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文言文那么难懂,难道古代的平民百姓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吗?为什么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13 01:54:03 29次浏览

关于问题文言文那么难懂,难道古代的平民百姓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吗?为什么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浩宁叔叔 tyrone】的最佳回答:

咋可能嘛,文言文本质上是古代生产力不高,贵族又要与普通人进行文化区隔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语言“压缩软件”产物而已。

首先,从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我们的文字的诞生,最早不是用于交流,而是用于祭祀等活动,换言之,咱们这个文明的文字,最早的时候就不是给人用的,是给“神”用的,或者说,给人与神的交流符号用的。

这也不难理解,在早期大家什么都不发达的时候,什么东西需要用文字记录下传递呢?你和你爸妈对话,你们村里的常规对话,今天说了明天忘:老张,吃了吗?老王,你的地里长草了,赶紧去除草啊!

这些话你喊一嗓子,明显比写下来寄封信要效率高嘛。

但是巫师祭祀神肯定要庄重一些,比如把你想说的用什么东西书写下来,用一些神神叨叨的仪式,表示神收到了这些信息——这时候你肯定不能扯着嗓子喊“天上那个神仙,你给我听好了,我们要下雨,我们这里有肉你赶紧下来拿,拿了你吃了你赶紧下雨!”

对吧,傻的慌,而且你这种办法不严肃,也没法唬住村里人,最简单的就是你能这么喊,别人也能喊,凭啥你做巫师呢?

所以最初的文字从这里诞生就很合理。

这样一来,文字天然在最初的时候,与普通交流就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既有现实原因,也有刻意为之(巫师写的越玄乎,越离老百姓远,越能维持自己的地位)

其次,古代物质不丰富,不论是甲骨,还是铜鼎都有限,刻字又麻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天然就有了“信息压缩”的需求,怎么压缩呢?文言文就能提供这种作用。

比如,今天天气特别好,我和我们村里一大堆老爷们老娘们在大中午 12 点这个时候,摆上一大堆好吃的,点上美美的檀香,祈求上仓,给我们赐下雨水,让我们地里的麦子能够长好,有好的收成。

以上这些话,如果你用文言文,会怎么说呢?

恰晴日正午,上携众焚香,祈天求雨。

14 个字,如果高手,还能再继续压缩。

这是百分之多少的压缩率呀?

当然,你说这时候是不是不方便,文言文大家看不懂影响交流?

不会的,因为文字最初的诞生就不是给平民用于交流的。

文字用户常规交流和信息记录,是随后的事情,只不过我们普通人在今天用文字进行交流,习以为常,以为古人也这样而已。

最后,咱们也可以从文字和文学的发展来看出这种特点。

咱们知道秦汉之前的文字比较难懂,而且文字特别少,哪怕是诗经里的国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你感觉也需要稍微解释一下。

但是你再往后走,你会发现文字写的东西越来越好懂,汉朝的是赋,唐代的是诗,宋朝的是词,元明的是戏曲,明清的是小说。

这些文字作品,是不是越来越贴近普通民间,越来越容易被人懂了?

我和西安的一个书香世家朋友聊过这个话题,他们家一直做文化出版工作,他爸爸除了很多个杂志,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中国的文学作品,汉赋,唐诗,越到后面感觉越容易理解?

他的答案是,因为越来越从贵族到平民了。

能玩汉赋的,是贵族。

能玩唐诗的,只需要是文化人了。

而宋词是谁玩的?是歌女。

曲,小说呢?唱戏的,或者说书先生。

是不是越来越往下走?

越往下走,人们越容易听得懂了。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因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原因,或者我国知识分子越来越多的原因。

但是本质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本用于和“神”交流的,要可以拉开上层与普通人差距的“文字系统”,在我国几千年的时代里,逐渐从“神文”,变成了普通人交流的“人文”。

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来自网友【一号风手】的最佳回答:

古代平民百姓当然不是用文言文交流,百姓哪里懂文言文,还不是跟现代普通人说话一样。

古代文言文形成是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在没发明纸之前,古人要记录东西要么是刻在石头上,要么是刻在兽骨上,后来刻意在竹简或者木简上。

但是由于这些载体有缺陷,体积大,重量重,制作也比较耗时,还不方便携带和保存。所以古人记录东西都力求长话短说,节约载体的使用空间。

但是长话短说并不一定能把事情描述清楚,由此就需要精炼语言,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

而文言文也并不是随便写,任意精炼的,要有公开依据开源,也就是要标准。如果没有标准的话,谁看得懂。

文言文的依据比较复杂,不过主体是借用历代圣贤的思想或者各种有名的典故,也就是引用四书五经里面的内容。

所以要看懂文言文,就得读四书五经,而四书五经本身也属于文言文,所以要有个老师把给你讲解四书五经。

而能够给你正确讲解四书五经的老师,必然是有传承的。这里的传承是代代相传的,一直追索到写四书五经的人,也就是古人的著书立说的大贤。

古代能够著书立说的大贤,肯定会有弟子,没有弟子也会有儿子之类的。

由此越往古代推算,不是你写一本书就完事了的,你还得让后人看得懂你的书,所以你要有传人。你把书给他后,还得手把手的教他正确的读懂你书中的意思。

也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古代的老师都是很负责任的。越往上推,一旦你被他收为传承的弟子,他会把你看作比他的儿子还要重要,不是亲生的却胜于亲生。

因此在古代,尊师重道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敢欺师灭祖,整个社会都容不下你。其实想想也明白,他把你收为亲传弟子,继承他的传承,他有可能会对你不好吗?他对你那么好,如果你还欺师灭祖,必然是社会公敌。

在古代读书人身份都是很高贵的,那问题来了,贵在哪里?

古代读书人身份高贵,并不是说你读书,有书可以读。而是贵在你获得的传承,肩负着延续先贤传承的责任。

在这里说明一下,即使在古代也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是高贵的,有正统传承的人才高贵,没有正统传统的读书也没什么高贵可言。

一般来说正统传承都掌控在世家手里,而世家通常也以自己为书香门第而自豪。敢称自己家是书香门第的说明他们祖上有人获得先贤真传,一直传承到他这里。

所以人家有点小自豪是正常,毕竟自己祖上是子百家的正统传人之一,谁不自豪。

不是古代,就说现在,如果你的祖上和老子对过话,和孔子吵过架,你同样也会自豪。

文言文纯属是古代书写载体不行,不得不精炼语言而形成的。就算后来有了纸,但是由于技术原因,纸的造价也高,大量用纸的话,书写成本的代价并未下降,所以文化传承上依然还是文言文。

在古代造纸技术不行,动不动就洛阳纸贵的年代,想不用文言文都不行。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古人平时交流也不用文言文交流的,不管社会上层还是下层,该吹牛逼的还是一样吹,不过讲“大道理”的时候会用。

这个问题其实不用多想的,古代老师给讲解四书五经也是需要翻译,翻译就得用白话文。如果都是用文言文的话,老师照着书本念来念,难道学生就懂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