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手握百万雄兵的吴三桂,攻陷清朝半壁江山,为何最后却一败涂地?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12 05:52:10 27次浏览

关于问题手握百万雄兵的吴三桂,攻陷清朝半壁江山,为何最后却一败涂地?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澹台烛灭】的最佳回答:

已经六十二岁的吴三桂,在油尽灯枯之际奋力的燃烧了一把,本有希望推翻清廷恢复汉人江山,却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让人着实为之惋惜。

尽管吴三桂在投靠清人后极尽鹰犬本色,为清朝平灭汉人反抗势力立下卓著功勋,但刚继位的小皇帝康熙对吴三桂这个叛将降臣很不感冒,尤其对他手握重兵极为忌惮,政治上略显稚嫩的康熙一道道撤蕃令将纵横沙场几十年的平西王吴三桂逼到了悬崖边,吴三桂本不想造反,只想舒舒服服的当平西王爷,天高皇帝远,在云南平西王吴三桂的脚跺一跺整个西南得颤三颤,在这里他比皇帝更威风,用同胞鲜血换来的荣华富贵也是自己一刀一枪拼命得来的,他要在这里尽情享受应得的富贵并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撤蕃意味着什么?_?征战沙场多年的吴三桂比任何人都清楚,夺去兵权对他来说,就好像是将老虎拔了利牙,今后只能仰人鼻息,任人宰割!吴三桂愤怒了,难道又要应验“卸磨杀驴”这句老话?拖了两个多月,想等康熙收回诏书,可他等到花儿也谢了,康熙不为所动,执意撤蕃。不能坐以待毙,吴三桂在身边人的撺掇下终于下定决心起兵,以六十二岁高龄披挂上马,要以武力维护自己的尊严。

起兵之初,形式对吴三桂十分有利,部下全是百战之兵,所向披靡,很快便攻陷江南大部,各地兵马纷纷归降,此时吴三桂拥兵百万,勒马长江,以汹汹之势遥指清廷。估计此时的康熙才后悔自己的操之过急,清廷兵马调动捉襟见肘,若吴三桂听从手下将领的建议,乘机催动百万雄兵渡江北上,将根基不稳的满清政权驱逐中原,也未可知。但此时的吴三桂早丧失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豪勇之气,摇摆不定,勒兵不动,失去了大好的进军时机,给康熙有了喘息之机。到这种情势下,吴三桂居然还抱有以此来威逼康熙收回诏命的想法,要“裂土封疆”。这充分暴露了吴三桂的短视无谋,与他在战场上的运筹帷幄判若两人。

吴三桂手下有识之士曾献策应立明朝后裔收揽人心,但从勒杀永历帝那一刻开始,他已经彻底割裂了与明朝的最后一丝联系,深深的负罪感让他无法接受这个合理建议,这也就让心存复明大业的天下人大失所望,从此吴三桂内部暗流涌动,败亡之兆已初现端倪。

康熙政治上的幼稚源于年轻,没有经验,但他能用英武果敢来弥补,吴三桂却恰恰缺乏这样的能力,或许是美色富贵侵蚀了他的雄心,现在的平西王只是个惜命保身的昏庸老头而已,居然不明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当康熙一切准备就绪,处斩了在京城的质子吴应熊后,吴三桂的失败已注定了。

【2】、来自网友【蓝风破晓】的最佳回答:

从清入关以来,不少人和组织喊着“反清复明”的造反口号,可都没成什么气候,唯独吴三桂造反,给康熙统领的大清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但,最终,还是没能成功,为什么会如此?

吴三桂只求安稳,无心造反

大清入关,是吴三桂开了山海关的大门,可谓功勋卓著,因此也被封为“平西王”。

据说吴三桂是个帅哥,人虽帅,但他并没有“造反”的大志,也许曾经想过,也偶尔做过些准备,可是从他的行动轨迹来看,他只是想当他的平西王爷,并无十足的造反意志。

可平西王爷不好当,因为有人不愿意让他当,这人就是康熙。公元 1673 年,康熙提出要“削番”,这让 62 岁的吴三桂恼羞成怒,于是,被迫开始造反。

由于当皇帝的“雄心壮志”并不充分,所以吴三桂对造反成功的信心并不大,这一点非常致命,因为在关键时刻会要了自己的老命。

果然,在和清朝开战时,吴三桂方面虽然打了不少胜仗,可是吴三桂很犹豫,迟迟没有渡过长江,这给清朝官兵给了极大的缓冲时间。

一个不具备坚定造反信念的人,想取得胜利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吴三桂的民心支持不够

清朝刚入关时,吴三桂帮助清朝灭了不少“反清复明”的人士,而且还深入缅甸,将南明永历帝杀于屠刀之下。

这让广大的老百姓,以及“反清复明”的人士,深深地鄙视。更关键的是朝中任职的很多汉族官员,对吴三桂的造反举动也并不看好。

真要造反,那么在康熙刚上位时,是最佳时候,可是吴三桂却为这个小皇帝四处灭火,夯实了康熙的江山,结怨了很多老百姓。

对于支持力有所欠缺的吴三桂,想造反成功是不容易的,曾经做下的因,终于结下了现在的果。关键时刻,虽有不少人响应造反,但后继还是有些乏力,群众基础还是薄弱。

吴三桂的钱不够多,无法持久战

大家都知道,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打仗就是打钱,吴三桂偏安一隅,所掌握的财力,无法和掌控全国的康熙相比,如果短时间不能拿下大清朝,那么就会进入持久战,吴三桂输的可能性就会变大了。

可是,吴三桂却没有把握住机会,让康熙拖入了持久战。时间一长,精力、物力、财力都不够了,于是,除了失败,没有其它之路了。

果然,公元 1678 年,先是妻子张氏死了,不,应该说是张皇后,因为吴三桂已经称帝了。

张皇后一死,又想到死在京城的儿子,再看到胶着的战事,吴三桂急火攻心,先是“中风”,接着又患“下痢”病症,被几个“名中医”调理半天,还是不见好转,无奈,吴三桂交代了后事,然后到泉下找老上级“袁崇焕”去了,死时六十七岁,做了五个月的“皇帝”,有孙子继了位。

没有了吴三桂的造反大军,很快溃败了,三年后,吴三桂的孙子也被围剿,然后自杀了。

吴三桂年事已高,早已没有了冲劲,也耗不起

大凡开创盛世者,血气方刚者最为合适,年龄大了,不太好使,因为会少一些锐气。少了锐气,难以成事。

62 岁的吴三桂,和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康熙比,一个如初升的太阳,一个如落山的夕阳。

年龄大了,身体就差了,思维上更希望稳定;年龄轻了,浑身充满着力量,强烈的想要改变这个世界。

另外,年龄大了后,如果一时半会拿不下战争时,身体就扛不住了。 吴三桂确实是身体扛不住了,才“驾崩”了。

由于年老的吴三桂准备不足、信心不足,又多犹豫,而且民间支持和财力也明显不够,最终耗死了自己,成全了大清。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