原地区,进而通过多条路线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二是径直穿过河西走廊,进入到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中原地区。
二,文献记录。
在甲骨文中发现有“麦”、“来”等字的卜辞,“来”和“麦”这两个字都被诠释为麦类作物,前者被释为小麦,后者被释为大麦。麦子为何称为“来”字,意思是小麦自西方来,说明小麦是从外地来的作物。成书于春秋的《周礼》最早记录五谷的书之一,在“谷宜五种”就列出了“黍、稷、菽、麦、稻”五种农作物,在《论语》里也出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词语。这说明麦子已经上升到主食当中,并掺与到祭祀祖先之用。
小麦如何能取代中国的原产粮小米成为中国人的主食的。
一,产量。
虽然小麦虽然属于旱地作物,但比起来粟还差些,因为小麦的种植都是要河谷周围。小麦有一优势,那就是产量高,譬如清朝末年在关中地区,同一块地,小麦的亩产量可以达 180 斤到 200 斤,而粟的产量仅为 100 斤。产量高意味着能养活更多的人。
二,技术。
在小麦来到中国的最初的吃法叫“粒食”,就是整粒小麦放到炊器中蒸煮后食用。口感非常差,几乎难以下咽,很长时间,小麦都被“恶食”,下等人吃的食物。而上等人的食物是粟,蒸煮后口感非常好,“膏梁”(品质极好的小米),只能高端人食用,所以“膏梁子弟”成为有钱人的象征。一旦小麦磨成面粉后,小麦摇身一变立马高、富、帅了,到了战国时出现了专门用于磨粉的工具“转磨”,终于可以将小麦进一步加工成为较精细的粉末状态。东汉时,已经出现名目繁多的面食,此时主要以饼为主,东汉皇帝汉灵帝就喜食胡饼。
随着石磨技术的逐步改进和普及,小麦制成的面粉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小麦被广大老百姓认可。唐代开始对征夏税,麦子主是夏季收,说明种植麦子已经成了征收对象。到了宋代,开封城里花样繁多的面类饮食,小麦已经成为华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到了明清,以麦作为农作物,获得大面积推广,完全取代了小米的位置,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