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何江苏各地都在疯狂建大学?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11-05 18:18:12 28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何江苏各地都在疯狂建大学?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辛勤鸬鹚】的最佳回答:

“城市与高校称得上是人类文明的绚丽之花,城市与高校互动发展、融合发展成果称得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杰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曾如此形容城市与高校共兴共荣的关系。从人类文明的视角看,一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高校与城市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历史。

深谙此道的苏州,近年来在校地合作方面动作频频。从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百年名校携手建成苏州校区,到昆山杜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国外名校“扎根”苏州,一个“拼命”建大学的苏州,正在携手更多高校在太湖之滨落地开花。

苏州为何拼命建大学?

苏州自古崇文重教,是昔日的“状元之乡”,也是如今的“院士之城”。说起苏州“拼命”建校的动机,表面上像是理所应当的顺势而为,但实际上更像在一对矛盾关系中主动破局。

这种矛盾,从近年来苏州的城市表现和发展规划中可见端倪。

去年 9 月,苏州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中,明确了未来五年苏州建设教育强市的发展目标,并列出“八大计划”。其中,在高等教育资源“跃升计划”中,有这样一个愿景:“到 2025 年,实现‘双一流’高校各版块全覆盖,苏州高教能级与城市发展不匹配局面基本扭转,高能级研究型高等教育载体不断涌现,形成苏派本土高校成长、海内外大院大所聚集的在苏高校格局。”

一句“苏州高教能级与城市发展不匹配”,可谓一语中的。

2021 年,苏州 GDP 达 22718.3 亿元,位居全国第六位。它是华东六省唯一 GDP 破两万亿的地级市,也是 GDP 十强城市中唯一的普通地级市。“最强地级市”苏州,之于整个江苏乃至全国,都是经济活力与城市实力佼佼的“优等生”。

然而,相较于苏州雄厚的经济实力,苏州的高教规模显然落后了许多。

“双一流”高校数量是衡量所在城市高教规模的重要指标。在新一线城市“双一流”高校数量对比中,南京以 13 所“双一流”高校、43 个“双一流”学科独占鳌头,仅次于北京上海。武汉以 7 所“双一流”高校、32 个“双一流”学科稳居第二位。此外,西安、成都、天津的“双一流”高校数量也位居前列,高教竞争力不容小视。

反观苏州,仅有 1 所“双一流”高校、1 个“双一流”学科,不仅与上述城市相差悬殊,更与苏州的“硬核”经济实力难以匹配。

一所苏州大学,显然无法满足苏州的发展雄心。从经济强市到教育强市,苏州要全方位进行一次“补课”。

三管齐下,名校涌入苏州

城市与高校,互利共生、相得益彰。高校作为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重镇,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智力、科技及人才支撑作用。而城市的政策、产业、资金等要素既保障了高校的办学需要,又有力推动了高校的学科建设。

城市因高校而盛的例子数不胜数。当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合肥组建时,彼时的合肥相对落后,而中科大的入驻为合肥增强了科创实力,为其创新赋能。仅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在中科大加持下,合肥凭借科研、政策优势异军突起,目前仅次于北上杭深,高居全国第五位。

这种彼此成就、共享共赢的关系,成为苏州近年来积极引进名校的首要动机。同时,“经济大市”苏州的实力家底,也为苏州引进名校资源、实现“强强联合”酝足了底气。

实际上,追溯苏州的名校引进,最早要到 2001 年。彼时,苏州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建设苏州研究院,2020 年再次提及共建苏州高等研究院。

2004-2005 年,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相继成立;2007 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便肇基于此。

2019 年,南京大学与苏州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共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这也是南京大学首次在南京以外设立分校区。

2020 年,苏州相继与南京医科大学、清华大学“牵手”,成立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

仅 2021 年一年间,中国农科院、山东大学、河海大学三所高校相继在苏州设立分校区或合作办学。此外,不同于设分校的其他高校,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直接在苏州建校,成为了苏州第一所国字号高校。

除了与国内名校进行多方位合作,苏州还积极引进国外顶尖高校。昆山杜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名校相继“扎根”苏州,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莫纳什大学等在苏州“落子”……既扶持本土苏州大学,又与国内顶尖高校多方位合作,同时还引入国外顶尖名校的苏州,三管齐下,高教短板正在被快速弥补。

一场互利共生的“双向奔赴”

8 月 28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科研中心项目开工,中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揭牌。

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在出席该活动时指出,苏州正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作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4 万亿的制造业大市,苏州拥有 16 万家遍布各领域的工业企业,具备做强产业链的雄厚基础。

“苏州对创新和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同时依托苏州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广阔的市场需求,高校开展前沿性、探索性创新创业的机会也前所未有。”曹路宝表示。

作为经济大市和开放大市,苏州在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中,意义重大。这既为苏州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苏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推进科技和产业创新,亟需高水平一流大学的支撑赋能。

与此同时,苏州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等方面优势明显,且“家底”殷实,能够为高等教育和科技研发提供强有力支持。

比如,苏州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人才招聘提供的优厚待遇,300 万以上的安家补助、充足的科研经费、给予子女入学优惠政策……让这所新大学备受瞩目;中国第一个以“未来”命名的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总投资高达 40 亿元。

高校是高端人才的重要策源地,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往往能吸引和集聚更多高端人才。苏州“拼命”建大学,除了满足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要求,也符合苏州打造“人才强市”的发展逻辑。

围绕“人才强市”的发展目标,苏州将“人才落户直通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合作院校由去年的在苏本科院校拓展至全国高校。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苏州校区、大连海事大学、郑州大学等 21 所高校,列席在“人才落户直通车”首批合作院校名单中。

名城带名校、名校促名城。时至今日,高校与城市已成为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随着越来越多高教资源的涌入,苏州离教育强市的目标将越来越近。可以预见,教育或将成为未来苏州的重要优势之一。

【2】、来自网友【吉月文】的最佳回答:

首先,这个问题的说法本身就不是很准确。江苏本身也没有在疯狂地建大学。准确的来说只是以前挂靠在公立院校下的民办二级学院,纷纷改设。有的转为公立院校,比如原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现在转为苏州城市学院。有的转为民办独立学院,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广播学院改建为南京传媒学院。因为江苏的高等院校数量相对较多,民办二级学院又是在江苏率先发展起来的,所以江苏的民办二级学院数量在全国来说都是比较多的。因此在民办二级学院转设的过程当中,有大量学校实现了更名改造。不了解内情的人往往以为新造了一个学校其实不然。

还有一种情况是大学异地新建校区。比如南京大学到苏州新建校区。当然这其中也涉及到了原来南京大学下属民办二级学院的身份转换问题,所以和前一种情况还是有关的。这种学校还是以江苏省内的学校为主,省外学校相对较少,但也不是没有。主要集中在苏州。比如西北工业大学在太仓建立的新校区。

截止目前,从零起步完全没有任何根基,新建大学的情况好像在江苏还没有出现。毕竟,本科层次大学的设立是需要教育部批准的,门槛还是很高的。

其次,从其他三大经济发达省份的对比来看,江苏新建高校的情况也不是特别突出。

广东是中国经济总量第一大省,高调资源也相对短缺。尤其是深圳作为四大一线城市,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一所能够拿得出手的顶级大学。虽然有著名大学在深圳设立校区,但毕竟不是主校区,总感觉还是差点意思。其实广东近些年新设高校的数量还是非常多的。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广东高等教育院校数量全国排名第一,当然这里边是包含专科的去除专科以后的本科层次院校数量也排名前列。注意广东在历史上的高等教育资源并不发达,现有的高校资源大量的都是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新建起来的。而最近这些年,广东,尤其是深圳创立了不少新型大学。比如南方科技大学,北理莫斯科理工大学。除了深圳以外,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是珠海。珠海以前有大量全国著名公立高校设立的民办二级学院,比如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现在借着改制的东风,大批的升级为院校的院区了。

浙江是中国经济总量第四大省,但经济质量极高,民富水平在全国省份当中首屈一指。不过浙江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四大经济发达省份当中,其实是排名垫底的。因此浙江近年来新设了一批大学。比如,邀请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担任校长的西湖大学。将浙江医学科学院和杭州医专合并改建成为本科层次的杭州医学院。同时,杭州还在谋求创立更多的高等院校。

山东是中国经济第三大省,也是北方经济第一大省。文教资源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但由于省内人口较多,所以人均层面上就不占优势。最近这些年,山东的一个特点就是新设立大学以及改建大学的步伐,一直是比较快的。比如山东一直积极筹建中国康复大学。同时将山东轻工业学院和山东省科学院合并打造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医学科学院和泰安医学院合并打造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综合这三个省份以及江苏的情况来看,凡经济发达省份现在都在推进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调整。在这个过程当中原有高教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苏采取的是更为保守的提升改造模式。广东和山东作为高教资源相对较多的省份采取的是较为中东的模式,也就是既注重原有体系的提升,也关注新设高校的发展。浙江作为高教资源最为贫乏的省份,在新设高校方面出力最多,表现的最为激进。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反映了经济发展需求和教育资源不匹配时候所采取的措施必然是由这个落差程度所决定的,落差越大表现的越为激进。

最后,回到江苏本身实际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驻地院校数量和师生数量提升较为显著的城市,恐怕也只有苏州一家。其他城市实际上除了民办二级院校改设和原有公立高校更名以外动作不大。总体上看,江苏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此次改革浪潮当中表现的中规中矩。除苏州以外没有什么亮点。

【3】、来自网友【高考招考我来说】的最佳回答:

任何一个地方都想建大学,不单单江苏一省。有大学的好处,在于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教育实力,一所高校一般来说规模都在万人以上,给当地的三产带来一定的推动,更何况城市的发展需要支柱产业,更需要人才支撑。

最简单的一点,年轻人都想留在城市里面就业发展,谁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重复祖先们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不是说农村不需要人,而是机械化作业将完全取代人工操作。

当然江苏并不是在疯狂地建大学,只是将原有存量的独立学院纷纷改设。比如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改设成公办无锡学院,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和省教育厅共同建设。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改设成民办本科高校太湖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停办,整建制迁到苏州改成南京大学苏州校区。

到 2020 年底,全国所有的独立学院都要进行改设。一般分为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和某某大学某某校区,实在地方财政支撑不了变成公办高校,又没有社会企业成为主体,母体又不愿意接手变成校区,自己独立院校只能停办。

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江苏突然又冒出了很多高校,都是有独立学院改设形成的。其实任何一所独立学院在校生源规模都达到了上万人,有的甚至于 2 万人、3 万人的规模,这样的一所高校给所在城市的服务业推动力是很大的。

特别对于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这种价值是没办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好在江苏的经济比较发达,每一个地级市都有承接的经济实力,不少独立学院都变成了公办高校,给教职员工可以说是一条好的出路。

在这一次改设浪潮中,也有不少专科学校联手独立学院借壳升本成为全国的典范。比如说江苏农牧职业学院联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合并升本,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一个是专科学校想升本,一个是独立学院想公办,两厢情愿,共谋发展。

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南京很多老牌大牌的名校,他们的独立学院纷纷迁出南京城区,到苏南的几个城市,到苏中的几个城市,或公办或民办或变成校区。

南京都市圈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南京整个人口目前是 800 万,离 1,000 万还有 200 万的缺口。本来这些独立学院按照常理都应该留在南京,最终能够壮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这就是很多人想不通的地方。

一方面要吸引人口达到 1,000 万,一方面又将很多独立学院迁到省内其他城市。虽然说江苏省一直注重均衡发展,但是与南京市的发展目标又相背而行。相比较成都,就把四川省各个地级市的高校用行政命令迁到成都来。

这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固然,四川举全省之力打造成都,努力使成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极。不知道南京和成都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会不会最终达成效果?

不管怎么说,顶层设计自然有顶层的考虑,收拢与外迁都有存在的道理。只要对城市的发展有利就可以了。不知道你对江苏独立学院的外迁有什么样的看法?

【4】、来自网友【朱锡北】的最佳回答:

说得对,江苏各市建大学是到了疯狂的地步。尤其是苏锡常现有的大学说难听点,只有一二所刚进国内主流大学视线的下沿,忽上忽下,时隐时现。但苏锡常籍贯的二院院士有多少,苏州排名第三,无锡第四,常州第八。排在第一二的是上海北京,什么其它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等,统统不在话下。因此说要把优秀人才留在本地必须大兴办学,同时吸纳各地的优秀人才。从古到今,江苏这些地方一直重视教育工作,历史上人才辈出,名扬天下。在步入中等发达水平,事先谋局,大兴办学,这是进入发达行列的必由之路。周公吐哺,备公三顾茅庐,成就了一代霸业,历史尚且如此,何况眼下呢……。

【5】、来自网友【wzcybh】的最佳回答:

这话题不准确,江苏高校虽数量多,质量高,但分布非常不平衡,南京独占大头,苏北淮盐连宿每家只有 1 一 2 所普通本科高校,数量很少,办高校真的很热心,但财力所限,心有余而力不足,苏南苏锡常等地财大气粗,是引进了不少优质学校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为何江苏各地都在疯狂建大学?】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