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王翦父子掌管秦国六十多万的兵权却不敢谋反?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13 21:11:00 28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王翦父子掌管秦国六十多万的兵权却不敢谋反?一共有 3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化州大叔】的最佳回答:

我补充点:造反哪有这么容易。做帝王的无非就两件事:1、抓军队,2、抓吏治。抓军队:军队的人事任免权在帝王手里,中高级将领都是他的人。别说造反,就平时你说错一句话都会有人打你小报告,欲取代之而后快。中高级将领的家属都在帝王的掌控之中,谁敢附和你造反?只要你当众说出造反两个字,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冲上来砍你脑袋以证清白,谁积极砍你和谁不积极砍你都会有密探回报,砍死你的人还有奇功一件。一个得民心得军心的君主你就更难造他的反了。

【2】、来自网友【兰台】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下面回答真的太逗了,笑死人了,一群人根本没搞清楚秦朝军事制度就胡说八道。

王剪父子之所以不敢谋反的原因是秦朝实行的是征兵制而不是募兵制。王剪父子手里根本没有六十万军队!

简单来说,别看今天电视剧把秦军吹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事实上从秦国开始,秦朝就没有真正意义上脱产常备军的。

秦国真正的职业军人或者说常备军,只有咸阳秦王有一群中低级贵族子弟自带干粮、自带马匹和武器在秦王身边做“郎官”,这些算是职业军人。

剩下的全部都是征发的义务兵。

简单介绍一下,按照秦的军职,男子 15 岁开始每个月要在老家接受军事训练,到了 20 岁转为正卒,然后按照法令每年去衙门指定地区服兵役若干个月。

导致秦朝灭亡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那支部队就是陈胜和吴广带领下去渔阳替换已经服役到期的其他义务兵的士兵。

换句话说,假设渔阳城每年都有一万人戍边,但是这一万人并不固定,前三个月是河南义务兵,中间三个月是山西义务兵,最后三个月是安徽义务兵。

这种情况下,渔阳边军将领根本掌握不了军队,好不容易把河南这一万义务兵收买了,结果到了三个月,人家回老家了。

那么秦国要出去打仗怎么办呢?

还是和更戍一样,从秦各地抽调军队,天南地北哪儿都有,说不好听的,以陈胜吴广去渔阳戍边为例,渔阳守将未必能听懂陈胜吴广的楚音。

在沟通都费劲的情况下,王剪以及一切想在秦汉时期造反的将领如何保证这一群临时来到他麾下的来自天南海北的中下级军官能跟着他一块造反?

征兵制另一个好处就是每一队士兵的“来历”都十分清楚,在没有天下大乱的情况下,官府很容易按图索骥找到造反士兵家属。

章邯带着三十万秦军投降项羽,秦军议论的焦点也是自己留在关中的家人惨了:

章将军诈我等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如不能,

诸侯掳我等东归,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史记》

事实上秦汉事实的征兵制下,极少有将领率众谋反的,因为将领麾下的军队都是临时调集的,根本没有办法长期与军队待在一起。

真正军队与将领长期待在一起,要到唐玄宗改征兵制为募兵制以后了。

【3】、来自网友【郑说豫见】的最佳回答:

王翦父子,带着六十万秦军远征楚国,目标是要灭楚。但这六十万秦军,也几乎是秦国所有的能战之士。将举国之兵交给一个将军,将军会不会谋反,对君王来说,是个难题。带着举国之兵出征,君王会不会怀疑自己,对于将军来说同样是个难题。

历史上多少权臣谋朝篡位,多少君王残杀忠臣,兔死狗烹,卸磨杀驴,乃至弑君自立,割据一方的,并不鲜见。但多少次惨痛的教训,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制约与反制约方式。

家属作为人质

将军出征,家眷留在君王身边,美其名曰让将军后顾无忧,实则是人质。也有将军心甘情愿的将家属作为人质,作为带兵的保证,意思是让君王放心,有进无退。外放的大臣,归附的诸侯,都是至少要把儿子派来一个,学习也好,侍卫也好,入朝为官也好,总之是个“质子”。

虎毒不食子,古人更相信原始的亲情。东周时期,郑庄公为春秋第一霸,对天子不敬,妥协的结果是周王和郑庄公互派质子。

王翦父子也不例外,王翦父子的其他家人,也是人质。为了让秦王放心,王翦不断的给秦王上书,汇报战事是次要,主要的是要求秦王给自己增加田园、食邑,讨要各种奖赏。要的次数多了,连周围的人都觉得过分。

王翦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份,王翦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王翦却认为不够,说君王把举国之兵都交给我了,哪里会在乎这些东西呢!果然,秦王每次都同意王翦所请,给王翦家人更多奖赏、荣誉。

派监军、副将等其他手段

当然仅有质子,还不一定能控制这些权臣悍将,确实有人不顾亲情,干大事不拘细节。三国时期,马腾自己入朝为官,马超留在西凉,韩遂把儿子留在许昌,自己在西凉。但马超、韩遂仍然要造反,马超弃父,以韩遂为父,韩遂弃子,以马超为子。清朝康熙年间,吴三桂造反时儿子也在康熙身边,康熙也是杀了在朝中为官的吴应熊。

重要的征战,为了号令统一,便于指挥,君王都会赐主帅节钺、尚方宝剑,代天子出征,主帅实际上就有了战场上生杀予夺之权,包括战场上随机应变之权,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重要事项,主帅还是要请示的,等待君王的命令。

君王也不可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除了主将之外,还会派副将,派监军,还会把自己信任的将领和军队安插进去,甚至运送重要物资到前线的将领,也会带去君王的书信,遥控前线。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会脱离控制的。秦末战争中,项羽作为副将,甚至杀掉了主将,成为军队的控制者,灭掉秦国后自立为霸王,反而大封诸侯,后来干脆弑杀义帝,是典型的功臣取代君主,以下克上。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借助领兵作战的机会,发动陈桥兵变,从而黄袍加身的。

封建社会,军队就是政权的命根子,为了防止大权旁落,许多天子选择御驾亲征,牢牢掌握军权。比如汉高祖刘邦、蜀国刘备、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都是喜欢御驾亲征的主儿。

形势是最根本的原因

所谓形势比人强,一个将领想要谋反,各方面的条件都要具备才行,条件不具备,想也枉然,具备了,手下人都会替自己想。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但韩信就没办法谋反。首先韩信没有个人势力,是个高级打工仔,带的都是刘邦的将领和新招的病。韩信刚打胜仗,收了许多降兵,刘邦就出其不意的夺了韩信兵权,以至于韩信不得不重新训练新兵,根本没有机会培养个人实力。

而赵匡胤做点检,领兵出征,恰是后周孤儿寡母没有主心骨之时。赵匡胤只管喝酒装迷糊,手下将领就把事情办妥,黄袍给加身了。周世宗的忠臣,转眼可能就会自立为帝。

还是这个秦王,派赵佗远征岭南,恰逢秦国大乱,没人管他,赵佗竟然自立为王了。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形势会变,人也会变。

三国时指挥灭蜀的大将钟会,是个单身汉,不存在人质问题,灭蜀之后,在降将姜维的撺掇下,想要自立。钟会囚禁了军中的主要将领,希望支持他自立,但下层军士将更希望得胜回家,反而发动兵变救了被囚禁的将领,杀了姜维和钟会。

将士想回家,有时候连皇帝都约束不住。隋炀帝带着骁果军在江都,长时间不说回西安的事情,这些老家在西安附近的军士都不干了。制造兵变,竟然把隋炀帝弑杀了,然后打包回家。

而王翦带的秦兵,同样不可能不回来。前方战事未定,敌人在前,后方还需要秦王提供大量物资,也没有条件谋反。等到基本平定了,秦王早已派官员接管郡县,士兵也只想着衣锦还乡,哪有心思跟着他谋反呢?

王翦完成灭楚任务后,激流勇退,退归田园,得到了善终。王翦一脉也是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共同的敬奉的祖先。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为什么王翦父子掌管秦国六十多万的兵权却不敢谋反?】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