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古人经常提到长啸,最早看到阮籍长啸的故事。诗词里也有,到底怎么啸呀?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运湖】的最佳回答:
啸啸从口出,从口发出的声音很多,有话、唱、哭、嘘、嘻嘻、哈哈、鸣鸣、哼哼、唧唧、哇哇,唉声叹气等等。
声音从口出,发出什么声音,那是要依据心情,由大脑支配的。高兴就笑,悲痛就哭,不满就唧唧歪歪。
心中郁闷,无处发泄,怀才不遇,满肚子英武之气、报国之气、书卷之气、雄才大略,不得施展,这气在胸中辗转反侧、闪转腾挪,左冲右突,上行下泄。此气从肛门出,便是大屁,屁声如雷,毫无气味,纯属虚屁,就是人们常说的,没点屁味。此气若从口中出,便是啸啸之声,穿林振海,花叶为之落,林木为之颤,达官显贵个个泰山崩于前而不形于色,纵你啸声如雷贯耳,岂奈我何。于是乎啸啸之声不绝于耳,不绝于时。
伟人云,牢骚满腹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可偏偏就有人制造啸声,就有人发出啸声。有时管用,有时只是啸声,不论你是诗人、政客,还是普通人。
啸啸也许有益健康!
【2】、来自网友【拂砚】的最佳回答:
所谓“啸”,乃是古人的一种特殊的声乐艺术,在中古士林尤为风行。它与彼时之文人生活契合无间,犹如丹葩之耀于芳林,白云之衬于青天,别有风致。
关于“啸”的历史,魏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阮籍(210~213 年)是重要的代表人物。
“啸”由汉末、三国时代推移到两晋士林,其桥梁人物正是阮籍。
魏晋时代是“人的自觉”时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冲破了虚伪礼教的束缚,和纲常名利的羁绊,掀起了率性而为、恣意放达的吟啸山林、崇尚自然、淡泊名利的时代风气。
阮籍之啸的历史和艺术渊源,并非完全自创,因为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有自发自愿的缘由。
更深一层的渊源,源于他有两位“导师”。其一,是旷世高人庄子,阮籍从年轻时候就崇尚老庄哲学,仰慕庄子的为人和境界。以他写的诗歌《咏怀二十八首》为例,其中多有引自庄子名篇里的典故。
譬如,射姑山有仙人忘却尘俗的故事,出自庄子手笔,阮籍进一步拥趸并将其精神发扬光大,效仿于现实生活之中。
其二,相传有“苏门真人”,隐居于苏门山中,屋前有竹数十斛。阮籍当时因曹魏时期黑暗的政治形式,放下雄心抱负,心灵痛苦不安。
他经常率意独驾,也不看路径,一直把车开到道尽途穷,然后或下车消遣吟诵,或恸哭而返,期间曾遇世外高人“苏门真人”,得其指点,思想和境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长足的发展,体现在他清醒的处世行为和所著诗词之中。
所以,古人经常提到的长啸,如王摩诘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绝句《竹里馆》);岳武穆的“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词《满江红》)。初学诗词的人,以为“啸”无非是文人雅士饮酒赋诗、兴之所至的狂呼乱叫;或者是豪放派诗人抒发英雄气概的激昂声音。
通过深入细致的学习,解读作者生平事迹,了解时代背景知识。从而加深了对作者写作本意以及心灵深处痛点的意会和贯通,才知道了古人经常提到的长啸,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重在意会和领悟作者痛彻心扉、壮怀激烈的思想感情,而不是真的在嘶声长啸,神态悲怆,大义凛然!
【3】、来自网友【安逸金桔 Qu】的最佳回答: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的最后一句“到底怎么啸呀?建议翻开司马南的主页里,听听司马南在几天前吟诵李白的《将进酒》声音,就能体验到啸的感受!
关于阮籍长啸应该追溯到最远古的历史,活跃在魏晋时代的文学家、思想家,阮籍(210 一 263)无疑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啸由汉朝末年,三国时代推移到两晋士林,其桥梁性人物正是阮籍。
魏晋时代的特点就是人自觉时代的进步,以“竹林士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学士冲破了虚伪礼教束缚和名纲利索的羁绊,掀起了率意而行,酣放恣肆的任达之风,而啸正是以富于艺术之美的音乐形式,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风气。因此,阮籍之啸的艺术就来源于那个时代的需求。阮籍长啸的故事、诗词,到底怎么啸呀?这里的长啸所指的意思不只是发出,像口哨一样的声音,应该是发出悠长好听清晰的声音,也就是说和音乐分不开
古人长啸指的是一种发声方式,其实,长啸伴随人与自然社会,它是动词,也指发出的口哨,老虎发声的吼叫声,还有山呼海啸,甚至还有回荡声。而对古人来说,长啸似乎是一种用来应和乐器的发声方式,就像诗歌当中所描写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句话就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谢谢!
【4】、来自网友【书慰我心】的最佳回答:
首先,我感觉武侠小说里面用到“长啸”最多,比如任我行长啸一声,东方不败长啸一声,令狐冲长啸一声……
然后诗词里提到长啸的,估计大家都会想到苏东坡、岳飞、王维的诗词。
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那这里面有区别吗?肯定有。
武侠小说的长啸一声,我觉得和大吼一声接近吧,就像现在大家爬到山巅、跑到江边、海边等僻静无人的地方大喊大叫那样。
而诗词里面的长啸、吟啸,比如题目阮籍长啸的故事,阮籍于苏门山遇孙登(魏晋时的著名隐士,道教传说人物),里面描写的 阮籍拜访,孙登不理会他,阮籍长啸了两次后离开,回到半山腰处,阮籍听到山顶上众音齐鸣,好像几部器乐合奏,树林山谷都传来回声,原来是孙登在长啸。
这就很厉害了。辞书中将啸解释为“撮口发出绵长而清越的声音”。 “撮口”是其发音的要领之一,“绵长而清越的声音”肯定还是十分动听的,分贝数也一定不低。啸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致,一腔心曲,因此特别适合乱世名士,比如魏晋时期的阮籍等人,另外,也有妇女之啸。
这个“啸”应该是一种原生态音乐,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憾的是,“啸”应该已经失传了,不然,我们在电视上早就看到了。我觉得可能和它接近些的就是“口技”了,比如我们之前初中学的《口技》,清代文学家林嗣环一篇散文,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从这个诗词的长啸、吟啸,可以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我们曾经有那么多精彩的东西给失传了,现在更要珍惜拥有的,把它们传承好!
【以上是本人观点,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宝贵的意见,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翻倍小蚂蚁,贡献锐评!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古人经常提到长啸,最早看到阮籍长啸的故事。诗词里也有,到底怎么啸呀?】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