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王羲之没有真迹传世?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21 19:17:39 75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王羲之没有真迹传世?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西西阅读空间】的最佳回答:

大家好,我是西西阅读空间。

一直以来,业内认为,王羲之没有书法真迹传世。但近期的媒体报道称,台北故宫博物馆今年 10 月初,将展出王羲之现存的唯一真迹《快雪时晴帖》。

然而,这又是怎么回事?该卷究竟是否是王羲之的真迹?目前,业界依然存有争议。

就像被历代书法家所崇拜的《兰亭集序》的真迹到底还在不在世,迄今为止,始终是一个揭不开的谜。

王羲之 生平简介

王羲之(303 年—361 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同称“钟王”,后人将其与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永和九年(353 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宋代书法家米芾称它为“天下第一行书”。

受书学深厚的家风影响,自幼善书法,兼擅隶、草、楷、行各体,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

特别是《兰亭集序》被历代书法家所敬仰,可谓对后世书法影响极深。

此外,草书《十七帖》影响也较大,现藏于台北故宫的《快雪时晴帖》,也被古人称作“天下法书第一”。

《兰亭集序》下落不明

提到王羲之的书法,最闻名于世的字帖,就是行书《兰亭集序》了。此帖 28 行,共计 324 字。

可惜成就如此高的《兰亭集序》,究竟现在遗落在何方,或者说可能被人为毁灭了,至今杳无音讯。

史书上所载,《兰亭集序》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手中之后,随着他的去世,《兰亭集序》的真迹也神秘地失踪了。

也有人怀疑,其实唐太宗所拿到的《兰亭集序》也不是真迹,而是临摹版本,这个版本在电视剧《唐太宗》中也有拍摄相关内容,唐太宗痴迷王羲之的书法,到处派大臣四处寻访王羲之的真迹。

最后,唐代书法大家褚遂良打听到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藏在第七世孙智永和尚手上,在智永和尚圆寂之后,他将《兰亭集序》传给了弟子辩才(也就是辩机和尚的师傅)。

后来,褚遂良和唐太宗后来派监察御史萧翼,一起施计将此善本换走,并献给了李世民。

至此,李世民“心慕手追”,视若珍宝,时常临摹《兰亭集序》,以至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后世也有出土李世民的书法作品,风采并不比王羲之差。

在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让太子李治把《兰亭集序》真迹陪葬,意思是他要带走。据传,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李治非常孝顺,听从了唐太宗的遗训,将《兰亭集序》作为葬品一起陪葬了;另一种版本是,李治因为武则天也喜欢《兰亭集序》,私下又扣留了真迹,将临摹版本作为葬品陪葬了。

无论是哪种版本,它们所传达的结局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之后,《兰亭集序》的真迹,就彻底消失不见了,直到今天,它始终成了一个无法揭开的谜。

《兰亭集序》真迹被第一盗墓贼温韬所毁?

唐太宗李世民做梦也没有想到,在唐朝末年,一个叫温韬的盗墓贼人,不但将他的墓挖个底朝天,还将他的尸骨卖给土豪,被人把玩。

在《旧五代史·温韬传》中有句话这样写道:“唐诸陵在境者悉发。”意思是说唐朝诸多陵墓均被温韬所盗挖。《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再次印证这位实属罕见的江洋大盗的劣迹,“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唐末节度使实际上是盗墓贼头头的温韬率领着众人,将唐朝皇帝的陵墓全部糟蹋了一遍。

除了武则天和李治的皇陵,因屡次挖掘遭到电闪雷鸣,风雨的阻拦,没敢再挖下去。其他历代皇帝和子孙、大臣的墓,全部都被盗了、毁了。

所以,关于《兰亭集序》真迹一事,后人也深感痛惜。在宋朝欧阳修主编的《新五代史》中这样记载道,“温韬,京兆华原人。幼时当过盗贼,后为李茂贞做事,为华原镇将,改姓李,叫彦韬。”

韬在位七年,凡在其境内的唐陵,全部被挖开,取走里面所藏金宝,但昭陵很坚固,韬从埏道下去,见里面构造宏伟壮丽,不异于人间,中间是正寝,东西两厢放有石床,床上石函中有一铁匣,全部收藏的是前代的图书、钟、王手迹,纸墨如新,韬全部取走,这些东西才得以流传人间,只有乾陵因风雨侵蚀已无法找到墓址。

在《旧五代史 郑玄素传》卷九十六中记载:“郑玄素,京兆人,避灾移居鹤鸣峰下,收集千卷古书。”

这些书卷古籍当中就有钟繇、王羲之的书法拓本,墨迹像新的一样。有跟他熟络的朋友曾问他,后来才知道,郑玄素是温韬的外甥。温韬死后,他的书都归郑玄素所有了。

然而,神奇的是,在郑玄素逝世之后,他所藏的所有书籍,包括《兰亭集序》等,也从此消失在人间。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兰亭集序》的真迹。

由此可见,《兰亭集序》的真迹早已不存在了,现在唐宋元明清陆续出现的摹本,也被当成真迹来看待,特别是大书法家临摹的版本,也是价值不菲的。

《快雪时晴帖》为王羲之唯一存世的真迹?

根据近期知名媒体报道,台湾故宫将在今年 10 月初,举办一场重要藏品展,其中就有王羲之的行书《快雪时晴帖》。该帖早年被认定为王羲之唯一存世的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全文 4 行,共计 28 个字。内容写的是“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由此分析,这是一封王羲之写给山阴张侯的信。

乾隆在发现《快雪时晴帖》,忍不住喜爱,次次盖章留痕,正是因为这些印章,后人将它称为“二十八骊珠”,他还将此帖与王羲之儿子王献之《中秋帖》、侄子王珣《伯远帖》,并成为“三希”。

是否真迹,仍待考证

然而,《快雪时晴帖》究竟是否是王羲之现存的唯一真迹,业内仍有争议。

按照该帖有迹可循的史迹,最早唐初该帖赐给了魏征,而后又传给了大书法家褚遂良。到了宋代又到了大书法家米芾手上。如此兜兜转转,到了清朝,最后被乾隆收藏。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介绍,清宫藏品,为晋王羲之书。1911 年至 1924 年末代皇帝溥仪出宫前,该帖仍在“养心殿”。1924 年溥仪准备逃走时,忘记了拿它,随后返回带走时被当时的经经管白桂亮拦住,并扣下此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介绍

1925 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快雪时晴帖》为重要藏品之一,并拍照出版。

抗战期间,随故宫博物院的第一批古物南迁,后来辗转运到贵州安顺。1945 年,日本投降后,《快雪时晴帖》转到南京。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总结一下

无论王羲之有没有真迹流传到今天,对于现代人来说,其实并不重要了。

因为,千年以来,他的书法最大价值已经实现。

他的书法被历代书法家所推崇与被偏爱,并对中国书法史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与变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可以说每一个书法家都临摹学习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们传承了王羲之书法,又创新了他的书法风格。

所以,王羲之的书法真迹是否存在,其实并没有影响后人对他的书法的学习和敬仰。

【2】、来自网友【千年兰亭】的最佳回答:

现存年代最早的书法真迹,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但陆机去世时才出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却没有一件真迹传世,这是一个悲哀,但也是历史的必然。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纸张是有寿命的。

我们知道,塑料难于降解,埋于地下,即便一百年过去,它还是塑料。所以国家倡导用易于降解的环保袋取代塑料袋。

纸张尤其是宣纸,素有“纸寿千年”之说,但即便是如此,一千年之后它还是要消失的。

对于这一点,写字有点年头的人应该有这样的经历:一些低廉的书画纸,如果保存不善,十多年或者几十年之后,纸上后出现一些孔洞,有些人以为是被虫蛀了,其实不是,它是风化了,寿命到了,因为书画纸的寿命也就几十年。关于宣纸与书画纸的区别,我在其他文章中介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

王羲之距今已有一千六七百年了,就纸张寿命而言,他的作品想保存下来已经非常困难了。而陆机的《平复帖》以及王羲之的远房侄子王珣的《伯远帖》能保存至今,只能说是幸运的。

二、战火的损毁。

战争对古代文明、古代文化的损害,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在中国书法史上,损害性最大的莫过于唐代末期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连年不断的战争,不但使得大量书法经典法帖被毁,尤其重要的是,它破坏了长期以来师徒心口相传的书法传承方式,古代书法笔法自此失传了,这也是宋代书法轻视笔法而注重性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经历了数个朝代更替的战乱时期,想保存下来确实难上加难。

三、保存条件不善。

现代的图书馆中,重要的古藉善本,都保存在恒温恒湿的空调房中,每次取阅时,还得戴上口罩和白手套,就像捧着个新生的婴儿。古人哪有这个条件。

书法史上就发生过一件令人唏嘘的憾事。“楷书之祖”钟繇的《荐季直表》,鸦片战争时被英军盗出,后几经辗转被大收藏家裴景福购得,谁知裴家一佣人将之偷出,用油布包裹后埋于地下,一年多后取出,法帖已化作一撮泥土。

古代的很多作品大多入过土,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创作《兰亭序》后不久,即被他的老丈人郗鉴要走,后传给他的儿子郗昙。郗昙死后,将《兰亭序》带入地下,几百年后被人掘墓取出。经过此番折腾,《兰亭序》的寿命肯定大受影响。

在古代,作品进入皇宫内府,能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毕竟,只有皇家才能有较好的保存条件。

四、皇帝的自私。

据记载,在王羲之去世六七十年后,他的作品就已经一纸难求了,因为很多人都在争相收藏,尤其是皇家。

收藏王羲之作品最疯狂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说他收藏的王羲之作品达 1500 余件。由于他痴迷于王羲之的字,所以当时有很多大臣想方设法搜寻王羲之作品来讨好他。最著名的是当时的御史萧翼,假扮落魄秀才,从和尚辨才手中骗得《兰亭序》献给唐太宗。

如果唐太宗将收集来的这些作品好好保存,并使之流传下来,那我辈说不定就可以一睹书圣风采了。可惜,太宗为了一己私利,竟将这些作品一古脑地带入了地下,也就断了后人的念想。

当然,后来温韬掘开李世民墓,并没有见到《兰亭序》和其他王羲之作品,也许,它们早已化作了一抔黄土或者一堆灰烬!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