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尚宫女史】的最佳回答:
在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的为帝期间,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贞观十九年的亲征高句丽事件。如果说之前的太宗皇帝是精明强干的、英明神武的,那么从高句丽战场上回来的太宗皇帝就是疲劳多病的、安于享乐的。
人在死亡面前很容易妥协,转而变得易怒、多疑,并且开始享受人生,即便享乐的代价是沉重的。比如说太宗皇帝,他在贞观末期的骄奢享乐一直成为世人攻击他的证据,甚至很多人忘记了他所做的那些政绩,而津津乐道于他如何如何昏庸,须知昏庸是相对的,太宗皇帝的昏庸只是相对于他为帝前期开创的贞观之治而言的,实在不应该大加苛责。
武德九年,一场玄武门之变成就了李世民的皇帝梦,在登上皇位的同时,伴随着李世民的就是永远的争议,皇位得来不正这件事是无论如何抹杀不了的,况且李世民还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但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在为帝期间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向世人证明他这个皇帝是最合适的。而李世民也的确做到了,由他和他的团队开创了贞观之治,虽然不能称之为盛世,但是正是因为李世民为后来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是不可以否认的。
这样一个文治武功的时代,是令后世怀念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善于纳谏,这是极为难得的,魏征和王珪这两个东宫旧臣时刻不忘规劝李世民,而李世民也愿意纳谏,留给了后世一段非常好的佳话。但后期李世民逐渐不再纳谏,变得独断专行,这一方面是因为李世民对于自己建立的功绩开始自信起来,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李世民为帝日久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
令人耿耿于怀的就是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推到了他的墓碑,起因就是李世民得知魏征生前曾将进谏的时间和内容等拿给褚遂良看,目的很可能是为了青史留名,而且魏征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接连犯下大错。这让太宗皇帝觉得自己被魏征蒙蔽了,因此在为魏征亲笔题写墓碑之后又将其推倒,但在后来,李世民发泄完心中的不满后还是下令为魏征重修墓碑。
重修墓碑这件事发生在亲征高句丽之后。从贞观十八年开始,李世民就打定主意要亲征高句丽,并在派出李绩和张亮的两路大军之后,于贞观十九年的春天带领十万大军亲征高句丽。李世民征高句丽这件事被看成是李世民贞观末期的穷兵黩武,实际上这还真算不上穷兵黩武。李世民在最初继位之后并没有开始对外战争,而是第一时间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最大程度发展了农业。为了先提升国力,李世民甚至忍下了渭水之盟,为的就是在国力充足的条件下对外开战。
而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力确实大大提升,然后李世民才开始收拾骚扰边境的小国家。并数次取得胜利。攻灭高句丽是中原王朝从隋炀帝开始就有的夙愿,但是很不幸的,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虽然攻下了十余座城池,但是高句丽并没有就此灭亡。但李世民的身体却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实际上在回师的路上李世民就病了,从此之后,李世民再也没有真正好起来,太子李治开始长时间的监国。至于病因则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因素就是劳累过度。他 20 岁随李渊晋阳起兵,之后的数年之间一直征战沙场,天下平定之后就是和太子李建成争权并发动玄武门之变,再之后就是勤勉政事,一直到贞观十七年李祐、李承乾、李元昌、李泰等等谋反的谋反,谋嫡的谋嫡,给李世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再加上李唐皇室遗传的风疾,终于在持续近一年的高句丽战场上爆发了出来。
李世民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他开始享乐,比如大兴土木,将终南山上的太和宫重修扩建为翠微宫,将仁智宫重修扩建为玉华宫,做为李世民的避暑行宫(李世民一直很怕热)。两处宫殿都是富丽堂皇,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不可胜计。
李世民的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开始寻找长生不老药,而年轻时候的他曾耻笑过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这很可能就是病魔和死亡带来的恐惧,让李世民想抓住一切可能让他继续活下去的可能,为此他宁愿相信曾经不肯相信的东西。但他不知道的是,服食长生不老药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贞观二十三年的五月,李世民在翠微宫含风殿去世,时年 52 岁。
【2】、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唐太宗,以其雄才大略,开创盛世,堪称圣君。
然而,进入中年(唐太宗 51 岁去世,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晚年)以后,唐太宗却渐渐“变坏”,“渐不克终”。
两人的先后离去,使唐太宗渐渐”放飞“
唐太宗手下能人极多。
然而,最能够约束他的,只有两个人。
一位是直臣魏征。
唐太宗把他看成自己的镜子,能够随时找出自己的问题来。
一位是长孙皇后。
如果没有长孙皇后,可能魏征早已经被弄死了。
这位贤内助,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及时制止丈夫的冲动,维护直臣。
然而,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
内助和镜子没有了,唐太宗也就逐渐“放飞”了起来。
从轻徭薄赋到不惜民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本是唐太宗君臣的共识。
因此,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是唐太宗长期的治国方向。
然而,随着天下太平,功业渐成,李世民却发生了改变。
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渐渐开始增修宫室,大兴土木,并提出了“颠覆性理论”:“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当时,长孙皇后虽已经离世,但直臣魏征还在。
魏征犯颜直谏,直接指出“此恐非兴邦之至言”,正面怼。
魏征在时,唐太宗还能收敛。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大兴土木就更严重了。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嫌京城闷热,就修建了翠微宫。然而,宫殿甫成,太宗又不喜欢,重修了玉华宫。
在长安、洛阳等地,许多宫殿陆续修建,“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
战争观的改变
大兴土木的同时,唐太宗的战争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早年的唐太宗,其战争观是非常务实的。
早年,唐太宗在尽量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基础上进行战争的。
登基之初,条件不成熟,李世民不惜定“渭水之盟”,为恢复生产、积蓄力量争取时间。
此后,灭东突厥、吐谷浑,莫不是在充分保障生产、生活秩序的基础上,以良将精兵,一战而定。
因此,对内人民安定,对外打出了“天可汗”的威名。
然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唐太宗投入越来越大,甚至是不惜血本。
为征高句丽,唐太宗先后下诏在江南十二州、剑南造船,每欲亲征。
事实上,高句丽是城郭之国,有坚城林立,而六七月为雨期,八九月至二三月为寒冻期,可以大举用兵的时间窗口只有三月至七月的短短三、四个月时间。
大举用兵,一举平定高句丽,并无把握。
当时,李勣等人都提出先以骚扰之法先疲敌、弱敌,再视机平定的策略,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而且,高句丽威胁并不大,太宗完全不必以万乘之尊亲征!
以唐太宗的军事天赋,当然深知此点。
然而,一辈子都在上演军事奇迹的唐太宗膨胀了,仍想一举平定!
何况,李世民在与高句丽作战的同时,西线、西南线,也处于战争状态,“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丘之役,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运输”。
长期的大规模用兵,大兴土木,使“军旅棘动,宫室互兴,百姓颇有劳弊”。
从虚怀纳谏到朝无正言
唐太宗以虚怀纳谏而闻名。
唐太宗不但善于纳谏,还鼓励直臣多劝谏。
然而,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态度却挣扎了起来。
贞观十五年,左右仆社房玄龄、高士廉,路遇负责宫室营造的官员,随口问了一句“北门近来在营造什么?”
结果,唐太宗大怒,把两位召过去怒斥:你们管好南衙的事情就好了,北门这点小事有什么好问的?
房玄龄吓得不敢回话,好在魏征还在,正面怼:宰相询问工程,有什么罪过?
唐太宗面露愧色,说不出话来。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房玄龄什么的已经不敢多说话了,只有魏征还能直言一下。
魏征去世后,再敢直言的人少了。
更严重的是,因为各种原因,魏征去世后仅一年,唐太宗居然推到了魏征的墓碑。
推到魏征墓碑的原因很多,但毫无疑问的是:魏征墓碑的推到,也意味着直言的丰碑倒了。
亲征高句丽的归途中,士卒冻死不少,唐太宗叹息: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到最后,唐太宗询问长孙无忌等人:朕近来有没有什么过失,你们说说看!
询问再三,长孙无忌等人的回答始终如一:陛下没有过失!
反倒是年仅 20 多岁的嫔妃徐惠,洋洋洒洒,直言不讳,直陈太宗过失!
一位 20 多岁的嫔妃都能看出问题,长孙无忌这些政治家难道看不出?
镜子没有了,正言也没有了!
由君臣互信到权术相待
早年的唐太宗,待臣子以坦诚之道。
曾有人建议太宗假意说反话老试探臣子的心思,太宗斥责,认为君臣相交,贵在坦诚,不要搞这些诈术。
然而,随着太宗年事渐长,坦诚少了,“诈术”多了。
唐太宗与尉迟敬德、李勣的交往,就很能说明问题。
尉迟敬德,战场上救过太宗的,生死交情,绝对亲信。
贞观初年,尉迟敬德一拳打了李道宗,李世民直言警告:我现在理解刘邦为什么杀功臣了,功臣不守法呀!
此时,君臣之间,直来直去,彼此没有什么弯弯绕。
然而,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却耍起了权术。
太宗突然发问:有人说你要造反,这是怎么回事?
尉迟敬德露出满身伤痕,表示自己绝对没有造反之意。李世民又“圆场”:开玩笑的啦!别在意。
唐太宗的“套路”,不正是他当年反对的“诈术”吗?
唐太宗与李勣的关系也是如此。
唐太宗去世前,一面对李勣说了许多肉麻的话,有托付后事之言。
然而,另一方面,李世民又对太子李治说:李勣有才干,但你无恩于他。我现在把他外放。如果他老老实实接受外放,你就重用他,如果他徘徊观望,“杀之可也”!
君臣彼此失去当年的生死情谊,以权谋相待。
后来,武后崛起,唐臣多明哲保身,与此不无关系!
成为自己曾嘲笑的人
对于生死,唐太宗是很有见地的。
唐太宗曾嘲笑秦始皇、汉武帝修炼仙丹,妄图长生不老,相信那些无稽之谈!
然而,唐太宗晚年时,自己也成了自己曾嘲笑过的人。
东征高句丽回来后,唐太宗患上了风疾,身体出现问题。
然而,当时的太宗,只是身体欠佳,病时好时坏,倒也没有性命之虞。
直到他遇见一位自称有 200 岁的胡僧。
结果,服用了几次胡僧的丹药后,病情加剧,直接“要命”。
要知道,秦始皇也好,汉武帝也罢,吃仙丹,最多算是慢性中毒。而唐太宗,这几乎是直接被“毒死”!
最终,年仅五十一岁的唐太宗,早早驾崩了!
唐太宗到了中年以后,其作风确实发生了一些不良的变化。
然而,即便是在其中晚年,唐太宗的治政水平仍然是不错的,虽有一些不智之举,但也绝称不上昏庸。
虽有一些“减分项”,但唐太宗仍然堪为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