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几年,能统一六国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06 23:06:04 65次浏览

关于问题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几年,能统一六国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统一不了。

因为昭襄王在位晚年,秦军曾有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溃败。这导致秦国当时元气大伤,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恢复国力。

当时的具体是这样的。

公元前 259 年,赵国因长平惨败,短时间内无力再组织军队抵御秦军。因而白起便极力建议昭襄王,趁机攻赵,不要给赵国喘息之机。争取一战灭赵!

赵国打不过,赵王便与韩王联合,找到了苏秦的弟弟苏代,派他到秦国游说。

苏代到秦国后,以赵国愿意主动割让土地为条件,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相范雎,让他劝昭襄王不要攻赵。同时,苏代还成功的挑拨范雎和白起的关系,说胜仗都是白起打得,范相国您有什么贡献啊?如果坐视白起灭赵,他日后的地位必然比现在还高。范相国您的位置该如何摆?

范雎觉得有道理,便跑去劝昭襄王。说赵国愿意主动割地,我们不用打。昭襄王也觉得不战而取得赵国土地,赚大了,便采纳了范雎的建议,诏回白起,与赵国罢兵休战。

秦国朝堂上发生的事,起初在前线的白起并不知情。他是回去后才得知内幕。为此,他气的大骂范雎混蛋,同时对昭襄王也颇有微词。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一年后,昭襄王派人向赵国索要当初苏代承诺的割地。

然而,这时候的赵国已经做好迎战秦军的准备了。于是赵王便强硬回绝。表示割地是绝不可能的。秦国想要,就派兵来拿啊!

昭襄王听说后,博然大怒,遂起倾国之兵攻打赵国。

秦军出征之前,昭襄王原本想以白起为帅。

但一方面,白起当时染病,不能下床走动。

另一方面,白起认为赵国已有准备。此时攻赵胜算不高。

又一方面,白起在长平坑杀几十万赵军,赵人对他恨之入骨。他如果挂帅,赵人必然会顽抗到底。这反而不利于秦军攻赵。

再一方面,白起因为前一年昭襄王不听他的建议,颇有微词,心里那口气还没顺。

综合考虑下来,白起也就拒绝了任命。

见白起不愿意挂帅,昭襄王心里很不爽。但他也无可奈何。于是,他只好委派不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五大夫王陵担任统帅。

数月后,秦军杀入赵境。邯郸之战爆发。

前面说了,秦军主帅王陵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让他给白起打下手,能胜任。但让他独立指挥几十万人,他就不行了。所以秦军在围攻邯郸期间,打的磕磕绊绊,仅在邯郸城下就损失了四万多精锐。

战事不顺,秦昭襄王很是尴尬。无奈,他只好再次派人请白起出山。但白起又拒绝了。

这一次他连理由都没说,直接告诉王使,赶紧罢兵。如若不然秦军会遭受更大的创伤。

使者把白起的话转述给昭襄王后。昭襄王非常恼火。因为这时候他再下令退兵,那就等于先前投入巨大长平之战,白打了。这种结局他如何能承受呢?

所以,昭襄王就又一次加注,派白起的副将王龁顶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然而,王龁的军事才华也不足以统帅几十万秦军。之前就是因为他在长平拿不下廉颇,白起才中途接手。因而,秦军在王龁统领下,还是拿不下邯郸城。

就在秦军在邯郸城下久攻不克时,躲在一旁观战的魏国和楚国均认为时机已到,便各自出兵十万救赵。(“毛遂自荐”和“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期间)

赵国见援军杀到,士气大涨,杀出城外。秦军则腹背受敌,死伤惨重。王龁无奈,只得率残部撤退。

然而,楚、魏根本没有放过秦军的意思。继续在后穷追猛打。

王龁率秦军残部打不过,只好直接向西连撤几百里,一直退到了黄河以西。

众所周知。古代打仗,撤退是一门学问。十万人只撤回一万,在古代稀松平常。能把十万人撤回八万的人,都算是名将了。

王龁并非有帅才的将领。因而,秦军的这次溃败,堪称是继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第一大耻辱。具体损失按照《史记》记载,大约在二十万人左右。

并且,这还没算完。

看见魏、楚、赵三国联军大胜秦军后,韩王也派出大军参战。

魏、楚、赵、韩,四国联军合力,拔除了秦国在黄河两岸的军事据点。

这一战后,韩国收复上党郡,魏国收复河东地区,秦军则退回函谷关。

昭襄王自亲政以来占领的地盘,就因为这一次惨败,便丢了一大片。

幸亏楚国当时没收复地盘。不然,昭襄王真的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又幸亏,四国联军在大败秦军后,老毛病又犯了。迅速开始内讧,自相残杀,秦国这才躲过一劫。

如不然,以当时秦军的士气而言。能不能守住函谷关都还两说。

按理说,秦军遭受大败,昭襄王此时应该跟白起搞好关系才对。

然而,他也是老糊涂了。

他在听说白起私下里埋怨“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后,大怒。居然派人把白起赐死了。

试想,秦国的精兵,死了个七七八八。三军统帅还被昭襄王弄死了。

没兵没将的,他就算多活几年,又能如何?

事实上,真实历史也确实是如此。

秦孝文王去世后,秦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爹,发兵报复魏国。结果秦军被信陵君率五国联军(齐国没有参加)再次打得惨败。

此一战,秦军死伤惨重,失地连连,又是被迫退守函谷关,不敢出战。

庄襄王听说后,非常失落,没过多久就把自己郁闷死了。而信陵君则名震天下。(这也是刘邦为什么会极度崇拜信陵君的原因)

我觉得,如果不是信陵君死的早。秦国统一的时间,可能还会往后拖延。

因为庄襄王死后,实际掌权的吕不韦一直不敢对关东六国开战。而信陵君死后,他第二年就出兵伐魏了。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太明显不过了。

综上。很多人以为长平之战以后秦国就有能力统一六国,其实很荒谬。

先不说秦国在长平之战期间的损失本身就不算小,且不论秦军在邯郸之战期间的损失堪称是元气大伤。

就单说王翦灭楚时,跟秦始皇说“非六十万不可”。就足以看出,六国保存的实力,绝非昭襄王时期的秦国可以独吞的。

六十万兵,昭襄王倒是想有,可他哪里拿的出来呢?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昭襄王为秦国统一六国所做的贡献。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秦始皇是踩在太爷爷、爷爷、父亲肩膀上,躺赢六国。他为秦灭六国所做的贡献,我们一样也得承认。

【2】、来自网友【荣耀历史】的最佳回答: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国统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位君主,他上承秦惠文王,下启秦始皇,在位 56 年,如果晚年不犯错误,不杀白起,再多活几年,那么他将会是始皇帝。

为什么这样说呢?看看他在位 56 年把东方六国欺负成什么样子你就知道了。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而统一六国,六世余烈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其中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在位时间都不长,发挥主要作用的就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三人。

秦孝公期间,极力支持商鞅变法,把秦国从一个腐朽落后的西陲小国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强国,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根源,也正是因为后继之君继续推行商鞅变法,才让秦国持续强大。

秦惠文王时期,借助张仪杰出的外交成就,致力于东出,积极参与中原诸国事务,在军事方面更是奠定了秦国东出的基础,一来收回了河西之地,打开东出之门,二来拿下蜀地,为东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食补给。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军事方面有魏冉和白起,政治外交方面有范雎的“远交近攻”,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能力,世人都说秦昭襄王将六国打趴在地上,就等后人来收尸了,事实是否如此,且看秦昭襄王期间秦国与诸国的较量。

1、伊阙之战

秦昭襄王十四年,秦国进攻韩国,韩国求援于魏国,魏国、东周国出兵相助,组成三国联军。魏冉向秦昭襄王推荐白起为主帅,双方在伊阙会战。三国谁都不愿因正面与秦军交战,白起抓住机会,各个击破,全歼联军 24 万人,杀其主将公孙喜。魏韩两国瑟瑟发抖,此后不断割地求和。

2、五国伐齐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秦国联合赵、魏、韩、燕共同讨伐齐国。齐国经过邹忌变法国力强盛,成为仅有能对抗秦国的诸侯国。齐国趁燕国内乱侵入燕国,后又灭了富庶的宋国,引起了各国忌恨。燕国在燕昭王的治理下逐渐强盛,派人游说诸国讨伐齐国,最终五国联军由燕国乐毅率领,攻入齐国,齐国最后只剩即墨和莒两座城池,差点灭国。五国伐齐后齐国国力锐减,再也无力单独对抗秦国,而且齐国对赵、魏、韩等国怨恨,后来眼睁睁看着秦国蚕食诸国也不救援。

3、鄢郢之战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楚国为报楚怀王客死秦国之仇,欲联合诸国进攻秦国。秦昭襄王先发制人,派遣白起率大军进攻楚国。白起顺汉江而下,先后攻克楚国别都鄢城和都城郢城,烧毁楚国王陵,楚王被逼迁都自保,楚国军民死亡过百万,长江以北大片土地纳入秦国版图,此战过后楚国国力一落千丈,再也无法抵抗秦国。

4、华阳之战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魏赵联军进攻韩国,韩国求救于秦国,秦国派遣魏冉、白起率军救援。双方交战于韩国华阳,魏赵联军大败,15 万人被杀,秦军趁势进攻魏国,欲灭亡魏国打通进军齐国的通道,魏国向诸国求援,燕、赵等国准备发兵救援,为防止诸国联合攻秦,秦国接受魏国割地求和条约,撤军。

5、长平之战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进攻上党。上党本是韩国要割让给秦国的,却被上党郡守送给了赵国。战争初期双方主帅为王龁与廉颇,后双方换将,秦国为白起,赵国为赵括,长平之战爆发,赵军全军覆没,40 万降卒被坑杀,赵国元气大伤,赵武灵王时期积攒的国力荡然无存,再也无法阻止秦国东出。此战白起攻打至邯郸城下,差点灭亡赵国,无奈秦昭襄王听从范雎之言下令撤军功亏一篑。

从上面 5 场战役可以看出来,秦昭襄王时期齐国、韩国、赵国、魏国、楚国都差点被秦国灭国,只有燕国距离太远还无暇顾及。所以大胆猜测,如果秦昭襄王载多活 10 年,白起也没有被赐死,强强联合,六国岂不是粘板上的鱼肉?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