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如何评价汪曾祺?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5-1-21 21:49:36 55次浏览

关于问题如何评价汪曾祺?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三军】的最佳回答:

汪先生近年来被捧得过高,似乎要高过他的恩师沈从文先生了。那肯定是虚高了。

汪先生的名篇《受戒》《大淖纪事》等,都写水上人家的生活,纯真、灵动,写出了风情和人性。他的一系列散文,因涉及美食、烟酒、喝茶和闲花散草,被认为诗意地写出了烟火气。这些评述都还客观。

但也仅此而已。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过誉了。士大夫以国事为重不计名利,汪先生做到了为人散淡不计名利,但在家国情怀方面,留白太多。

汪先生写作风格是散文化的,除《受戒》《大淖纪事》外,《黄油烙饼》能把人看哭;《异秉》跟说相声一样,结尾才抖开包袱,出其不意,令人叫绝。《异秉》算是汪先生作品中比较有深度的了。

实在不是大师,只是个有才情、有真性、有雅趣、文字功夫精湛的文人而已。别把先生架在火上烤,那样的话他喝酒就不香了……

【2】、来自网友【白云雁水】的最佳回答:

中国当代最善于以随笔风格写世态民俗的小说作家,应该当数汪曾祺了。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1926 年读小学,1933 年入中学,1939 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1940 年开始小说创作,陆续发表《小学校的钟声》和《复仇》等作品。在这一时期,他得到时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沈从文的悉心指导。1943 年大学毕业后,做过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9 年于北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第四野战军工作团南下。1950 年调回北京,在北京市文联工作,任《北京文艺》编辑。1954 年调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民间文艺》《说说唱唱》编辑,1958 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地区的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改造。1962 年调回北京,在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并于 1963 年参加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的改编。1979 年,重新开始小说创作,80 年代进入创作的高潮期,写出许多描写江南风土人情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1997 年在北京病逝。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散文集《蒲桥集》《孤蒲深处》《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和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另辑有《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他的作品多次获奖,其中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6 年获北京市戏曲汇演剧本奖,短篇小说《受戒》获 1980 年北京文学奖,短篇小说《大淖记事》获 1981 年北京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评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获 《芙蓉》文学奖,等等。

汪曾祺的小说受沈从文的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认为是“京派文学”的最后传人。他善于以散文的笔法、随笔的风格,描写富有情趣的世态人情和地方风俗。他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的修养,主张短篇小说应有散文的成分。他的作品还表现出一种抒情气质。由于有了大量的非情节因素的涌入,因而创作主体的抒情就具有了烘托和解释主题的作用。再加上作者多是在回忆中对故乡的人和事进行审美的观照,因而作品又显示出一种内在的诗意。

汪曾祺笔下的人物都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对浪漫生活的渴望,表现出或雅或俗的艺术爱好,如《大淖记事》中的锡匠们爱唱“小开口”,《故里三陈》中的瓦匠们会踩高跷,《皮凤三楦房子》中的修鞋匠也养了几盆悬崖菊。他的小说故事性较弱,基本上消除了小说的“戏剧化”设计,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般的自然形态。像《受戒》《大淖记事》《安乐居》《小芳》等小说,故事都非常简单,情节的发展也显得松散随意,但读起来让人轻松愉悦,极富自然美的享受。

汪曾祺不吝惜笔墨的描写风俗,他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大淖记事》就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民情风俗,并把这风俗描写与赞美大淖人自由恬然的天性结合起来。巧云和十子等人物的命运、爱情和秀美的天性,与大淖的风俗互相渗透、水乳交融,呈现出“风俗即人”的特点。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也是来自真实的民间生活,清新自然而又意韵悠然。不论是浅白的通俗俚语、文雅纯正的书面语,还是严肃古朴的文言,都运用得恰如其分而又得心应手,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夸张、反语等修辞方法。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如何评价汪曾祺?】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