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鲁迅当年每月收入仅有 350 块大洋,放到现在是什么收入水平?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朝文社老张】的最佳回答:
答:在关于民国大文豪鲁迅的诸多话题里,“月收入仅有 350 块大洋”这事儿,流传一直很广。
那鲁迅的这笔工资,真的少吗?得先看看这工资怎么来的:依据《鲁迅日记》记载,1912 年到 1926 年,他在中华民国教育部任职,最初月薪六十块大洋,后来经过几次加薪,陆续涨到了 360 块大洋。但由于当时民国政府欠薪成习惯,他每月实际到手的薪水,也就是 200 块大洋。“月收入仅 350 块大洋” 的传言,就是这么来的。
这样的收入情况,放在当时是什么水平?可以先给鲁迅的“同行”们比比:鲁迅在北京任职的这十二年里,同时期入职《申报》的陈景韩,每月底薪 300 块大洋,比鲁迅的“到手工资”多一百块。1912 年在天津办报纸的梁启超,一年除去各项成本,“年亦仅余五六万金耳”。也就是每年“只赚”五六万块大洋,每月“最多只有”五千块大洋。1920 年代任职北大的陈独秀,月收入也是 400 块大洋。是鲁迅“实际到手工资”的一倍。
跟这几位比的话,鲁迅确实是“每月收入仅有 350 块大洋”。
但还可以换个角度比,比如比房价:依据当时《晨报》的记载,北京积水潭西河沿一套“20 间”“带洋房”的住宅,售价是 3500 大洋,相当于鲁迅不到十八个月的“实际公务员到手薪水”。1918 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胡适,租了钟鼓寺一套有十七间房的四合院。每月租金也就二十块大洋。鲁迅的“到手薪水”,能在北京城租 10 套。
还可以比比同时期另一些“风云人物”。比如一位未来革命战争年代里,让多少日寇听到名字就打哆嗦的新中国元帅,1917 年时还是河北阜平县十来岁的小学徒工,干了一年学徒工只拿到三块大洋,却令他激动得不行。晚年还回忆说“我之前从没拿过这么多钱”。还有另一位未来新中国杰出的外交家,1918 年时才 10 岁,还是个湖北武昌小知识分子家庭的苦孩子,父亲靠给学校誊抄讲义为生,抄一张讲义“得酬几个铜板”,一块大洋都是奢求。
甚至还可以比比农民负担:在同时期的河南省,每亩地的地租在三块钱到十二块钱之间。“爱国军阀”吴佩孚统治河南时,更在河南强制种植鸦片,每亩强收八块大洋的“鸦片税”。这钱比比鲁迅的到手工资,似乎不算多,对于农民来说却好像绞索,不知逼得多少农民流离失所。
总的来说,仅看鲁迅“实际到手”的每月公务员工资,就相当于当时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产业工人一两年的年收入,相当于学徒工六十六年多的收入。不但能在北京黄金地段租 10 套四合院,还能在河南交 20 多亩地的“鸦片税”。看上去要用“仅仅”形容的收入,放在那时代,是标准的有钱人。
而且这些钱,对于当时鲁迅来说,也只是一部分收入。作为当时的顶流作家,鲁迅在做公务员的同时,还在北京八所学校兼课。这份“兼职”的待遇十分优厚,仅 1924 年这一年,只按照《鲁迅日记》里的统计,他全年收了 8000 多大洋的“兼课费”,平均每月 670 多元,是他“实际到手公务员工资”的三倍多。更重要的写作收入,他为教育部做“特约撰述”,每月 300 大洋,另外还有稿酬,那更是天文数字,仅他 1929 年拿到的一笔“版税赔偿”,就有两万多大洋……
换句话说,这其实非常优厚,可以帮助鲁迅随手买天买地的“公务员工资”,放在鲁迅的每年收入里,不过是笔“小钱”,甚至是“工资基本不动”。
如此景象,也是那个时代,民国“大师”们的生活掠影,民国大师云集,大师们工资奇高,仅看教师工资,民国时代的正教授,月薪就有四百大洋,南京国民政府废除银元后,正教授的工资又变成了月薪六百国币。普通大学教授的月薪,也在一百八到二百八以上。出版一本书的版税收入,更是四百大洋起,大学里最不济的普通老师,月薪都是一百大洋以上。
如此“高工资”,也让这个民国时代,长期以来“圈粉”无数。今天的不少“精英”“名流”们说起民国,更是常见各种向往,脱口就是“民国是知识分子的幸福时代”。但是请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能在民国时期这么“幸福”。
就以教师队伍来说,民国的“大师”们,大多挂着“教授”“讲师”的名号,给了后人“民国教师工资很高”的感觉。但实际上民国的教师里,人数最多的是小学教师,几乎占到百分之九十。他们的“高工资”,就相当可怜了。鲁迅每月拿 200 块大洋时,北京、河北等地的小学教师,每月也就五六块大洋工资。广东等省的小学校长们,每月也就 20 块钱工资。等到大洋变成“国币”后,抗战前夜的浙江省,小学教师工资最多也就 10 几元。
这样的待遇,比起“大师”们来,简直天上地下。
如此对比,也就有了民国文化的怪现象:一边是大学教育繁荣,大学里随便一个上岁数的都是大师,男男女女们各种优雅。另一边却是奇低的识字率,整个中华民国识字率百分之十五(国际联盟的统计,实际更低),也就是每十个中国人就有八个人是文盲。农村和军队的文盲率甚至接近百分之百。抗战晚期时,国民党军队增援西南战场,那些精挑细选出来补入“青年远征军”的“精兵”,文盲率竟高达百分之九十七。
反而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里,那些面向农民开设的“识字班”,才真正解决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文盲率”问题。直到今天,“识字班”依然是山东农村对女子的代称。只这一个“班级”的价值,就远远大于多少“民国大师”们的工资。
更让人唏嘘的是,中华民国有钱养大师,却除了没钱办小学教育外,其他的民生问题,也基本捏紧荷包。就以基本的城市工人居住环境来说:当时北京工人,平均每家占有一点一间屋,上海工人是一点四间,居住条件更是极差,北京的工人大多住在“破席窝”里,北洋纱厂的女工,12 人挤在一间屋子里。上海工人家庭四五人挤一间屋,工人住宅区臭水沟遍地,这样的事情,国民政府基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几乎不掏钱。
直到新中国立国后,首先展开大规模的卫生清理运动,仅建国头两年,就把各地工人小区整顿一遍,然后大规模兴建工人新村,改善工人居住条件。当时的上海工人就兴奋的说:“现在家里的苍蝇都没了,只有人民政府真正关心我们”。
对比泾渭分明的生活,这一句“真正关心我们”,才是近代中国,新旧社会,一个最大的差别。“大师收入如何”只是民国的表面,惨淡的民生,才是里子。
参考资料:李开周《一块大洋能买什么》、裴毅然《民国初年文化人的收入与地位》、徐向前《徐向前回忆录》、李文楼《民国时期河南土匪研究》、裴长洪《西原借款与寺内内阁的对华策略》、赵艳萍《民国时期蝗灾与社会应对》、孙自俭《民国铁路工人群体研究》、严奇岩《民国时期教师生活待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陈宇《西原借款问题新探》、胡红梅《民国公共卫生体系及其与疫灾的互动》、谢庐明、蔡宇龙《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1930 年代的强迫识字运动》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舒同《民国时期的房价》、唐博《清末民国北京城市住宅房地产研究》、刘秀红《民国时期的疾病与工人的社会保障问题》
作者:张嵚
【2】、来自网友【丙润老师】的最佳回答:
鲁迅的收入,只有 350 块大洋而已。
很多人都会拿鲁迅的收入来说事,可是你知道吗?这 350 块大洋在当时究竟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一些人在谈到鲁迅的时候,总会想当然地认为鲁迅非常的贫困,贫困到什么程度呢?
每个月的收入只有 350 大洋,但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我得告诉你不好意思,你彻头彻尾地被骗了。
第 1 点,鲁迅收入的真实来源。
关于鲁迅一个月的工资究竟有多少钱,其实只要我们去查就能够查到资料。
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个年代里面鲁迅日记就已经有过详细记录记录的是 1912 年到 1926 年,鲁迅工资的起伏波动。
在最开始的时候工资的确比较低,一个月只有五六十块大洋左右,后来工资慢慢提高,等到最高的时候基本一个月的收入在 360 大洋左右。
数学家对于那段特殊岁月里面的工人工资以及包括鲁迅在内的多个作家、演员、学者不同职业的工资做了详细调查。
这个调查最终得出来一个数据,只不过这数据和鲁迅的工资无关,是上海的平均工资,一个月有多少钱呢?答案是三块钱。
这个公司是上海工人的月薪,而当时上海工人的月薪在全国范围之内那也是数得上的。
如果按照这个数据做一个简单比例折算,鲁迅的工资相当于普通工人工资的 100 倍的话,我们按照现在的平均工资为 8000 元来计算,那么 100 倍是多少?
一个月有 80 万的工资,我们按照 5000 元来计算,一个月也有 50 万的工资,不说别的,辛辛苦苦工作两年时间就可以在一个一线大城市里面买一套豪宅了。
而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忘记在哪里看到的数据资料了,指的是在北京有一个 20 间的大宅子,那个大宅子的总售价是 3600 块钱大洋。
鲁迅的工资只需要工作 10 来个月,就能够买得起一套 20 间的大豪宅。
第 2 点,鲁迅先生的其他收入。
在 1912 年的时候,鲁迅买了一个四合院,这个四合院是在北京买的,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是四合院而且是特别大的院子,哪怕价格再便宜也不是普通人能买得起的。
而鲁迅当时买的这个大宅子,一共有 32 间房子,总占地面积大概在 500 多平方米左右,而购买的总费用估计是鲁迅先生一年左右的工资,也就是 3000 来块大洋。
然后我们做一个同比例的换算,你来考虑一下,如果你能够买一个大宅子或者大的四合院,你需要多长时间。
所以对于鲁迅的工资没有必要过分贬低,也没有必要过分抬高,只是实事求是地去讲鲁迅,这个工资那可真的不低了。
因为其实在当时那种状态之下,谁要说鲁迅的工资低,估计就连鲁迅都不同意,当然在同时期比鲁迅工资高的有的是,只不过鲁迅的日子可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寒酸。
此外这些收入,仅仅是鲁迅在当时的工作收入,这个工作收入基本就可以理解为固定工资。
但凡是个当时有文化有能耐的,有本事的人都会有点其他收入,这一些鲁迅也是有的。
包括但不限于自己的稿子所获取的稿费以及其他的收入,这些收入杂七杂八合在一起。
可能鲁迅先生一年的收入就抵得上其他人一辈子的收入,甚至别人两辈子三辈子都得不到这么多的收入。
而根据当时的换算以及相关的埋线记录,其实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钱的价值也是不同的那一段时间,金钱的购买力涨跌超乎了日常想象。
我只举一个简单例子就行了,在当时有 15 个铜板,就可以吃一顿午饭,还是特别豪华的那种,另外还能再要一罐饮料。
而当时 100 多个铜板才能够抵得上一块现大洋,而鲁迅一个月的工资就是 300 多块,现大洋可想而知,很多力工一天拼死拼活,能有二三十个铜板就已经是了不得的了。
另外已有一些文献表明,鲁迅可不是老老实实指上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有兼职的,而当时鲁迅的兼职收入达到了一年 8000 左右的现大洋。
而这些 8000 左右的现大洋折合成每个月,差不多有个六七百块的大洋收入,这一个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我也仔细查看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只不过这部分资料,一来可能不太权威,二来各说各话,基本就混为一谈了,所以我也不敢打保票,只是这么简单提一嘴。
但无论如何我们要认清一个现实,鲁迅的工资收入在当时是非常可观的,这一部分收入也绝对不低。
当然鲁迅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收入,和其文采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毕竟不是谁,都能够拿到这么高的工资,如果没点本事还想拿这么高的工资,就有点痴人说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