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文”在谥号中属于美谥,而在庙号中属于明褒实贬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08 19:49:19 31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文”在谥号中属于美谥,而在庙号中属于明褒实贬呢?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四川达州人】的最佳回答:

主要因为首任出了问题。

文,作为谥号,那是顶级的。比如,周文王。汉文帝。尤其一字谥文,是一般人得不到的,范仲淹也得是文正。

庙号这东西就不同了。

商代开创庙号,意思就是在国家奉祀的太庙中,某个君王的单独之庙。是有独立警卫,乐舞,唱诗童子,由国家政权单独进行祭祀活动的。

汉代恢复庙号和谥号,每个皇帝肯定都有谥号,但庙号是严控的。

每个王朝只有最多七庙,天子七庙也。所以东汉建立,刘秀将太祖高帝,太宗文帝,世宗武帝,中宗宣帝之外的所有皇帝都去除庙号,不承认他们有单独的宗庙来祭祀,灵位依附前面四庙。

因为刘秀再建汉朝,功劳是非常大的,自己肯定需要一个单独宗庙。

后面,到了曹魏至隋朝,所有王朝的时间都不怎么长,7 庙够用了,自然就造成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

唐朝就不得了了。

大约 300 年,20 多个皇帝,庙号自然就超出了 7 庙,但也不能没面子啊,所以就开始借谥号来创建庙号。

唐朝自己就玩崩了两个传统庙号。

高宗李治,中宗李显,这父子两,老子被自己的皇后窃取天下。儿子被自己的皇后和女儿毒死。所以你看,后面皇朝谁敢给皇帝上中宗的庙号?连带高宗的庙号都是属于不怎么美妙的。

唐文宗也是一样的。作为被宦官拥立的皇帝,试图振作,可惜兵变失败,被宦官控制成为了傀儡,他死后的文宗庙号,宋代根本不用。后面元明清,也有文宗,但表现都比较差。

【2】、来自网友【丁强 888】的最佳回答:

简单谈谈中国历史上的庙号和谥号,庙号开始的时候是受汉文化影响的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

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而谥号才是开始的对一个人逝去以后用最精炼的文字对其进行盖棺论定的方式。能得到文这个谥号的都是平生功业,人望较高的。因为在

谥法里“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

庙号起源与商,但周到秦接近 1000 年不实行庙号,谥号起源于周,但秦朝也不实行。汉朝开国之后,庙号谥号都恢复了,但庙号还算严格遵照原义没有滥上

。只有“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才有庙号。

所以当时谥号是评价一个皇帝平生的主要方式。而庙号只是对有大功的皇帝永远祭祀用的。

后世庙号泛滥,所有做过皇帝的不出意外都有庙号,商朝所用的“太高世中”这些字就不够了,所以以前用于谥号的文武等等字就被用在庙号上了。

正好历史上庙号文宗的有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都不算有作为的君主而显得文弱或受制于人,所以文宗这个庙号给人的感觉就不好了。

其实给逝去皇帝上庙号也会受很多先例的影响,本来中宗是最开始的四个庙号之一,中兴者曰中,可唐中宗之后就无人庙号为中了,了。因为再叫中宗就感觉自己做皇帝也就跟唐中宗李显一个水平。

文宗这个庙号也是一样,前有开头之后,后世皇帝感觉跟前面的文宗处境差不多的就跟着上文宗庙号了。从而强化了文宗给人文弱的属性。

【3】、来自网友【胖哥侃历史】的最佳回答:

古代官员死后,一般皇帝会封给谥号评定其一生,所谓盖棺定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皇帝死亡后,除了加以谥号,还会加封庙号,供奉于宗庙,承受后世香火。大臣的谥号中,“文正”可以说是谥号的定点。

生当为太傅,死当谥文正,

可以说是古代知识分子毕生的追求了。

“文”这个字在谥号中是个美谥,但是在庙号中可就不是这个意思了。这里的“文”,甚至有文弱、懦弱的意思。

同一个字,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大的差异呢?

原来,一开始庙号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的。有功的皇帝才配的上庙号,被后世的子孙永远铭记。所以一般庙号只有“高祖”“太祖”“太宗”这几个而已。只是后来每个皇帝都想配一个庙号,于是庙号就泛滥了。而好的名字都被祖宗们占下了,只能选几个意思好的汉字如“孝”“文”“武”“德”等等。这些本来都是褒义词。只是皇帝毕竟也是有优劣之分的,所以渐渐的庙号也就分出了好坏。后来一般“文”字就开始隐喻为“文弱”,“武”就开始隐喻为“好战”。相比于谥号,庙号一般是后继有人的君主才会享有,所以很少有“厉”“炀”这样不好的字眼出现在庙号中。

【4】、来自网友【长了鹿角的兔子】的最佳回答:

为什么“文”在谥号中属于美谥,而在庙号中属于明褒实贬呢?

首先,必须先解释谥号和庙号的区别。

1.谥号:

第一,谥号的来源,在《逸周书·释法解》上说的是,谥号制度在西周早期形成,但在近代据王国维等人,根据金文考释得出,释法的形成应当形成于恭王、懿王阶段。

第二,谥号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进行高度地概括性的评价,褒义用的字样比如:文、武、明、睿、宣、懿等等,而贬义的则有:厉、炀、灵等,平庸一点的可以用:惠、思,还有特殊的比如少殇的用:质、少、冲等。

第三,谥号的范围,这点其实相对而言,理论上所有人都可以用,但是一般来说,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是有限制的,但一般都是阶层相对“高”的人,才能用;

第四,谥号的种类,其实这点,也有时代的“局限”,例如,在汉代时,提倡的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几乎所有的皇帝或是德高望重的大臣们,谥号都会带孝字,如孝文、孝景等;然后,要分类的话,分为上谥、平谥、下谥(恶谥)、私谥等,“文”就属于上谥了,也可以说是美谥。

第五,根据《逸周书·释法解》中,对谥号用“文”: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2.庙号:

庙号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封号”。

最大的原因是“祭祀”需要:大概从商开始,每一任君王死后,都会建“庙”,而后越来越多之时,为了祭祀的需要,就会毁一部分,留一部分,为了合并祭祀的需要;

那么,这样一来,“优胜劣汰”,可以留下来的“庙“自然是生前拥有“功绩”和“贡献”的君王、帝王,才能留下“庙”;

从商开始,几废几立之后,就确定了在谥号之前的“强概括”的地位,用词很固定,比如太宗、太祖、高宗、孝宗之类的,一般后代定的庙号都是有特定的“意义”的,如开国皇帝一般为“高祖”、“始祖”等,所以,庙号被定为“文”的话,一般来说,这个皇帝的在位就没有明显的“意义”,用以“文”来概括,其实偏“保守”,简单来说就是“软弱”,没有建树等等。

不过,实际上,我认为,其实这个也是时代的局限性,每个时代,朝代,大部分作为承上启下的皇帝,就很容易得到“文”的庙号,有时候挺无可奈何的。

总结:

“文”在谥号中属于美谥,大部分是根据《逸周书·释法解》中关于“文”的谥号意义而这么认为的,而在庙号中,因为大部分庙号,都有固定的“位置”和“意义”所在,在不同时代中,很多“不上不下”的皇帝,没有明显的“位置”,就容易被定为“文”的庙号,相对而言,其人都偏“保守”,所以,看起来就属于明褒实贬了。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为什么“文”在谥号中属于美谥,而在庙号中属于明褒实贬呢?】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