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冒顿明明可以杀了刘邦灭了汉朝,为什么放弃了?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13 11:23:14 27次浏览

关于问题冒顿明明可以杀了刘邦灭了汉朝,为什么放弃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没别的原因,就是单纯的吃不掉而已。

白登之战的前后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公元前 201 年,匈奴军围攻韩王信。汉廷得到消息后,派出援军。

其实这本来是件很寻常的事。

匈奴骚扰边境,汉军派出增援,匈奴军袭扰一番后退走。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但不想,由于刘邦不信任韩王信,一直想找茬把他拿下。再加上韩王信曾经多次与匈奴有内幕勾结,而这些事情被爆出来了。韩王信担心刘邦事后找自己算账。(韩王信和大将军韩信不是同一个人)

于是他索性就投降了匈奴,并引匈奴军入关,攻打汉军驻守的太原。

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史记·匈奴列传》

其后,由于汉军没料到韩王信会造反,准备不足。故而一时之间,太原沦陷。大半个山西被韩王信的叛军和匈奴军控制。

山西是关中的“东大门”,山西丢了,整个关中都别想安宁。

所以消息传到长安后,刘邦立即就亲率大军征讨韩王信。

刘邦直辖的军队,加上此前派去增援韩王信的军队(周勃、樊哙等),总计 32 万。

汉军反攻后,先在铜鞮(山西沁县)与韩王信的军队展开激战。大破之。

韩王信见打不过汉军,只好逃跑,找匈奴单于冒顿借兵。

冒顿听说汉军威猛,就分别派左、右贤王各带一万多骑兵与韩王信的残兵一起南下,在太原一带布防,准备挫挫汉军锐气。

不过在太原城下,韩王信又败了。他搬来的匈奴兵也死伤惨重。

以前至武泉,击胡骑,破之武泉北。转攻韩信军铜鞮,破之。还,降太原六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破之,下晋阳。後击韩信军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之后,汉军乘胜追击,先在离石(吕梁市离石区)追上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残兵,揪着一通削。接着又在太原北面的楼烦,以骑兵对战骑兵,再次击溃匈奴军。

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汉令车骑击破匈奴——《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自此,汉军是四战四捷。收复了大量失地。

亲征之初,刘邦没跟匈奴人交过手,他心里没底,对匈奴人还有一丢丢敬畏。但经过四战四捷后,他感觉匈奴兵也不过尔尔,他就飘了。

旁边的人劝他不要冒进,他不听也就算了。居然还把人抓了,扬言得胜回来后再处决。

再加上冒顿又耍心机,故意示弱,将其精锐士兵和肥壮牛马隐藏起来,只显露出老弱士兵和瘦弱的牲畜,设下埋伏,故意吸引汉军来攻。

于是,刘邦错估了匈奴军队的战斗力,只带了五万人孤军北上。

而孤军北上的结果,就是被四十万匈奴军团团包围在了大同的白登山上。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史记·匈奴列传》

听说被围是刘邦本尊,冒顿很高兴。这条大鱼可不能让他跑了。于是冒顿亲自指挥,向白登山连攻了几天几夜。

可惜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虽然匈奴军兵力八倍于刘邦,但由于装备不行。始终无法突破汉军防线。

当时的匈奴人并未掌握金属铸造工艺,很多士兵的箭头还是骨制的,刺透力不强。

相比之下,汉军兵力虽然少,但刘邦带去的五万人,相当于是禁卫军,装备极好。

如果是打运动战,汉军可能还吃点亏。但要是打阵地战,汉军就不吃亏了。反倒是匈奴军的劣势很明显。

这就好比当年我军在朝鲜,打运动战,往往占优。但打攻坚战时,就因为装备问题,经常陷入被动局面。

所以白登山上的几天大战下来,冒顿并没有占到便宜。

别看他把刘邦团团围困着。可实际上,他当时还真拿刘邦没辙。

其实,相比于匈奴军。严寒天气对汉军的威胁更大。这才是刘邦最怕的。

刘邦出征时,刚好是冬天。

大同地区的冬天,零下 15 度很正常。零下 25 度都不稀奇。

这么冷的气候,汉军驻扎于山上,又缺乏防寒保暖手段。被冻死冻伤者,必然不少。

按照《史记》的说法,汉军被围期间,战士冻掉手指的人,有十分之二三。差不多就是一万多人。这比在战场上受伤的人还要多。

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史记·匈奴列传》

眼见天气还有继续降温的势头,再加上团团被围,与外界失去联系。连刘邦也不知道大部队什么时候能赶到。

于是陈平就找到刘邦,献出了贿赂计。刘邦表示可以试试。

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戏码了。陈平拿着金银财宝和一副美人画像找到匈奴阏氏。阏氏拿了好处,随即给陈平打包票,表示一定能说服冒顿。然后第二天,匈奴骑兵就解围一角,放刘邦跑路了。

关于冒顿为什么要放走刘邦,很多人往往认为是阏氏吹耳边风的缘故。

然而真正的原因,其实《史记》里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史记·匈奴列传》


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汉亦罢兵归。——《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周勃率汉军主力杀到了平成外围,有反包围匈奴军的势头。

再加上与冒顿有约定的王黄和赵利(韩王信的部将)两部没有赶来。冒顿怀疑他们是假降,暗中汉军有预谋,要坑自己。

于是冒顿也就卖了阏氏面子,解除了包围圈的一角,放刘邦走了。

冒顿是个“鸣镝弑父”。为了上位,舍得杀掉爱马、爱妻、生父的枭雄。

女人,他在乎吗?他怎么可能仅仅因为阏氏的几句话(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就放刘邦走?

说冒顿被女人影响了,导致错失好局。这就是太小看冒顿了,侮辱他智商。

所以,冒顿放走刘邦,单纯就是他吃不下刘邦而已。绝不是所谓的“明明可以杀了刘邦灭了汉朝,却因听信女人之言,错失了好局”。

白登之围解除后,战争并未结束。

因为匈奴军并未撤出中原。刘邦也只是与大部队会合了而已,并没有脱离战场。

三十万汉军仍然有被四十万匈奴军二次包围的可能性。

所以刘邦一边指挥部队向东南方向撤,一边令夏侯婴阻击匈奴军。

复以太仆从击胡骑句注北,大破之。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三陷陈,功为多。——《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这一战,夏侯婴打赢了。汉军先在是勾注山以北跟匈奴打了一仗,大胜。接着又在平城南边攻击匈奴,又多次攻破敌阵。最终完成了掩护刘邦撤退的任务。

冒顿见捞不好什么好处,也就退兵了。

这一战以平手结束。

汉军主力撤回到长安后,虽说刘邦的战略目的达到了(消灭韩王信之叛军,斩断匈奴伸向山西的爪子,收复沦陷的山西),但刘邦事后却也是心有余悸。

在白登山上,他亲眼见到了匈奴骑兵的军容之整齐。

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史记·匈奴列传》

白登山西方边的匈奴军,骑得全是白马。东边的,全是青马。北边的,全是黑马。南边的全是赤色马。

而汉廷这边,天子出行,找不出一种颜色的四匹马。很多王公大臣,坐的还是牛车。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上》

匈奴人的马,富裕到可以按颜色编组。

汉军则寒碜至极,只能靠两条腿打仗。

刘邦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歼灭匈奴,也没本钱与匈奴人死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在《史记》周勃的本传中,司马迁特意提到了一句“还攻楼烦三城”。

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勃迁为太尉。——《史记·绛候周勃世家》

这个“还”字非常有深意。

因为汉军先前已经收复楼烦了,结果周勃主力向北开拔后,楼烦守军居然又复叛了。这导致周勃不得不又返回去再攻楼烦三城。结果叛军拼死抵抗,周勃居然还攻不下来。

后来听说刘邦有完犊子的可能性,周勃放弃围攻楼烦三城,向北驰援,接应刘邦。

所以,刘邦在事后选择与匈奴和亲。我觉得有主要两个原因。

一是汉初,国家财政窘迫,刘邦确实没有与匈奴大战的本钱。

二是各地异姓王不老实,韩王信的主力都已经败了,结果小股武装居然还负隅顽抗,配合匈奴军抄汉军主力后路,着实可怕。

一个韩王信都差点间接要了刘邦的命,若是异姓王同时动起手来怎么办?

汉初异姓王,刘邦当时只解决了三个。

齐王韩信、燕王臧荼、韩王信。

还有五个没解决。

梁王彭越、赵王张敖、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燕王卢绾。(臧荼被平定后,刘邦又任命老哥们卢绾为新任燕王)

这些异姓王不解决,刘邦哪里敢与匈奴人大开特打?他当然就只能是先解决内忧,加快对异姓诸侯王的诛灭。再寻机解决外患了。

总的来说。和亲也好,认怂也好,这并不影响汉军与匈奴军第一次交手是以打平收场的结果。我们不能因为冒顿放了刘邦一马,刘邦战后选择与匈奴和亲,就说汉军此战败了,是冒顿故意放水。这是不客观的。

毕竟战线不会骗人。匈奴军被汉军主力打出长城后,就再也没有深入过中原腹地,这就是明证。如果匈奴军真的能全方位的吊打汉军。他们直接入关踏平汉朝就好了。何必要像做贼似的,每次都玩抢了就走的把戏。

【2】、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白登之围这事儿,其实我们都被司马迁给忽悠了。

说匈奴的冒顿可以杀刘邦灭汉朝,是指发生在公元前 200 年,刘邦被匈奴大军围困在白登山的事件。

该事件中,刘邦遭到了匈奴单于冒顿几十万大军的重重包围,几乎是插翅难飞,原本已成死局的刘邦,最终靠着谋士陈平贿赂了冒顿的妻子阏氏,才得以逃出生天。

上述经过,均记载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之中,但仔细推敲的话,司马迁对此的相关记载颇有不实之处。

首先,司马迁记载了白登之围中匈奴骑兵的军容之整齐: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史记.匈奴列传》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匈奴人的骑兵分成了四个方针,西边的骑兵骑的全是白马,东边的都是青马,北边全是黑马,南边则全是赤色马。

这么看来,匈奴人不仅军容整肃,并且兵强马壮,居然富裕到连马的颜色都分得清清楚楚,足以看出匈奴人实力之强盛。

不过,这种四面包围,每一面的马一个颜色场景,分明就是戏文里的剧情,一听就不靠谱。

为什么呢?很简单,匈奴人出来是打仗的,不是出来阅兵的,把马的颜色排列得如此清清楚楚,没有任何的必要和意义。

况且,马是什么颜色对骑兵的战斗力也没有丝毫影响。

另外,匈奴人外出打仗时,都是头领带着自己部落的战士和战马出征,难不成在出征前,因为马匹的颜色不对,还得和其他人调换一下?这不耽误工夫吗?

最重要的是,匈奴人从来都没有这么阵容整齐过,他们的组织纪律以及作战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阅兵似的出现在战场上。

所以,仅通过司马迁对匈奴人军容的记载,就能看出,白登之围这事儿的真实情况,并不是完全和他描述的一致。

也正因为如此,说冒顿单于被老婆阏氏的“枕头风”一吹,就放走了刘邦,不仅高估了阏氏的作用,也低估了冒顿的智商。

那么,冒顿为何会在重重包围刘邦的局面下,又将其放走了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了解下白登之围的大概过程。

白登之围的诱因,与韩王信(非韩信)有直接关系。

起初,冒顿率 10 万铁骑攻打韩王信,由于匈奴来势汹汹,韩王信不敌,多次写信向冒顿求和,希望双方能停战。

与此同时,刘邦也派出了援军增援韩王信,援军抵达后,与匈奴交战一番,冒顿看占不到什么便宜,便引兵退去。

不过呢,匈奴人是走了,但刘邦心里却闹腾起来了。

他本身就对韩王信有点不信任,如今又听说他私自派出使者去找匈奴议和,因此就觉得,这韩王信莫不是准备反叛大汉?

所以,刘邦就派人去训斥了韩王信一顿。

而韩王信在听完训斥后,担心刘邦哪天会对他下手,因此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着手底下的兵,投降了匈奴。

随后,韩王信和匈奴合兵挥师南下,由于他反叛的突然,汉军来不及防备,因此被其迅速占据了太原等地区。

太原一丢,整个关中危在旦夕,这下刘邦顿时急了,当即亲率大军出征。

最开始,刘邦打得顺风顺水,不仅击败了韩王信的军队,并且还将其部将王喜斩杀,迫使韩王信不得不逃奔匈奴。

随后,韩王信又组织起部分兵力,与匈奴军联合,企图扳回一局,但在晋阳又被刘邦的汉军大败,不仅如此,就连匈奴人在楼烦地区组织起来的兵力,也被汉军骑兵击败。

总之,在开局之初,刘邦所向披靡,匈奴人节节败退,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就产生了轻敌冒进的思想。

他听说匈奴主力集中在代谷一带,就派人侦查虚实,而侦查的人带回来的结果,是匈奴士兵大多是老弱病残,意思就是不堪一击。

其实,这只是冒顿的示弱之计,他将强壮的士兵和牲畜全部藏了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就这样,他成功的骗过了刘邦。

于是,不知是计的刘邦,在拒绝了谋士刘敬的不可轻敌建议后,仅率五万人便向平城出发,意图一举歼灭匈奴。

而之后发生的事情,很多人就比较熟悉了,冒顿在白登山设下埋伏,等到刘邦到来后,用数十万大军将刘邦团团围住,致使汉军陷入了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窘状。

并且,在匈奴人长达七天七夜的围困下,汉军除了饥寒交迫,还因为寒冷,冻死冻残者有十之二三,总之,当时的刘邦,几乎到了必死之局。

当然,期间他也尝试过冲锋,但奈何兵力悬殊太大,冲锋无疑就是送死,因此,始终未能脱困。

而最后刘邦之所以能解困,则是因为谋士陈平派人向冒顿的宠妃阏氏送上了大量金银珠宝,这才得以让阏氏对冒顿大吹“枕边风”,促使冒顿放了刘邦。

这便是白登之围的整个过程,表面上看,刘邦能脱困,要归功于冒顿的宠妃阏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冒顿绝不是这种会轻易被枕边风所影响的人。

冒顿这个人,不仅极为勇猛,并且还充满心机,当初他父亲头曼单于,曾有意杀死冒顿改立小儿子继位,结果被冒顿来了一个反杀,不仅性命丢了,连单于的宝座也被冒顿抢了去。

之后,为了匈奴的发展,冒顿更是忍辱负重,将心爱的宠妃送给当时强大的东胡王,以此让东胡王对自己放松警惕。

最终,冒顿趁东胡王不备,举兵入侵,不仅杀了东胡王,还占据了东胡的全部土地。

从冒顿的发迹之路就能看出,此人绝对是那种心思坚韧,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之人,这样的人,怎么会听了宠妃的几句话,就放过刘邦呢?

显然不可能,也不合理。

所以,冒顿在当时之所以会放了刘邦,必定是因为有某种因素或者形势,迫使他不得不这么去做。

而结合当时的形势,并分析冒顿的性格后,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冒顿吃不下刘邦的汉军,并且如果强行吃的话,将会得不偿失。

故而,他才会权衡利弊后,放走了刘邦。

之所以这么说,我们来看当时的形势,刘邦在此次出征时,共带兵约 32 万,其中步兵居多,骑兵较少。

在前期的胜利之后,刘邦轻敌冒进,仅率无万余人前往平城,结果被困在白登山,而这就是说,困在白登山的只有大约五万汉军,剩余的主力大部队还未赶到。

虽说只有五万左右的人马,且天寒地冻又缺乏粮草,但刘邦也足足坚持了七天七夜,在这期间,冒顿也曾多次发动围歼,试图歼灭刘邦这股汉军。

但最终的结果,则是冒顿打了七天,都没能彻底击败刘邦。

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来是汉军调度有方,虽说处境艰难,但始终拼死作战,而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汉军的装备,要远远优异于匈奴。

我们都知道,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单兵作战能力确实很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游牧民族的生产水平和生产力却相当低下,各种生活物资也极其匮乏。

不然,他们也不会时不时地来中原侵扰抢掠,甚至连煮饭的铁锅都得靠这种方式得来。

同理,匈奴在武器装备方面,同样也较为落后,那些锋利的兵器和盔甲,是匈奴人根本做不出来的东西,他们士兵手中的武器,还停留在木质、骨质上。

正是因为如此,虽说冒顿用几十万兵力团团围住了刘邦,但由于装备以及武器等方面的差距,打了七天却始终拿不下。

而在这种情况下,冒顿其实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如果一直这么耗下去,那么汉军的主力部队马上就到,到那个时候,冒顿其实就成了被汉军前后夹击的“饺子”了。

倾尽全力,却连刘邦的五万人都吃不下,还谈什么抗衡几十万的汉军呢?所以,为了不被汉军包饺子,冒顿必须得撤,并且还是迅速地撤。

当然,这并不是说冒顿就怕刘邦了,只不过是他得考虑整体,因此犯不上与汉军死磕。

不过呢,别以为刘邦在白登山的包围中日子好过,前文也讲到,汉军当时缺乏粮草,并且因为天气寒冷,冻死冻残者颇多,如果他在包围圈中待的时间过久,对他也没有好处。

一来是他的有生力量在不断消耗,二来则是匈奴即便暂时打不赢,但若是来个鱼死网破,那刘邦就麻烦了。

所以,刘邦当时需要的,也是尽快离开。

一个因实力不均衡想撤,一个是迫切想离开,并且一时半会谁也奈何不了谁,所以,双方才能一拍即可,达成最终的解围协议。

而冒顿的宠妃阏氏。只不过是起到了一个中间人的作用,她的提议刚好说到了冒顿的心窝里,所以冒顿就借坡下驴,同意放走刘邦。

另外还有一点,是当时的冒顿被人“摆了一道”。

韩王信在投奔冒顿后,其部下王黄和赵利,与冒顿约定了会师日期,到时候带兵共同攻打刘邦,结果到了日期之后,这二人却未曾前来。

这就让冒顿认为,说不定这是汉军来的一招反间计,甚至还有可能韩王信的投降也是如此,都是为了全歼匈奴兵而布置下的计谋。

有了这种疑神疑鬼的心理,冒顿无论如何也踏实不下来,再加上上述的几个原因,所以,撤兵放刘邦走才是上策。

就这样,冒顿下令打开包围圈的一角,让汉军撤出,而当时的刘邦为了以往万一,害怕匈奴人突然发动袭击,因此在撤退时,汉军拉满弓安上箭,缓缓走出了包围圈。

自始至终,冒顿都没有再发动进攻,所以,刘邦得以安全地逃出生天。

其实纵观整个白登之围的过程,包括冒顿的同意解围,以及他在最后没有袭击汉军,说白了就是因为汉军的实力不容他小觑,所以才会放走刘邦,并安安生生的目送刘邦离开。

如果双方的实力不在一个等级上,比如说冒顿强刘邦弱,那么,冒顿早就碾平白登山,活捉刘邦了,并且他也不会在刘邦脱围时无动于衷。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在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时,刚开始瓦剌的也先也是答应和明军议和,放明军离去,结果明军在撤退时,不仅乱作一团,毫无秩序可言,并且争先恐后互相踩踏,这就让瓦剌军看到了机会,转身就来了个反杀,直杀的明军人仰马翻,“大明战神”朱祁镇也就此被俘。

试想,如果刘邦在撤退时也是乱哄哄的一团,而不是严阵以待行动有序,那么估计冒顿也会忍不住搏一把大的。

所以归根结底,冒顿放弃杀刘邦而是选择放走他,并非是因为冒顿被枕边风一吹后作出的决定,而是他权衡局势后得出的结果,并且,汉军的整体实力也让他心有忌惮,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刘邦才会从白登山全身而退。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