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关于问题孙传庭手握 10 万精兵,为何被李自成打得全军覆没?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寻根拜祖】的最佳回答:
明朝直到灭亡那一天,一直都不缺少人才,比如袁崇焕、卢象升、曹文诏、杨嗣昌、洪承畴、孙承宗、左良玉,也包括孙传庭,他们都曾经无限接近于挽狂澜于既倒,可结局都是风吹雨打去。
孙传庭的履历不复杂,早年由于不满魏忠贤的专权,他辞职还乡当了十年的逍遥客。
崇祯八年(1635 年),后金攻入代州,42 岁的孙传庭派家丁击退了金兵,并于同年回到京城任吏部验封司郎中、顺天府府丞。
孙传庭得到重用的理由有点奇葩。
其一,纸上谈兵:他平日里总是喜欢谈“边事”,如何治军、如何御敌、如何守边,满嘴泡沫星子乱飞。
就是靠“纸上谈兵”的本事,孙传庭得到赏识,被认为是“边才”,进入了督抚地方的候选资格。
其二,得罪领导:孙传庭跟当时的吏部尚书不和,尚书大人故意给他小鞋穿:陕西那边高迎祥闹得凶,你去送死吧。
就这样,孙传庭连蹦带跳,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当上了督抚一方的大员。
孙传庭的奇葩经历看似幸运,背后其实是大明帝国派系倾轧、内忧外患之下的没落之像。
果然,孙传庭的路不好走,他面临的是无兵无饷的局面,崇祯帝给了他一个“特权”:自筹。
可孙传庭居然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用新招募的 3000 人,干掉了商洛一代的“张胖子”。又用了四个月时间,活捉高迎祥,连续击败拓养坤、张文耀、张天琳、马进忠、高见,关中一时大定。
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孙传庭一举奠定了明末名将的地位,其风头甚至盖过了顶头上司洪承畴。
可见“纸上谈兵”也不是坏事,理论是实践的导师。
接下来的两年,孙传庭配合洪承畴,几乎全歼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仅率 18 骑突围。
然后,倒霉催的大明又被诅咒了,清军绕道张家口,兵锋直指北京。孙传庭和洪承畴只好舍弃李自成,回京勤王。
再接着,大明的毒瘤再次发作,内部开始相互捅刀子,孙传庭遭到崇祯的猜忌,被扔进监狱改造了三年。
三年啊,李自成乐疯了,他从 18 骑发展到号称百万大军,河南、四川、湖北等省相继落入义军手中。
崇祯这才想起正在接受“思想改造”的孙传庭。
估计孙传庭被袁崇焕附体,他当即发出豪言: “我只要 5000 精锐就能肃清贼寇!”崇祯一激动,任命孙传庭为陕西三边总督。
等仗打起来孙传庭才发现: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此时的明军在清军和农民军的连番打击下,早就成了惊弓之鸟,根本不堪一击。
于是他忘记了跟崇祯拍胸脯的豪言,转而换了种语气:我要练 2 万精兵,请拿一百万两饷银来。
崇祯很生气,但也没办法,钱给了,转头带来个附加条件:一个月内必须率军出击,增援河南。
孙传庭没办法,硬着头皮出潼关救援开封。这一战,他先胜后败,折了数千人,撤回关中修整。
崇祯十六年(1643 年)八月,孙传庭以兵部尚书衔统帅六省 10 万大军,持尚方宝剑出潼关,再次迎战李自成。
出征前,孙传庭再次口吐芬芳: “不出一月,贼可尽歼。”
岂料,五个月后明军大败,孙传庭在潼关之战中牺牲,关中沦陷。从那以后,大明王朝进入了灭亡的快车道。
孙传庭的军事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崇祯帝也给了他最大的权力,怎么就输光了大明帝国的家底了呢?
一、战略失误:补给线太长,被义军断了后勤供应
打仗打的是后勤补给,孙传庭从关中出发,一路打到洛阳、开封,又向南到汝州,进入南阳宝丰、唐县,准备将李自成合围在襄阳。
如果你在地图上量一下就知道,这个行程长达两千里。一个多月时间,十万大军狂飙这么远的路程,估计您都忍不住心里发紧。
太顺了吧?旅游团呐?要知道之前的开封之战,李自成大获全胜,转眼间就如此不堪一击了呢?
没错,这是李自成的圈套,他的计划是:攻克关中、山西,从太行山进入河北攻打北京。但孙传庭像一头猛虎,把潼关守得死死的。
正好你不是想河南来打我嘛?太好了,来吧!李自成佯装败退,将孙传庭一路引到襄阳。然后,在孙传庭的背后打伏击,断了明军的补给。
孙传庭无奈,只好回师接应粮草。这个操作就显得很奇葩了,主帅亲自回军为后勤,翻遍历史几乎旷古未闻。
结果大军这一退,立刻被李自成打了个反击,一下子兵败如山倒。
二、内部不和:各自为战,互不救援,没形成合力
明军的失败绝不是粮草断绝那么简单,其实这就是一场必输的战役,因为所谓的六省合围就是个笑话。
战前的形势是,李自成在洛阳、开封、汝南一带,基本上处在一个包围圈中,但守在襄阳的左良玉居然做出了一个惊掉下巴的决定,由于被李自成打怕了,他居然弃收襄阳逃了。
襄阳的重要性人所共知,它是中国南北通道的咽喉,得到这个地方,李自成不再腹背受敌,孙传庭的包围战,变成了对垒。
奇葩的是,崇祯这时候还不敢处理左良玉,而是下旨,同意他们家世袭镇守武昌。
孙传庭回师接应粮草时,令河南总兵陈永福留在前线守住大本营。但陈永福的做法却是,弃了营寨,尾随孙传庭跑了。
显然,他认为孙传庭是让他当替死鬼,自己先开溜了。陈永福的逃跑,是明军一溃千里的导火索。
再说孙传庭“亲军”,他们也不团结。孙传庭手下有两员重要的将领,一个叫白广恩,一个叫高杰(就是拐跑了李自成的老婆邢夫人的那位)。这两人都是从李自成那里投降过来的,却相互不服,相互给对方埋雷。
总之,孙传庭率领的其实是一支人心涣散的散兵游勇,这仗没法打,不出事才怪。
三、时机不当:君臣猜忌,孙传庭被迫出战
其实孙传庭豪言“一个月贼可尽歼”,是苦笑着喊出来的,他根本不同意出关应战。但如果再不出战,他将面临着养寇自重的罪名,轻则入狱,重则杀头。
用脚趾头算都知道,一个月时间招募训练出来的士兵,其战斗力会是什么样。可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已经是大明的最精锐的武装了。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孙传庭督抚三遍,他的责任就是守住关中,掐断李自成从关中、山西入京的线路。但崇祯是皇帝,担心李自成渡过黄河北上,所以急于将李自成消灭在河南。
关中也不消停,孙传庭需要自筹粮草军饷,那就只能杀大户,由此得罪了那些豪族。这就造成孙传庭腹背受敌,既要对付关中的政治势力,还要应付崇祯皇帝的猜忌。
所以,他才被迫出关,所谓一个月歼敌,无非是振奋人心的口号而已,败局早已注定。
汝南之战惨败后,崇祯醒悟过来,期望值也下降了,他下旨孙传庭死守潼关。可是精锐大部分丧失的情况下,这话跟放屁差不多。
果然,李自成一天攻克潼关,五天拿下西安,大明败亡在即。
就在潼关被围之时,有人劝孙传庭弃守潼关,撤回关中守住西安。但孙传庭没有接受,因为他知道,潼关不保,西安肯定守不住。
最终,孙传庭战死在潼关,尸骨无存,他的妻女也全都遇害。
《明史》说“传庭死而明亡矣”,我觉得,这并非指孙传庭个人的武力值足以扭转乾坤,而是说,孙传庭的死,映射了大明腐朽透顶的本质!
【2】、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或许说的就是孙传庭这样的人吧。
孙传庭可谓是李自成的苦主。
早先,孙传庭与洪承畴一道,几乎将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逼入绝境。
李自成复振后,即便孙传庭所部训练不足,依然能在正面作战中击败李自成。
然而,孙传庭部最终却被李自成全歼。
将闯王逼入绝境的孙传庭
孙传庭本来在京城做官,因为与吏部尚书不和,被“推荐”到陕西任巡抚,去镇压起义军。
去陕西时,崇祯表示:措兵马难,筹饷更难。只答应给孙传庭六万饷银,让他自己去想办法。
孙传庭到陕西后,立刻募得 3000 人,立刻投入与农民军作战。
到任不到一个月,孙传庭就斩杀了商洛地区的农民军首领“张胖子”。
随后,孙传庭又与“老闯王”高迎祥作战,“四日三捷”,擒拿了高迎祥,并招抚了众多起义军首领。
上任仅半年多,关中地区的起义军就沉寂了下来。
次年,孙传庭与洪承畴联手,一起与李自成等部起义军作战。
孙传庭负责东面,洪承畴负责西面,强强联手,将起义军逼入了绝境。
张献忠等部投降了大明,李自成部主力被歼,只带了 18 骑避入商洛山中。
可以说,到此时,洪承畴与孙传庭已经基本上平定了起义军。
形势大变
就在孙传庭准备彻底解决起义军时,清军入塞,洪承畴、孙传庭奉命入京勤王。
如此,李自成才喘过气了,好歹算是“留得青山在”。
孙传庭勤王期间,与高起潜、杨嗣昌不和,卷入纷争,被锦衣卫拿下,入狱!
这一关,就是三年!
三年间,形势大变!
洪承畴、孙传庭这样的能臣离开了陕西,他们的精兵劲卒悉数调去了辽东,原本只剩下一口气的起义军们迅速复苏。
张献忠等人复叛,李自成也重新崛起!
从挫折中走出的李自成,“开窍”了,他更成熟了。
他吸纳了李岩、宋献策、牛金星等智谋之士,团队总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一时间,“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响彻中原,河南等地的农民纷纷加入起义军,李自成的实力迅速膨胀!
很快,起义军攻占洛阳,煮掉了福王;又连续在项城、襄城、朱仙镇大败明军主力,并数次围攻开封!
显然,此时的李自成,已不再是当年的“流贼”了,他已经是能够强攻大城,歼灭明军主力军军团,能与明“争天下”的强大势力了!
大明已陷入几近绝望的态势。
洪承畴等部已调往辽东,准备进行松锦决战;左良玉部被李自成打怕了,只顾自保,不再积极参战;其他各部,皆为自成手下败将,士气低落。
崇祯,再次想起了监狱里的孙传庭。
“与现实脱节”的君臣
崇祯找孙传庭谈话。
孙传庭答:只要 5000 精兵,我就能搞定李自成!
看来,孙传庭对李自成的认识还停留在 3 年前。
或许,在孙来看:当年,他白手起家,募 3000 兵,能够立下大功,如今,凭 5000 精兵,有何不可呢?
只是,李自成早已不是当年的“流贼”,而是“号为百万”的“巨寇”。
而与孙传庭配合的,也早已不是“家驹千里”的洪承畴和“阎王”卢象升,而是已被吓破胆的左良玉和不知兵要的陈永福。
在监狱 3 年,信息脱节,情有可原。
然而,崇祯居然信了!
孙传庭依据过时印的豪言,给自己挖下了一个大坑!
仓促出师
孙传庭到任后,立刻以雷霆手段除掉了作战不力的贺人龙,“诸将莫不洒然动色”,“自是兵威遂振”。
极短的时间内,孙传庭就使连败颓丧之师恢复了生气。
然而,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孙传庭终于认识到:凭现在的力量,还真搞不过李自成!
于是,他上书天子,提出:要再募二万兵!
说好的五千,怎么变成二万了?崇祯大怒!不准!要求孙传庭立即出战。
孙传庭增募无果,遂一边“悉力以缮甲士”,一边向崇祯讲明情况,“兵新募,不堪用”。
崇祯哪里肯听,派来苏京督战,连番催促。
无奈之下,孙传庭只得硬着头皮出战了。
柿园之败
本就是硬着头皮出战,天公又不相佑。
出师后,连日大雨,粮食运不到,官军只得采青柿为食,又饿又冷,士气低落。
然而,即便如此,在孙传庭的指挥下,依然险些击破李自成。
十月中旬,孙传庭与李自成在郏县决战。
孙传庭设三道埋伏后,以牛成虎前出诱敌。
李自成正在连胜之势上,有些轻敌,一顿追击,落入孙传庭的伏击圈中。
一时间,各路官军合力夹击,李自成被斩首千余,陷入混乱。
李自成亲率亲兵出击,试图扭转局面。
可是,李自成亲自出阵,不但没有挽回局势,反而使自己陷入危险中。
李自成败走,坠落马下,换了他人的马,才率败兵狼狈撤离。
起义军为延缓官军追击,将珠宝马匹丢弃于路。
明军毕竟是新募之兵,在孙传庭的指挥下,尚能奋力一战。但毕竟缺乏整顿,对”意外“情况显然准备不足。
于是,明军纷纷争抢物资,陷入混乱。
正此时,罗汝才部赶到,自官军后方杀出。
李自成见状,也挥军还击。
官军阵势已乱,又因捡了大量珠宝而行动不便,”遂大败“。
孙传庭只得收拾败兵,退回关中。
此战,孙传庭虽败,但却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李自成自入河南以来,”未尝一败“,此次,“非汝才救至,竟歼矣”。如果不是罗汝才正好救来,李自成军有覆灭之危!
此战,李自成“丧精锐八千人”,官军“覆军数千”,官军其实并不吃亏。
只不过,由于将领们遇乱而散,才导致兵败。
显然,孙传庭已作得足够出色了。如果稍多给一些时间,“新募之兵”整顿更好一些,战局必迥然不同!
然而,天子的强令出战,使孙传庭吞下苦果。
更可怕的是:更大的苦果,还在后面!
独木难支
李自成本已定下直入关中的计划。但柿园一战,自成知传庭不好惹,遂南下襄阳,建设政权,整顿军马。
孙传庭也抓紧时间,“治军于陕”。
孙传庭上书天子:现在兵久无斗志,贼势已大,要再出兵,“非数万人不可”,应该大行调募而训练,严肃军纪!
崇祯同意,并赐尚方宝剑以加强孙的权重。
于是,孙传庭立刻募兵,开屯田,修缮武器,收集粮草,并令每 3 家出 1 丁。
很快,孙传庭就练得“步骑兵凡五六万人”。
与此同时,孙传庭吸取柿园之战中运力不继的教训,开发并赶制了 2 万集后勤与火力于一体的“火车”,既能装在火炮、甲杖,又能在作战中“战则驱之以拒马,止则环之以自卫”,攻守一体。
后来的事实也表明,经过整顿后,无论攻守,孙传庭均能克制李自成。
然而,崇祯的失误,却使孙传庭在战略上陷入被动。
战略被动
当时,大明只剩下 3 支能战之军:辽东吴三桂、武昌左良玉、关中孙传庭。
然而,吴三桂军要在辽东防备清军,不可能调来;左良玉则已不敢与自成作战。
对付李自成,崇祯只剩下孙传庭一支军队了。
因此,孙传庭与李自成的对决,将是大明与李自成的战略决战!
既然是战略决战,自然要慎之又慎,想方设法争取战略主动。
当时,孙传庭在关中,李自成在襄阳,中间的河南等地因战略、灾害,已“赤地千里”,难以提供足够的就地补给。
因此,主动进攻的一方,将必须拉长补给线,陷入被动,而防守的一方,将无需担心后勤,只要相持以待,就能找到机会击败对手。
就地缘而言,形势对大明本是有利的。
左良玉的 20 万军,正在武昌,本可以与孙传庭夹击自成。
就时间而言,形势对大明也是有利的。
孙传庭在关中的整顿卓有成效,实力在迅速发展。
李自成部内部则出现了问题。李自成先是吞并了罗汝才所部,罗汝才部不愿跟随自成者都往投孙传庭。此后,李自成杀贺一龙、罗汝才,兼并刘希尧等部,一些义军远走浑南,革、左五营瓦解。
因此,一些既熟悉自成情况,又与自成有深仇大恨的义军投靠孙传庭。
孙传庭也采取了一些小规模的主动出击,取得了一些小胜。
因此,如果崇祯能妥善部署,持重而行,是能够掌握主动的。
然而,崇祯既对局势无比焦虑,又疑心传庭趁机割据,遂强令孙传庭出兵!
如此,大明主动让出了对战略主动的争夺,以孙传庭孤注一掷!
这又是一次“先战而后求胜”的作战!
计划一开始就破产
朝廷以孙传庭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命其总督陕西、山西、河南、四川、湖广、贵州及江南、江北军务,出潼关作战。
八月,孙传庭率所练的马步军五六万人,加上所节制的其他兵马,“步骑各五万人”,约 10 万大军,出潼关进攻。
孙传庭的计划是:先往洛阳与河南兵会合,调延绥军入陕西为后援,调甘肃军、四川军防商洛,另以左良玉北上。
这个部署,既顾及到陕西,即防止起义军从商洛入陕,又防止自己后继无兵,还能南北夹击,使自成首尾难顾,其部署不可谓不精当。
然而,从一开始就遇到了问题:左良玉根本不听调令,南北夹击的计划成了孙传庭孤军东进;而河南总兵也本是逃到黄河以北,只是在严格处分下才不情不愿参战,其战意极弱。
左良玉不作夹击,李自成在湖北没有后顾之忧,遂安心采取诱敌深入的方略,在襄城、郏县之间,构筑土城 20 余座,以逸待劳,掌握主动。
误判
孙传庭一路持重而前,李自成后退决战,因此,明军很快进占了渑池、洛阳、龙门、汝州等地,逐渐深入。
进占洛阳后,明军一度想要经营洛阳,然后再稳步前进。
此时,仓促出战的后果暴露了出来:官军无粮。
显然,由于崇祯的催战,孙传庭在准备未完成的情况下仓促出战,准备不足,而原定计划中,需要为明军准备部分粮草的陈永福部又长期“逍遥郭家滩”,使明军在河南的部分粮草任务也未按期进行,官军缺粮!
同时,天公又不相佑,大雨四十日,“饷不继”。
粮饷不继,孙传庭已无法持重缓进了。
此时,孙传庭似乎找到了一个“因粮于敌”的办法。
据起军叛将透露:起义军的精锐屯于襄城一带,而郏县的官员退至宝丰,主力的家属则在唐县。
以常理而言,宝丰、唐县既是起义军驻官留家之处,必有大量的粮食军饷,正可补官军所需。
因此,孙传庭决心“因粮于敌”,率军直攻宝丰、唐县。
攻破宝丰,农民军许多官吏被杀;攻破唐县,农民军的家属遭屠。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两地并没有留下什么可资粮饷的物资!
如此,孙传庭“因粮于敌”的计划未能实现,官军“士马俱饥,军中皆怨”,形势进一步被动。
正面挫敌,却更加被动
孙传庭随即决定:直接进攻义军重兵把守的要地郏县,“要当破一县就食耳”。
孙传庭攻郏县,李自成率万余精骑来救,正面会战一触即发。
孙传庭在陕西练军的效果展现,一战之下,义军大败,生擒了义军的果毅将军谢君友(五营主力中前营的第二号人物),并斩断义军大旗,险些活捉李自成。
自成败走,官军趁胜攻取了郏县。
然而,郏县“皆穷民”,官军仅得骡、羊 200 余只,“顷刻间分离食尽,不足给”。
以此来看,孙传庭的指挥下,明军依然能在正面作战中占据优势,只是因仓促出击,准备不足,粮饷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才使传庭始终挣扎在危机边缘,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中。
李自成正面失利,遂发兵袭扰官军补给线,使官军粮道断绝。
传庭在郏县不得进,更加被动了。
惨败
此时,传庭仍有胜机。
农民军虽断绝官军粮饷之道,但毕竟在战斗力上不及传庭军,官军要回师打通粮道,起义军是不可能阻挡的。
传庭只要打通粮道,喘过气来,坚持不下的反而是“粮亦尽,势渐蹙”的起义军。
因此,孙传庭做出部署:自率秦兵打通粮道,留豫兵守营。
以秦兵接应粮草,是极为合适的。
我们还记得,孙传庭打造了火车营。这些火车既能拉粮草物资,又能“战则驱之以拒马,止则环之以自卫”,是极适合这种打通、接应粮道任务的。
可以说,随时在补给线漫长的情况下,发挥“火车”之能,孙传庭是有先见之明的。
然而···
秦兵出营后,豫兵以为孙传庭这是要抛弃自己,遂陷入混乱之中,陈永福无法制止,干脆撤走。
李自成见机,立刻出动大军猛攻。
混乱的豫兵又打乱了秦兵,“火车”翻到倾轧,塞满道路,明军全部乱套。
自成亲自挥刀冲杀,起义军骑兵凌腾,步兵遮击,明军大部被歼。
起义军直追 400 里至孟津,孙传庭单骑渡河,回到潼关,他苦心打造的军队损失殆尽!
兵败身死
孙传庭回到潼关时,收集的残兵尚有 4 万余人,看起来仍能凭险顽抗。
然而,人心已散了。
崇祯将兵败的责任推在传庭身上,免去他督师尚书之职,令他守潼关,戴罪立功。
早先,传庭为了加紧练兵,法度严明,手下的跋扈将领们已不爽,只是慑于孙公威严,不敢不从。如今,孙公已是戴罪之身,且已被免职,自然都不服了。
大将高杰公开指出:不要守潼关,回去守西安!尽管被传庭驳倒,但已无战心。
不久,自成亲率大军西进,直趋潼关。
自成派出部分军队,攀越山险,绕至潼关之后,夹击潼关。
其实,能够攀越山险的,规模自然是不大的,明军如果协同一致,义军未必能得志。
然而···人心散了。
高杰“拥兵不顾”,率先逃跑,明军部署全乱,白广恩等部也只好逃走。
高杰奔延安,白广恩奔固原,高汝利奔汉中,众将各自散去!
孙传庭知大势已去,遂操刀上马,亲率亲丁数百人冲入阵中,当场战死!
“传庭死而明亡”,大明最后的支柱,就这样倒下了。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说的就是孙传庭这样的人吧。
作为“独木”,孙传庭显然是合格的。
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极短的时间内,练成强军,使其能在正面交战中屡破自成。
在军事指挥上,传庭或设伏用奇,或阵而后战,都能压制李自成。
遗憾的是,“大厦将倾”。
崇祯对战争全局的指导,使传庭始终在战略上处于被动。
传庭或是只能带着“新募之兵”,或是在粮饷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出击,始终徘徊在危险边缘。
尽管传庭在战术上作得比较出色,但由于战略上被动、冒险,始终风险极大!
而大明已丧乱的组织,又使传庭这个兵部尚书根本无法控制风险。
左良玉逗留不进,使传庭夹击部署无法实施;豫兵莫名其妙的混乱,使传庭自己操练的秦兵也陷入混乱、溃败···
孙传庭,始终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只是,站在即将倒塌的大厦之下,其悲惨的结局无法避免。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孙传庭手握 10 万精兵,为何被李自成打得全军覆没?】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