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到底有多穷?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翻开历史书】的最佳回答: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发现他们一点都不实事求是。先送大家两句话: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不正视历史,意味着没有未来。
我个人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我就是 80 年代出生的人;我父亲刚好是 50 年代出生的人,我们老家又在农村。这三个条件叠加在一起,我认为我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真实的。
首先说句良心话,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已经不是很穷了。我记得我小时候,吃饱饭是没有问题的、一周或者四天大概能吃一次肉;一年大概能买个三套新衣服;玩具也是能买一点最便宜的那种。
不过要想出门旅游或者天天吃荤菜这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家的生活水平在当地还算是马马虎虎的,父母亲都还是有工作的。总体上来说应该是中等偏上的水平了,不过这日子和现在比起来那还是天差地别了。
如今我经常与我家孩子说我们小时候的生活,现在的小孩基本上就不太相信了,说了也没啥用。
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老家已经有好多人去外面打工了。一开始去的是广州那边、后来去的是深圳那边。老家镇子上已经开始有电影院、录像厅了。
我记得好像有一部电视剧叫做《外来妹》的,那时候就是打工生活的真实写照。老家好像有一个人做生意发了财,然后 90 年代就开着桑塔纳回来了,又过了几年把父母也接到大城市去了。
反正我个人感觉:八九十年代日子已经还算可以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外出打工、外出上学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到了现在,我们老家除了过年以外,老家已经没剩下多少人了,大部分只剩下老人在家里了。小时候的玩伴们、朋友们、同学们也是各奔南北、各分东西了,联系也越来越少了。
再来说说我父亲那一辈的情况,我父亲是 50 年代中期出生的。他如今经常跟我讲过去的事情,我也已经基本知道了那时候的生活了。
我父亲刚刚出生不久就碰到了 58 年—61 年这几年了。不管大家承认或者不承认这几年对于农村人来说简直都是不愿意提起了,这不叫生活、这应该叫过难了。
具体的我就不多说了,反正我父亲由于缺乏营养,直到六岁才会走路;我父亲的两个姐姐也是那时候去世的,这种现象在农村还是比较普遍的。
如今我父亲六十多岁了,每次吃饭都吃得很干净、尽管有退休金但是生活依然很简朴。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节省呢?
他总是告诉我:你们不懂、那种日子你们没有经历过、凡是经历过的人都知道粮食的宝贵、有时候一碗饭都可以救活一条命。
50 年代——70 年代的时候,农村的生活水平普遍都很低,不过大家的干劲还是不错的。大家生活都差不多,于是乎,也没有感觉到巨大的差距了——大家一起穷,所以显得不太扎眼而已。
说句良心话,我们把日子彻底地过好、生活彻底的改变那是 21 世纪以后的事情了。随着我们加入了世贸、融入了世界分工、门越开越大等等。
如今我们可谓赶上了历史以来的最好时候了。尽管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其生活水平已经不能与从前同日而语了。
最后我想说,也不知道有些人是咋想的,总是不愿意正视过去、不愿意回望自己不好的昨天。有些事情只有看清楚了、讲透了、然后总结好、借鉴好,这样才能更好地、更轻松的、更有经验的面对未来。
顺便说一句,没有谁想否定什么,但是真实的经历放在那里,回望一下事实又怕什么呢?
【2】、来自网友【用户陈维仁 501】的最佳回答:
我们生产队在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要算是一个富裕队,由于地处城市郊区,周围几个工厂做支撑,土地虽不多,但农副并举,走厂社结合的发展道路,相互支持,工厂支持队上的所有用电并提供机器设备,办起了加工厂,生产队给厂里长期供应蔬菜和一些劳动力支持。
还有一个国营茶厂与我队挂勾,该厂制作茉莉花茶畅销全国各地,我们生产队专门给厂里提供新鲜的茉莉花朵,价格每斤花二元五角,厂里上门收购。由于生产队财源广,经济收入大,进入八十年代初时,我们生产队的劳动价值已是一块八。
进入八十年代初,我队百分之八十家庭都有了电视机,有一半的家庭改造了陈旧住房,我队坚持集化一真到九二年,先只是把部分田地象征性分了一些,保存着一半的集体茉莉花地。
但在九二年以后,由于工厂进入了私有化,不但和其它周边工厂断了关系,连做我们财神爷的茶厂也跟着下马了,我队无论是私人还是集体经营的大遍大遍的茉莉花被全部报废。队上的加工房,由于没有了工厂的支持也不得不狠心关门,生产队从此解体,只好跟上改革的步伐,走进了分田单干的行列。如果后来不是因大搞城市建设,土地征拨,房屋拆,平均土地不到半亩的人们,不知该怎样去过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