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关于问题赵匡胤明明是抢了后周郭家的皇位,为何宋朝累世优待柴家?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宋朝所谓的优待柴家,纯粹是当了那啥后又“立牌坊”之举。
这里所说的柴家,是指曾立下宏愿,要以“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后周皇帝柴荣的后人。
既是皇室后裔,又为何谈及被宋朝优待呢?这一切还得从后周建立说起。
公元 947 年六月,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登基称帝,并自称乃是汉朝皇室后裔,因此定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后汉建立仅半年后,即公元 948 年正月,刘知远病逝,皇位则由其子刘承祐继承。
由于刘承佑比较年轻,又没有什么军功,因此登基后在朝中的威慑力相当低,当时不少大臣对他都不以为然,甚至还有大臣公然在朝堂上反对刘承佑。
这么一来,刘承佑就颇为不满,思来想去,他就将这些反对他的大臣列出了一个名单,准备将他们统统除掉。
而当时,身为托孤大臣之一,且担任天雄军节度使得郭威,就在刘承佑所列的名单之上。
但由于郭威当时领兵在外,因此刘承佑一边派人杀了郭威的妻儿老小,另一边则派重兵前去捉拿郭威。
面对这种全家被杀的情况,郭威一怒之下,干脆起兵反了。
之后,郭威与后汉军展开交战,最终后汉兵败,刘承佑也在败亡途中被部下杀死,而郭威则带兵返回京城开封。
到了开封之后,郭威与一帮大臣就后汉的皇帝让谁来当进行商议,这个时候有人提出,郭爷您又有兵又有权的,由您来当最合适不过。
而郭威呢,当时就大义凛然地说,自己是臣子,带兵是来清君侧的,怎么能当皇帝呢?不行,说什么都不行。
到了最后,这一帮人商量出一个结果,就是让刘知远的养子,也就是刘承佑的干兄弟刘赟当皇帝,同时让郭威辅政。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因此郭威就派人去迎刘赟前来京城继位。
但与此同时,边关突然传来急报,说是“贼心不死”的契丹人打过来了,并且兵力众多,情况十分危急。
对于这个急报,很多人觉得不合常理,为啥呢?
很简单,因为按照契丹人的习性,一般都是趁着秋天战马膘肥体壮的时候才会来抢掠边境,但当时已经入冬,往年这时候契丹人基本是不会发动战事的。
而就在众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郭威主动站出来表示,自己要亲自带兵,去教训教训这帮不按自然规律行动的契丹人。
此话一出,众人感动异常,之前郭将军不仅力辞皇位,如今又亲自带兵出战,真乃是后汉之栋梁。
就这样,郭威带兵出发,而大军刚走到澶州,士兵就发生了哗变。
当时,一群士兵将郭威从营帐里拽了出来,严辞厉色的“质问”郭威,今天,你当皇帝也得当,不当也得当,如若反抗,那就别想活着离开。
诸军将士大噪趋驿,如墙而进,帝(指郭威)闭门拒之。军士登墙越屋而入,请帝为天子。—《旧五代史》
并且,一名士兵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块黄布,当即就披在了郭威身上,由此,历史上第一次“黄袍加身”便这样上演了。
“黄袍加身”后,郭威在士兵们的簇拥下返回了京城开封,他先是在后汉的太后面前哭诉,说自己原本不想当皇帝,但奈何手下人逼得紧,总之一番表演后,郭威最终登基称帝。
至于那些个“进犯边境”的契丹人,也许是感受到了郭威的“王霸之气”,莫名其妙地就此纷纷“撤退”了。
郭威所建立的政权,便是五代十国中五代的最后一个政权“后周”。
公平地说,郭威是一个好皇帝,在位期间厉行节俭,改革弊政,且重用贤臣,将后周打造得风生水起,总之后周在郭威手里,逐渐开始走上坡路。
但郭威也不是没有烦恼,而他的烦恼就来自于选谁当继承人。
前文讲过,当初刘承佑将郭威满门诛杀,而郭威的儿子也未能幸免于难,因此在其登基称帝后,身边并无子嗣。
当然,以当时郭威的年纪再生一个也不是不可以,但他是经历过五代十国混乱的人,深知如果自己立一个毫无根基的亲儿子,到头来皇位未必能保得住。
所以,倒不如立一个既有能力又有威信的人来继承他的皇位,但立谁却是个问题。
当时让郭威比较满意的人有三个,一个是他的外甥李重进,另一个是女婿张永德,而最后一个则是内侄柴荣。
这三人中,李重进与郭威血缘最近,毕竟是亲外甥,而张永德则是自己人,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嘛,并且张永德之子,身上也有郭威的一半血脉。
唯有柴荣关系相对较远,他只不过是郭威妻子柴氏的侄子。
但最终,郭威选择了柴荣,一来是柴荣确实能力较为突出,二来则是当年郭威落魄时,柴家对他帮助很大,且柴氏多年来也一直相濡以沫。
因此,柴荣便成了郭威的继承人,并自此改“柴”姓为“郭”姓,所以他也叫郭荣。
公元 954 年,郭威病逝,柴荣登基继位,是为周世宗,登基之后,柴荣秉承郭威遗志,先是平定了原后汉宗室以及后蜀、南唐等国的叛乱,又励精图治,把后周带领至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他的那句“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豪言壮语,便是在此期间说的。
实际上,依照柴荣的能力,他是完全可以实现此等大愿的,但可惜的是,在公元 959 年,他北征辽国的途中,突然病重,打断了他的一切计划。
当年四月,柴荣亲率大军北征,最开始形势一片大好,原辽国的部分州郡得知柴荣亲征,基本上是望风而降,而如果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的话,估计今后一千年的历史都要被柴荣改写。
但在五月末,柴荣突患疾病,且愈加严重,不得已之下,只能班师回朝。
而在班师回朝的路上,随行之人捡到一块牌子,上书“点检做天子”,众人皆不解其意,便交由柴荣处理,而这件事直接导致了柴荣的姐夫,即郭威的女婿张永德被解除了兵权。
怎么回事呢?很简单,因为当时张永德刚好担任“点检”一职,而这个所谓的点检,说得简单点就是禁军统领,负责京畿以及皇宫安危,正因为如此,柴荣就怀疑张永德有心谋夺皇位,所以才会在回京之后,马上解除了其兵权。
当然这只是表面原因,实际上在归途中还发生了一件事,当时在柴荣病重后,张永德曾趁着夜晚进入到柴荣的营帐内,理由是查看柴荣病情,但他真正想干什么没人知道。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再加上所谓的“点检做天子”的木牌,导致柴荣对张永德起了疑心。
而解除张永德兵权后,自然需要找人来替代他,柴荣思来想去,就找到了当时担任水路都部署的赵匡胤,来出任殿前都点检。
就在赵匡胤出任点检没多久,柴荣病逝,临终前将皇位传给了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
而在柴宗训继位没多久,即公元 960 年的正月初一,正当大臣们齐聚皇宫庆贺新年之际,边关传来急报,说契丹人又来了。
而接下来的戏码,就如同当年郭威活着的时候一样,赵匡胤挺身而出,说自己要带兵出征,而大军这次刚走到陈桥,就再一次发生哗变,赵匡胤被“黄袍加身”,而契丹人也“适时”撤兵,最终,赵匡胤开开心心的带兵返回开封。
之后,赵匡胤“勉为其难”地接受了柴宗训的禅让,自己登基称帝,是为宋太祖。
至此,五代中的最后一个政权“后周”就此灭亡,而宋朝也由此建立,经过宋太祖赵匡胤以及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的连番征战,最终结束了五代乱世实现统一。
赵家是当上了皇帝,但被迫让位的柴家成员,境况却一个比一个惨。
周世宗柴荣,一共有七个儿子,但前三个(即柴宗谊、柴宗诚、柴宗諴)在当年刘承佑杀郭威全家时,同样也遭到了杀害,因此活下来的只剩下四个。
剩余这四个,便是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
先说柴宗训,陈桥兵变之后,柴宗训被迫下达了禅位诏书,将皇位交给赵匡胤,其本人则被登基后的赵匡胤封为“郑王”,此时的他年仅七岁。
并且,赵匡胤为了显示自身宽大胸怀,还允许柴宗训可祭祀后周先人。
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奉皇太后为周太后。—《旧五代史》
初一看,似乎赵匡胤对柴荣后人还不错嘛,最起码对这柴宗训还行,又是允许其“以奉周祀”,又是尊柴荣之妻为周太后。
但实际并非如此,就在柴宗训被降为郑王没几年,赵匡胤就下令将他以及其母周太后一起迁往房州居住,而在被迁往房州又过了几年,柴宗训就莫名其妙的死了。
史料记载,柴宗训死的时候,刚满二十岁。
具体他是因何而死,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但在他被迁往房州期间,赵匡胤曾把心腹大臣兼启蒙老师的辛文悦派到房州当“房州事”(即房州州长),这一点很是可疑。
毕竟辛文悦在此之前,一直担任的是文书工作,毫无地方从政经验,并且在他被派往房州之前,也只是一个主管宫廷储藏部的小官,突然一夜之间被升为一州之长,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所以这个辛文悦有极大可能是赵匡胤派去监视柴宗训的,并且,坊间一直就有柴宗训是遭到了辛文悦“欺凌”,继而才会在二十岁的年纪就抑郁而终。
总之,柴宗训的死因十分含糊,而在他死后,他的爵位也遭到了废黜,至于他的几个儿子,也逐渐沦落至与平民百姓无异的普通人,最终消逝于历史之中再无记载。
其次就是柴熙让,关于他的记载更是少得可怜。
柴宗训继后周皇帝位后,将弟弟柴熙让封为了曹王,但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之后,年幼的柴熙让便不知所踪。
有一种说法,是说柴熙让隐姓埋名流落至民间,比如欧阳修在撰写《新五代史》时,提及柴熙让,最后用了一句“不知其所终”的话,后世就认为,欧阳修肯定是知道柴熙让下落和状况的,但估计状况不是太好,所以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才用不知所踪来替代。
不管是哪个说法,总之,柴荣的这个儿子柴熙让算是从历史上消失了。
再一个就是柴熙谨,史料记载,在赵匡胤登基后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 964 年,年幼的他于当年十月突然“薨卒”,即死掉了。
乾德二年(964 年)冬十月戊申,周纪王熙谨薨。—《宋史》
关于柴熙谨,在其他史料中,比如《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也均有记载,但都是只说其死并未提及死因,也算是历史谜案之一。
最后就是柴熙诲,他的经历可谓是相当“魔幻”。
在《旧五代史》以及欧阳修所修撰的《新五代史》中,均记载了柴熙诲的结局是“不知所踪”,但在北宋文人王巩所著的《随手杂录》里,柴熙诲却是另一个结局。
当初,在赵匡胤继位称帝后,柴氏一家搬到了皇宫附近的天清寺居住,而赵匡胤也搬进皇宫,成为这里的新主人。
而在赵匡胤刚搬进皇宫时,就发现前来迎接他的宫女中,有一人怀里抱着一个孩子。
因此赵匡胤就问身边人这是谁的孩子,而谋臣范质告诉他,宫女怀里的孩子,正是周世宗柴荣的幼子柴熙诲。
得知这个孩子是周世宗之子后,赵匡胤沉默不语,半天之后就问身旁的大臣该如何安置这个孩子。
而赵匡胤的军师赵普,当即就说,“去之”。
“太祖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时范质、赵普、潘美侍侧,太祖顾问普等,普曰“去之”。—《随手杂录》
“去之”的意思很简单,说白了就是杀掉,当然赵普的办法也有一定道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嘛。
而一旁的范质见赵普这么说,也随声附和,唯独潘美却低头不语。
因此,赵匡胤就当即点名询问潘美该怎么办,而潘美起先还是不回答,最终支支吾吾半天,说了这么一句话。
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随手杂录》
潘美的意思就是,他和赵匡胤都曾经是周世宗的臣子,如果今天他如果赞同杀了世宗幼子,那就是对不起世宗皇帝,但如果他劝赵匡胤不杀这个孩子,那么赵匡胤必然会怀疑他的动机。
所以,潘美才支支吾吾半天不肯回答。
而最终,赵匡胤想了这么一个主意,即把这个孩子交给潘美,让其代为抚养,并特意交代了一句话。
“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随手杂录》
就这样,潘美多了一个大侄子,而在此之后,赵匡胤始终没再过问过这个孩子的情况,潘美也没有再向赵匡胤提起过,仿佛这个孩子不存在于世间一般。
这个孩子便是柴熙诲,但从此刻起,他的名字改为了“潘惟吉”(一说是潘惟正)。
自此,潘惟吉就在潘美的抚养下长大成人,但到了宋真宗时期,潘惟吉被宋真宗派去出使契丹,结果走到半途染病,最终身亡。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说法,是说柴熙诲在后周灭亡后,被原后周大臣卢琰收养,将其改名为卢璇,之后,卢琰又把自己的女儿卢锦嫁给了他,自此夫妻二人隐居于灵山上卢,平平淡淡过完了一生。
至于哪一种说法是真的这还有待考证,但有一点能确认的是,赵匡胤并未优待于他。
赵匡胤不仅未曾优待于柴熙诲,从上述的记载中就能看出,对于柴荣的其他几个儿子,同样也未曾优待,柴宗训二十岁莫名而死,柴熙让不知所踪,而柴熙谨早早夭折,柴熙诲或许活的久点,但也被迫改姓,这么一算下来,柴荣的儿子结局是一个比一个惨。
所以由此就可以看出,所谓柴家被宋朝累世优待,完全是无稽之谈,柴荣的儿子死的死,失踪的失踪,基本上算是绝嗣了,何来被宋朝优待一说?
而在宋仁宗时期,被朝廷加封为“崇义公”的所谓柴家后人,实际上和柴荣的关系并不大,并且宋仁宗此举也相当“用心险恶”。
嘉祐四年(公元 1059 年),已继位三十余载的宋仁宗赵祯,突发奇想决定厚待柴家后人,因此下令大臣寻找柴氏子孙。
至于他为何突发奇想,有一种说法是说当时宋仁宗除了有一堆女儿外,并无一个子嗣,他所生的儿子尽皆夭折,因为就有大臣认为这是上天示警,便劝谏宋仁宗要厚待柴氏。
但经过一番寻找,宋仁宗并未找到柴荣的直系后裔(也有可能是找到装作不知道),不得已之下,最终从柴氏的族谱中,挑选了一个当时辈分最长,且健在于世的人进行加封。
此人名叫柴咏,他便是宋朝历史上的第一代“崇义公”。
虽说柴咏也姓柴不假,但他却不是柴荣的直系后人,只能算是旁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赵宋所封的“崇义公”,以及打出的所谓“厚待柴氏”的旗号,和柴荣以及其子孙没有一毛钱关系。
是宋仁宗没找到柴荣的直系后裔吗?我想肯定不是,且不说失踪的老二柴熙让以及早死的老三柴熙谨,就说老大柴宗训和老四柴熙诲,史料记载他们均有后人。
如果真的想厚待柴荣后人,凭借朝廷的力量稍微一努力,就会把柴荣后人找出来。
但宋仁宗偏偏不封正儿八经的柴氏后人,而是封了一个旁系来当这个“崇义公”,充分说明,赵宋对于柴荣的后人是既无颜面对又充满防范的。
而宋仁宗册立那个柴咏,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满足私人需求(求子),以及对外树立自己“仁义道德”的牌坊,这才会有了这么一个举动。
这边把真正该受到优待的柴氏后人逼到绝处,那边却把和柴荣没关系的人大封特封,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仁义”,赵宋的这种方式,真可谓是既当了那啥又立了牌坊。
并且更“神奇”的是,从柴咏开始,一直到南宋灭亡,这期间产生的崇义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并非“父死子继”,大多数是由赵宋朝廷指定后继承。
这就意味着,所谓的“崇义公”,只不过是赵宋朝廷手里的一个工具,谁能当谁不能当均有赵宋说了算,而这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就是,赵匡胤在夺了原本是柴荣子孙的皇位后,并未真正对柴家进行厚待,柴荣的四个儿子,早死的早死,失踪的失踪,要么就是被迫改为他姓苟活,因此这就根本就谈不上所谓的“累世优待”,至于宋仁宗时期册立的所谓“崇义公”,只不过是赵宋朝廷的一个政治工具而已。
【2】、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宋朝善待柴氏,其实恰恰就证明了宋朝没有善待过柴氏。因为此“柴氏”非彼“柴氏”,从法统上来论,
被宋朝假惺惺善待的“柴氏”与真正应该被善待的“柴氏”,其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
公元 950 年,后汉隐帝刘承祐为了集权,下密诏诛杀郭威、王峻等托孤大臣。郭威因为不在京城,刘承祐便派出两路人马,
一路将郭威留在京城作人质的妻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以及三个侄子,甚至包括郭威还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全部都杀掉
;另一路则前往邺城捉拿郭威。
无奈之下,郭威只得发动兵变,率其部众向南攻破开封,报仇雪恨,推翻了后汉。次年郭威登基继位,便建立了后周政权。
当时郭威 47 岁,从生理角度来说,他还可以广纳后宫,再生几个儿子。但是郭威并没有这么考虑,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
中原自中唐藩镇割据以后起近两百年,杀伐不断!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单靠血缘是根本无法保住地位的
。
因此,
当郭威继位后,他完全没有考虑再给自己生一个儿子,让亲儿子继承皇位。而一开始就打定主意,找一个青年才俊来继承自己的皇位。但代价就是,这个人必须要过继到郭氏家族,给自己当养子,并与自己的本家断绝承嗣关系
。
那么,谁是郭威中意的人选呢?在当时,郭威选定了三个人:
第一个是他的女婿张永德;
第二个是他的外甥李重进;
第三个是他的内侄子柴荣;
从血缘来看,李重进是郭威妹妹的儿子,身上有一半郭家的血缘,他的血缘最亲;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他与郭威的关系最近,他的孩子是郭威的直系子孙;最差的就是柴荣了,他只是郭威妻子柴皇后的侄子,其实与郭威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
但是,郭威选择了柴荣。
一方面,这是郭威对柴皇后当年在他贫贱时,不离不弃,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的报恩;另一方面,柴荣的综合素质很高,比另外两位都要强
。因此,郭威从传承政权的角度,选择了柴荣。
柴荣被选定为继承人后,依据法统,他过继在了郭家。从此之后,
他就改名郭荣,并与自己的本家柴氏,不再有任何瓜葛
。
因而在后周一朝,郭荣的本家柴氏,并不能享受皇族待遇。
注意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柴氏并不是后周的皇族,郭荣本家并没有后周的皇位继承权。柴氏一族对赵匡胤并没有任何的威胁。
柴氏并不是后周的皇族,郭荣本家并没有后周的皇位继承权。柴氏一族对赵匡胤并没有任何的威胁。
柴氏并不是后周的皇族,郭荣本家并没有后周的皇位继承权。柴氏一族对赵匡胤并没有任何的威胁。
公元 959 年,周世宗郭荣驾崩。去世前,他留下了四个儿子:
分别是七岁的周恭帝郭宗训,以及年纪比他还要小一点的三个弟弟,曹王郭熙让、纪王郭熙谨、蕲王郭熙诲。
赵匡胤篡位后,这四个孩子的下场如下:
郭宗训受封为郑王。但是,郭宗训的郑王爵位并不是世袭爵位。他死了之后,郑王爵位就取消了。他的后人并不能承袭郑王爵。郭宗训有一个儿子承袭了爵位,但是被降了一等,继承是公爵。他儿子死后,郑公爵位被废黜,无人再继承。
曹王郭熙让在宋朝建立后便失踪,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他的结局,要么是死了,要么是流落到民间,隐姓埋名了。
纪王郭熙谨和蕲王郭熙诲在陈桥兵变中不知所踪。根据宋人的传说,宋太祖回朝后,原本想要杀掉他们,但被大将潘美劝阻。随后潘美和卢琰分别收留了这两个小孩,替他们改名为潘惟吉和卢璇。
至此,郭荣的四个孩子,老大郭宗训死的莫名其妙、老二郭熙让不知所踪、老三郭熙谨和老四郭熙诲分别被过继给了别人,当了别人的养子。郭氏一族也因此而绝嗣了。
赵匡胤死后,郭荣的直系子孙在官方史书上便没有任何的记载了。随后的宋太宗、宋真宗两朝,也没有相关记载。一直到大宋立国九十九年后,也就是传到第四代皇帝宋仁宗时,史书上才又有了记载。
当时,宋仁宗想起来被遗忘了将近一百年的郭氏子孙。便下令寻找周世宗郭荣四个孩子的直系后裔。结果找不到。
然后,宋仁宗便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郭荣本家的柴氏子孙中挑选,并在柴氏的旁支诸房中找到了一个辈分最长的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柴咏
。
之后宋仁宗召见柴咏,封他为“崇义公”,给予其一定的待遇。让他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这便是所谓的宋朝“善待”柴氏子孙的真相。
对于宋朝皇帝的这种行为,我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
鸠占鹊巢,杀人诛心
。
首先,
前面重点强调过了,柴氏没有皇位继承权,柴氏跟后周政权一点关系都没有。赵匡胤没有杀柴氏,并不是他心慈手软,而是因为柴氏对他没有威胁。柴氏就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而已
。
第二,
柴荣过继给了郭威,他叫郭荣。后周真正有继位权的人,必须要姓郭。但宋朝皇帝却让柴氏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强迫郭荣一脉改姓回柴,这是什么道理
?
第三,
真正有继承权的人让赵宋杀没了。建国九十九年后,赵宋又假惺惺的在与后周没有任何关系的柴氏一族中找继承人。并且还到处宣传自己“善待柴氏”。简直就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
真的应该善待的“柴氏”被杀了,然后再找一个压根跟后周帝系没半毛钱关系的人,假模假样的“善待”他,这叫啥?
这叫既要当 XX,还要给自己立贞节牌坊。两头好处都要拿。鸠占鹊巢,杀人诛心,也不过如此了。
并且,即便是获封“崇义公”的柴氏子孙,也远远没有民间传言的那样,有类似于“免死金牌”或者“丹书铁券”之类的护身符。
因为宋仁宗从柴氏选继承人,封为公爵,并不是他觉得赵家亏欠柴氏,主动想给柴氏一些补偿。他只是想立柴氏为榜样,粉饰太平罢了。而大部分没有受封的柴氏,依然还是老百姓,享受不了任何特权。
所以说,别说郭氏了,即便是柴氏,也一样在北宋没有享受到任何“善待”。绝大多数的柴氏子孙都只是老百姓。而经过史家文人之手的粉饰后,却搞得好像郭荣的子孙和所有的柴氏子孙都被善待一样。
论被文人洗白,赵宋皇帝绝对能排得上号。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赵匡胤明明是抢了后周郭家的皇位,为何宋朝累世优待柴家?】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