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说说小时候抓阄都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非凡金桔 3】的最佳回答:
记得是一九七 O 年我在生产队当会计。那时每户至少都要养一头猪,长大后要卖给国家一头,这是任务。当时是不允许个人养母猪,生产队养了二头母猪,有一头在春天时下了 19 头小猪,及至每头长到 2O 多斤时,社员要抓小猪回家饲养。但当时有 40 多户不够分,队长让用抓阄的办法来抓猪。队长让我做 19 个阄,我因为年轻没经验,就在社员当众之下在办公桌上写了 19 个阄,按顺序写完一个扔到桌上,等我写完最后一个,就开始抓阄。抓阄也是有顺序的,按住户从西往东排。当时我家也抓,因住在最东边所以排在最后。等到别人抓完轮到我家抓时,我一看剩最后的一个阄就是我最后写的。
只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写完沒有用手混一下,以致在场的社员都记得哪个先后。因为最后一个阄抓的小猪就是毌猪最后产的,长的慢所以谁也不爱抓。这个最小的猪被我家抓了,也被大家认可了我的工作,更加信任我了,可以说坏事变好事了。
【2】、来自网友【七季冰峰】的最佳回答:
在我们上初中时,每学年的下学期,也就是放完寒假后的那个学期,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开展“学工学农劳动”,时间大约为三周左右。
那一年,又到了“学工学农劳动”的时间,本来学校是打算组织我们全体学生都去郊区的一个生产队参加学农劳动的,但大概是生产队里觉得学生太多不好管理,也可能是生产队的住房不够,学生和老师的住宿问题不好解决,所以只同意一半的学生去他们那里参加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剩下一半的学生就只能安排在学校附近的园林单位下属的绿化组里参加劳动了。
那时同学们全部都希望能去郊区的农村参加劳动,因为一方面大家都觉得去郊区农村肯定比留在学校里更自由,而且劳动之余还可以去爬山下河,摸鱼摘果子,基本上相当于是去郊游了。另一方面,去农村参加劳动是由生产队里统一组织伙食,不说能吃得有多好吧,但至少可以吃饱。而参加绿化组劳动的同学则是自己回家去吃饭。在那个相对贫困的年代里,白吃三个星期的伙食,能给自己家里减轻很大的经济负担呢。
当时我们班里有五十一个同学,学校让我们班安排二十五个人去农村,剩下二十六个人则留在学校参加绿化组劳动。当时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班主任老师就让班长和我两人来确定班上哪些人去农村,哪些人留下来。我和班长也很为难,不管定谁去谁不去都有可能会得罪人。后来我灵机一动,干脆采取抓阄的方式来确定,大家各凭运气。同时,为了体现高风亮节,我主动说我就不抓阄了,直接留下来参加绿化组劳动。其他同学正好五十人,一边一半。
抓完阄以后,抓到去农村的,自然是欢天喜地;抓到留下来的,也只能怪自己手气不好,但大家谁都没有什么意见,还对我主动谦让的行为大加赞赏。
谁知道等劳动结束后,过了一段时间,学校突然通知说,凡是参加绿化组劳动的同学每人补助八斤粮票和五元钱,而去农村参加劳动的同学,由于是在生产队里统一吃饭和住宿,所以就没有补助了。在七十年代,这八斤粮票和五元钱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已经算是一笔不小的“巨款”了。
结果那些当初抓阄抓到去农村参加劳动的同学,又从刚开始的欢天喜地变成了羡慕嫉妒恨。甚至有同学还造谣说,因为我妈妈是学校的老师,肯定是事先就已经知道内情了,因此才会这么大方。唉!所以说吧,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小心眼,这恐怕永远也是避免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