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三国中结局死亡的五大猛将中,哪个死的最冤?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汉末三国,将星闪耀。
其中,大多数名将,都是正常死亡,没有得“将军百战死”的宿命结局。
然而,个人勇武特别突出的“猛将”,非正常死亡的比例却非常高。
猛将们
正史中的古代战争,将领个人勇武的作用一般不太大。
虽说名将们大多个人勇武都不错,但真正能靠个人勇武改变战局者非常少。
然而,到底还是有一些超级猛人,能够以其惊人的个人勇武,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局势。
比如:关羽刺颜良于万军之中;张飞长坂喝退曹军追兵;吕布辕门射戟“劝退”纪灵大军;文鸯匹马单枪击退司马家追兵;曹仁率十余人救命牛金及其部众;张辽直呼孙权单挑等。
这些猛人,都以其个人勇武,或振奋全军士气,或挫败敌军锐气;或遏止敌军追击;或直接斩杀敌军主将,都以一己之勇力改变战局。
其中,虽然许多人严格意义上不算典型的“猛将”,而是“大将”,甚至“统帅”,但是,他们都确确实实拥有“猛将”的特质!
死亡率极高的“猛将”
三国名将,大多数是正常死亡。
比如,曹操的“五子良将”,除张郃外,都是正常死亡。刘备的“关张马黄赵”,也只有关羽张飞是非正常死亡。其余名将,真正非正常死亡者比例也不高。
然而,“猛将”集体中,非正常死亡比例却非常高。
后世民间文学有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这所谓“排名”前六的猛将中,赵云(“七进七出长坂坡”)、马超(连挑曹军众将,以一己之力杀得曹操“割须弃袍”)的代表性事迹是小说杜撰,其余四位将领的个人勇武发挥都是有丰富史料佐证的,是真真正正的猛将。(并不是说赵云、马超个人勇武不行,只是说他们的“神级”个人勇武发挥系后世小说演绎)。
然而,这四位猛将,全部是非正常死亡!
此外,个人勇武十分突出的夏侯渊、庞德、文鸯等猛将,也无不是非正常死亡。
非正常死亡猛将 1:吕布
小说中,吕布是排名第一的猛将。
在正史上,吕布也确实是超级猛将。
吕布曾在三国正史唯一一次单挑中,击败郭汜。
此后,投靠袁绍期间,在与黑山军的对决中,吕布证明了“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裴注《三国志.吕布传》引《曹瞒传》)绝非浪得虚名。
当时,张燕有精兵万余。
吕布乘着赤兔,带领身边的成廉、魏越等数十人冲击,每次都斩获甚多而回。如此,相持十余日,“精兵万余”的张燕军崩溃!
后来,袁绍与吕布闹翻。吕布逃走时,袁绍派兵追杀。然而,袁绍的追击部队害怕吕布,不敢逼近,遂使吕布全身而退。
其后,吕布又在袁术进攻刘备期间,前往“解斗”。
他以令人震撼的箭术,“辕门射戟”,赢得了诸将“将军天威也”的惊呼,成功“劝退”了纪灵三万步骑。
可以说,除了“三英战吕布”系小说情节外,吕布的其他“神迹”,多是见诸正史的。(其实,“三英战吕布”,原本就是为了体现刘关张兄弟武艺而设计的。)
吕布,当然是当时的顶级猛将!
然而,吕布的死,却是三国猛将中最“繁琐”的。
吕布被俘后,曾经被他救过的刘备落井下石,建议曹操诛杀吕布。
于是,曹操以“繁琐”流程诛杀了吕布:先“缢杀”,然后,砍下他的头颅,与高顺、陈宫的头颅一起悬于木上;接着,从下邳到许昌,三人的头颅一路被悬木示众···
吕布被诛,不冤。
成王败寇,愿赌服输。输了,自己的性命,乃至尸体,都只有任由胜利者支配了。
非正常死亡的猛将 2:典韦
典韦,是少有的,基本上没有被演义“拔高”的猛将。
在曹操与吕布的交手中,典韦可谓是以一己之勇扭转了形势。
原本,曹操虽然打陶谦、袁术一打一个准,但在打吕布时还是有点吃力的。
在与吕布军的初战时,曹军完全不适应并州骑兵的突击,青州兵被一冲而散,曹操本人也受了伤。
随后,曹操对吕布,多以智谋周旋,在正面交战中一直吃亏。
然而,濮阳遭遇战中,无路可退的曹军,由于典韦的超级个人发挥,第一次在正面击败了并州军。
当时,曹操去袭击一支吕布别部。在尚未返还时,吕布大军来援,曹军遭遇两面夹击。
机会难得。吕布亲自上阵,“身自搏杀”,拼尽全力,必欲灭曹操而后快。无路可退的曹军拼死抵抗,双方相持半日,形势紧张。
此时,典韦挺身而出,带领数十勇士,披双重重甲,不拿盾牌,只持长戟,奋力搏杀。
随即,西面敌军杀至身后,箭如雨下。
典韦全然无视(皆披双重重甲),只说:敌人距我十步再叫我!
“十步”、“五步”,待敌人距五步时,典韦手持十余支短戟,大呼而起,以戟掷敌,一戟一个,无不命中!
于是,在典韦的神级发挥下,曹军士气振奋,吕布军终于坚持不住,败退了。
这场遭遇战,算是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的决定性作战之一,而典韦的个人勇武,又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以个人勇武改变战局,典韦这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典韦之死,也是三国猛将中最为壮烈的一个。
曹操征张绣,张绣降曹。然而,曹操好色,霸占人家的婶婶,结果,张绣突袭曹营!
曹军猝不及防,大乱,曹操乘马逃。
为了掩护曹操撤退,典韦立于营门外,拼死抵挡敌军。
面对围攻的张绣军,典韦以长戟反击,一戟下去,十余支矛皆断!
随后,典韦身边的十余人悉数战死,典韦也身披数伤,双方陷入短兵相交。
敌军想生擒典韦,但典韦居然用双臂夹死敌二人,使围攻之敌不敢靠近。
最后,典韦上前突击敌军,连杀数人,但伤势加重。
最后,典韦瞠目大骂敌人,光荣战死。
典韦死后良久,敌军仍不敢靠前!
可以说,典韦护主而光荣战死,其死法或许是猛将中最为壮烈的一个了。
典韦死得其所!然而,不能说不冤。
天下美女如此之多,曹公非要张绣的婶婶;来日方长,曹公非要在这个微妙时刻“干事”···典韦之死,冤!
非正常死亡的猛将 3:关羽
与小说相比,关羽的“神迹”大约一半是演义,一半见诸正史。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事迹,都不见诸正史。
“斩颜良诛文丑”中的“斩颜良”见诸正史,“刮骨疗毒”也见诸正史。
其中,“斩颜良”时,关羽确实表现出了“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本事。
当时,颜良围攻白马。关羽与张辽为前部击之。
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而出,一枪刺颜良于万军之。随后,以佩刀斩其首,然后凯旋而还,整个过程中无人能挡!
可以说,正史中,“斩颜良”的神迹,比起小说情节不遑多让!
南北朝时,人们也多次以“关张之勇”形容当时的超级猛将,统帅也曾以“可斩颜良也”来激励猛将!
所以说,虽然小说对关羽的故事作了许多发挥,但关羽的勇武之名,是在正史中代代相传的。
然而,关羽之死,却只有悲凉,没有壮烈。
“董督荆州”的关羽,调度失误,“大意失荆州”。
由于吕蒙的攻心计,关羽尚不及展现其军事才能,将士就多散去,关羽只得败走麦城。
最后,关羽又在突围时,不及展现雄武之勇即被擒。又不及留下豪言壮语,就被斩杀。
关羽有理由对自己的败亡感到不服!他有理由痛斥孙权的背信弃义。
然而,身为董督一方的主将,调度失误,丢了荆州,其过失确实是灾难级的。
从这个角度讲,关羽之死,怪不得别人。
非正常死亡的猛将 4:张飞
小说之中,猛将表现的“天花板”,可能就是张飞喝退曹军百万大军了。
初读小说时,个人以为这是吹得最厉害的一个了。
此事,确实见诸正史,只是,对面的曹军没有百万罢了。
然而,这并不减损张飞此次“神迹”的成色和意义。
当时,“曹军大众至”,也就是说,曹军参与长坂之战的数千精骑,大部到了对面。
这数千虎豹骑,是曹军精锐所在,说实话,你就是真来了百万大军,前部大概率也就是这些人了。
张飞率二十余骑,据桥大喝:身是张翼德,可来共决死!
曹军无人敢过河···
张飞喝止曹军,虽看起来没有阻止百万大军,面子上没有那么“牛”,但其实难度、威力是几乎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张飞的这一喝,为刘备续命了。
当时,刘备大败,身边只带了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如果曹军过桥,刘备的故事必然戛然而止了···
张飞的这一喝,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历史走向,算是个人勇武改变大势的“天花板”!
然而,张飞之死,可能是最“无语”的了。
张飞爱酗酒,酗酒后爱鞭打士卒。刘备多次劝诫他都不听。
最后,部将范疆、张强(小说中为张达)刺杀了张飞,并带他的头去投了东吴。
得知张飞死讯时,刘备只能叹息:“噫!飞死矣”···
这声叹息,用今天的话说,大约就是“无语”的意思吧。不知道说什么好。
非正常死亡的猛将 5:文鸯
在早期的猛将纷纷凋零后,猛将一度不多见了,进入了低谷期。
或许,这是因为三足鼎立后,作战规模越来越大,个人勇武的影响也越来越小了吧。
然而,三国后期,文鸯的横空出世,却为三国猛将的故事再续辉煌。
255 年,文钦、毋丘俭起兵反抗司马师,司马师率军来攻。
文鸯与父亲文钦约定,两路夹击司马师。
于是,文鸯当夜率领壮士突至敌营,大呼司马师之名。
一来,正值夜晚,司马家不知文鸯虚实,不敢妄动;二来,文鸯气势太猛,令司马家军士震惊,因此,司马师不敢出。
或许是文鸯气势太猛,本来眼疾未愈的司马师受惊,眼珠迸出,疼痛难忍。但司马师到底是枭雄,咬住被头,强忍疼痛。
天亮了,文钦军未至。文鸯只得退兵。
司马师忍了一晚上,见只是被这么点人所惊吓,勃然大怒,下令追击!
文鸯率骁骑十余人,迎击敌军,所向披靡,杀退敌军,然后后撤。
随后,司马师让司马班率八千翼骑兵攻来。
这次,文鸯单枪匹马,迎面杀去,转瞬间,斩杀百十人,进出六七次,敌骑不敢逼近。
赵子龙的七进七出是小说演义的,文鸯的七进七出则是见诸正史的!
文鸯的这次神勇表现,一度限制了司马家的军队,给文钦、毋丘俭争取了更多喘息之机,只不过,由于最后文钦、毋丘俭还是败了,所以,军事意义也就打折了。
不过,司马师之死,与受到文鸯的惊吓有关。这或许是一个更大的影响的。
后来,文鸯投了司马家。
然而,文鸯的结局,却是真的“冤”。
秃发树机能之变爆发后,叛军连续斩杀胡烈、牵弘等封疆大吏,晋连续派兵镇压都大败而回。
文鸯奉命出征,大破敌军,使胡人二十余万落来降,名震天下。
司马炎想大用文鸯,遂决心以他为东夷校尉、假节。
然而,文鸯上任前来辞行时,“面试不过关”,司马炎不喜欢他,就让他留在洛阳了。
后来,西晋发生内乱。
东安王司马繇是诸葛诞的外孙。他憎恨当年文鸯背叛诸葛诞,遂诬告文鸯,说他是杨骏一党!
最后,文鸯三族被夷!
一位猛将,没有死于沙场,却在权力斗争中,莫名其妙被冤杀!
对于猛将来说,这可能是最冤,最悲剧的结局了吧!
其他非正常死亡的猛将们
1、夏侯渊。
虽然没有在个人勇武上有特别的代表作,但即便在作了督帅后,不但身自搏杀,甚至还修鹿角,可见其“身先士卒”的作风。
然而,这个作风,后来给他带来了死亡。
定军山一战,夏侯渊亲自修鹿角,结果被黄忠军一战而斩(死于乱军)。
夏侯渊战死,不冤。但后来其勇猛的指挥风格被曹操指责为“白地将军”,这或许是曹操遗憾愤怒之下的“贴标签”吧。
曹仁、张辽,都曾以身犯险!全身而退,就是“真天人也”,不幸战死,就成了“白地将军”···就这点来说,夏侯渊,冤!
2、庞德。
在与关羽交战时,庞德奋勇出战,曾一箭射中关羽额。关羽军都称庞德为“白马将军”,对其颇为畏惧。
然而,不久,“水淹七军”,庞德被俘,不屈而死。
庞德一身本事,早年跟随马超,没有充分发挥才能。
投奔曹操后,又常被怀疑。好不容易出战立功,却又旋即在山洪爆发中被俘处死。
庞德,稍微有点冤。
3、张郃。
张郃,是刘备、诸葛亮的心腹大患。
在广石之战中,张郃身自搏杀,亲率军士击退刘备十部轮番攻击,其个人勇武、耐力可见一斑。
然而,张郃之死,却是一段“疑似冤案”。
诸葛亮退军,司马懿令张郃追击。张郃认为有诈,建议不追击,但被拒绝。
无奈之下,张郃追击,结果···木门被射杀···
以司马懿一贯谨慎的作战风格,强令张郃出战,确实有些不寻常。
如果司马懿是故意要借诸葛亮之手除掉张郃的话···那张郃就太冤了。(当然,这只是后人一种猜测,本人对此不太认同)
总的来说,猛将的非正常死亡率是比较高的,远高于名将的整体非正常死亡率。
其中原因,大致有三。
1、拥有“猛将”属性的将领,指挥风格、个人性格常常比较激进,难免“马失前蹄”。(如关羽、张飞、夏侯渊)
2、拥有“猛将”属性的将领,常常承担最危险的任务,在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如典韦)
3、拥有“猛将”属性的将领,多身先士卒,有相当号召力,因此,在战败后,一旦不能为胜利者所用,危险性很大,胜利者往往不敢留下其性命。(如吕布、庞德)
个人认为,文鸯的死,是最冤的一个。
一位猛将,既没有战死沙场,也没有死于自己的性格短板,而是在内部斗争中被莫名其妙冤杀,这是最冤枉、悲剧的了。
【2】、来自网友【一国之君历史研究】的最佳回答:
三国有很多猛将死的很冤,如果他们不死,历史可能都会改写,只可惜因为他们的身死,造成历史很大的改变,
按先后顺序排名,
第一名:大将军何进。
何进是东汉末年朝廷的实权派人物,外戚身份,何时因为异母的妹妹是汉灵帝的皇后而入朝为官,因为个人能力逐渐做到大将军,何进因与宦官争权,在听信袁绍的谗言后,召地方军进都城,以胁迫皇后同意斩杀所有的宦官,结果因为计划败露,被宦官们先动手杀掉,何进一死,天下大乱,先是董卓乱政,废除皇帝,另立刘协为汉献帝,然后是关东诸候讨伐董卓,诸侯们各自拥兵自立,彼此攻伐,拉开了汉末三国初立的序幕。
要知道何进身为大将军,手握天下兵马,何进要是不死,董卓哪里敢进京,有何进在,董卓也不敢乱政,那样天下就不会大乱,何时不死,至于有能力控制地方军阀,因为何进手里还有天下最精锐的中央军,随时会讨伐各地诸侯,那样汉朝皇帝至少在何进的支持下,仍然能够大致控制天下,汉朝就没有那么容易破灭,何进死的真叫冤啊。
第二名:孙坚
孙坚是孙权和孙策的父亲,汉末第一猛将,在曹操、刘备、袁绍、袁术这些较大势力的诸侯还不成气候时,孙坚已是名满天下了,孙坚在与董卓军作战时,是唯一胜利的猛将。当时天下敢与董卓军交战的,只有曹操和孙坚,曹操被董卓军打得落花流水,差一点连命都丢了,而袁绍与袁术连打都不敢打,当时的刘备更是不知道在哪里小打小闹。
孙坚击败董卓手下中郎将胡轸,两次击败吕布,斩杀了华雄,又击败了亲自带兵来战的董卓,孙坚以杂牌军击败当时名满天下、战力最强悍的西凉军,这种勇猛、这种战力,号称当时的天下第一也不为过,只可惜孙坚在后期与刘表军作战时,被藏在竹林间的黄祖埋伏,从竹林间发射飞箭,孙坚脑部中箭身亡,死时只有 37 岁。
孙坚要是不死,将会打下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且他的两个儿子孙策和孙权都是人才,孙坚不死,孙策也没这么早死,那样的话,历史都会不一样,孙家打下的江山肯定不止江东,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曹操、袁绍、袁术、刘备等都还没有寸土之功。
第三名:周瑜
周瑜是江东四大都督之首,文武全才,江东的军事顶梁柱,周瑜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的领导了赤壁之战及南郡之战,击败了曹操,打破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从此曹操得陇不敢望蜀。
周瑜在南郡之战结束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只有 36 岁,算是英年早逝,周瑜死了暴病,有可能是得了瘟疫,有可能是箭伤发作导致败血,但就这么突然的死了,要知道周瑜当时刚刚见过孙权,向孙权提出西取益州的计划,孙权批准了周瑜的计划,周瑜就忙着赶回驻地安排西征益州的准备工作,结果还没有到驻地就死了,周瑜死的太可惜了。
周瑜要是不死,就可能发动西征益州的战争,那样的话,历史就会不一样了,而且周瑜不死,刘备可能就没有机会拿下益州了,拿不了益州,就无法成就一番事业,周瑜的死成就了刘备,刘备才是最大受益者。
第四名:关羽
关羽是三国时期万人敌的猛将,战功赫赫,忠心无二,不仅在战场上斩杀过敌方主帅,而且曹魏诸多名将都败在关羽手上,在襄樊战役中,关羽曾威震华夏,三国中仅有关羽有威震华夏的称赞。
关羽是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跟随刘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四处流浪到称霸一方,刘备能建立如此功勋,关羽功不可没,关羽镇守着刘备集团最重要的根据地–荆州,在襄樊之战,关羽力挫曹魏众多名将,打得洛阳及许昌一带纷纷叛曹响应关羽,打着曹操两次差点迁都,关羽不可谓不勇猛。
而关羽成也荆州,败也荆州。要不是孙权在背后偷袭荆州,关羽将会对曹魏造成进一步的威胁,很有可能就会扩大战果,那样的话,三国将会更加精彩,历史也会因此而改写,关羽在孙权的背盟偷袭下,身首异处,实在太让人痛心。
第五名:魏延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总有人觉得魏延是个叛徒,脑后有反骨,卖主求荣,其实真实的魏延不是这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是刘备的部曲,也就是刘备的私兵,应该是刘备私自召募的兵,不是降将,在随刘备入益州,因作战勇猛被刘备破格提拔为镇守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十多年,无一差错,在随诸葛亮北伐后,也因作战勇猛数有战功,得到进一步升迁,魏延因为勇猛及战功,成为蜀汉政权数一数二的猛将,在军队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李严,而作为从低层完全靠能力爬上来的魏延来说,非常不容易。
魏延之死非常冤枉,并没有造反的嫌遗,最多也就是不听从诸葛亮遗命,诸葛亮本来的安排是想保护魏延,结果阴差阳差,导致魏延身死,魏延的死,杨仪的责任最大,杨仪素与魏延不和,借着魏延不听从诸葛亮遗命,出于私人仇恨原因,杀了魏延,并诛灭魏延三族,魏延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自已人手里,实是是痛心。
魏延要是不死,绝对是蜀汉自诸葛亮之后的军事栋梁,魏延的才能强过王平与姜维,如果魏延担任蜀汉最高军事长官,蜀汉也不至于在后期诸葛亮去世后,在军事上毫无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