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许褚的儿子被钟会下令斩首,为何没人出来求情?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叶子听禅】的最佳回答:
公元 263 年,钟会率 10 万大军伐蜀,骑马过桥时踩塌了一个大洞,钟会差点被甩下马。于是他大怒,令人把先锋许仪抓来,大声呵斥,并下令斩首示众。旁边的将领一个个面目吓得发白,却没人敢上去求情。
因为,钟会杀许仪的理由比较牵强。他认为许仪身为先锋,“理合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专一修理桥梁道路,以便行军”,结果连桥都修不好,陷住了马蹄,是延误军机,违反军令的大罪!
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可是,我们都知道,先锋是古代军队里的精锐部队。先锋大将和先锋军一般都挺能打,但不代表他们还会“逢山开路,遇水叠桥”。
事实上,这个事是工程兵桥舟部队的事,古代军队里一直有这个配置。《周礼》记载,西周军队中就设有“掌固”和“司险”等官职,专门负责修筑城郭沟池及有关防守之事。
其他如宋朝有厢军,元明有匠军,清朝有土营和水营等等,无不说明了一件事:钟会就是故意找茬杀人!
那钟会为啥要杀许仪?徐仪身为虎侯许诸之子,真的没人帮他求情吗?
钟会杀许仪的原因
钟会出身名门,是颍川钟氏钟繇的儿子。他从小天资聪颖,5 岁时拜见曹魏名臣蒋济,蒋济惊呼““非常人也”。等再长大一些,更是玉树临风,文采斐然,在玄学上与名士王弼齐名,书法上也被后人评为上品、妙品,多有佳作传世。
这样一个世家子弟,只要不站错队,自然前途远大,而钟会毫无疑问是个聪明人。他深知良禽折木而栖的道理,老早就背弃曹魏正统,投靠在司马家麾下,被司马师、司马昭二人所看重。
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不甘于担当傀儡,奋起反抗司马昭,也是钟会献策,轻易瓦解了曹髦的势力,所以被司马昭视为心腹肱骨之臣,时人常常把他比之“张良”。
然而,钟会不是没有缺点。由于年少成名,再加上一路走来太顺,导致他性格恣意妄为,好为事端,这也为他日后恃宠而骄,最终被乱军杀死埋下了伏笔。
相比于钟会,许仪就平凡太多了,历史记载仅仅几句:”武卫将军许褚之子,官至牙门将,承其父牟乡侯爵位。”可见虎父犬子,全凭许诸的威名才在历史中留有姓名。
此时,钟会担任东汉曹魏时期的特务头子司隶校尉一职,位高权重;而许仪靠着父亲萌荫,好不容易才混上杂号将军里的最低等“牙门将”。
两人境遇可谓天差地别,想来也不会有什么交往和私怨。所以我们可以认定,钟会杀许仪,完全是借题发挥,坑害老实人。
他杀许仪的原因有三:
一、魏灭蜀汉之战对他来说太重要,性格恣意的他决定谁掉链子他就杀谁。
钟会是个权力欲望极大的人,当他担任司隶校尉一职后,要想再往上爬,得立下奇功。在满朝文武大多反对伐蜀之时,是他据理力争,毛遂自荐,建议司马昭灭蜀。
司马昭十分信任钟会,并且也认为蜀汉国力日衰,有机会灭掉这个老是北伐捅屁股的国家。于是,钟会被封为镇西将军,作为主帅开启了魏灭蜀汉之战。
这一战对钟会来说非常重要,胜了从此平步青云,位极人臣;败了前途受阻,不知要蹉跎多少年。
结果大军才开拔,他就因桥路问题受阻,差点在众人面前摔下马,这对一贯顺风顺水的他来说简直不能忍。
二、杀鸡儆猴,借钟仪的脑袋提高自己在军中的威望。
钟会的能力自然没得说,早年多次作为幕僚和谋士随司马家大军平叛。但他从未在军中担过主帅一职,威望不足,不能服众。
恰好许仪在此时蹦了出来,简直是瞌睡来了递枕头,他自然不愿意轻易放过这个机会。而他下令斩首许仪的效果也很好,可谓诸军闻之,莫不震竦。
三、继续站队,表明心意。
灭蜀之战时,曹魏的大权已经完全被司马氏所掌控,曹髦不愿作汉献帝生,奋起反抗被镇压后,曹奂就彻底成为了司马氏的傀儡皇帝。朝中除了少部分曹魏老臣心系曹氏以外,大多数聪明人已转投司马氏麾下。
而曹魏老臣里,绝对少不了许诸一家。许诸与曹操君臣相得,许家也屡受曹氏恩惠,政治倾向不言而喻。钟会作为司马氏心腹,有机会铲除曹氏一派,免不了心狠手辣。
为何没人出来求情?
在《三国志·钟会传》中,许仪被斩时,没有人出来求情。而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觉得许诸好歹也是魏国大将,这不科学,便自己添了一段:
诸将告曰:“其父许褚有功于朝廷,望都督恕之。”
那到底有没有人替许仪求情?我认为,可能真没有人,即便有也只是少数。
第一,许诸走得“孤臣”路线,人脉并不多。
许诸在曹操心里地位很高,被曹操赞曰“此吾樊哙也”。而这一切,跟许诸选择走的“孤臣”路线有关。从他投奔曹操以来,一直是曹操的人,跟曹魏其他势力往往不假颜色。
有一次曹仁来找曹操,刚好碰见许诸,便有意交好这位猛将,想拉着他去偏殿聊会天吹会牛。结果许诸一点面子不给,直接拒绝,让曹仁下不了台,招致曹仁的怨恨。
许诸不跟其他人一样结党抱团,一心当曹操的忠臣,这就导致许家的人脉并不多。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许家不跟人抱团,落难时自然也没人主动出来帮他。
第二,求情会得罪钟会。
钟会借题发挥表现得太明显,是个人都知道他要“杀鸡儆猴”立威。这个时候上去求情,一个不好就得罪了大权在握,如日中天的钟会。战争时得罪一军主帅,基本可以宣告死亡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得搭上。
第三,求情会被认为占队曹氏。
即便有人不在意得罪钟会,可也害怕得罪钟会背后的司马氏。钟会斩杀许仪,表面上是许仪违反军法,主帅杀人立威,可实际上也是司马氏对曹氏的又一次打压。
这个时候站出来,很容易被认为站队曹氏,在曹魏皇朝司马氏势大的情势下干这种傻事,事后必定被拉清单算账。
这可比得罪钟会更恐怖,得罪主帅钟会大不了在战场上被安排必死的任务,死也只死自己一人;可如果因此参与进司马氏和曹氏的权利之争,得罪司马氏,那就是灭门夷族的大事。
所以,即便诸将中有耿直不怕死的将领想仗义执言,估计也会被旁人拉住。事后分析一通告诉他隐情,包管汗如雨下。
钟会和许家的结局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别看此时钟会像杀只鸡一样杀了许仪,但他的下场也没好到哪去。
钟会灭掉蜀国后,晋升三公之一司徒,又被封县侯,增邑万户,可谓风光。但是,他的性格缺陷也开始暴露出来:他居功自傲,行事嚣张,位极人臣还不思急流勇退,还费劲心思扳倒了自己的政敌邓艾。
他自以为从此后,朝上就是司马昭老大,他老二。但是,他忘了一个道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以前邓艾还在的时候,跟他互相制衡,司马昭才放心。可是邓艾一去,司马昭就开始忌惮起自己这位心腹。
司马昭集团的其他人更是希望把他拉下马,司马昭的夫人王元姬便是代表。她天天吹枕头风,说道:“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
因此,司马昭与钟会两人起了嫌隙。钟会何等聪慧,立马反应过来,留给他的只有两条路:
1、干掉司马氏,自己当老大;
2、主动放弃权利,乞求司马昭看在往日情面上饶自己一命,余生做个富贵太平翁。
钟会思前想后,还是认为“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再加上他前半生顺风顺水的经历,让他充满了自信。另一方面,他也深知司马昭性情凉薄,刻薄寡恩,把性命交在这种人手里,结局堪忧。于是,他联合蜀汉降将姜维,起兵造反。
事实证明,钟会的确是“迷之自信”,即便他假借魏明帝郭皇后的遗诏,打着曹氏的旗号,也没有几个魏将愿意跟他造反,最后军队哗变,他和姜维死于乱军之中。钟会自己没有儿子,从兄长钟毓过继来的养子钟毅也因此而死。
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会时年四十,将士死者数百人。——《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与之相反的是,许家自许仪死后,开始学会做人,主动投向司马氏的怀抱。晋武帝司马炎篡位登基后,看许仪的儿子许综乖顺,便让他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许家反倒因此传承了下来。
最后,钟会和许家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
时移世易,没有谁能一直风光,我们在顺境要保持敬畏之心,逆境中也不要轻易放弃。这个世界如此精彩,谁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你说是吗?
【2】、来自网友【风去了无痕 D 论史谈兵】的最佳回答:
钟会杀许仪,表面上三军慑服、令行禁止,并为自己立了威。实际上,却为自己后来让乱兵乱刀分尸先埋下了定时器。
之所以没人出来求情,是因为钟会摆明了在找茬杀人。故而众人心知,求了也是白求,弄不好还要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钟会是个什么样的人?
出身高门贵族的钟会,长在统帅司马昭身边任高参,深谙兵法战略而极度缺乏基层带兵实践,只知以威严峻法治军,而不知施恩义厚结将士的道理。
军队是讲资历的,古今军中宿将们对“空降来镀金的”都是有抵触情绪的。所以当钟会出任伐蜀大军主将时,必然也感受到了抵触氛围。
所以,一心要找一个有些名气的偏将来杀了立威。而许诸之子、时任牙门将军许仪不幸中招了。
这时候,钟会把大将招牌一竖,铁面无私,他说要杀,任谁上去求情也是没有用的!
杀了许仪后,军中各级将领对钟会从此服服帖帖,有命必从,这让钟会很满意,大将军的气场,也变得愈发的威严。
但钟会不知道的是,将士们怕他、服他,并不是敬服他个人。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朝廷法令,军中将士敬服的:只是朝廷法令。
而当后来,钟会欲矫诏自立时,他再就也不代表朝廷制度法令了。
这时候,被他用杀许仪时的严刑峻法压制下的军中将士们,积压的不满与愤怒爆发了。
不代表朝廷了,还怕他作甚?
诸营乱兵立即一哄而上,把他与姜维一起乱刀剁成了肉泥。
被钟会以军法处斩的许诸之子是冤枉的,因为罪不至死。
古代行军打仗制度,若犯了“失军、败军、畏敌不进、临阵乱军”等等,那是要杀头的。
而许仪被军法斩首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志·钟会传》记载:钟会统率十余万大军分从斜谷、骆谷向汉中进兵。
命牙门将许仪率一部先行,在前整治道路,钟会大军在后跟进。
可知许仪所部,承担的是修桥铺路的任务。
但许仪职务是牙门将!
牙门将,大将之爪牙也。比如唐代节度使麾下最勇猛的将领与最善战的悍卒,就称为牙将与牙兵。
所以牙门将许仪所部,应是摧锋陷阵的劲卒,而叫这群人去修桥铺路,就是叫特种兵去临时转行当舟桥工兵,士卒岂能没有怨言?
钟会的用意就是要找茬杀人立威的企图。
果不其然,大军开进途中,有一座桥没铺好,桥板穿了,陷了马足。如果桥塌了,过桥的人马掉下去了,那么负责人问死罪也还说得过去。
但只是陷了马足,哪怕古代军法再严,怎么看也不过是捆打军棍的罪。
但是,钟会却立即祭出军法,当场斩了许仪。
这么一下,大军诸营将领士卒,无不感到脖子上发凉,此后对钟会的心狠手辣,无不感到服服帖帖了。
- 《三国志》:(许)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
然而将士们服服帖帖是一回事,钟会其人刻薄、无情、寡恩的面目也公之于众了。
自古大将要让士卒甘心为之赴死,除赏罚严明外,私恩结士是必不可少的。
而钟会依靠严刑峻法树立威仪、震慑三军,后来却又妄想再靠这种毫无恩义的手段去勒令三军将士背弃妻儿父母跟着他造反,钟会显然就是个理想很丰满,却倒在了现实的骨感之下的、脱离了实际的理论派人物,注定是要失败的!
《三国演义》连环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