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何古代的宝刀能够削铁如泥,现在的刀反而却做不到了?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07 13:09:29 23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何古代的宝刀能够削铁如泥,现在的刀反而却做不到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一老沈一】的最佳回答:

(戚继光用钢刀,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代的宝刀削铁如泥”?

那得先说说古代有没有“宝刀”。

这事,真不是空穴来风,古代确实有“宝刀”。

绝顶聪明的曹植,不仅有《七步诗》,还有《宝刀赋》。

其序曰:“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龙、虎、熊、马、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侯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王自杖之。”

“家父魏王”,是曹操。“太子”,指曹丕。再就是曹植自己和弟弟饶阳侯了。他仨一人一“枚”;另两“枚”曹操自用。

以“枚”作量词,蛮有意思。

他还说到“宝刀”的形制,“规圆景以定环,滤神思而造象”。后世称这样的刀型为“环首刀”,创于西汉。见下图——

曹植那个时候,这种“宝刀”叫“百辟刀”。

《艺文类聚》六十《魏帝》亦记录此事,曹植所言不虚。

曹丕,也曾作百辟刀剑。

他在《典论》中说:“余善击剑,能以短乘长。故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他制作了三剑、三刀、三匕首。“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似灵龟,名曰灵宝;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长四尺四寸三分,重三斤十两;其三鉴似崩雪,刀身剑铗,名曰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又造百辟露陌刀一,长三尺二寸,重二斤二两,状似龙文,名曰龙鳞。”

“百辟”,就是百次锻打和冶炼。为“辟湅”之省,史称“百湅金”或“百湅刚”,现在称为“百炼钢”,实际就是整个西方 1744 年英国才掌握的“炒钢”。

(晋代彩绘砖画像,持刀盾弓箭步兵图)制造“百辟刀”费时费工,装饰豪华。三国时,为王公贵族及武将之甚爱。

陶弘景《刀剑录》有不少记载。如,“孙权遣张昭代周瑜为南郡太守,曾作一刀,背上有‘荡寇将军’四字,八分书”;“蒋钦拜别部司马,造一刀,文曰‘司马’,古隶书”;“潘文偏将军为擒关羽,拜固陵太守,因刻刀曰‘固陵’”,等等。

《刀剑录》中,没说关云长用“青龙偃月刀”。《三国志》亦未提及。

至东晋十六国,权贵们仍喜好“百辟刀”。《刀剑录》载,“前秦苻坚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功,铭曰‘神术’,隶书”;“夏赫连勃勃龙升二年造五刀,背上有龙雀环兼金缕作一龙形,长三尺九寸,刘裕破长安得此刀,后入梁”云云。

上面所说“宝刀”,能“削铁如泥”么?

曹植在《宝刀赋》里,曾夸耀宝刀说:“故其利:陆断犀革,水断龙角;轻击浮截,刃不纤削”。

他说,宝刀很锋利,在陆地,可斩断犀牛皮;于水中,能削断龙角。挥砍很轻,刀刃不损。

曹植没说能“削铁如泥”。

三国时期,有个制刀的名家,叫蒲元。他曾为诸葛亮造军刀三千口,所制之刀异常锋利。

《太平御览》引《蒲元传》载,“刀成,以竹筒密内铁珠满其中,举刀断之,应手灵落,若雉生雏。故称绝当世,因曰‘神刀’。”

这是说,蒲元把刀做好之后,以竹筒盛满铁珠,然后挥刀一砍,竹筒立断,铁珠散落一地,就像母鸡下蛋一样。于是蒲元造刀,当时成为“一绝”,所制之刀被称“神刀”。

蒲元“神刀”锋利,能砍断竹筒,但也没说可以“削铁如泥”。

(晋代砖画像,持长刀侍从图)

那么,“百辟宝刀”或“蒲元神刀”有无可能“削铁如泥”呢?

从科学角度说,没有可能。

有人或看过现在施工剪切钢筋、钢材、钢板、钢管之操作。如果不用电气焊热熔的办法,一般会用剪板机或切割机。

剪板机的原理,是通过剪切力使被裁金属材料断裂分离。其属于锻压机械之一种。除去上下剪切刀片材质必须符合强度等要求外,还须有电、机械、物理所形成的剪切力。这种力,与任何大力士的挥刀一砍,毫无可比性。

还有一种切割机械,用“砂轮”切割金属,有因此而全球著名“砂轮”品牌。这种切割金属的办法,是靠摩擦破损被切割金属物理结构实现的,除了“砂轮”有品质要求之外,靠的是高速“摩擦”,也非奋力挥刀之力可比拟。

(商代青铜刀)

或曰,“宝刀”或“神刀”材质神奇,远胜被“削”之铁。

这个理由,同样不成立。

人类最早将金属用作兵器,是铜,包括红铜和青铜,就是添加了铅锡的铜。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铜制刀,属于齐家文化,红铜青铜皆有,但仅长 10 余厘米,应还不作兵器用。

商周青铜兵器盛行。当时,钢铁兵器还未登场,“削铁如泥”无从可比。从材质来说,青铜兵器一下子砍断钢铁兵器的可能性也几乎不存在。

春秋伊始,钢铁兵器登上历史舞台。至秦汉,被广泛使用。

但是有一条最重要,冶铁、锻造、淬火等等技术和工艺,是逐步发展的。铁器的发展,大体经历里了“陨铁”“块炼铁”“块炼渗碳钢”“铸铁”“百炼钢”这样几个阶段。

就是说,第一,谁也不可能跳跃式发展,比如,在使用陨铁阶段,脱碳钢不可能出现;第二,领先使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者,其先进与落后者并非云泥之别,不可能出现某种金属刀砍击另一种金属兵器如“砍瓜切菜”一般。

(商代青铜刀)

“百炼钢”或曰“炒钢”,是在汉代冶炼技术飞跃发展后出现的。

曹操、曹丕以此制造“百辟宝刀”。所谓“百辟”,大约不超过“十炼”,可使含碳量适宜、分布均匀,增加了刀剑的强度、韧性和锋利。不过,“削铁如泥”就强其所难了。

三国以后,制刀技术工艺上有无出神入化的超越?

其实没有。

魏晋南北朝,兵器刀进一步被广泛使用,主要变化,是出现了“青龙偃月刀”那种大刀、长刀。

(唐代渤海墓出土长刀)

隋唐时期,《唐六典》是玄宗时所修典章总集。其《卫尉寺.武库令》记载,唐代“刀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横刀”“陌刀”属唐军配备兵器。新旧唐书皆有武将善用刀杀敌记载,未提及任何“宝刀”“削铁如泥”消息。

宋代,北宋《武经总要》收录大量宋代兵器。刀是宋军主要兵器,收录的刀有八种——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间刀、凤嘴刀、笔刀。见下图——

(宋屈刀、掩月刀、眉间刀、凤嘴刀、笔刀、戟刀、掉刀、手刀)

小说中,所谓“青龙偃月刀”和“方天画戟”等等,都极可能是以《武经总要》为蓝本,经过想象而创作的。

宋刀难以“削铁如泥”,关键在于材质上并无突破,硬碰硬以刀砍斫任何其他钢铁器物包括兵器,还是前面讲到的道理。

辽金兵器刀亦有出土,形制漂亮,然材质不会比宋更强。

明清,进入“冷热兵器”并存阶段。明代《武备志》和《练兵实纪》纤细记载了明军的兵器。到仍然是重要常规武器,基本沿袭宋刀形制。长柄刀有钩镰刀、偃月刀、夹刀棍等;短柄刀细分为短刀、腰刀、长刀。

(明长刀、腰刀、短刀、钩镰刀、夹刀棍)

特别需要说的是,戚继光在长期实战经验中,非常注意改良兵器。倭寇有《阴流剑术之目录》,概括了刀体较长的倭刀刀法。戚继光经反复琢磨,改制了军刀,刀身窄长,刃口锋利,有盘形护手,短柄,长 89 厘米,柄长 16 厘米;并研定“抗倭刀法”,称为“辛酉刀法”,专克倭刀之利。

可知,其胜在刀型和刀法,而非“削铁如泥”。

清代长柄刀有挑刀、片刀、偃月刀、武科刀、割刀,除武科刀用于校场操练,其余四种为绿营兵使用。割刀,是由草原牧民刈草所用䦅镰改造而来,颇有特色。短柄刀有顺刀、云梯刀、窝刀、滚背双刀、㓲刀、宽刃㓲刀、朴刀等等。

仍然是那句话,形制多变,材质如一,包括下面乾隆的这把御用“宝刀”,也做不到“削铁如泥”。

(乾隆御用“鲤腹”刀,现藏故宫博物院)

发明合金钢,是近代的事情。

所以,“古代的宝刀削铁如泥”,只能说是“小说家言”或“说书者言”了。

【2】、来自网友【丙润老师】的最佳回答:

如果你想听实话的话,我就说一句,全都是吹牛的。

古代的宝刀能够削铁如泥,但凡有这样的称号不能说 100%,但最起码 99.99%都是所谓的广告效应,都是古代的文人墨客的一种吹牛的说法,因为你压根不知道古代的宝剑究竟糙到什么地步。

第 1 点,关于古代宝刀的几种传言。

其实在古代关于宝刀与几种特殊的形容词,我们把这几种形容词单独地排列出来给大家看一下,其中最大的一句话叫做削铁如泥这句话。

如果我们单纯的翻译意思的话,那就是有这样一把宝刀,不管是什么样的坚硬的铁块,只要拿着这把刀枪声地劈下去,好家伙,这个铁就跟削掉一块泥土一样,丝毫不费力气。

类似于什么呢?类似于我们在家里面自己拿刀切豆腐一样,一点力气都不用费。

还有一种说法叫吹毛利刃,吹毛利刃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更玄乎了,你从自己的头上揪下几根头发来,如果自己的头上没有头发的话,你可以找一下自己的亲朋好友。

比如找自己的舅妈从她的头上薅下几根头发,把这些头发放在一把宝刀的上面,然后这个时候你只需要对着这些头发轻轻地吹一口气,你就会发现这些头发全都噼里啪啦的乱成了两半,然后这把宝刀毫发无损。

在古代,但凡形容一个兵器好,就是这两种说法,除了这两种说法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任何说法了。

所以我们一般只要评价某一个宝刀,他非常的厉害,非常的牛,非常的霸气,或者只需要轻轻碰一下,就能够把这把宝刀的威力展现出来,一般就是吹毛利刃和削铁如泥。

第 2 点,明朝以前的宝刀全都是垃圾产品。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那就是在古代的确可能会存在某些宝刀。

但是非常抱歉地告诉大家,在明朝以前由于冶炼技术的极度缺乏,再加上当时大家对于宝刀的这种思维认知概念的偏差,所能够生产出来的宝刀,不能说全都是垃圾,但基本上 99.99%都是垃圾。

这里的垃圾要看跟什么比,我们这里比的就是和我们现在做饭的菜刀。

这些菜刀在古代那都是削铁如泥的宝刀,恰恰相反的是古代因为锻造技术极其差劲,再加上那些冶炼的师傅们也没什么大出息,也没见过什么好玩意儿,就这么稀里糊涂的一顿乱操作之后,指望着自己打造出来的宝刀,能够削铁如泥。

先不说别的了,他能够把地上的泥块给削出来,那我都算他厉害。

至于所谓的吹毛利刃咱就不说别的了,你把一块马尾巴拿下来,然后放在这个刀上使劲地往下压,如果能够把这个马尾巴给砍断的话,我都算这把宝刀厉害。

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当时的宝刀他们凭借的并不是锋利程度而是那种硬度。

凭借着这种硬度硬生生的插上敌人那边,如果能够插进去,你就算赢了,如果插不进去,那你就输了,没错就是这么现实。

而且在古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某些士兵他们在行军作战的时候,经常容易出现士兵的伤亡率非常的高,但是这些大将军的伤亡率非常低。

为什么大将军的伤亡率非常低呢?因为这些大将军身上都带着各种各样的盔甲,这些盔甲能够保护自己的安全。

但是这些大将军又会出于另外一种情况而去世,什么情况呢?那就是在行军作战的时候,可能好好的这场战争一结束,大家立马马上就迫不及待地把身上的铠甲全部都丢了下去,就这样一个动作,分分钟就让自己毙命。

因为这个动作结束之后紧随其后的一股小风吹过来,这个风吹过来之后,对于这些将军们来说是要了命的事儿。

所以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古代真有这样的宝刀,能够做到削铁如泥的话,那些大将军们根本不需要带任何的盔甲。

因为他们所在的任何一种防护的或者说能够保护自己安全的工具,都会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被人家给削掉。

因为削铁如泥嘛,就更不用说大家身上的层层铠甲了。

而到了明朝的时候,华夏文明的冶炼技术其实已经达到了世界上的巅峰存在。

在这种状态之下,大明朝敢说第一,周边国家都不敢说第二。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大明朝的时候,曾经和倭寇进行过一次战争,在那一次战争当中,倭寇的最高将领意外缴获了咱们这边普通大头兵拿过的一个刀具。

拿到这个刀具之后,日本方面的高级将领一下子大吸了一口气说道,就凭这样的一个刀具,最起码得是我们这边高级将领以上的人才能够有资格拿到的。

所以我们姑且可以这样理解,在明朝以前的这些王朝当中,因为好的工匠是非常少的,好的冶炼技术工人也非常的少,那个时候的原材料也比较粗糙。

所以对于这些工具唯一的要求就是韧性强一点,硬度强一点,指望着这些宝刀能够削铁如泥能够吹毛利刃,那根本是连想都不用想。

如果非得这样想的话,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抓紧时间洗洗睡吧,孩子可能有点累了。

那为什么我们刚才说的是 99.99%而不是 100%呢?

这里面存在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天外陨石突然之间掉了下来。

而这些天外陨石因为它们的硬度更强,同时在冶炼的过程当中自身参加的杂质比较多,也有具备一些特殊性。

华夏文明 5000 年当中总归会有那么一两把宝刀存在于世间这一点可以理解,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宝刀来说,压根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 3 点,即便到了明朝,也无法存在如此宝刀。

紧随其后我们还要明白一点,如果真的到了明朝是否存在着吹毛利刃、削铁如泥的宝刀呢?

不可能为什么呢?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同等状态的情况之下的巧劲或者其他特殊情况。

比如你的力度比我的力度大,或者你的技巧比我的技巧高,所以在前面两次的时候,你可以把我的板砖轻松拍碎,那等到第 3 次第 4 次的时候,我就能够拍碎你的板砖。

再或者可能存在幸存者偏差,比如你比较幸运,连续 3~5 次都能够把我手里面的板砖拍碎,这种情况都是可以理解的或者都是应该存在的。

但是唯独一种情况不能存在什么情况呢?就是你能够拿你手里的板砖接二连三的拍断。

我手里面的所有板砖为什么不能拍断呢?因为大家都是板砖。

同样的道理,宝刀削铁如泥,大家要注意,宝刀也是由铁制造的。

这也就意味着由铁制造的宝刀突然之间能够削铁如泥了,那么这个刀里面究竟掺杂了什么玩意儿?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明朝以前的技术也就那么回事,虽然古代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古代的生产力是非常有限的,古代的科学技术也是极其有限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指望着古代宝刀能够削铁如泥,能够生产出一把宝刀来,然后这把宝刀威力无穷,这种情况怎么可能存在嘛,当然是无法存在的。

那即便是现阶段,我们把最高科技最牛的材料都用在这把宝刀上,宝刀勉强能够做到削铁如泥或者吹毛利刃应该是可行的。

但是这个成本和代价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够承担得起的,就算是普通人也能够承担得起,这样的东西也绝对不会在普通人手里面唾手可得。

所以关于古代的宝刀更类似于一种夸张的说法,就比如古代的时候行军作战。

我们以三国时期为例,曹操每一次出兵的时候都说了自己手下有 30 万士兵或者 50 万士兵。

这些士兵怎么来的呢?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包括伙夫,包括后面的运粮草的人,所有的人合计在一块然后再取个整数。

比如当时行军作战的人只有 5 万个人,后方运粮草的人一共有 15 万人,然后再算上伙夫和其他人合计在一块是 21 万人左右,然后把这个数取个整,号称 30 万人。

大家也没有必要嘲笑这种情况,或者说这种情况做得不对。

没有办法了,古代人就是喜欢在数字上面做文章,就是喜欢吹个小牛,毕竟只有这样才能够有艺术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烘托出艺术色彩来。

对于这种情况大家也只能说是见怪不怪,习惯就好了。

所以关于削铁如泥的宝刀或者吹毛利刃的宝刀,我们只能承认这是古代文人墨客对于这件事情的艺术加工。

但如果你真的认死理,认为这样的道具真的存在的话,那我也只能说一句,这样的道具如果真的存在,那古代的华夏文明岂不早就统一全球了?

小伙伴们,你们如何看待这件事?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