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07 09:23:08 31次浏览

p>关于问题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言何以予】的最佳回答:

需要说明的是,周天子被诸侯吊打,并非是因为“平王东迁”。而是,在迁都前周王室就已经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实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

周朝在建立之初,分封了 100 多个诸侯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一道又一道围绕在周王室身边的天然屏障。

正所谓,甲胄护身,不伤皮肉,就是这个道理了。

而这些受封的诸侯,绝大部分都是跟周王室沾亲带故的亲戚和功臣,对周王室都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因此在周朝最初的 200 多年时间里,诸侯能够对周天子俯首听命。

但民间有句俗语: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慢慢就变淡了,难免就会有人生出不臣之心。

不过,好在诸侯之间还有一个相互制衡的作用,而且周王室在“太公镇国,周公辅政”的那些年间不仅积累了不容小视的实力,更因为周天子本身也没有什么大错。

因此,诸侯既没有搞事情的实力,也没有搞事情的理由。

正是这样,周天子和诸侯才能以一副君臣和睦的样子相安无事地过了 200 多年。

但一个家族存在的时间长了,哪能没有一两个败家子呢?

于是,“历史的重任”就落在了大名鼎鼎的周幽王身上。

周幽王继位后不久,周王室附近年年灾祸不断,以致饥民遍野,民不聊生。但奢侈荒淫的周幽王却全然不顾,只知贪图享乐。

当时有位名叫褒珦的大臣出言劝诫,让他励精图治,挽救摇摇欲坠的周朝天下。

但我们常说,不要试图去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因为这不仅毫无作用,更可能会引起对方强烈的不满。

而周幽王就是这样一个装睡的人。他面对褒珦的忠良之言,不仅一个字都听不进去,还一怒之下将其给关押了起来。

褒珦的族人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自然是想尽办法都要将其解救出来的。

怎么办呢?

自然是投其所好,为周幽王进献美女。

就这样,改变历史进程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褒姒登场了。

周幽王见到褒姒后,立刻就被其美貌所征服,眼珠子就像被钉在了褒姒身上一样,身体也仿佛灵魂出窍一般被石化。

而无辜获罪的褒珦,也在美色的帮助下被释放了出来。

本来,忠良之人获救本是好事,但若褒珦能预知后来发生的事,我想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以此来换取自由之身的。

周幽王得了褒姒后,整日形影不离,疼爱有加。但这美人却是整日心事重重,难见一笑。

为博美人一笑的周幽王,也因此在身边奸佞小人的建议下,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当时,北方犬戎,经常进犯侵扰。

为了护卫周王室的安全,周朝在边境沿途设立了许多烽火台,一旦发现犬戎入侵,便立马点燃向周王室预警。

而诸侯见到烽火后,也必须立马前来勤王保驾。

一日,边境烽烟大起,蔽日吞天,诸侯见后,也立刻整顿兵马,纷纷赶往了烽火台。

就在诸侯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匆匆赶到后,却不见犬戎一兵一卒,反倒是四处莺歌燕舞,一片祥和。

就在众人不明所以之时,只听得一阵哈哈大笑后,将军国大事视为儿戏的周幽王领着褒姒走了出来。

还不待诸侯发问,周幽王便若无其事地对众人说:“辛苦大家了,没有什么事,只是我跟王妃在此放烟火取乐而已。”

说完就挥手示意,让诸侯各自领兵回去了。

而褒姒见到这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诸侯们也终于如周幽王所愿,露出了从未有过的笑容。

周幽王只顾着讨美人欢心,却不知道离去的诸侯,正在三步一回首地回望着他得意的样子。

这回首,不是舍不得这吊儿郎当的天子,而是心中怨恨无处释放的无奈。

这正是:

忠诚良言保社稷,未曾换得君王明。

柳夭桃艳求一乐,只是凉了众人心。

如果说,烽火戏诸侯只是为了讨美人欢心的开胃小菜;那么,子以母贵废长立幼,才能表达自己深深的爱意。

又过了些时日,周幽王为了进一步讨好褒姒,不顾王室反对废除了自己王后和太子(后来的周平王),将褒姒立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立为了太子。

这一举动不仅激化了王室内部矛盾,也为其后来死于犬戎入侵埋下了祸端。

周平王的外公,因为不满周幽王废弃自己的女儿和外孙,暗地里联系犬戎,偷袭王城,致使宫室被洗劫一空。

而诸侯被戏耍之后,再见到狼烟四起,以为仍是周幽王故技重施,因此都不予理睬。等到他们得到确切消息,起兵保驾时,关中已经尽是犬戎之兵。

周幽王为自己的荒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让诸侯见到周王室的孱弱无能,天子对诸侯的掌控也就渐渐消失了。

记得在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这样一句台词: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诸侯对王室的信任已经消失,对天子的敬畏已然无存,再加之已经非常淡的感情,这些原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曾经的“护身甲胄”,成为了周朝最大的威胁。

所以无论周平王是否东迁,都无法阻止周天子逐渐成为摆设的结局。

【2】、来自网友【纪元的尾声】的最佳回答:

周平王迁都洛阳的时候,保护他的军队都是各路诸侯的军队,而属于周王室的军队,在申国和犬戎联军进攻镐京的时候,为了保护周王室就已经全军覆没了,周幽王败光了最后的家底,所以东周王室的弱势,根子就在于没有军事底蕴。

在周文王时期,周作为商朝的诸侯国,其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无法回避,也难以短时间内解决,那便是“小邦”的问题。

所谓小邦,便是指周这个国家的“规格”已经被限制得死死的了,规格包含了周国国君的爵位,军队的数量,拥有领土的数量。

可问题是在商朝末年,商朝统治者又需要边陲的周国捍卫边境,所以对于周国的限制,不可能按照“常规”来办,于是周国开始了“超常”的发挥,周国国君几代人都在周国进行改革、强军,最终让周国的力量强大至当世一流,而周文王的“悲剧”也是来自于此。

周文王时期,小邦周和大邑商的矛盾已经很尖锐了,纣王笃定周国会反,周国也坚信纣王不会放过他们,所以到了周武王时期,便有了“孟津观兵”,周国在寻找“合法”的名义讨伐商朝,既然自己的兵马太多,看起来不“合法”,那么他就召集天下诸侯,联合起来推翻商朝。

这一招可谓是极妙,让周国名正言顺地取代了商,于是周武王成为天下共主,建立周朝,而周王室此时的武装力量,乃是最强大的,名义上的小邦周,也成为了过去。

周武王之后,周朝迎来一个历史性的人物,那就是周公旦,虽然周公只是摄政,可天下也是他父兄打下来的,所以周公一心为了周王室长存,于是为了避免“周灭商”的历史再度发生,他重新定义了“礼”,其中有一条关键的,就是对天下诸侯的“军队规格”有所限制: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在《周礼》中,明确规定了周天子恒常拥有六个“军”的兵力,而一军之数乃是“一万两千五百人”,这就等于是周王室坐拥七万五千的常备军,至于其他的诸侯,不能比周天子多,就算是最大的“公爵”(公国、大国),也只能拥有三个军的兵力,以此类推,中间层次的诸侯国只能有两个军的兵力,小国仅有一个。

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个数量规定,那么周天子就可以“召集诸侯”,天下共击之,除非有一种情况能够推翻周天子的统治,那就是最强的几个大国联合起来,但问题是,西周最强的几个大国,一开始都是周天子的亲戚和心腹功臣,根本就不可能造反。

所以“周礼”让周天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吊打”天下,镇压诸侯。

周王室的“家底”是如何败光的?

周王室确实强,而且不是一般的强,不然也不可能在牧野之战中击溃商朝最后的倚仗,更不可能统领天下诸侯,可惜这种强大并不会永久,也终有衰退的一天,同样的道理,天下诸侯也不可能一直弱势,终有崛起的时候。

在这种此消彼长的规律下,周天子的“底蕴”,渐渐就被败光了。

西周之初,周天子拥有最精锐的两支部队:

成周八师(殷八师)、宗周六师

第一支军队成周八师,乃是在“三监之乱”爆发的时候,周公旦将周天子最精锐的士兵组成八个师(大约 24000 人)前去平定叛乱,最终三监之乱被镇压,又因为三监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商纣王之子武庚,所以成周八师又被称为“殷八师”。

第二支军队宗周六师,可以说是周天子最早的禁卫军,建立可以追溯到周朝诞生前,而宗周六师一直是周国君主最核心的力量,不管是守卫国都还是天子亲征,宗周六师都是寸步不离的。

可这两支让周天子可以傲视天下诸侯的军队,确实渐渐地被“败掉”,甚至于他们的败落轨迹,跟周王室衰落的轨迹,是重叠的。

第一次败掉家底的,乃是“周昭王”。

周昭王是西周第四位君主,周昭王承接了父祖所开辟的“成康之治”,继续扩大盛世的成果,而他的具体方法就是,通过政法来继续开辟自己的领土,这个时候的周王室,还是那个能够亲征出马征战天下的周王室。

其实周昭王的战略是好的,他向东征战,讨伐东夷,而后又南征荆楚、扬越等部族,他的这两个征战方向,一旦得手,那么就会为周王室赢得更广袤的宜居领土,只可惜周昭王自己的行动太过急切了,形成了一个“穷兵黩武”的局面。

周昭王十六年,宗周六师跟随天子南征伐楚,这一战大胜而归,而且周天子发现了伐楚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能得到大量的青铜器,这就导致周昭王十九年,他又迫不及待开始了第二次南征。

也是第二次南征,让宗周六师,几乎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昭王南征,其实也还是顺利,结果也是胜利的,可谁知道就在班师回朝,军队渡过“汉水”的时候,忽然发生了天气灾害,根据《竹书纪年》的说法,就是宗周六师在过汉水的时候,雷雨交加,大河泛滥,最终在水上埋葬了这支强军。

“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宗周六师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汉水,而根据后世的考古发现,可能宗周六师这一次并没有全军覆没,因为在五年后,周昭王开始了第三次“南征”,这一次南征,才是宗周六师彻底被覆灭的远征,因为这一次出征,连周昭王自己都没有回来,成为了西周历史上身份最大的“失踪人口”: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只是史书给了一个好听的说法,叫做“南巡不返”。

雄心壮志的周昭王把自己都丢在了南方回不来了,而宗周六师的结果自然是不用说了,周昭王把宗周六师给折腾没了之后,他的儿子周穆王就不敢再随便对外开战了,而是开始整顿内部矛盾,正是因为周天子的实力衰弱,加上最初坚定支持周王室的大国已经经历了几代人,和周天子的感情都淡了,纷纷都对周天子有了想法。

所以周昭王是周王室的第一个转折点。

而真正让周王室走向灭亡的,乃是周王室最强军“成周八师”的陷落,要说起这回事,又得把目光看向西周的末期君主周宣王,也就是周幽王的父亲。

周宣王这个人和他的先祖周昭王很像,内心里一样有雄心大志,只是和周昭王处境不同的是,周昭王是在盛世之时穷兵黩武,有家底可以败,而周宣王穷兵黩武,则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周厉王时期,爆发过“国人暴动”),所以周宣王时期,周王室其实已经是“苟延残喘”了。

周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派兵攻打在山西的戎部落,这一战大败而归,具体的损失没有记载,而这个时候起,周王室的衰落加剧。

在五年之后,周宣王还不死心,继续派出精锐大军讨伐山西的戎部族“条戎”、“奔戎”,而这一战,不仅没有一雪前耻,还让周王室的精锐“成周八师”损失惨重,周王室对天下的威慑力越来越小了。

本以为周宣王自此开始就会老老实实的了,可谁知道,又在三年后,也就是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发动对姜戎的讨伐,史称“千亩大战”,这一战,让周王室得以镇压天下的“底蕴”成周八师也覆灭了,周王室自此进入了“混吃等死”的阶段。

而周宣王在位时期,虽然也缔造了“宣王中兴”的局面,可这个盛世却不是全面的,只是片面的,加上周宣王后期的大败,留给周幽王的只是一个烂摊子,从客观角度来讲,周幽王一上位就昏庸无比,未必不和当时的局面几乎没有翻身的余地有关。

周平王东迁:本质上“诸侯”挟天子。

周王室东迁洛邑(洛阳),这不是周平王一时兴起的,早在西周建立之初,周王室一直都有这个想法,因为镐京所在的位置确实是太“危险”了,可因为三监之乱和周昭王南征的巨大损失,西周在初期也失去了敢随便迁都的勇气。

当犬戎入侵镐京时,周平王就已经被一股力量“保护”着离开了都城,这也是周平王没有被犬戎所杀的根源,而从客观角度来说,周平王被保全,乃是一场诸侯们的“预谋”。

因为史料的缺乏,天下诸侯们在犬戎准备进攻的事前究竟知不知道这种情况,后人不得而知,而到底天下诸侯们到底能不能“救援”镐京,驱逐犬戎,这也是一件不好判断的事情,所以周平王被提前转移离开,其背后是巧合还是阴谋,很难定义。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周幽王之薨,周王室的军事力量已经荡然无存了,若要说还剩下一点,那也是属于“周携王”的。

周携王乃是另外一股诸侯势力扶持起来的君王,他的身份乃是周宣王的另一个儿子,周幽王的弟弟,因为周携王很巧合地继承了周幽王所在的镐京,所以周携王名正言顺地继承了西周最后一点家底,至于周平王,那真的是几乎一点遗产都没带走。

可即便如此,周携王后来还是被晋文侯给灭了,这就意味着,西周所剩下的遗产,根本就不够和一个诸侯国打了,此时的周王室,或许真正的实力都已经比不过一个稍微强一点的男爵了。

从一点可以看出,周平王东迁,本质就是一场“挟持”。

诸侯们带着周平王去洛阳,不是为了保护周平王,也不是为了让他东山再起,目的就是为了“监视”周平王,用这种方法慢慢消磨掉“礼法”,所以为什么后来的孔子悲呼“礼崩乐坏”,这种局面,就是诸侯们想要的。

礼不崩,乐不坏,诸侯们永远只能是诸侯。

而周平王东迁,带给诸侯们最典型的一个“好处”:就是以前周王室的“领土”,只能由诸侯们去“打回来”,周天子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夺回领土了。

比如护送周平王去洛阳的秦襄公“有功”,周平王正式封秦襄公为“诸侯”,秦国自此不再是一个边陲的“军镇”编制,他们开始成为了国家(在秦襄公之前,秦只是“大夫”之职位,职责是为周王室抵御西边的入侵,并不是诸侯之列,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诸侯国)。

不过周平王对秦国的“赏赐”却有点寒酸,因为这种赏赐乃是需要秦襄公自己去争取得来,周平王分封岐山以西的土地给秦襄公,可这块土地还被西戎占领着,周平王的行为根本就是在“画大饼”,但问题是,即便是如此,对于秦襄公来说就已经是足够了。

所有诸侯们要的就是这么一个“机会”,即便这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去争取,那都无妨,这是打破周天子“先天优势”的最基本的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东周的时代巨变:诸侯们纷纷变法强国。

除了大量的领土遗失,周王室无力夺回,只能让诸侯们自己动手以外,周平王东迁还造成了一个时代的巨变,那就是在诸侯们对“周天子”看得死死的情况下,他们纷纷变法强国,变法,乃是彻底扭转诸侯国和周天子的实力的一个根源。

国家变法,这是诸侯们很早之前就明白的道理。

可那时候的周天子强势,你一个诸侯国超过了自己的礼法规格无缘无故变强,那是会引来周天子的讨伐的,所以诸侯们的破局就在于周天子的衰落,只有周天子变弱了,所有的诸侯才有机会。

于是东周便有一个这样奇怪的局面:周天子没有太多的实际控制领土和资源用来恢复实力,而诸侯们则是各自“收复”周天子丢掉的领土,各自吸纳变强,形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渐渐地,诸侯国们互相混战,周天子也只能是在一旁观战,一言都不能发,一旦发了言,只怕引火上身。

这也是“春秋”的意义,春秋乃是指“各诸侯国”的春秋岁月,他们终于可以拥有高度自主的历史,不用再笼罩在周天子的阴影之下,这种历史隐隐以各个诸侯国为主角,这是一个让他们自己都十分骄傲的时代。

而战国乃是“春秋”的加剧,诸侯们不再讲究虚伪的“礼让”,开始赤裸裸地暴露自己想要“一统天下”的野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战国时代就是彻底宣告周天子威严灭亡的开始,这已经不是周王室被吊打的问题了,而是周天子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周天子名存实亡。

结语:

秦灭六国,最终成为时代的赢家,在一开始,这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

可是秦国的崛起,也是很典型周平王东迁之后带来的“松动”,这种松动给予了诸侯国机会,可以想象,假如周平王仍旧强势,秦国也不可能被升格为诸侯国,那么也就不会有秦国后来的变法,甚至是僭越称王。

对于秦国而言是机会,对诸侯来说也是一样的,只是最后这个机会被秦国牢牢地攥住了。

也许周天子在周幽王被杀之后,就应该消失在历史中了,可诸侯们却心有不甘,都想通过“裹挟”周天子来改变自己的“先天地位”,于是这才有了周天子又长达数百年的“苟延残喘”,对于周天子而言,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无奈的好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