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清朝为什么感觉没有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的现象?一共有 3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TOKYO2022】的最佳回答:
清朝对宦官一直采取着高压政策,在清朝建国之初就改革了明朝留下来的太监机构。并且制定了一套适合自己管理的制度,在当时崇祯末年的 9 万多太削减为 9000 人。而这个数字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没有超过在顺治时期换官人数甚至只有千余人。因为换官数量的极大减少,所以导致宦官在朝廷当中地位极限下降,再加上进行过一次又一次的清洗运动,导致宦官即使想有所图谋,也受制于自身力量不敢轻举妄动。他们对宦官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当时宦官的主要职责就是伺候清朝的皇室。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世代作为满清贵族的奴隶。他们的子孙后代都是为满清贵族服务,所以在心理上就有一种奴性。这些矿官同样没有人身自由,从小就被培养如何服务满清贵族。当然他们也有等级制度,在清朝换官的等级制度十分的严格,分为大总管,副总管,代班首领,御前太监种类多种多样。这样的制度细化了太监的职责和权利,让他们没有办法团结一致,反而互相排挤打压。“明亡不亡于流贼,而亡于宦官”,在清初的统治阶级里面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1、首先,严格控制宦官的数量。
《清史稿·职官志》载:“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见往易规,不置宦官。”顺治临终遗照中也曾指出:“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康熙则认为“太监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满清皇族在入关前没有使用太监的惯例,入关后秉承明朝的制度,对太监有严格要求.
在清军入关之前,满清皇族并没有使用太监来打理内务的惯例。在入关之后,清朝成为全国性政权,并正式沿用了明朝的官僚制度,才开始启用太监打理皇宫内的一些事务。清朝宦官地位特别的低下,一旦犯错,那便是要接受处罚。在康熙时期,总管宦官为五品官员,到了雍正时期成为四品官员。同时把他们纳入内务府进行管辖,有专门的人负责监督,他们的一举一动更是定下了太监,如果敢乱议朝政,直接处决的铁律。长此以往,导致清朝的宦官根本不敢参与朝政大事,只能单纯的作为一个服务人员,在皇宫里边担当一个小角色。
清朝在对宦官的管理上制定了极其严格的制度,不但在宦官进出宫门上进行严格控制,不允许宦官和外界接触,而且还由内务府严格限制和监视太监的行为,对于违反者将予以严惩。
因此,清朝在建国之初九改革了明朝臃肿的太监机构,并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将崇祯末年的 9 万多太监削减至 9 千人。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没有超过这个数字。顺治的时候宦官规模维持在千余人,乾隆时增加到 3 千人,此后陆续增添也没有再超过 9 千之数。在人数上对宦官的极大削减实质上是对宦官队伍进行了一次大清洗,此后,即便宦官想有所图谋,也因受制于自身力量的弱小而不敢轻易妄动,只能如履薄冰,谨慎行事。
2、其次,对宦官实施严格管理。
入关以前,清朝时没有系统专职管理宦官的机构,当时侍奉皇室的是与满族有着密切关系的“包衣”,也就是家奴。包衣为满清贵族所占有,世代为奴,没有人身自由,处满族社会的最底层。后来清朝专职管理宫廷事务的内务府就是在包衣组织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满清的皇帝都是比较勤奋的,他们在政务上并没有想要做“甩手掌柜”的意思,比如说清朝的顺治帝、雍正帝等都是个工作狂。亲力亲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宦官或者外戚专政起到了遏制作用。
清朝统治者最初对宦官的存在充满着极大的反感,但从割据辽东到君临天下的变化,使得清初统治者在全国范围内面临着一系列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为了夺取和巩固汉地的统治权,他们一方面采残酷镇压的高压手段,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吸取汉人封建政权的统治经验,树立清政权自身的封建正统形象。正是这种需求,为宦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契机。
同时,清朝在统治初期也收留了没明朝灭亡后流散的大量宦官。但在当时,虽然清朝统治者允许宦官以皇家和满清贵族奴才的身份存在,但对宦官的管理极其严格。内务府下设管理太监的机构称之为“敬事房”,又称“宫殿监办事处”。
在都领侍下面,有大总管、副总管、带班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一般太监和下层打扫处太监之分。至清末,太监的等级更加复杂。在宫殿监中,有总管首领、掌案、回事和小太监之分;在各处所中,有首领、大师父、师父、带班、陈人、徒弟之别。如此层层节制,一级管一级,一级压一级,统治得非常严密。
内务府作为满清皇族包衣系统延伸的机构,一直是管理清室最重要的内部机构,内务府由朝廷流官所控制,而宦官们被内务府所控制,从而可以避免宫禁事务长期固定地被宦官把持,同时,在内务府所总管的宫廷事务中,许多杂役仍由包衣承担,这样就制约了宦官势力的发展,防止了宦官人数的过度增长。
3、最后,清朝宦官地位极低,太监因错受罚也是家常便饭。
清初规定:宦官归内务府管辖,具体由敬事房管理。康熙时总管宦官为五品,雍正时改为四品。宦官升迁降调由内务府移文吏部决定。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康雍乾三代都不断加强对宦官的管束,康熙时废顺治设立的十三衙门,将宦官重新纳入内务府管辖,同时规定了“内监有言事者斩”的铁律。清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最高峰,雍正帝为了加强皇权而设立了军机处,从而将皇权进一步集中化。同时,清朝的内阁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清朝内阁的权力比明朝内阁的权力也要大得多,因此,宦官与外戚想专政的机会根本就机会。
雍正在位十三年,期间也颁布许多诫斥宦官的训令,特别是对宦官的具体事务的管束达到了十分琐细的地步,不仅如此,雍正还对宦官加速也加强了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乾隆贯彻执行了康熙、雍正两代的宦官政策,依然加强限制宦官,“尔等言行传谕,嗣后凡外间闲话无故向内廷传说者,即为背法之人,终难逃朕之察觉。或查出,或犯出,定行正法。”
经康雍乾三朝对宦官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后续之君都不敢轻易违背组织,从而形成了具有清朝特色的宦官管理制度。这样一来,即便清末也出现过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这样的宠宦,但也只是充当着统治者的传话筒,根本触及不到真正的权力核心。
二、清朝皇帝的政治依赖对象并不是宦官团体
满清政权入关后,开始慢慢启用汉官。汉官的参与政事,无形中对满族官员有了相互之间的制约作用。同样汉官的出现也对宦官和外戚专政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封建君主专制集权是建立在官僚体制上的,庞大的封建官僚体系也需要皇帝乾纲独断。这样一来,在处理国家事务中,处于皇帝身边的宦官往往就成了皇帝所依赖的对象,从而为宦官插手国家事务、掌控朝政提供了机会。
清朝入关前,中央的决策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是由满族实行的八旗制度所决定的,但在努尔哈赤时代,因其卓绝的才能使得整个决策体制都是围绕他一个人在运转。
入关之后,清朝实行满汉双轨统治体系,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策形式不再适应中央集权的现实。于是清初不断集权,从皇太极设立秘书班底内三院开始,到入关后设置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失去了其决策功能,直到乾隆时这种制度正式结束其政治使命。
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康熙设立了南书房。南书房逐步取代内阁成为清朝的决策中心,内阁逐渐成为虚设的机构,内阁大学士也成为了重臣的荣誉头衔。雍正时为了适应西北用兵需要,又成立了军机处,性质跟明朝时内阁相似,但比南书房更正式。皇帝与军机大臣商议国事,宦官一律不许在旁边,而且军机处位于皇城内城的隐秘处,一般人不得靠近,太监们自然就更加没有机会。
军机处是皇帝固定依赖的政治秘书制度化的体现,军机大臣与皇帝的关系极为密切,成为直接参与皇帝中枢决策的固定群体,这就将宦官与皇帝决策、朝政隔离开,杜绝了宦官干预朝政的可能。而清朝皇帝们一般喜欢乾纲独断,军机处虽成为专职负责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处,但不能真正影响到皇帝的鞠策,它只能按照皇帝的旨意来办事。但是它保证了皇帝权力的权威性,提高了行政效率,遂成为了清王朝的一种定制。
由此一来,宦官不再是皇帝依赖的秘书团体,自然就被远远地排斥在了权力中心之外了。
三、清朝皇帝的个人素质
清朝时期也有多次出现过年幼皇帝登基的情况,但辅佐他们的皇太后一般都是比较厉害的人物。例如清朝初期,孝庄太后参与平叛三藩以及扶持了顺治帝和康熙帝;而到了清朝末期时的慈禧太后,则更是一个强悍的女强人,她实行垂帘听政,把权力独揽到手中,成为晚清时期的实际掌权人。无论清朝皇帝的个人能力,单从个人素质而言,清朝皇帝确实要比明朝皇帝们高一截。清朝皇帝在整个朝代延续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政策,而清朝皇帝们确实要更勤政一些,除了晚晴时没有当过家的同治有些不着调,小宣统年纪轻轻就逊位外,清代皇帝们,无论贤与不肖,对政务都还挺关心,人人都把祖宗的基业当回事。
双子夜以继日“发疯读书”,因此而“呕血”,康熙奠定了清朝统治稳定的基础,雍正更是对朝政的掌控达到了极致,其勤政在中国封建史上也能排得进前三。后面的皇帝,大多在处理政务方面都很上心,极少出现明代中后期因为各种原因(懒癌大概也是个重要原因)遥控指挥的情况。
皇帝们个人素质较高,比较关心国事,工作极少怠工,自然使得宦官们不敢觊觎朝政,这也是清朝宦官无法乱政的直接原因。
清朝时期没有宦官和外戚专权,是由以上多个原因形成的。就连实际掌握晚清大权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她所宠爱的太监总管李莲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而已,可见清朝对于太监来说要求是极其严格的。清朝作为一个外族入主中原的封建王朝,在君主专制的制度性建设上基本延续前朝制度,但不得不承认其在防止宦官乱政方面做得不较好。不过,与其说清朝确立了较为有效的制约机制,还不如说他们在对本朝制度僵硬地坚守和遵循。清朝在祖制方面的遵守,确实是历朝历代中少见的顽固。
【2】、来自网友【风雨润桃李】的最佳回答:
我们都知道,在明朝,宦官专权的形式非常严重。明宣宗时期,朱瞻基开始教宦官识字学习,之后让明英宗朱祁镇深陷土木堡最终被俘就是因为宦官王振,而王振正是在明宣宗时期入宫的。因为王振有点学问,所以王振刚进宫时受到了朱瞻基的器重和喜爱,并把王振放在朱祁镇身边。也真是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宦官成为了皇帝身边的得力助手,他们会帮助皇帝处理公文,所以皇帝比较清闲。但是后来清军入关之后,为什么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形势没有了呢?原因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说。
首先,清朝汲取了明朝的教训。对于宦官专权管控的更严,限制更加苛刻。清朝制定了“祖制”,不准宦官干预政事,不准和外官交往,不准离开京城,违者斩无赦。并且规定太监是四品官衔,对太监的晋升制度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整个清朝也只有一个人是四品太监。就是因为这样,清朝太监的势力一直比较弱小。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顺治年间太监的权力相对还比较大,顺治死后,他的母亲孝庄太皇太后立刻斩杀了吴良辅,自此之后,清朝太监的权力逐渐衰退,也一直没有形成独特的势力。
其次,清朝没有宦官势力集团。本来顺治有意恢复明代的宫廷制度,后来因为孝庄等人的干涉,后宫被大幅度裁剪,所以宦官是没有很大的权力的。
第三,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清朝,中央集权制再次得到加强,皇权也越来越大,并且在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就是清朝时期的密折制度。所谓密折,自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看的,即使是御前太监,也没有这么大的权力。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如有错误,还请指正。
【3】、来自网友【正能量小熊猫】的最佳回答:
还是那句老话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清朝充分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而大明朝在各朝各代中可以算得上 宦官专政乱国的优质反面教材!王振 刘瑾 魏忠贤 276 年的王朝 居然出了三个独揽朝政的大太监! 王振更是害的英宗被瓦剌生擒 受奇耻大辱!
而外戚专权祸乱朝纲的事情更是史不绝书!
篡汉的王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甚至代周建隋的杨坚 都是外戚,
所以清朝吸取历朝历代的教训
建立初期便留下祖训!
其中之一就是
宦官与后宫不得干政!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清朝为什么感觉没有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的现象?】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