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书法作品落款处钤印应该上朱下白还是上白下朱?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无盐三味】的最佳回答:
书法作品落款处,钤印章是上朱下白,还是上白下朱?
中国书法,应该是特色相当鲜明的国粹,是汉文化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在发挥书法家个性特点的同时,有一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已经形成规矩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数千年文人书法家,通过反复尝试比较得出的,它们体现了书法艺术美的黄金分割点,使中国书法中黑、白、红的组合更加完美。
宣纸是载体,墨迹字是主体,书法过程主要是以笔墨留痕,在宣纸上写出字来,如何写?肯定是笔法、书法与章法的事情。而红色的印章似乎是书法作品的点缀,但确实书法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试想,如果去掉印章,只在宣纸上写一些毛笔字,那肯定没人要,因为他是不完整的书法作品,也不好看!
所以,写完书法后,都有钤印章的步骤,印章从字迹颜色分为朱印,也叫阳文印,还有一种为白印,也叫阴文印,从印框形状以及内容分为闲章与名章,从钤印章的位置分为引首印、落款印、以及补空。
引首印一般是阳文闲章,章框形状随性自然,不拘一格,一般不用阴文印为引首印,位置在开头第一个字与第二个字之间。如果题上款,引首印可以不钤。
落款印一般钤两个,可以是一姓一名,也可以是一闲章一姓名,也可以一号一姓名。但必须印章边框规则,一般是正方形,大小要与作品字迹大小相配,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上阴下阳,也就是上白下朱,这样就显得平稳,不头重脚轻。两印章间距以两到三个印章大小为宜,太远太近都不好看!
补空印一般不用,只有书写过程出现不太协调的空白时,可以利用它来补缺,达到平衡的目的。
至于历史名帖,上面的印有多出了收藏印,而且一般出于皇室贵胄,名人大家,那是现代书法作品不可祈求的待遇!
【2】、来自网友【文物鉴定专家邢捷】的最佳回答:
印章在我国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但将其钤盖在书法作品中和绘画作品中的历史还不到一千年。将印章钤于书画作品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印文由简单到复杂,风格由单一到多元化的过程。有的书画家或许在某个阶段在钤盖印章方面有一定的规律,但大多数书画家还是随心所欲的时候为多。
溥心畬书画钤印
晋代王羲之之侄王珣《伯远帖》未钤印章,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未钤印章,宋代米芾《研山铭》也未钤印章。在绘画方面,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韩幹《牧马图》、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均既无署款,也无钤印。但是到了元代,赵孟頫无论是在书法作品,还是绘画作品中均钤盖印章。尤其是元代王冕首创用叶腊石治印,使书画用印更为方便,更为普及,并且更有韵味。到了明代的唐伯虎就有多方印章,其中包括闲文印,如“唐寅私印”、“六如居士”、“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印。清代郑板桥书画用印就更多了,多达近百方,如“七品官耳”、“青藤门下牛马走”、“借书传画”、“吃饭穿衣”、“风尘俗吏”等。以唐伯虎和郑板桥为例,他们在书画作品中钤印时基本上无规律可寻,钤一方或两方时均有,有时还将闲文章钤于落款处,充满随意性。
黄君璧书画钤印
当然也有书画家在钤印时似乎有些规律,现以近代张大千、溥心畬、黄君璧为例藉以说明。溥心畬在钤两方印时多上钤朱文“旧王孙”,下钤白文“溥儒”。黄君璧在钤两方印时多上钤白文“黄君璧印”,下钤朱文“君翁”。张大千在钤两方印时多上钤白文“张爰之印”,下钤朱文“大千居士”。能看出有规律性的是以上三位国画大师在钤两方印时均注意到了朱、白文的搭配,至于上朱下白还是上白下朱方面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书画艺术本身就是要彰显个性,所以在落款处钤印是一方、两方、三方,是用朱文还是白文,方形还是圆形,乃至篆刻的风格如何,均以书画作者的审美为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