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清朝(后金)为什么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23 18:29:59 27次浏览

关于问题清朝(后金)为什么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千佛山车神】的最佳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王朝都极为在乎一个名分,就是正统与否。

在法理上,中国历朝历代的大一统王朝都应该是相互承接的,例如曹魏承接于东汉,唐朝承接于隋朝,宋朝承接于后周,这就叫正统性,类似于古代家族传承的嫡庶之分。

北宋作为中国的一个大一统王朝,虽然版图面积不大,但他的正统性毋庸置疑,也没啥可质疑的,大家都承认。

然而北宋灭亡之后,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控制了中原地区,甚至逼得南宋称臣纳贡,后世关于宋金谁为正统的问题就吵个不停。

宋金正统之争最早见于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灭宋之后便开始着手编写宋辽金三朝历史。

但是编撰前朝历史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敲定谁是正统王朝,为此元廷内部的前朝遗民立即吵翻了天。

南宋遗民和大部分汉人官员都要求以南宋为正统,修《宋史》,金国历史作为《宋史》的附庸。而金国遗民和大部分蒙古贵族则要求以金国为正统,修《金史》,宋朝历史作为《金史》的附庸,为此双方争执不下。

元廷起初是倾向于奉金国为正统,因为金国是蒙古人的老上司,元太祖铁木真也正是摆脱了金国统治而建立大蒙古国的。

所以早在忽必烈建国初年,元廷便着手收集金国史料,只是碍于战事紧迫,《金史》的编纂工作一直没能正式开工。

后来随着元军灭宋,正统之争浮出水面,成为绕不过去的门槛,到底是修《宋史》还是修《金史》就成了大难题。

鉴于正统问题太过敏感,加之汉臣极力反对,忽必烈只能搁置修史之事。

在此后的整个元朝历史中,关于宋金正统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元朝官员杨维桢还专门写了一篇《正统辨》,尊宋抑金,强调赵宋正朔的理念。

如此喋喋不休的口水战让修史一事束之高阁,拖延了六七十年时间,直至大元灭亡前夕,元相脱脱才本着谁都不得罪的原则,直接将宋辽金都视为正统,各自编写《辽史》、《金史》、《宋史》,算是把修史的事儿解决了。

不过虽然解决了史书编写的问题,但关于宋金谁是正统,元廷并没有给出定论。

明朝建立之后,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大明自然是将南宋奉为正统,痛骂辽金。可是到了清朝,情况又发生了改变。

由于清朝也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且清朝的建立者满族人和金朝的建立者女真人属于一脉相承,努尔哈赤最初的国号也是大金,因此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官方皆偏袒金国。

修《明史》时,编撰官员还专门针对此问题请示过康熙,看看皇帝有什么指示。

康熙则没给出正面回答,只是要求模糊化处理,尽量别提这事儿。

从康熙皇帝的表态中明显可以感受到出当时满清统治者对于该问题的纠结,一方面广大汉族臣民在感情上是倾向于南宋的,贸然尊奉金国不利于清朝统治。

而另一方面康熙皇帝又认为清朝和金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担心否认金朝就是等于否认清朝,不利于臣民对清廷的认同。

权衡利弊,康熙皇帝这才要求低调处理宋金之争,因此在《明史》很少出现明朝官方奉南宋为正统的记载。

到乾隆继位时,清朝统治者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乾隆逐渐跳出了异族入关的圈子,慢慢接受自己大一统王朝的身份。

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下令修撰《四库全书》,作为一部囊括经史子集的百科全书,宋金正统之争是肯定躲不过去的坎儿。

对此乾隆皇帝态度很明确,南宋是绝对的正统。

为了打消四库全书编纂官员的疑虑和恐惧,乾隆专门下谕旨解释道:

至于宋南渡后,偏处临安,其时辽、金、元相继,起于北边,奄有河北。

宋虽称侄于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也。

至元世祖平宋,始有“宋统当绝,我统当续”之语,则统绪之正,元世祖已知之稔矣。

在这段话中乾隆明确指出,北宋和南宋是一脉相承,北宋的正统地位无可置疑,作为北宋的继承者,南宋同样继承了北宋的正统地位。

有了乾隆皇帝的定调,宋金正统之争总算尘埃落定,此后再无争论。

相比于康熙皇帝,乾隆之所以拍板南宋是正统,出发点还是在于维护清廷的统治。

在乾隆眼中,一个王朝正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民族,而是来自于对前朝法统的继承,例如清朝的正统性就是继承于明朝。

乾隆曾格外强调:

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

既然清朝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是来源于大明,而大明官方是奉南宋为正统,那么大清自然也要奉南宋为正统。

乾隆皇帝想法确实很高明,他刻意避免了从民族角度去评判一个王朝是否具有正统性,而是以天下共主的姿态追根溯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满汉之争和华夷之辨对清朝统治中国合法性的束缚。

【2】、来自网友【论史】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不错。清朝是在乾隆年间尊宋朝为正统。但是在乾隆之前,清朝曾经一度有将辽、金两朝做为正统的倾向的,而在清朝的前身后金时期,虽然没有直说,但是“崇金”倾向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努尔哈赤将自己政权国号定为“金”意向已经很明显了,至于以“宋”为正统,努尔哈赤、皇太极表示一脸懵逼,想都没想过。“朝鲜咨报奴酋僭号后金国汗,建元天命,指中国为南朝,黄衣称朕,词甚侮慢”。

在清朝未入关前,皇太极对金朝极其推崇,根据《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等官方史书记载,在天聪三年十二月,其率领后金军队破关入掠京畿地区的时候,向位于房山的金太祖、金世宗陵致祭,并表达其对二帝的敬仰之意以及叙述自己的创业历程,顺便祈祷金朝皇帝能保佑后金。

并且皇太极经常命令弘文馆大臣为宗室讲解《金史》,做为治理国家的教材,显然当时的清(后金)礼敬金国俨然如前朝。据皇太极自己说,他曾经做梦,在见到万历帝后,一尊金代神像授其金朝史书一部,后金朝堂将此视为代明而起的吉兆,无论这个梦境是真的,亦或是皇太极编的,寓意只有一个,暗示了接过金国衣钵的后金,将代明而起拥有天下。我看皇太极就缺说出“正统”两个字了。

在清朝入关后的顺治二年,为了彰显自己少数民族王朝入主中原的正当性,就有意的提高辽金王朝的地位,将辽太祖、金太祖这两位请进了帝王庙。原文如下。

《清世祖实录·卷十五》:故明洪武初年立庙,将元世祖入庙享祀,而辽金各帝皆不与焉。但稽大辽,则宋曾纳贡;大金,则宋曾称侄。当日宋之天下,辽、金分统南北之天下也。今帝王庙祀,似不得独遗,应将辽太祖并功臣耶律曷鲁,金太祖、金世宗并功臣完颜粘没罕、完颜斡离不俱入庙享祀。

这段文字在提出将辽太祖、金太祖入历代帝王庙祭祀后,还没忘记恶心宋朝一把,提高辽金的历史地位,贬低宋朝正统性,用心还是比较“深刻”的。明眼人都能看出此刻清廷心目中的“正统”是辽、金,而非宋朝,梁启超就如是说,清廷这一举措是“骎骎乎欲伪北宋而正辽金矣”。

从根本上来说,清廷在皇太极时期和顺治初年不断拉高辽、金的历史地位,隐隐然有压倒其他王朝的“正统之势”,主要是在中原立足未稳,做为改朝换代的依据,以突出大清替代明朝的正当性。

当然,辽太祖、金太祖入帝王庙的事中间还是出现过反复的。顺治十七年,是一个清廷赢麻了的年份,清廷统一天下的格局基本形成,正式向全国性政权转型,地位一变,感觉都不一样。当时的山东道监察御史顾如华提出要在帝王庙增加守成贤君,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以是否统一中国为标准,从礼制出发,觉得辽太祖和金太祖不配入帝王庙祭祀,应该踢出。顺治帝居然还通过了他们的请求。这至少说明了一件事,统一全国的清朝对辽、金的正统性需求在弱化。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十六》: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且其行事亦不及诸帝王,不宜与祭。著停止,余依议。

在康熙皇帝继位初期,清廷立刻意识到顺治可能被带偏了。顺治帝刚死,这年号还没变呢!康熙在一众满族老臣辅政下,就急吼吼的把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往帝王庙里放。而在康熙亲政后更是肯定了他们的开创之功,至此有清一代再也没有把这三位请出去。其意图很明了:清朝作为承天命的少数民族王朝与辽、金、元一样具有继承治统的合法性。

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清廷的统治观念又进一步转变。这个从帝王庙格局的改变就可以看出来。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提出历朝皇帝“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帝王庙的人数大为增加,在雍正朝时期高达 143 人,乾隆五十年又增加为 188 人。这种往帝王庙疯狂加人的举动说明了清朝皇帝自康熙亲政后,其统治视野从北方民族王朝的立场彻底转向了君主华夷的大一统王朝的立场。

统治立场转变了,正统观也随之变化,在乾隆皇帝看来,清朝做为大一统王朝,自然与辽、金这样的北族王朝没有任何继承关系,要传承正统必须来自中原王朝,所以在乾隆心里画了一条正统线:宋—元—明—清。乾隆四十六年,他下旨四库馆臣不准删除杨维桢的《正统辩》,对《正统辩》尊宋为“正统”核心思想表示支持、赞同。“其欲以元继南宋为正统,而不及辽金,其论颇正”,并责备四库馆臣为了迎合清朝少数民族王朝入主中原这个概念删除《正统辩》,在格局上显得非常狭小。

《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四十三》:然馆臣之删杨维桢正统辨者,其意盖以金为满洲,欲令承辽之统,故曲为之说耳。不知辽金皆自起北方,本无所承统,非若宋、元之相承递及,为中华之主也。

事实上,早在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就已经在《题〈大金德运图说〉》上对宋、辽、金三国的正统问题上发表过鲜明的见解,明确了尊宋朝为“正统”的观念,“夫宋虽南迁,正统自宜归之宋,至元而宋始亡,辽金固未可当正统也”。

所以,一开始清朝并不是一开始就尊宋为正统的,前期对辽金为正统的念想比较强,成为大一统王朝后弱化并抛弃了以辽金为正统的想法,直到乾隆年间才尊宋为正统。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高宗实录》、《清太宗实录》、《满文老档》、《国朝宫史续编》、《三朝辽事实录》、《饮冰室合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