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二战德国投降时,日本也想投降,为何又坚持了3个月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5-1-22 05:08:18 48次浏览

关于问题二战德国投降时,日本也想投降,为何又坚持了 3 个月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文史不假】的最佳回答:

1945 年 4 月 27 日,苏联红军已经攻入了柏林的市中心地带,距离帝国总理府只有一条街的距离。当天晚上,希特勒在 15 公尺深的地下室口述了两份遗嘱,除了决定与相伴 17 年的爱娃结婚以外,还宣布海军上将邓尼茨为自己的继任者。

1945 年 4 月 30 日,苏联红军终于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园顶,标志着一个历史时刻的到来。当天下午 3 点半,希特勒在地下室对准太阳穴开枪自杀,妻子爱娃也选择服毒自杀。

邓尼茨接任国家元首后,立即下令西线德军停止抵抗,下令东线德军有序后撤。1945 年 5 月 7 日,他代表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即安排陆军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前往盟军司令部,同美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在投降仪式的当天,现场出现了滑稽的一幕,阿尔弗雷德·约德尔上将代表德军,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上将代表盟军,斯瓦兹上将代表法军,伊万·苏斯洛帕罗夫少将代表苏军。很显然,除了苏联代表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将外,其余各国代表都是军功卓著的上将。

这次投降仪式被西方媒体大肆宣传,话里话外都是质疑苏军贡献的声音,宣扬盟军才是解放欧洲的救世主。紧接着,斯大林公开表示,根据 1942 年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所有反法西斯盟国共同作战,不得对轴心国单独媾和,邓尼茨单方面向英美盟军投降的行为是无效的。

经过斯大林与杜鲁门、丘吉尔的紧急磋商,三国政府终于达成协议,将 5 月 7 日的投降仪式当成是一场排练。因此,德国必须重新参加一次正式的投降仪式,地点选在了位于柏林近郊的卡尔斯霍尔特。

1945 年 5 月 8 日,刚刚承受过一次战败之辱的德国人不得不强打精神再次赴约,由陆军元帅凯特尔、空军大将施通普夫和海军上将弗里德堡组成了“投降团”。在苏联的要求下,英国、美国和法国也派出了高级别人员,在陆军元帅朱可夫的领衔下,英国的空军上将泰德、美国的空军司令斯巴兹和法国的总司令德塔西尼组成了“受降团”。

仪式开始后,朱可夫元帅代表苏联在投降书上第一个签字,总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之后各国轮流签字。值得一提的是,与昨天的“兰斯投降”相比,今天的“柏林投降”场面明显严肃了不少,当德国代表凯特尔元帅举起权杖向盟国代表行礼时,全场都无人还礼。

随着德国政府无条件投降,曾经的“轴心国三巨头”仅剩下日本还在负隅顽抗和垂死挣扎。为了敦促日本尽快投降,杜鲁门、斯大林和丘吉尔(后为新当选首相艾德礼)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首脑会议,联合发表了《波茨坦宣言》。

接到同盟国要求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后,刚刚接替小矶国昭出任首相的铃木贯太郎立即就懵圈了。当时,这个老鬼子已经 77 岁,曾经是海军大将的他早已经头晕眼花和反应迟钝,要不是天皇裕仁和皇太后节子连番劝说,绝对不会出山接手这个烂摊子。

尽管铃木贯太郎深知日本已经必败无疑,但面对《波茨坦宣言》时却迟迟没有表态,或者说不敢表态。因为,当时的日本海军已经在太平洋战争中消耗殆尽,而身为海军派的他自然没有了靠山,只得仰视陆军派的鼻息才能定夺。

插入一些背景知识和前情提要,以方便读者深入了解日本陆军和海军的那种奇葩关系。虽然同属膏药旗,但这二者的关系却从来不睦,除了相互看不顺眼外,几乎还到了誓不两立的地步。

在日本,“天皇”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在民众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自称神道教的教主和天照大神的后裔,它以神族的身份进行“万世一系”的统治,被称为“菊花王朝”。

“天皇”来源于古代的传说,作为历史爱好者的文史不假可以很负责地指出,它的可信度还不如我国的“三皇五帝”来得靠谱一些。

到了 1867 年 1 月,随着 15 岁的睦仁登基成为日本的第 122 代天皇,逐渐开始了“明治维新”的步伐。在他的领导下,日本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同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开启了“倒幕运动”。

日本陆军完全继承了明治维新以前的封建思想,异常的顽固和守旧,是军国主义的最铁杆支持者;日本海军形成较晚,在英美军事理论的影响下相对开明一些,是军国主义的最坚决跟随者。

明治维新时期,天皇终于干掉了幕府的统治,使自己从虚设君主变成了实权皇帝。在他的倒幕进程中,获得了四大强藩的鼎力支持才得以实现。

功勋卓著的“四大强藩”,分别是指长州藩、萨摩藩、土佐藩和肥前藩。伴随着土佐藩和肥前藩的率先衰落,剩下的长州藩和萨摩藩就成为了日本军队中的主导力量。其中,实力最强的长州藩控制了陆军,实力稍弱的萨摩藩控制了海军,从而形成“长之陆军和萨之海军”的军事格局。

虽然长州藩和萨摩藩都支持明治天皇,但二者之间却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双方的历史积怨甚深。受此影响,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始终都是泾渭分明,你反对的我就支持,你支持的我就反对。

除了尖锐的历史矛盾,日本近代军事中的“二元制”更进一步加剧了两个军种的对立。明治天皇为了实现相互制约和平衡,虽然设立了参谋本部统管陆军和海军,但从来都没有消除过双方矛盾。

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再也难以维系,延续上千年的东北亚和东南亚朝贡体系开始瓦解。受此影响,满清上层的开明之士越来越意识到坚船利炮的威力,开始在奕訢和李鸿章等人的推动下筹建新式海军,北洋舰队也逐渐成军。

1886 年,北洋舰队受邀造访日本的长崎。期间,中国水兵与日本警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事件,清廷难得表现出了强硬姿态,是在英国和德国的联合调停下才达成和解,史称“长崎事件”。

这次“长崎事件”,被日本国内视为一次奇耻大辱。海军更是借题发挥,坚持提高自身地位并以实现“陆海对等”为目标。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卫皇国的领海和领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对外扩张。

在此背景下,明治天皇只得调整军事政策,大力提升了海军的地位。1893 年 5 月 19 日,他以“敕令 52 号”的形式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直接导致了影响深远的“二元制”形成:

天皇之大纛下设置最高统帅部,陆军参谋总长及海军军令部长分别作为其幕僚长,并且参与帷幄之机密。同时,分别设立陆军部和海军部指挥陆、海军作战。

这个《战时大本营条例》非常令人费解,表面上最高统帅部指挥所有军队。实际上,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才是各自的最高领导,拥有充分的独立性,也为二战中的各种奇葩行为埋下了伏笔。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轻易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地区,从而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由于在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推进都很顺利,裕仁天皇自然是“龙颜大悦”,还公开下诏慰问了前方的士兵:

中支那方面陆海军在上海附近作战勇猛果断,乘胜追击,朕很满意,特赐褒奖!

虽然日本海军也参加了淞沪会战,但主要的功劳显然属于日本陆军,天皇的嘉奖也明显是在针对陆军。因此,海军派们变得坐卧不宁,开始鼓吹海上生命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此背景下,以永野修身、山本五十六和南云忠一为代表的一批海军将领们开始摩拳擦掌,甚至不惜偷袭美军的珍珠港以挑起太平洋战争。由于太过大胆,这份作战计划在提报统帅部讨论时,立即就遭到了否决。

山本五十六延续了日军中一贯“下克上”的风气,竟然通过好友高松宫亲王越级呈送给天皇裕仁进行圣裁。1941 年 10 月 19 日,在内阁和统帅部联合召开的御前会议上,面对陆军派的激烈反对,仍然通过了偷袭珍珠港的决议。

偷袭珍珠港取得成功后,日本海军终于取得了梦寐以求的海上优势,趁着英国和美国收缩之际迅速占领了东南亚的大片领土。不过,在 1942 年中途岛海战后,美军终于夺回了战略优势并且开始进行反攻。

面对强大的美国海军,日本海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不断从太平洋退宿。到了 1945 年 7 月时,曾经耀武扬威和不可一世的日本海军已经所剩无几,只能通过所谓的“神风特攻”进行自杀式攻击。

收到盟国的《波茨坦宣言》后,日本陆军依然乐观地估计,目前剩余的 300 多万部队一战之力尚有,最起码守护本土没有问题。凭借着这最后的一些家底,阿南惟畿和梅津美治郎等陆军派对于海军出身的铃木首相不屑一顾,丝毫都不放在眼里。

在紧急会议上,首相铃木贯太郎和外交大臣东乡茂德等人都认为,只要盟军能够保留裕仁天皇和天皇制,日本应该接受《波茨坦宣言》。不过,陆军派们不仅拒绝投降,而且还煞有介事地提出了“一亿玉碎”计划:

一亿国民总玉碎,弹草如泥,匍匐山野,确信神州不灭,皇国永存。

由于陆军的坚决反对,加之天皇裕仁的态度暧昧,铃木贯太郎内阁只得作罢,于 1945 年 7 月 29 日公开拒绝了《波茨坦宣言》。受此影响,美国也做好了登陆日本本土的准备,同时要求苏联尽快对日宣战。

拒绝投降后,铃木贯太郎内阁还通过了《义勇兵役法》,准备以实际行动支持“一亿玉碎”计划。新的兵役法规定,所有 15 岁到 60 岁的男性国民,所有 17 岁到 45 岁的女性国民,皆需要编入“国民义勇战斗队”守卫本土。

连年的战争,早已将日本这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吃干喝尽”,政府根本无力武装这些“国民义勇战斗队”,只好让他们自行筹措武器。于是,除了一些老掉牙的火器,绝大部分人都背上了弓箭和武士刀,甚至还包括了镰刀、铁叉和铁锹等农具。

面对日本的“全民陪葬”之举,美国人竟然发怵了。通过测算,美国政府预计登陆日本本土将造成三十万以上的士兵伤亡,接任总统不久的杜鲁门只得暂停了登陆计划,下令使用刚刚试制出的原子弹去“招待”日本。

1945 年 8 月 5 日,保罗·蒂贝茨奉命驾驶 B-29 轰炸机从塞班岛的航空基地起飞,直接飞往日本广岛投下了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眼见没有效果,查理士·斯文尼在几天后又驾驶 B-29 轰炸机投下第二颗原子弹“胖子”。

1945 年 8 月 14 日上午,天皇裕仁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再次商讨是否接受《波茨坦宣言》。会上,主战派和主和派依然争论不下,只能听凭天皇本人圣裁。

天皇裕仁也意识到继续抵抗必定是死路一条,内心做好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决定。于是,他用低沉的声音发表“天皇御言”,虽然表示同意“终战”,但却始终未曾使用“投降”的字眼。

紧接着,铃木首相主持草拟了一份终止战争的天皇谕令,由裕仁过目后成为定稿。当晚,他在侍从的保护下进入御用办公室,在宫内省庶务课长笕素彦和内阁情报局长等人的见证下完成了“终战诏书”的录制。

随着日本即将投降的消息逐渐流出,深受军国主义蛊惑的中下层军官们群情激愤,纷纷指责是内阁大臣们昏庸误国。为了抢夺并且销毁宣读“终战诏书”的录音,以畑中健二和古贺秀正为代表的军官们闯入皇宫制造了“宫城事件”,政变失败后纷纷破腹自尽。

1945 年 8 月 15 日正午 12 点,天皇裕仁亲自宣读的“终战诏书”录音向全世界播放,以此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不过,在这份投降书中,他不仅没有提到“

投降

”和“

道歉

”的字眼,而且依然还在为自己的侵略行径进行诡辩:

曩者对美、英二国之宣战,实亦出于庶几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至若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不难看出,天皇裕仁的投降虽然在名义上是无条件的,但实际上并非“

无条件投降

”,是以保留天皇制和豁免裕仁为前提的。正是这种妥协,为今天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埋下了隐患。

【2】、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因为当时日本高层觉得自己手上还有牌,有讨价还价资本,不想无条件投降。

德国投降后,虽然日本人嘴上不说,但他们也知道——既然鬼畜同盟国可以平推掉强大的德国。那么碾压日本,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再就是,日本高层很害怕。如果打到山穷水尽地步,民不聊生。日共出来活动,领导底层日本人民武装起义,倒向苏联,把红旗插满整个日本。那自己只怕是会死的更惨。

所以,从 1945 年 5 月开始,日本大部分高层就已经达成共识。

打是不能再打了。日本应该尽快谋求结束太平洋战争的办法。

当然,当时的日本人仍然在幻想。

想以有条件的形式“结束战争”。

保留日本主权和天皇。

即便要处置战犯,也应该是由日本政府自行处理。日本绝不接受以战败国身份,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被盟军“鱼肉”。

其实更早的时候,也就是 1945 年 1 月,日本就跟美国暗地里有过接触。

只是因为开出的停战条件很不切实际,导致罗斯福根本不想搭理日本。

后来罗斯福病逝,副总统杜鲁门继任,日本觉得杜鲁门可能会不一样,便再次接触。但这一次,又被美方断然拒绝。

杜鲁门的意见很明确,要么无条件投降,要么被盟军碾碎。日本没有谈条件的资本。

美国不接受日本提的条件,日本很尴尬。

可是,日本高层又不愿意无条件得投降。

于是,日本便准备筹码,决心逼美国接受自己有条件停战。

日本高层的第一个筹码是七千万日本人和三千万朝鲜人。准备以一亿人的性命与同盟国同归于尽。

我敢死一亿人!你们敢死几个?

怕了吧?怕了就接受我的条件,与我停战。

其实,所谓“一亿玉碎”,“本土决战”。

从来都是日本高层用来与美国人进行停战谈判的筹码而已。

并不是日本人真有那么死心眼,哪怕死绝户了也不愿投降。

第二个筹码是苏联。

由于《苏日中立条约》的存在,当时日本跟苏联之间,并没有宣战,竟然还诡异的维持在和平状态。

虽然 1945 年 4 月 5 号,苏联通知了日本,条约到期后,苏联不会再延长。

但由于《苏日中立条约》是 1946 年才到期的条约。日本高层觉得条约还有一年,而在这一年时间里,可能会发生很多事。

比如因意识形态不和,西方与苏联翻脸。

一旦如此,苏联将会很需要日本在远东帮它牵制英美。

因此,日本高层便也就病急乱投医的,还是将希望寄托在了苏联。

想以废止 1905 年日本与沙俄签订的《朴次茅斯和约》,出让自己在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和库页岛的利益给苏联为条件。让苏联出面调停。

或者,在日本与美国决战时,希望苏联能保持中立态度。

总之,在日本人看来,自己的筹码很大。美苏没有拒绝的可能性。

然而,在美苏看来,日本的筹码等于没有。

苏联方面是一种待价而沽的心态。斯大林一直在敲打杜鲁门,跟他讨价还价。

讨什么呢?讨的就是苏联出兵后,美国要承认苏联在远东取得的既得利益。比如美苏瓜分日本,苏联要在日本驻军。就像瓜分德国后,苏联在东德驻军那样。

反正,苏联没有正眼瞧过日本。

《朴次茅斯和约》?那都是老皇历了。

苏联有实力拿下朝鲜半岛,库页岛。还需要一个将死的日本政府的承认?

至于可能存在的美苏翻脸,苏联也不是没有想到。

只是,日本也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并不相信日本。

相比于苏联,美国压力大一些。但杜鲁门手上也有牌可打。

第一张牌,当然是原子弹。

虽然杜鲁门知道,自己只有两枚原子弹,靠这玩意炸不掉整个日本。

但日本人并不知道。说不定两颗下去,日本天皇就被吓得投降了呢?

如果原子弹也吓不倒日本。

没关系。杜鲁门也还有第二套方案。

早在 1944 年,美国就筹划了“没落行动”。

这个计划简单点说,就是美英于 1945 年 10 月之前,集结 600 万人(美军 500 万),从南面对日本州岛和九州岛实施登陆作战。

作战重点是九州岛和本州岛的东京湾。

当英美联军进攻时,苏军再适时从北面切入日本,掐断日本大本营逃亡到本州岛北部以及北海道岛的退路。

争取只用一年至两年时间,摧毁日本本土的军事潜力。

实施这个计划的前提,是美军要拿下琉球。

而在 1945 年 7 月,美军已经拿下琉球。所以在对日本实施核打击前,美军已有充分条件实施“没落计划”。

一旦日本在挨了两颗原子弹后,仍然不投降。美军立马就实施登陆作战

当然,如果这个计划落实,美英联军的损失必然不会小。杜鲁门政府为此还准备了一百万枚紫心勋章(受伤就可以领)。计划以几十万人战死,一百万人受伤为代价,彻底打败日本。

这个伤亡对美国人而言,非常巨大。

但相比于拿下日本,美国控制远东,获得巨大利益。这点损失也是值得的。(美国在远东获得的利益,现在肉眼可见)

所以说,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其实都没把日本的龇牙咧嘴当回事。

当时美苏最关心的是肢解日本后,如何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

1945 年 7 月 26 号,《波茨坦公告》发布。

中美英等主要盟国一致敦促日本政府马上无条件投降。

日本政府本来想接受公告来的,但日本外务省官员看了公告后发现,公告里面只说了日本武装部队的无条件投降问题,没提要天皇退位的问题。

而且,苏联代表竟然没签字!

日本方面又重燃信心,觉得可以博一把。

然而实际上。天皇的问题是因为美国方面坚持想让天皇退位,但英国人考虑到自己家里还有个国王,就不太赞成这事。所以最后在文本里面,就没提这一茬。

至于苏联没签字,事实证明,这只是日本人想太多了而已。

总之,日本人在看过《波茨坦公告》后,一贯存在的老毛病又犯了——“总论赞成,各反对”。

大家都主张停战,但是都不想出头。都认为别人会出头。自己这里还能再打一下,临终战前捞个民族英雄头衔。

1945 年 8 月 6 日,等了十几天,等不来日本的回信。杜鲁门拍板:扔原子弹吧。

然后,广岛就成了废墟。

听说广岛挨了核弹,日本高层很诡异的居然没有慌。

因为当时的日本高层怀疑,美军砸下来的这玩意是不是原子弹。如果是的话,美国佬的手里有多少这玩意?

这个问题,现在看似荒谬,然而放在当时并无违和感。因为之前,东京在大轰炸中,承受了相当于广岛核爆炸数倍的伤害,也被炸成了一片废墟。

因此,

此次广岛被炸,日本高层的第一反应是先调查清楚再说,心里倒没有多慌张

而真正让日本包括天皇在内的所有高层慌张的事件,是 8 月 9 日凌晨,苏联宣布参战

苏联一参战,等于日本的两张筹码牌,直接就没了。

苏联人不怕死人,这家伙来了,一亿国民真有可能总玉碎!

为此,日本高层紧急召开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文武官员大吵一通。文官都建议,必须马上向美军投降,只要能保留天皇就成。至少美国不会把日本人都宰了。而武官则表示要最终决战,要让苏联人看看昭和男儿的勇气。

然而,就在他们还在吵架时,一个消息突然传来——长崎也被核爆了。

海军方面的代表听到消息后,立马站在文官一边,主张投降,只保留天皇即可。天皇为了利益,当然也是赞成文官提议的。

于是,博弈的天平陡然向文官倾斜。最终在天皇的拍板下,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军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咱们现在总说日本是无条件投降。但其实,并不是的。

因为相比于 1945 年 7 月 26 日,发布《波茨坦公告》时的对日态度。美国在 8 月份的对日态度,已经软化了很多。

当时苏联席卷中国东北和千叶群岛,极有可能出兵占领北海道和本州岛的北部(苏联实际没有这个能力,但美国不知道)。苏军的进军速度超出了美国的预料。

你想嘛,按照既定的“落日计划”,美国至少要在 1946 年中,才能拿下日本的九州岛和本州岛南部。而苏联在美军实施计划前,只用几天就把炮口对准了北海道。这太吓人了!

因此,杜鲁门便不想再打了,他必须要尽快解决日本问题。这也就导致,美国突然接受了日本方面打了折扣的“无条件投降”。保留了日本天皇和日本国体。

总之。

一个巴掌拍不响,就算一个国家愿意投降。另一个国家也不一定就要接受投降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