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人性本善吗?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富春恶水】的最佳回答:
一、关于善恶的争论
人性是本善的,还是本恶的,二千余年来,中国历代的思想家作出了不断的探索和争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除此以外,还有公都子的“性善性不善论”和世硕的“善恶兼具论”,但这两种观点影响不是很大。还有告子的“无善无不善论”。
在这五种观点中,我比较赞同告子的“无善无不善论”,因为人性的善与恶,在社会客观行为上存在善与恶的判别要求与标准,但将其与人的天性相联系,是缺乏依据的,因为人的行为在社会上存在善恶,而对于自己的利益首先是讲究利弊,次之才讲究道德的善恶。
如果真像孟子那样认为人性是善的,那么就无法解释人为什么作恶;如果像荀子那样认为人性是恶的,那么如何来解释父母爱子女、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社会现实。
孟子认为善作为人性,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人皆有,即人人皆有;二是它类全无,即动物无仁慈为善的概念;三是天生就有,不是后天的结果。孟子在解释这个观点时说,善存在于每个人的身心之中,不是别人给予的,一经探求,就能得到;一旦放弃,就会失去。
但问题在于:作为人性,不需要进行探求,它便会起作用。人性是不能被主观意志所左右的,就是说主观意志只能顺着人性而作为,而不能主导人性。所以人的善,不是主观上探求与放弃的选择问题,就能证明其是天生的本性,孟子的人性本善论,理论上不够严密,具有片面性,不切实际。
荀子力主性恶论,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和否定。荀子说:“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荀子的错误在于将人的生存需求本性,当作人性性恶的依据。每个人都有生存之需,恶产生于过份的获取之需,而不是生存之需必然产生恶的结果。
人性无所谓善恶,就是说善恶不是人性。具体地说善恶不是每一个人的第一需要,但善恶是社会的第一需要。
就算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谐社会,一恶的产生,会产生恶的回报,恶行多了,不加遏止,会产生连锁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考虑的是生存获利,社会考虑的是遏恶扬善。遏恶扬善牵涉到共同富裕的问题。
人的根本需要是——生存发展的需要。由其构成的社会需要必须要求善行更多一些,恶行更少一些;因为恶会影响到被恶者的利益。在这个要求下,人们总是先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评头品足,来分析评价其善恶,这种社会评论总是带着抑恶扬善的愿望;而不是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的自我判断,进行自我批评。所以善恶与人性的关系不是很密切,但对社会的关系非常重要。
二、什么是人性?
对于性善性恶的争论和认识,关键的问题在于——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而不是人性是否是善或者恶。
人性不是善恶问题,那么人性是什么呢?
人都要生存发展,社会也需要生存发展,生存发展构成了每一个人的必须,而人性与生存发展必然存在密切的关系。
人性与物性具有哲理上的相同性,个体的存在形式,即矛盾运动的形式是——自利需求。于是人性也是——自利的需求。自利——构成了人性的本质特征。人性的自利特征,具有广泛的共性哲理,其符合矛盾运动具有维护矛盾运动利益主体的特征。
人的自利性所构成的人性本质,其对人的行为具有不被意志所转移的特点,你想排除这个特性是不可能的,人只能随自利特征而运动,不能逆自利特征而违规,违规了就是对自我存在的否定。从这个角度看,人性的善恶,缺乏主导人行为的能力,缺乏排斥意志的力量,所以善恶不是人的天性。
社会普遍存在人性是自私的观点,如果人性是自私的,那么人性也应该是恶的,而不应该是善的。但当善恶能被意志所左右的情况下,自私也能被意志所左右,于是,善恶不能反映人性,自私也不能反映人性。由于人性不能被意志所左右的特点,于是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同时,将人性定位于善或恶也是错误的。
既然善恶与自私都不是人的天性,那么人的天性是什么呢?
人的天性是——自利。
自利作为人性的特征,不能被意志所左右。在自利特征之下,人们,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而去获取自利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二个方面。其中的精神利益包括爱情、荣誉、尊严、地位等等的需要。
三、作为人的自利天性必然产生的二个趋向
自利作为人的天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二个趋向。第一个趋向是以个人发展为主还是以合作发展为主,也就是现代发展中的以为私为主还是以公为主。但在历史发展的前期,是以以私发展为主体,这样的社会现象的例子是多得不胜枚举了,奴隶主、封建王朝与官僚、现代资产阶级都是自私意识为主体的行为思路;只是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才出现了系统化的集体主义意识。
第二个趋向是由于在公私发展的趋向上,必然产生的善恶趋向,其恶的一面在社会上形成了大面积的恶行,自私所形成的社会之恶行,是罄竹难书的。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树立起了系统化集体主义的思想。
于是,善恶与公私,都是人的自利天性在社会实践中的反映。一方面,自利天性必然附带产生了自私,同时也产生了恶;另一方面自利天性在社会实践中也形成了大公无私与善。就是说,自利这个人的天性,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了大公与自私、善与恶两重结果。
自利,作为人性的特征,其社会特征是怎样的呢?就是说人的社会关系是怎样的呢?
每一个人必须依靠社会去生存,而不是独立就能够生存的。单个的人,你如果一定要不依靠社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生存物资,你会活得非常艰苦与艰难。粮要自己种,衣要自纺自织自裁自缝,就是日夜不停地忙死,其所获也抵不上打工生活的一小半。
所以人的生存是必须要依靠社会的,这个依靠社会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依互靠、互帮互助、互利共赢的关系。具体来讲,这样的关系,是你必须要为别人和社会去劳动服务,去交换别人对你的商品和劳务服务。这种情况是集体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也是公有制观念产生的原因。
同时,在人的自利特征之下也存在,一方面去追求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只看到别人也在为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奔忙。这样的认识,非常普遍,也还常常认为非常有道理,但事实上是对人性的错误认识。
四、予文化与取文化
当我们认识了人的天性是自利之后,公私与善恶是自利特征发挥作用的必然的两个发展趋向,这种趋向在社会主义社会产生之前,基本上是以自私意识主导的取文化现象左右着社会政治面貌,只是出现了社会主义,特别是当中国经过改革开放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之后,才逐步让予文化浮出了海面,予文化的出现,是翻开了世界文化史的新一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受自利天性的制约,但反映在社会关系上,出发点是为了获取,但本质上是给予,是先有付出,然后才有收获。农民种地,是先付出汗水,然后才能收获。工人做工,是先为别人服务,然后才能获得工资。不管是科研、领导、管理等等,所有的工作,都是先为国家或他人服务,然后才能通过工资的形式来服务自己。所以社会关系,是每一个(自利的)人,先去为别人服务,并得到市场的承认,才能被市场所服务,工资是这种被承认的制度形式。
我们对于工资的认识,可以是多种多样,对于经济学来讲,常常认为是购买力的具体体现,但从予文化的角度讲,是你为别人工作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状况的奖励。
在人的自利天性之下,解决自利需求就必须依靠劳动,劳动产生了文化。文化不仅仅是人类历史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更应该是创造这些财富的社会关系,即在怎样的社会关系之下来创造财富,于是文化,有取文化和予文化的区别。资本主义及之前的历史,都是取文化的写照,是产生自私与恶的必然,而从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开始,是予文化的新纪元,予文化是善,是形成大公的集体主义思想的必然和必须。
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之下,产生了予文化,这是最大的善。从时间上讲,予文化产生于社会主义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文化进步。于是,人性之善,需要予文化来引导,予文化对于自利的认识,是人人通过为别人的劳动服务,来实现为自己的服务,而不是现在普遍盛行的取文化思想。取文化是产生自私和恶行的根源。
五、予文化是最大的善
予文化不是我杜撰出来的,其客观存在于社会之中,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暗中主导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比如劳动,是先给予别人服务,然后再被服务于自己。
比如企业,是先用产品和业务去服务于市场,然后才能获得利润。
比如市场,是用效益和效率去为市场需求服务,竞争、产权、货币、等价交换等等,都是秩序和手段,其是围绕于为需求服务这个中枢而发挥作用的。
予文化,其产生于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
予文化,倡导认识这样一种观点:先为别人劳动服务,然后在为别人劳动服务的过程中享受为自己服务;而不强调先为自己服务,不强调在不得已没办法的情况下才去打工和就业。
予文化,需要人们具有这样一种认识:各人只为自己,则自私内卷作恶遍地,而各人为己是表面现象,是自以为是,客观上都是依靠的是别人,而并非真的是依靠自己。凡是自利中的所得,都是别人的贡献,凡是认为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都是幻觉。你去仔细认真思考,有哪一种东西是你自己生产的,就算是自留地里的蔬菜,其种植的劳动工具也是别人制造的!现代社会,离开了别人,你啥也做不成!
于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所需,都是别人的付出对你的给予,于此,你也必须要为别人为社会作出你的劳动付出,给予你对社会的贡献和付出。——这是予文化的最基础理念。
予文化,来自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不是来源于古代或西方。
予文化,是最大的善,由于先服务于他人,后再服务于自己,其大面积地降低了恶的产生,同时也大量地降低了自私的内卷,降低了这种内卷所消耗的成本。
人性不重在善与不善,人性重在自利,自利具自私与恶行的趋向,同时也具有为公与为善的趋向。当倡导予文化时,可以大面积地降低对自私和恶行的产生。
予文化客观上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的动力在于:其比取文化具有更高的平均收益。
之所以予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主导着社会的前进方向,比如劳动的发展过程,是从封闭劳动逐步向开放劳动转化,其转化的内核动力,是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现代企业与现代市场的发展动力,都与让参与市场竞争的优胜者获得更多的利益有关,但这里存在两极分化的状况,予文化需要从机制上逐步消除这种这种现象,但同时还需要保持动力的持续。
本文借助本提问,来探索讨论人性及善恶问题,应该可以通过本文认识到,人性问题是生存发展中的自利问题,自利是人性的特征和本质,善恶不是人性的特征。自利作为人性的特征,具有左右意志的能力。自利特征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具有产生公私和善恶的两种趋向,这两种趋向的发展,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而予文化,是普惠大众的文化,其具正能量,必广受大众的欢迎,于是反对者最少,阻力面也就最小,于是内卷成本就低,效率就越益趋高。于是,予文化,是最大的善。人的善与恶,总是与利益相关联,如果常恨于自私中作恶,更重在需要提倡和宣传在互利中趋善。这是文化发展中需要把握的历史趋向。
(欢迎提供不同意见)
【2】、来自网友【天涯何处不芳草】的最佳回答:
不完全是。
站在对立面,一方就会认为另一方人性本恶。
【3】、来自网友【潇洒艺术家 WQ】的最佳回答:
人性并非本善,善恶都是人性。只是有人善大恶小,有人恶大善小。我们是不是在这之间来来去去,去去来来。人只有克服了本身的缺点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
【4】、来自网友【陕西铜川自强不息者】的最佳回答:
人之初时性本善,
长大以后有观念,
这时每人有区别,
是恶是善自判断。
【5】、来自网友【春夏秋冬 776】的最佳回答:
南宋时期的王应鳞三字经中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我想这应该说的是人性一开始的的时候其理念是善良的,但是由于后来为了争夺利益,满足人性的贪得无厌之欲望,这种善良会随着贪图利益的欲望而改变。怎么变?那就是争夺利益由善变为恶,那后来就有了两种人性,善良能发挥到极致,恶毒也能发挥到无以复加。当这两种人性发展到顶极状态的时候,我觉得人性就是善恶人为首了。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人性本善吗?】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