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靖国神社“对日本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二战战犯是如何进入靖国神社的?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5-1-01 14:57:36 61次浏览

关于问题”靖国神社“对日本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二战战犯是如何进入靖国神社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文史不假】的最佳回答:

提到日本的“靖国神社”,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因为它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祭祀场所,包含了太多的政治意味。这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在前不久的 8 月 15 日以自民党总裁的名义供奉了“玉串料”(祭祀费)。

在日本,“天皇”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存在,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作为神道教的教主和天照大神的后裔,它以神的名义“万世一系”统治国家和守护万民,被称为“菊花王朝”,至今已有了 2600 多年的历史。

“天皇”最早来源于神话传说,其真实度和可信度甚至还不如我国的“三皇五帝”来得靠谱,充满了强烈的君权神授色彩。为了蒙蔽万民,又披上了宗教的外衣,逐渐形成了日本的神道教。

与广泛存在于全世界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一神教”不同,日本的神道教属于“多神教”,甚至还有“天地神祗八百万”的说法。其中,主要分成了三种流派,分别是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

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天皇”长期都属于虚设君主,国家的军政大权都牢牢掌握在幕府的手中。1853 年,美国海军将领马休·佩里率领四条蒸汽船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幕府被迫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

面对西方列强的威胁,幕府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其中,长州藩主张使用武力强硬回击,而萨摩藩则主张展开学习避免开战,双方开始相互死磕并且结下了血海深仇,很多人都“横死沙场”和“为国捐躯”。

明治维新期间,长州藩和萨摩藩都宣誓效忠天皇,但相互之间依然是水火不容之势。久而久之,日军分成了两派,一派自称“长州陆军”,另一派自称“萨摩海军”,双方继续相互倾轧数次引发流血事件。

根据神道教的教义,所有非正常死亡的人都会成为“怨灵”,灵魂难以得到安息,因此需要给这些死者们一个“正当名分”。在这种背景下,时任军务官副知事的大村益次郎在 1869 年于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主持修建了“东京招魂社”。

对于这个招魂社的性质,明治政府是这样解释的:以国家或天皇名义进行的战争都是“圣战”,这些战死者都不可视为“怨灵”,而是保卫国家的神,即“靖国之神”。到了 1879 年,“东京招魂社”正式改名为“靖国神社”,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在靖国神社内,不仅建有用于祭祀的拜殿和本殿,还有存放阵亡者名册的“灵玺簿奉安殿”和青铜制的“第一大鸟居”。除此之外,还有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游就馆”,还有供阵亡者家属使用的靖国会馆以及军马慰灵碑、军犬慰灵像和求魂塔等建筑物。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国力迅速增强,再也无法掩饰自己的侵略野心和扩张野心,先后发动了入侵朝鲜、甲午战争、八国侵华和日俄战争等。1931 年“九·一八事变”,终于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之后又发起了太平洋战争将二战的规模达到最大化。

伴随着对外战争的频频爆发,伴随着“武运长久”的不断兴起,靖国神社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那些战死的阵亡者也均以天皇的名义被合祀在内。在举行相应的仪式时,除了所有的政府高官外,就连天皇本人都会亲自出席,逐渐发展成为国家层面的政治活动,旨在宣扬“为国家和天皇献身”的军国主义思想。

另外,日本政府还要求各地的青年学生都必须在军事教官的带领下无条件前去参拜,而且写入课本和教材中大肆进行宣传。由此可见,靖国神社早已不是单纯的宗教祭祀场所,而是天皇鼓吹战争的御用工具。

伴随着侵略战争的扩大,围绕靖国神社进行的各种祭祀活动越来越多,名目也越来越繁多。除了常规的“例祭”外,每年还要不定期举行“特别祭祀”,旨在将阵亡的日本军人都能“合祀”到社内,大力鼓动青年们为天皇“献身”。

1939 年时,日本决定在东京以外的道、府、县都修建“护国神社”,以此作为“靖国神社”的分社。这种举措,极大地宣扬了军国主义思想的传播,也扩大了这种神社的影响力。

1945 年日本投降后,同盟国为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滋生的土壤,开始对靖国神社采取了强力压制的政策。在“第 68 号敕令”和“国教分离指令”中,明确将神社的所有保障举措都通通取消。

为了保留天皇制,为了避免战争审判,天皇裕仁在 1946 年元旦发表了“人间宣言”。其中,他不仅承认自己不是“具有人类形态的神”,而且否定了长久以来宣扬的日本民族优越于其他民族,从某种意义上减弱了日本国民脑中的愚忠思想。

1947 年 5 月 3 日,《日本国宪法》正式颁布实施,又被称为“和平宪法”。在第九条中,明确规定:

日本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这部和平宪法的颁布,进一步从法律上明确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也使得日本神道的特殊地位消失殆尽。不过,原有的神官阶层并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联合成立了所谓的“神社本厅”进行抵制。

这些顽固的死硬分子,竟然通过各种方式赢得了盟军和麦克阿瑟的“谅解”。于是,原本被“没收”的那些神社土地和权利又被“部分赎回”,直接为今日的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埋下了隐患。

冷战开始后,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作为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日本的国际地位大幅上升,开始在美国的默许下加强了军备。

1951 年,美日两国相继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和《美日安全条约》,日本的军事实力和活动范围都得到了增强。受此影响,军国主义思潮开始大范围抬头,国家神道活动也开始复活,“靖国神社”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右翼势力和保守势力的大本营。

1952 年,日本举行了所谓的“全国阵亡者追悼仪式”,深切缅怀了在战争中阵亡的 240 万日本官兵,天皇和皇后不仅参加了这次活动,而且还参拜了靖国神社。以此为契机,右翼势力和保守势力都开始鼓吹“恢复靖国神社由国家管理和维护”的政治诉求,还要求政府“支付靖国神社的慰灵仪式费用”。

自民党从 1969 年至 1974 年,竟然接连五次向国会提出了“靖国神社法案”,企图通过排除宗教性把靖国神社作为“特殊法人”来实现“国营化”,但均遭到了否决。无奈之下,又企图通过首相正式参拜的方式使其合理化和制度化,以实现既定的政治目标。

1978 年 10 月 17 日,日本政府秘密将东条英机、松井石根、木村兵太郎、土肥原贤二、永野修身、广田弘毅、坂垣征四郎、武藤章、白鸟敏夫、平沼骐一郎、松冈洋右、小矶国昭、梅津美治郎和东乡茂德这 14 个甲级战犯以“昭和殉难者”的身份载入“灵玺簿”,秘密合祀于靖国神社内。

为了测试国际社会的反应,日本共同社竟然在 1979 年 4 月发布了一条消息,公开承认已经在去年 10 月份将 14 名甲级战犯移入靖国神社进行供奉。面对中国、朝鲜等受害国家的强烈反对,裕仁天皇迫于压力再也没有去参拜,明仁天皇继位后也从未去参拜过。

与日本皇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 1978 年至今已有 8 位首相参拜过靖国神社,有的甚至以“公职身份”正式参拜,实在是令人愤慨不已。其中,福田赳夫四次参拜,大平正芳三次参拜,铃木善幸九次参拜,中曾根康弘十次参拜,桥本龙太郎一次参拜,小泉纯一郎六次参拜,安倍晋三四次参拜,菅义伟一次参拜。作为现任首相,岸田文雄虽然没有参拜过,但却多次供奉过名为“真榊”的祭品和“玉串料”(祭祀费)。

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的重要标志和象征,而且还供奉着负有历史罪责的甲级战犯。日本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消极动向,严重危及到了国际公理和历史正义,严重伤害了受害国人民的尊严和感情。

我们国家多次敦促日方恪守在历史问题上的表态和承诺,要求停止一切美化侵略和歪曲历史的行为,以实际行动坚持和平发展的姿态。不过,日本历届政府都是“

说得多,做得少

”,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2】、来自网友【张生全精彩历史】的最佳回答:

众所周知,日本内阁成员和首脑会经常性地参拜靖国神社,或者在每年例行大祭时,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从而引发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强烈抗议。

但是,日本历任首相却对这些不绝于耳的抗议之声熟视无睹,依然肆无忌惮地我行我素,至今已有 7 位首相参拜了靖国神社,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曾经受到日本侵略的国家造成了伤害。

(靖国神社)

那么,靖国神社对于日本而言,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为什么日本的政治家们会如此热衷于参拜它?

靖国神社的前身名叫“东京招魂社”,修建于 1869 年。此时的日本刚刚进入明治新政府时期,天皇下令,在东京东都千代田区九段北三丁目修建一所神社,用以祭祀和凭吊那些在国内战争中死去的军队指挥官。1879 年,“东京招魂社”改名为“靖国神社”。其主要任务是祭祀为天皇而战死的军人,为他们“招魂”。

为什么要取名为“靖国”呢?

“靖国”二字源于中国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靖”意为“安定”“平定”。“靖国”就是“安国”,也就是“安邦护国”“镇护国家”之意。

这个名字是由明治天皇钦定的,其本意是为了缅怀先人,祈愿国家的和平与安定。在日本传统文化中,“靖国神社”也就是安邦定国、永事平宁的神社,供奉在这里的“神”,就是为了把日本建成一个和平国家,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人。

明治初期,日本的其他神社统统归内务省管辖,唯独靖国神社直接归属日本军部。在 1887 年之后,靖国神社被划归给陆军省和海军省,所需费用也在军费中列支。

凡是死后需要进入神社的灵位,都得经过陆军省和海军省的严格审查后,将名单呈报给天皇,由天皇最终裁定。不过,死者的灵位是否进入靖国神社,根本不需要通知家属。即便家属反对,军部依然会将其灵位自作主张地强行放入。

(明治天皇)

那么,靖国神社成立 150 年来,究竟供奉了哪些人的灵位呢?

靖国神社中安放灵位的地方被称作“灵玺簿奉安殿”。它建于昭和 47 年,供奉有明治维新以来 250 万名为日本战死者的灵位,包括日本国内战争和历史上每次对外侵略战争中死亡的军人灵位。

其中有明治维新时期的 7751 人,包括“戊辰战争”“佐贺之乱”中阵亡的将士,还有死于“西南战争”时期的近 8000 人。但更多的是在此后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等侵略战争中毙命的军人。

据统计,靖国神社中的灵位,有超过 85%来自于二战时期。这其中就包括当时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裁定为战争罪犯,并遭到审判和处死的东条英机等 14 名甲级战犯。如果算上之前就进入了靖国神社的乙级和丙级战犯,以“昭和殉难者”身份进入神社的灵位就超过了 1000 人。这些狂热军国主义分子的灵位,在战后被日本右翼分子从东京的品川寺移到靖国神社,长期祭祀和供奉起来。

在靖国神社里,有一个名叫“大东亚战争”的展室,里面供奉的正是双手沾满中国军民鲜血的战犯。头号战犯东条英机的照片处于正中最为显眼的位置,山本五十六的塑像专门占据了一个角落,两旁分别放置着一把日本军刀。就连被八路军击毙在太行山的所谓“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也赫然在列。

在日本,其灵位要进入靖国神社,只需要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是为天皇尽忠和献身的人。不管其出身贵贱、军衔高低,也不管他生前是否道德沦丧或者有着严重的人格缺陷。

所以,日本人将这些战死者的亡灵供奉在靖国神社里,并非是出于人道,抑或是出于哀悼和纪念,而是为了宣扬军国主义,动员和鼓励日本后人像这些亡魂一样“为天皇尽忠”,为日本的侵略和扩张捐躯,是在准备着下一场侵略战争。

(东条英机)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日本人精心包装的靖国神社,主要宣扬的思想不外乎有三点:一是倡导日本人必须无条件地效忠于天皇,甘愿为天皇献出生命。二是要求“士魂商才”,即武士之魂、经商之才全要“忠君爱国”。三是美化“玉碎”精神,宁可战死也不肯投降,这样死后就能进入神社,被后世之人祭祀供奉。

因此,日本内阁和首相才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希望通过这一行动,一方面迎合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需要,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另一方面隐瞒和美化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蒙蔽国民对日本侵略历史的认同,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继续谋求大国地位。

那么,作为二战时期的甲级战犯,这些刽子手的灵位又是如何进入到靖国神社的呢?

1948 年 12 月 23 日零点,东条英机等几人被送上了绞刑架。按照最初的计划,这些人的尸体在被火化后,其骨灰将抛洒在太平洋上,以免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者借尸还魂。但由于美军的一时疏忽,几个战犯的骨灰被人盗了一部分出来,秘密送到了松井石根的老家,交给一位名叫伊丹的农民手里秘藏起来。

1959 年,盗取骨灰的人在爱知县幡豆郡将几个战犯的骨灰埋葬,并立碑纪念。1978 年 10 月,在靖国神社举行每年例行的“秋祭”仪式上,日本人把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十四名甲级战犯的亡灵,偷偷摸摸地放进了靖国神社。直到次年的 4 月,日本媒体对此事进行报料后,才引发了全世界的强烈谴责。

从某种意义上说,靖国神社本身就是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历史的象征,而靖国神社问题的实质,就是日本政府对过去的侵略历史如何认识和对待的问题,这不仅关乎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关乎日本今后的国家走向。

(参考资料:《靖国神社揭秘》《日本靖国神社的前世今身》等)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