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最后一句到底算不算病句?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桥帮主说】的最佳回答:
不用怀疑,这就是病句。
鲁迅另一个著名的“病句”是散文集《野草》的《秋夜》第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很多人也看这句不顺眼。
但平心而论,这和《孔乙己》最后一句的情况不同。“两株枣树”是一种特殊的修辞,也确实达到了特殊的效果。在句子本身来说,虽然这种表达方式很少见,没见人用过,但在语法上是没有毛病的。
但是“大约的确”就不同了。“大约”和“的确”,两个词的意思是不相容的,二者只能选一个,逻辑不自洽,这不是修辞能说得过去的。
所以这肯定是病句。
但这事还得这么看。要肯定的是,鲁迅不是故意搞怪。他写作的年代是白话文正在形成的年代,作为一种刚刚诞生的新生事物,很多规范都尚未确立,“大约”和“的确”的用法也许还在摸索之中。所以他这么用,没什么可指摘的。
另外,鲁迅作为一个文字的探索者,也在不断地实验词语之间的搭配和使用。他的文字本来就以奇崛著称,各种看似不合情理(很可能事实上就是不合情理)的用法都可能出现。
可是,那又怎么样?那是我们给予作家和诗人的特权。如果作家和诗人只能循规蹈矩,按照语法书来安放每个字与词,那文学还能进步吗?不可能。他们的使命,就是探索词语的意义,探索使用它们的可能性,代替我们去语词的密林中披荆斩棘,趟出一条从来没人走过的路,让后人能够沿着他们的足迹,深入其中,看到更壮丽的风景。
从这个意义来说,《秋夜》的那句话写得好,《孔乙己》的这句话写得也好。
【2】、来自网友【爱河北人】的最佳回答:
能提出这样问题的人,想必也是一位对文字认真的人,或许他已经毕业多年了,但是对初中课本上的这一句话仍然是耿耿于怀,难以认可。这种精神还是很可贵的。
偏偏鲁迅也是一位对文字特别认真的人,他所写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有前因后果的,都是有支撑的。绝不像现在的某些大神,信口说,信手写,即便是获得世界大奖的,与鲁迅比起来,也顶多够给鲁迅提提鞋的水平。
我们言归正传,回到《孔乙己》中的最后一句“他大概的确已经死了”,这里面“大概”表示不确定,“的确”表示确定,两个相连的状语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你说清楚点好不好?
实际上,按照当时小伙计的
主观
判断,这孔乙己确确实实的是死了。他有一系列依据:自从中秋过后孔乙己现金付账喝了那碗酒后,一直到年关没有出现,第二年端午没有出现,中秋还没有出现,又一个年关还没有出现。对这种嗜酒如命的人来说,只要有几文钱,他一定会来酒店的,这么长时间不来,或者是没有弄到几文钱,或者是死了。小伙计从最后一次所见的孔乙己的那个样子来看,孔乙己的身体状况已经极差,又没有经济来源,当时也没有政府的救助,死亡是必然的归宿。
由此来看,死亡是的的确确的了,但是,这只是小伙计的
主观
判断,他没有
客观
的依据来证明,一点线索没有。在这种情况下,用这句看似病句的表述表述这个判断,才真正符合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判断:他
大概的确
已经死了。
如果改为“他的确已经死了”或者“他大概已经死了”,前者,太过主观,后者,前面的一大堆铺垫就没有了作用,也不符合小伙计当时非常肯定的判断结果了。
综上所述,鲁迅的这句话没有毛病,就不必怀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