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在战后迅速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2-22 22:39:30 30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在战后迅速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静夜史】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迄今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对世界格局影响最深远的战争。

作为二战最激烈的现场,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死亡 2700 万人,伤亡总计 4200 万人的惨重代价。对于只有 16000 万人口的苏联而言,这是相当惨重的伤亡,至今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依然是女多男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但匪夷所思的是,苏联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在二战后一跃成为和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简单说来,苏联之所以能够成为超级大国,是因为苏联比英法等传统列强失去的少,但是得到的更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二战打碎了欧洲列强

和一战摧毁四个传统欧洲帝国一样,二战对列强的打击更加全面而彻底。

作为二战的主要参战国,苏联直接面对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纳粹德军。因此,苏联也成为二战中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国家。

但是,二战对于其他参战国的伤害似乎更大,比如英国,这个二战前的超级大国,因为二战再次元气大伤,由于国力被严重削弱,加上美国推行的反殖民地化浪潮,力不从心的英国不得不放弃了几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连带着的是英镑体系的崩溃,不得不让位于美国的美元体系。由此英国彻底沦为二流强国,成为二战最大的输家。

相比于英国,法国显得更惨,二战期间的亡国经历使其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虽然战后捞了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但早已被边缘化。

而欧洲新兴工业强国德国被二战打得奄奄一息。其他欧洲国家则不值一提。

而苏联,则依靠海量的资源、巨大的战略纵深、恐怖的战争动员动力以及美国等盟国的支持,苏联不仅挺了过来,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恢复实力,最终反杀德国。

因此,二战之后,放眼望去,欧洲大陆已经没有国家可以和苏联抗衡,苏联显得鹤立鸡群,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第一强国。

2、二战没有打碎苏联的核心

苏德战争没有打垮苏联,在斯大林的坚强领导下,苏联顶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并浴血奋战最终消灭了德国法西斯。

早在二战之前,针对可能发生的对苏联的侵略,斯大林创造了斯大林模式,并在这样的模式下进行了一系列重工业化建设,使苏联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国。

二战虽然摧毁了苏联的西部工业基地,但是没有摧毁苏联根本的工业基础,更没有摧毁斯大林模式,因此可以说苏联在二战中保持了其最根本的核心。

因为斯大林仍在,战后苏联的斯大林制度依然大行其道,这使得苏联能够在战后继续实行计划经济政策,也就是”三五计划”。随着五年计划的开展,在西欧诸国还在为灾后重建发愁,眼巴巴地等着美国的援助时,苏联已经迅速恢复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计划经济,在紧要关头总能发挥出恐怖的动员能力,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难以办到的。

由于苏联实施计划经济,加上苏联地大物博,资源基本可以自给,这使得国际资源波动对苏联的影响较小,所以苏联不会像西欧国家那样,被美国一次一次的剪羊毛。

由于计划经济的相对优势,使得苏联可以走出一条和美国完全不同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苏联能够迅速恢复实力并保持强大实力的根本原因。

3、苏联在二战前后的疯狂掠夺

虽然二战期间苏联至少损失了超过 2700 万人的巨大代价,但是和苏联得到的相比,这一点伤亡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首先是国土方面。二战爆发后,苏联于 1939 年 9 月 17 日出兵波兰东部,夺回了一战时失去的沙俄土地;随后苏联于 1939 年 11 月发动苏芬战争,以惨重代价夺取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 年 3 月,苏联出兵强行将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版图;1940 年 6 月,苏联再次出兵夺取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地区。

1945 年 2 月雅尔塔会议召开,斯大林和罗斯福密约,以牺牲我国的权益为代价,换取苏联出兵东北,由此苏联获得了在我国的一系列权益,包括租借不冻港。

对于噬土成性的俄国而言,土地意味着财富也意味着强大的国力,除此之外苏联在二战期间还夺取了其他更多的资源。

作为新兴的科技强国,德国在二战前后贡献了很多科技成果,二战结束后苏联作为消灭纳粹德国的主力,从德国掠夺了一大批专家人才。

不仅如此,苏联还将德国境内大量的厂房设备拆除并运回苏联,同样遭此厄运的还有位于东北的日本厂房设备,他们同样被拆除运到苏联的远东地区,帮助苏联的工业能力更加强大。

可以说科技实力的加成帮助苏联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更加迅速的进步,1949 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随后苏联于 1957 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在 1961 年成功地将宇航员送入太空。

另外由于苏联的浴血奋战,二战之后共产主义制度得以越出苏联在几十个国家相继开花结果,形成以苏联为中心的共产主义阵营,苏联由此成为共产主义阵营的核心领导,这是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群众基础。

所以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绝非偶然,这是一系列历史因素加现实作用的结果。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2】、来自网友【过河卒子 and 与非门】的最佳回答:

其实我们都忽略了苏联从一诞生就具有的几个特点,而这几个特点,决定了在二战中,别的国家越打越弱,苏联却越打越强;并且这种变“强”,是全面的、迅速的。

所以,虽然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在战后迅速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哪几个特点呢?

一、苏联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俄罗斯的性质

苏联建立之前,俄罗斯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王朝,与欧洲其它国家格格不入。因为历史原因,欧洲人对沙俄是又烦又怕,还有点恨意。

而沙皇俄国也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但没有一股强大的力量,统治者是不可能自发地改变自己态度的,俄罗斯只能在封建的道路上虚耗时光。

正是因为苏联的成立,彻底改变了俄罗斯的性质,让这个国家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1、沙俄已经很落后

俄罗斯民族以国家形式存在也有千年历史,因为地理原因,它吸收了多种文化、文明,13 世纪初期,他们被蒙古征服,俄罗斯的社会和文化经历了东方化时期,并且这种东方因素被深深根植于俄罗斯民族的灵魂之中。

1480 年,俄罗斯终于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新的沙皇政权完全控制了俄罗斯社会的一切,这时的俄国采取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封闭的制度;他们与欧洲是完全不同、也完全隔绝的。

16 世纪初期,彼得大帝出现,他感受到欧洲的变化和发展,他也承认欧洲国家比俄罗斯先进,于是,他开始向以西班牙、英国、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学习。

也为了让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一系列围绕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冲突、战争在俄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爆发;这些冲突和战争客观上给俄罗斯带来了技术进步。并且,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上流社会的文化随后进入俄罗斯。

但是,涉及到社会进步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在俄罗斯却没有发展的基础。因为俄罗斯还是一个贵族统治的农奴制国家,沙皇还是东方式的帝王。希望帝王推动政治变革,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沙俄的平民文化也没有产生的土壤,因为他们没有平民,只有农奴。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时期,俄罗斯的农奴制受到冲击,国家的政治文化有改变的趋势;19 世纪初,亚历山大一世在位,俄罗斯出现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政治体制的要求,这就是那个时期的典型特点:贵族自由主义改革。这也说明,欧洲的文化对俄国的影响已经从量变到质变,使其内部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这直接导致了 1855 年继位的亚历山大二世在 1861 年进行了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主要的两项改革是革命性的:废除农奴制、改俄罗斯“君主制”为“君主立宪制”。俄罗斯的社会政治生活已经具有资产阶级国家的特征和要素。

这时的俄罗斯其实是很有前途的,因为他们终于抛弃了落后的、影响国家发展的桎梏:农奴制和封建君主制。但是,1881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让这个国家的政治方针从“政府自由主义”转向保守,所有的改革前功尽弃,俄罗斯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陷入了停滞。

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呢?还是因为俄罗斯政治结构的原因。改革激发了活力,也催生了很多自由主义,但沙皇却用封建君主的专制作风进行残酷镇压,结果导致他被激进的、实行恐怖行动的“人民意志党”刺杀。说到底,俄罗斯的沙皇专制没法改变俄国落后的命运。

就这样,俄国一直瞎混到 1904 年,“日俄战争”爆发,沙皇俄国惨败,国家乱得不能再乱了。1905 年,为了稳定局势,沙皇尼古拉二世作出重大让步,废除君主专制,国家杜马成为政治斗争主要舞台。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俄国社会矛盾已经不是民主、自由的问题,而是社会阶层普遍不满,要彻底变更的问题。

这时的尼古拉二世仍然想用高压打击改革要求,最终导致沙皇俄国不可避免地崩溃。即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俄国上下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感,也没有暂缓崩溃的步伐。战争一边在打,国内的动荡一边在加深。

1916 年底,俄国前线几近溃散,国内经济崩溃,全国上下没有人对未来有一点希望,包括沙皇在内;革命、运动、沙皇下台,帝国或可有一线生机。1917 年,在落后的、贫穷的、没有一点希望的沙俄,“二月革命”爆发。

2、苏联的建立改变了沙俄的性质

俄国的二月革命并不彻底,沙皇俄国的权力过渡到帝国议会,也就是国家杜马那里。新成立的俄国临时政府既没法压制工人阶级的革命浪潮,也不敢给“工人会议(即苏维埃)”更多的权力;而前线的军队在本来就不利的情况下,更加无心作战,逃跑、哗变、投敌事件不断地发生。

说到底,这个临时政府还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置国内混乱于不顾,坚持要把战争打下去;而由社会主义者所领导的国民组织苏维埃则想来个痛快的:放弃以前的战争投入,退出一战,专心把国内问题解决了再说。

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强力夺取政权。为了快速掌控局势,他们设立契卡组织,镇压反对力量;为了给国家止血,他们 1918 年 3 月力排众议,付出巨大的代价,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退出一战。

应该说,“二月革命”后的临时政府,还是沙皇政权的延续,他们当然不是封建的君主专制政权,但他们也不是进步的、代表广大人民的政权。正是“十月革命”,为苏联的成立扫清障碍,让俄罗斯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让俄罗斯的国家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苏联刚建立时的麻烦一堆,但都不是根本性问题

苏联刚建立的麻烦一大堆,主要的有:资产阶级的反对和外国力量的干涉、布尔什维克内部的不协调、孱弱的新政权如何生存等。

1、资产阶级的反对和外国力量的干涉

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当然不甘心失败,他们也有支持自己的军队,甚至可以说,当时大部分正规军都是支持他们的。比如有名的高尔察克上将,就是坚定反对新政权的。

刚成立的新政权四处冒火,城市内到处是叛乱,各地不断有支持前政府的军队,那时的布尔什维克被逼得朝不保夕,时时担心新政权突然死亡,很多人也不看好新政权的生存。

除了内部反抗以外,外国力量的干涉也让苏联苦不堪言,特别是英国最坏,他们一方面不想让苏联退出一战,因为这样,英国就要付出更多,他们最愿意俄罗斯打德国,他们坐收渔利。

另一方面,无论欧洲有什么变化,英国都想分一杯羹,何况苏联是它所厌恶的无产阶级政权。所以,一战还没结束,英国就抽调部队对苏联进行各种骚扰;一战结束后,以英国为首的 14 个协约国集体出兵,支持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对苏联展开疯狂进攻。

这时的苏联是最困难的,国内经济根本没办法恢复,内乱和外患联合在一起,想要新生政权的命。逼得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不顾一切地集中所有力量反抗内外打击,让新政权活下来再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有一个“余粮征集制”,主要内容是:苏维埃政府垄断全国一切粮食,禁止一切私人买卖粮食;农业税不要货币,只要粮食等实物。也就是说,个人不得有粮食了,家里够不够,苏维埃政府说了算,因为一切要保证作战,要让政权生存。

2、布尔什维克内部的不协调

不但有国内外的敌人,布尔什维克内部也不一致。孟什维克、左翼社会党人也趁机反叛,他们与敌人联手,更让布尔什维克显得摇摇欲坠。

孟什维克号称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别,在早期的工人运动中有一定影响。他们是愿意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合作的,虽然在苏维埃中,他们是少数派,但这帮人特别能说,把一个个理论说得天花乱坠,在工人中有不小影响。

但是,他们是坚定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列入党纲的,更反对建立有严格纪律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921 年,列宁被逼无奈,把他们列为“非法”。

在二战前,许多孟什维克人员见苏联已经站稳脚跟,他们又改变立场,加入布尔什维克;对于昔日的早期战友,布尔什维克还不好拒绝;一定程度上来说,苏联这时的政府高层对未来是不放心的、疑惑的。

3、新政权如何生存

打退内外部敌人,苏联也不是安全的,这时的军队,军官几乎都是沙皇时期的人,士兵要么文化程度不高,要么就是从小资产阶级来的。

二战之前,苏联的社会局面就是一个字:乱。旧的制度、法律、道德等等全部打破,而新的东西却一时间没有建立。斯大林为了强力建立新秩序,用起了自己的“斯大林手腕”。

总之,二战前的苏联是混乱的,困难的。他们用暴力夺取了政权,但如何对待这个政权,有点迷茫,也有点粗暴;对于国家如何发展,他们也没有一个成型的想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还要承受西方国家的谩骂、污蔑。

三、二战帮助苏联下了决心,苏联在战斗中越来越强大

是温水煮青蛙般地慢慢来,还是不破不立、大破大立,二战帮助苏联下了决心。就在苏联跌跌撞撞对内严格管理,捋顺内部问题;对外四处裱糊,维持政权不倒的时候,二战爆发。

如同一战时差不多,沙皇俄国在内外交困之际,一战爆发,激起了俄国人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感,二战爆发,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以前苏联大规模“肃反”、“甄别”,稳定了国内形势,但也埋下了人民对政权的反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具然一个小小的“苏芬战争”,都差点打得亡国。

但为了战争,这一切都不是个事,这时的政权对全国的掌控也不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可比。所以,苏联可以抛却一切烦心的稳定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形态问题、阶级对立问题,他们一门心思把仗打好就行,工业、农业围绕战争建设就行。

是二战帮苏联下了决心。他们已经大破了,正在不知道如何大立时,战争到来,那就先打仗,再谈“立”的问题。

在二战中,苏联的工业围绕战争,西方国家不得不支援,重工业、军事工业得到惊人的发展。本来在二战前苏联就在这个方面用力,但是有人就觉得也要用一部力量发展与生活关系更密切的行业;战争开始后,他们更有加快发展的理由,所以成就一日千里。

在战争之前,苏联人的思想是不统一的,芬兰已经脱离,立陶宛闹着要离开,乌克兰天天骂俄罗斯,恨不得过去打俄罗斯;内部的意识形态斗争也乱,斯大林接班一直在党内形不成共识;斯大林铁腕政策,把军队里的军官几乎全部换成布尔什维克,社会上更是风声鹤唳。

骂布尔什维克的、骂斯大林的,什么言论都有,当然是偷偷的。实际上这时的苏联表面上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暗地里一盘散沙,人心四散;许多在国外的沙皇时期的遗老遗少天天想着反攻倒算、以前临时政府的人员则在欧洲到处生事、孟什维克一些人伺机再起。

战争来了,一切烟消云散,布尔什维克上层再也不用考虑这些看起来虚无缥缈、却又危害无穷的问题。一切为了打仗,别的少扯,谁在搞事,都不用政府出面,人民群众就出来收拾。

军队的问题更是在战争中得到完美解决。本来,为了让军队完全受控,布尔什维克做的非常决绝,他们宁可错杀,也不放过任何疑点;因为部队很多人都经过沙皇时期、临时政府时期、苏联初期,高级将领的忠诚度是个让人生疑的问题。另一方面,军队如何编成、现代化部队如何组织,都是个陌生的问题。

战争开打,问题统统不存在了,苏联军队从开始的节节败退,到站稳脚跟,再到坚持胶着,打得非常惨烈,部队也得到锻炼;尤其早期轮换的年轻的指挥员,在激烈的战争中成长为厉害的猛将。战争后期,苏联已经掌控局势,开始大反攻,三路大军围住柏林,一骑绝尘,让以美国为首的盟军瞠目结舌。

四、战后立刻匹敌美国

通过二战,苏联各方面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布尔什维克完全彻底掌握政权;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紧紧团结;苏联的工业在战争中得到极大发展,加上美国为了战争,对苏联的军工进行的援助;苏联军队在战争中越打越强,俨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能打的军队。

尤其重要的是,苏联共产党在战争中取得巨大的威望,他所推行的任何政策都赢得老百姓的拥护。不要小看这个威信,这正是所以国家发展想要的东西。在封建王朝时期,能打胜仗的国王必定能带领国家富强;现代政治中,一个国家的执政党没有微信,这个国家不可能好。

实际上,怎么样建设国家有很多道路,在于你选择了,人民是否愿意跟随。二战后,苏联全国上下都觉得:苏共靠谱,这么残酷的战争都赢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强。

俄罗斯又是个特别崇拜强人的民族,能打胜仗的苏联布尔什维克、有钢铁意志的斯大林同志······

尽管在二战中,苏联牺牲惨重,但是,俄罗斯资源无尽,在战争中各方面发展,所以,二战结束,他们迅速成为可以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一点不奇怪。

中国有句成语: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苏联当时的解体,也是非常的快速、突然,如同他快速的崛起、变强一样。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